记叙文阅读之人物形象及情感分析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记叙文阅读之人物形象及情感分析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记叙文考点 人物形象及心理(情感)分析
1、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有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外在就是所谓的外貌,长得漂不漂亮,美不美;内在形象指的是人物内在的性格和人物身上散发出来的“光环”,也就是精神品质。
2、分析误区:
1)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从实际出发,过分拔高或贬低人物的思想品质;
2)没有立足原文,无中生有,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
3)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
3、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X有哪些性格特点(思想品质)?
4)根据某句话让你写出某人的性格或心理。
5)与中心结合起来考(因为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与中心基本上是一致的)
4、解题方法:
无论是叙事性散文,还是小说,都离不开人物形象的支撑。那么,如何分析并把握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品析人物的正面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入手。
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其中,外貌描写不仅能勾画出人物的外部面貌、衣着打扮,也能以“形”传“神”,反映人物的身份地位、生活处境、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人物的言行最能体现人物鲜明的性格,而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描写更能揭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多维的性格;人物的心理描写能真实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神态是人物内心变化的面部表现,把握神态描写便于理解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总之,人物描写能显示人物的身份、处境、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分析人物形象必须结合人物描写进行,尤其要善于捕捉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中的关键词句进行。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主题.
例如:朱志清的<背影>一文中,通过写父亲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走路蹒跚,为远行的儿子爬铁道买橘子,表现出父亲在连遭遇不幸的情况下,还时时牵挂着儿子,更表现出父爱之深沉.
(2)、从分析侧面描写的作用入手。
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主要是通过对与特定人物相关的其他人、事、物、景的描写,来烘托、渲染特定人物形象,间接表现特定人物的思想、精神面貌和心理、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例如,记叙文常通过描述旁观者的述评、态度和反应来衬托主人公的形象,也常用自然环境描写来以景衬情、暗示人物命运。
(3)、结合对比、抑扬结合等写作手法来分析。
不同人物形象的对比,人物自身不同言行、境遇的对比,多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对比等,都能有力地揭示人物性格。如一篇《最美的善举》的记叙文就运用了对比和欲扬先抑的写法,生动刻画了“络腮胡子”看似外表粗俗、大大咧咧,实则细心善良、扶危济困的形象。
(4)、结合具体事例,按人物成长的不同阶段来分析。
写人离不开记事,人物形象因事迹而丰满。另外,分析人物形象还要有动态的眼光。年龄、生活状况、命运际遇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物人生观或价值观的改变,进一步影响到人物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性格特征的变化,所以分析这样的人物形象要依阶段进行。
例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叙述了儿子说服母亲出去散步,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儿子背母亲走小路三件事,可以分析出儿子是一个懂事\孝顺\有责任感的人.
(5)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
很多文章结尾往往有一些议论.抒情性的语句,表明了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是赞扬还是批判.例如:胡适的<<我的母亲>>结尾”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____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好脾气.待人接物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慈母.
.概括人物性格是一定要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一方面好吃懒做.贪恋女色,见识短浅,一遇到困难就嚷嚷着散伙,还经常搬弄是非,占小便宜,因此常常出丑.另一方面他还不失忠勇和善良,他能够知错就改,还算憨厚朴实,两方面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猪八戒的形象.如果仅凭自己的好恶评价人物,往往会以偏概全,有所偏颇.
