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含答案)-黄晖《恰同学少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含答案)-黄晖《恰同学少年》

资源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黄晖《恰同学少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袁门立雨
(一)
毛泽东不满作文只得了40分,在课堂上顶撞袁吉六,并愤怒地冲出了教室。
当晚,杨昌济把毛泽东约到了君子亭。
杨昌济背着双手,仰望着星空,突然背起了文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润之,这篇文章你读过吗?”
毛泽东忐忑不安地坐着,小声回答:“读过是韩愈的《马说》。”
“对,《马说》。这个世上,真人才易得,识才者难求啊。为什么呢?”杨昌济在毛泽东身边坐下,“因为人都有个毛病,自以为是。凡事总觉得自己是对的,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比方……”
毛泽东微微侧开了头,显然已经在等着挨批,他忙话锋一转:“比方袁仲谦老先生,这方面的毛病就不小。”
毛泽东愣住了。
“怎么,你不同意我的看法?”
“不是,老师怎么突然批评起袁先生来了?”毛泽东不好意思地说。
“他做得不对我当然要批评他。你看啊,像你这样的学生,作文写得那么好,他居然看不上,这像话吗?不就是文章锋芒过甚,不太含蓄吗?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毛病,值得这么抓住不放?就算是有毛病吧,你改不改,关他什么事嘛?他要这么一而再再而三跟你过不去,真是吃饱了饭没事做!你说对不对?”
毛泽东尴尬得不知道怎么回答。
“还动不动搬出什么韩柳欧苏,要人学什么古之大家。韩柳欧苏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上千年来人人都觉写得好吗?难道你毛润之非得跟千年来的读书人看法一样?说不定你比这千年来所有的读书人都要高明得多呢?他怎么就想不到这一层?这不是自以为是是什么?”
毛泽东越发不安了。
“最可气的是,他居然看不上梁启超的文章。梁启超的文章有什么不好?就算比不得韩柳欧苏有名气,就算许多人觉得太直白,只适合打笔仗,上不得大台面,那又怎么样?你做学生的偏要喜欢,偏要当他十全十美,他老师管得着吗?还要在课堂上,当着那么多同学教训你,跟你争个面红耳赤,哪有一点虚心的样子,哪有一点容人的气度吗?”
“老师,我……”毛泽东垂下了头,擦了一把头上的汗。
杨昌济不再说了,只是盯着他,直盯得他深深埋下了头。许久,杨昌济站起身,向亭外走去。走出几步,又站住了,回头说:“润之,道理我就不多说了,你自己慢慢体会。不过我想告诉你,你入学的作文的确是我敲定为第一名的。可那次阅卷其实是袁先生负责的,当时他把你定为第二名。仲老是长沙国学界公认的权威,把你定为第二名,足见他多么赏识你的才华。之所以定为第二名,也是因为你的文章还有明显缺陷。他一次次指出这些缺陷,一次次降低你的作文分,乃至降到40分,为什么?他看中的第二名写出的文章在他眼中真的只值40分吗?一个老师,当他碰上自己非常欣赏的学生总不改正缺点的时候,他会是什么心情?我告诉你,五个字——恨铁不成钢!”
他说完,转身就走,只把夜空中闪闪的星光留给了发愣的毛泽东。
(二)
毛泽东连夜去道歉,袁吉六只说睡了不肯见他,毛泽东站在院子里。
上半夜满天的星斗早已不知踪影。寒风骤起,在树枝间呜咽,卷起满地秋叶,掠过毛泽东一动不动的双脚。风是雨的脚,风吹雨就落。雨点落在静静伫立的毛泽东的脸上。寒风和着秋雨,刹那间笼罩了整个院落。不平的地面上,很快形成了许多小水潭。全身透湿的毛泽东平静而倔强,他垂手而立,一动不动,仿佛雨中一尊雕像。他那被雨水浸透了的头发一绺绺沾在他的前额上,雨,正顺着发梢不断滴落。他的衣裳已经湿透,一双布鞋全被雨水浸湿……
晨曦初露,雨终于停了。渐渐的,东方的天际,一片火红。晨光中,雨水冲刷过的大自然,是那么干净、耀眼。
袁吉六伸展着胳膊一走出卧室门,就听到一声“老师”。
袁吉六扣着扣子,扫了一眼仍站在原地的毛泽东,一言不发。
毛泽东往前走了几步,抬头正视着袁吉六逼人的目光,一字一顿地说:“老师,我错了,请您原谅我。”然后,深深地向袁吉六鞠了一躬。
在毛泽东身后,残留的雨水悄然灌进了两个深深的脚印里,袁吉六心里一动,威严的目光从那两个脚印移到了毛泽东身上,看到眼前的学生静静地伫立着,浑身上下都湿淋淋的,脸上却平静谦和,全无半分疲色。
良久,袁吉六口气硬冷地说了声“跟我来”。
师生俩进了袁家古色古香、四壁皆书的书房。袁吉六踮起脚,小心翼翼地从书架上端取下了厚厚的一整套线装古书——足足二十多本的《韩昌黎全集》。
“古文之兴,盛于唐宋,唐宋八大家,又以昌黎先生开千古文风之滥觞,读通了韩文,就读通了古文,也就懂得了什么是真文章。你的文章,缺的就是古之大家的凝练、平稳、含蓄、从容,如满弦之弓,只张不弛,令人全无回味。这是作文的大忌!这套《韩昌黎全集》是先父留给我的,里有我几十年读此书留下的笔记心得。今天我借给你,希望你认真读,用心读,读懂什么是真正的千古文章!”