(7)尽量都使用四字短语
固定的答题词汇
老师的优秀品质1慈爱,有爱心,爱生如子2工作认真,有责任感3善于运用机智的教育方式,充满教育智慧4善于钻研,课堂语言风趣生动,吸引学生
父母的优秀品质1坚强,不轻易向命运屈服 2善良,同情弱者,尊重邻里3慈爱,爱子女4勤劳节俭5尊重孩子,善于引导教育孩子
子女的品质1不懂事,与父母存在代沟,但能知错即改2热爱父母,孝敬父母3刻苦勤奋,努力上进
形容人物品质常用的词汇:寡言少语 平凡朴实 纯真善良可爱 沉着冷静乐观 稳重 害羞 幽默 谨慎 正直 郁郁寡欢 洒脱 循规蹈矩 狡猾 豪放 泼辣热心 胆小 老实 圆滑 暴躁 勇敢 从容 耐心 踏实 谦虚 勤俭 敬业 诚实 执著 势利
知识链接·常用的人物形象术语
(1)勤劳,朴实,善良,真诚,执著,顽强,守信;
(2)聪明,机智,精明,干练,伶俐,踏实,谨慎;
(3)热心体贴,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大而无私;
(4)从容淡定,乐观开朗,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
(5)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心,有上进心;
(6)自私,虚伪,粗鲁,贪婪,卑鄙,无耻;
(7)趋炎附势,见风使舵,阿谀奉承,阴险狡诈;
(8)斤斤计较,心胸狭窄,爱慕虚荣,损人利己 。
(一)杨绛先生回家记(节选)
①2014年9月,杨先生将家中所藏的珍贵文物字画,还有钱锺书先生密密麻麻批注了的那本《韦氏大词典》,全部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移交时,周晓红和我在场,杨先生指着起居室里挂着的字画条幅,笑说:“这几幅虽然已登记在捐赠清单上,先留在这儿挂挂,等我去世以后再拿走,怎么样?免得四壁空荡荡的,不习惯也不好看。”
②遗嘱已经公证,书籍、手稿等重要物品的归属,也都做了交代。所收受的贵重的生日礼物,杨先生要我们在她身后归还送礼的人。其他许多物件,一一贴上她亲笔所书送还谁谁谁的小条。为保护自己及他人的隐私,她亲手毁了写了多年的日记,毁了许多友人的来信,仅留下“实在舍不得下手”的极少部分。
③杨先生分送各种旧物给至亲及好友留念。有文房四宝、书籍墨宝,也有小古玩器物等。我得到的是一本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28年版的《英诗荟萃》,杨先生在此书的最后一页写道:“学昭妹存览 绛姐赠”。我惊诧于杨先生的神奇:我从未跟她提及我喜读中英旧诗,她竟对我与她有此同好了然于心。我深知这本小书有多珍贵,它曾为先生全家的“最爱”,原已传给钱瑗,钱瑗去世后,杨先生一直把它放在枕边,夜不成寐时就打开来翻阅,思绪萦怀,伴她入梦。许多页面,留有她勾勾画画的痕迹。我得到的另一件珍贵赠物,是一叠杨先生抄录于风狂雨骤的丙午、丁未年(1966、1967年)的唐诗宋词,都是些她最喜欢的诗词。第一页上赫然写着:“‘文革’时抄此,入厕所偷读。”
④杨绛先生表面看似理性、清冷,其实她是很多情的。她一向把读者当成朋友,把理解她作品的读者视为知己。她存有许多对她作品反应的剪报。她拆阅每一封读者来信,重视他们的批评建议。她对中学语文教师对她作品的分析,发出会心的微笑。孩子们听说她跌了跤,便寄来膏药,让她贴。许多自称“铁粉”的孩子,是由教科书里的《老王》开始阅读杨绛作品的。有个小青年因为喜爱杨先生的作品,每年2月14日,都给她送来一大捧花;后来他出国留学去了,还嘱托他的同学好友代他继续送花,被杨先生戏称为她的“小情人”。前些年,她还常与读者通信。她鼓励失恋的小伙振作,告诉他:爱,可以重来。她劝说一个癌症患者切勿轻生,要坚强面对,告诉他忧患孕育智慧,病痛也可磨炼人格。她给人汇款寄物,周济陷于困境的读者而不署名——
⑤2016年的春节,杨先生是在医院里度过的。大年初一,我去协和医院探视,跟先生聊聊家常。末了杨先生又交代几件后事。我心悲痛,不免戚戚;杨先生却幽幽地说,她走人,那是回家。
(文/吴学昭,有改动)
1. 阅读选文①-④段,将框中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
捐赠家中珍藏————与读者的故事
答案:示例:(1)处理重要物品(或归还礼物,毁掉日记与书信)。(2分)
(2)分送各种旧物(或送“我”《英诗荟萃》、抄录的唐诗宋词)。(2分)
批注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请自选角度,为文中第③段划线句作一份批注(从句子内容、表达情感或个人见解、心得体会等角度皆可)。(4分)
答案:示例一:表现了杨绛对《英诗荟萃》这本书的喜爱,但她却把此书赠与好友,突出了杨绛待人的淳厚深情。
示例二:《英诗荟萃》这本书,实际上也饱含了杨绛对家人炽热的爱和深深的思念之情。
3. 请谈谈文章结尾划线句“她走人,那是回家”的含义及其作用。(4分)
答案:要点:①“走人”“回家”即指离开人世; ②“回家”也指在另一个世界与家人相聚;③表现了杨绛的达观;④照应标题(或点题)。(每点1分,符合文意即可)
4. 请简要概括选文中杨绛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3分)
答案:要点:理性、达观、热爱祖国、幽默、乐观、和蔼多情、待人真诚等等。(每答对一词得1分,言之有理即可)
(二)改变世界的那颗种子
①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袁隆平成了“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但他念念不忘的还是这句——“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在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座谈会上,袁隆平也曾笑着说:“我现在是‘90后’,脑瓜子还没糊,数学心算没问题,还要继续做研究,目标是实现每公顷产量20吨。”
②袁隆平离不开农田,尽管已经90岁,仍然坚持“每天要到田里看看”。这次出发来北京之前,他一大早还先到田里待了半个小时,跟心心念念的稻子短暂地道个别。而带着“共和国勋章”回去后,袁隆平说,明天第一件事,就是下地看看。
③“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他所作贡献最好的诠释。他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他做科研一贯的原则。在西南农学院学习期间,他对学术孜孜以求,阅读了许多中外农业科技杂志。他对权威学者并不盲从,常把搜罗到的各国学术书籍仔细研究,感悟分析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他始终坚信吸收科学知识要靠理性来判断其价值。1953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到处于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就是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他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岁月——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经验。1961年,严重的大饥荒掠过中华大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他内心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从此,“杂交水稻”这四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的追求。
④为了找到意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点左右才回。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不育株,汗水在他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他在勘察了14余万株稻穗后,终于检查到6株不育株,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彻底推翻了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通过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⑤在袁隆平89岁的生日时,有人问及生日愿望,他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禾下乘凉”是他真实的梦境。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如今,这一梦想正随着不断高产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
⑥在农业科学创新方面袁隆平做出了非凡的成就,让人景仰。在生活中他却是一个心细幽默、随性自由的可爱老头。
⑦有一次他加班到晚上11点,回家后邀请爱人去游泳。临出门前,他特意带上一把小剪刀,爱人不解地问,带剪刀干什么,他说,河里有渔民布下的许多渔网,夜里游泳万一碰着鱼钩,能马上剪开帮她脱身。爱人听了,心里幸福潮涌。
⑧他在安江农校当老师时,给学生上课,一时找不到抹布,就扯着衣袖擦黑板,这一举动自然引起学生哈哈大笑。他严肃地说:“笑什么?爱因斯坦还拿美元当书签呢。”
⑨他喜欢自由散漫的生活,衣服扣子掉了不补,皮鞋脏了不擦油。因此,有人给他取了浑名叫“油榨鬼”。油榨是湖南方言,不整洁的意思。
⑩如今,在他的心里也许种下了一亩田,那里不受世俗纷扰,透着恬静,安逸,他可以全力为“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而不懈努力……
1. 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标题“改变世界的那颗种子”的理解。(3分)
答案:标题的表层含义是指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种子,深层含义是比喻袁隆平,赞誉他是“ 改变世界的那颗种子”
2. 请对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句进行赏析。(4分)
(1)“我现在是‘9 0后’,脑瓜子还没糊,数学心算没问题,还要继续做研究,目标是实现每公顷产量20吨。”(2分)
答案:这是双关的说法,90岁的老人戏称自己是年轻的1990年生人,既表现了袁隆平的幽默,又表现了他不服老、勇于奉献的精神。
(2)汗水在他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2分)
答案:这是外貌方面的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袁隆平工作的辛劳,突出他的坚忍不拔、勇敢顽强。
3. 选文为什么具体描述袁隆平“禾下乘凉”的梦境?(2分)
答案:①是对“ 禾下乘凉梦” 的生动阐释,利于读者理解;②梦境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使读者在瑰丽的想象中深刻理解袁隆平的科研追求和伟大理想。
4. 《藤野先生》中有藤野先生“穿衣模糊”的描述,选文对袁隆平也有该类描述,请简析其作用。(2分)
答案:表现袁隆平喜欢自由散漫( 随性) 的生活,同时也能看出他专注科研,不拘小节。
袁隆平身上具有哪些做科研的优秀品质?请结合文章事例简要说明。(3分)
示例:①不盲从权威(或敢于创新)。 阅读学术资料时用理性来判断其价值,通过研究推翻了传统理论“无性杂交”学说,培育杂交水稻。 ②坚持实践。几十年扎根农田,领奖前到田里,领奖后还想第一时间下地。③有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带饭下田,甘冒酷暑工作,勘察了14余万株稻穗后,终于检查到6株不育株。 ④有人类情怀( 或雄心壮志)。立志研究高产水稻,让同胞吃饱;年近90,依然有“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⑤永不自满。 他说“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
(三)大马士革剃刀
王方晨
老实街居民,历代以老实为立家之本。学老实,比老实,以老实为荣,是我们从呱呱坠地就开始的人生训练。生活在老实街,若不遵循这一不成文的礼法,断然待不下去,必将成为老实街的公敌。
可是,对刘家大院陈玉伋的遭遇,我们至今感到极为迷惑。
陈玉伋从外乡来,租了刘家大院两间房,开的是理发铺。他剃头走的完全是理发的老路数,按捶拿剃,干推湿剪,给人整得利落无比,钱却一分不肯多要。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是没用电的。没用电,可是用人了呀。人喝了水,吃了粮,租了房,一站就大半天,力气工夫岂是白来?显然,此人够老实。
然而在我们记忆中,最当得起“第一”的大老实,是左门鼻。
左家以前是民国时期莫大律师家的马夫,莫家去台湾前将大院赠予左家,然而,左门鼻多年来却不将莫家大院据为己有,而是将它维护成原来的样子,等候着莫家人回来。他在家开小百货店,说不准开了多少年。我们都爱来他家买东西,比别家便宜,有时候不赚钱,他也卖,他说店是开在自己屋,不像人家还得交房租。他是个光头,留光头的一个好处,是可以随时自己给自己剃。和左门鼻朝夕相伴的,是一只叫“瓜”的老猫。
陈玉伋入住刘家大院和理发铺开张,左门鼻都去帮忙。小百货店没有人,没关系,从没丢过东西,陈玉伋的理发店开张不久,名声就传播了出去。特别是那些中老年街坊,非常喜爱他的手艺。最初来让陈玉伋理发的多是老实街的人,没出几日,附近街巷都有专门寻了来的。自然会有人向左门鼻问路,左门鼻都热情指点:“您可问着了!前面就是。”
下 午有段时间,小百货店总显得特别清静。左门鼻从店里往外望,不时看到理完发的人从陈玉伋理发铺里清清爽爽走出来。不看倒还好,越看越觉得头上像生了虱,长了根根芒刺。左门鼻烦躁不安到天黑,就带了自用的那把剃刀,去找陈玉伋剃头。剃完头,他要把剃刀送给陈玉伋,算是理发铺开业的一份贺礼,而且,老实街来了陈玉伋,他还要自己给自己剃头,像是说不过去。陈玉伋迟疑地收下了。可两天后的晚上又还了回来,还给剃刀配了一个牛皮匣子,并告诉左门鼻说:“这是个大稀罕物,有一个外国名字,叫‘大马士革剃刀’。这剃刀是乌兹钢,造这钢可是秘密。这刀是绝版的了,多少年来,我是只闻其名,未见其形,那天眼拙,没看出来。君子不掠人之美,这样的好东西陈某人断不敢收。”左门鼻执意再送,老陈登门再还,这事很快被我们老实街的人传为佳话。
日子安宁如常,直到有一天,左门鼻家的老猫“瓜”被剃得光溜溜,像个怪物。
“谁能把毛剃这么光?从头到尾,耳朵眼儿里,脚爪缝儿里。呶,眼睫毛也给剃掉了呢!”众人议论。
光身子老猫蜷缩着躲起来,被众人发现后在老实街上一路狂奔,坠河而死。我们觉得这简直就是老实街百年未有的耻辱。左门鼻追得气喘吁吁,还没赶到老猫落水之处,就走不动了,往地上一坐,看着流水,痛心疾首说:“瓜,你就不能等我一等?你若为人,也是我这年纪,你就这样生生把我撇下!”
是谁让老猫蒙羞,也是让我们老实街居民蒙羞?能把一只猫剃得如此之光的,究竟是怎样一只魔手?我们一直都在猜测那个卑劣的凶手。似乎有巨大的隐忧如同阴云压在我们每个人头上。
老实街上最有资格为虐猫案充当判官的,是左门鼻。然而在虐猫案发生后的三天里,是左门鼻第一个踏入陈玉伋理发铺。他在那里剃了头,走到街上,好像从来没有什么猫不猫似的。但,从此陈玉伋常常一个人整天坐在冷清的店里,两臂下垂,好像两只受伤的翅膀,整个身子也像是被什么绳索紧紧捆成了一根芦柴棒。
一个月后,陈玉伋离开了老实街。临走前一天的深夜,他来到莫家大院请左门鼻给自己剃了光头。他回老家不久就去世了。
后来,老实街拆迁。一个捡破烂的老汉从莫家大院的废墟里翻捡到一只精致的小匣,里面是一把剃刀,刀刃上沾了根纤细优美的猫毛。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主要讲述老实街的左门鼻与陈玉伋两人围绕大马士革剃刀发生的故事。
B.剃刀是左门鼻与陈玉伋友谊建立和崩塌的见证,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
C.陈玉伋离开老实街是因为他自己做了“不老实”的事,成了老实街的公敌。
D.小说结尾暗示给老猫剃光毛并想嫁祸、逼走陈玉伋的是莫家大院的左门鼻。
C 【解析】分析全文可知,C项对应文中第 ~ 段。由 段“我们一直都在猜测那个卑劣的凶手。似乎有巨大的隐忧如同阴云压在我们每个人头上”可知,文章并未说陈玉伋做了“‘不老实’的事,成了老实街的公敌”,故C项表述不正确。
简要分析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①吸引读者的眼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为后面揭示虐猫事件的真相埋下伏笔;③暗示陈玉伋是被冤枉的。
3. 小说结尾关于“谁是虐猫真凶”的暗示似乎出人意料,但前文中已有多处铺垫。试找出两处并简要分析。(4分)
第一处:第⑤段“他是个光头,留光头的一个好处,是可以随时自己给自己剃”这句话暗示左门鼻也会剃头,能够把猫的毛剃得那么干净的还有可能是左门鼻,并非陈玉伋一人。
第二处:第⑦段“下午有段时间……不看倒还好,越看越觉得头上像生了虱,长了根根芒刺。”写出左门鼻嫉妒陈玉伋的生意,使最后揭示虐猫凶手是左门鼻显得合情合理。
★4.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陈玉伋的形象。(6分)
①手艺精湛,不贪财。从他把来理发的人“整得利落无比”可以看出他手艺精湛,从他不肯多收一分钱可以看出他不贪财。②老实,重情义。陈玉伋看出左门鼻送的剃刀是非常珍贵的,没有据为己有,坚持送还,可以看出他特别老实。从他给左门鼻的剃刀配了一个牛皮匣子送还,可以看出他对友谊的珍视。
(四)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③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⑦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⑧……
⑨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 文章写了关于奶奶的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3分)【内容概括】
答案:树下唤孙、送饭,糊纸袋,补花,洗菜,扫院子,灯下学习(读《扫盲识字课本》、读报、请教)。(答对一点记1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2. 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人物的心理状态。(2分)【把握人物心理(情感)】
答案: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
对奶奶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奶奶对一份有尊严的工作的渴望和对孩子不理解自己的不满。
3. 文章是回忆奶奶的,为什么要在第③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2分)【内容理解】
答案:表现“我”在老海棠树上的快乐,借以反映奶奶对“我”的关心;为下文进一步写“我”和奶奶的亲情作铺垫。
4. 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题有什么好处?(3分)【品析标题妙处(作用)】
答案: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老海棠树象征了奶奶,在“我”的记忆里与奶奶的形象不能分开;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答思念、内疚、关爱等情感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