“是,老师。”
“遇到问题,只管来找我。我袁吉六家的门,你随时可以进,这间书房里所有的书,你也随时可以看,但有一条,毛病不改正,文章不进步,小心我对你不客气!”
袁吉六炯炯的目光注视下,毛泽东用力点头:“放心吧,老师!”
(节选自黄晖《恰同学少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杨昌济能够说服毛泽东,一是了解毛泽东的脾气性格,二是谈话艺术高超,但更主要的是自身的学术水平高。“亲其师,信其道”,毛泽东自然信服他说的话。
B.毛泽东勤学好问,有才华,有见识,虽然也有性子急、脾气倔等毛病,但毕竟是个难得的人才;袁仲谦虽然给毛泽东的作文只打了40分,但他依然不失为一个好伯乐。
C.袁仲谦虽然很有学问,是长沙国学界公认的权威,但有点泥古不化,只喜欢韩柳欧苏这些古文大家的文章,不喜欢梁启超这样直白的文章。
D.毛泽东当堂顶撞老师确实不对,但袁吉六不肯接受毛泽东的道歉,罚他大冷天站在院子里淋了一夜的雨,这就缺少一点国学大师该有的胸襟和气度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袁门立雨”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又化用了“程门立雪”的典故,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B.小说对毛泽东没有过多着墨,但通过简洁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寥寥几笔就把一个有个性、有想法、有脾气、有毅力,又知错能改的青年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C.第二部分的环境描写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绘声绘色,生动形象。晚上的秋风秋雨衬托出毛泽东的平静、倔强,以及认错的真诚。早上雨过天晴、晨曦初露象征了师生误会的消除与和解。
D.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的视角分别叙写了毛泽东与两位老师之间的故事,这种叙述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给读者以真实亲切之感。
3.毛泽东曾说:“给我印象最深的老师是杨昌济。”请结合文本分析杨老师是如何用“以退为进”的“暗示教育”,让毛泽东心服口服的。
4.有人说小说第一部分结尾处毛泽东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写杨昌济走出君子亭,留下发愣的毛泽东即可收笔,没必要写他再回头对毛泽东作一番说教,画蛇添足,实为赘笔。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世致用
黄晖
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最热闹的时候,都莫过于新生入学那几天。面对浪潮般涌入的一张张满是渴望、朝气勃勃的青春笑脸,谁会不热血澎湃呢?看到他们,就像是看到了一个无限广阔的美好未来呀!
轻快而忙碌的脚步匆匆穿过一师①走廊。一张张写着新生姓名的红纸贴在了寝室门上;一间间寝室里,一个个铺位也同样贴上了名字;一块块班级牌挂在了教室门口,一张张课桌贴上了写有学生姓名的红纸;崭新的课本,崭新的校服、校徽发到了新生们的手中……
八班寝室里,新生们收拾着床铺、用品。子鹏正把“第一师范”的领章钉上校服领子,易永畦给满头大汗的他帮着忙。子鹏对面的床上,刘俊卿正木然地扣着新校服的扣子。就数毛泽东动静最大,他收拾好床铺,换上新校服,伸伸胳膊伸伸腿,好像总感觉校服小了一点。
刘俊卿抱着新发的课本,心事重重的样子,木然出了寝室。走过一师走廊,他想去教室,却看见萧子升②闷头坐在走廊栏杆上。他心里一紧:我不是把他的考卷给……为什么他还能考那么好的成绩?真是奇怪!正想着,又看到萧三匆匆跑了过来,他赶紧往前走了几步,躲到走廊的圆柱后面。身后传来萧家兄弟的对话:
“哥,来都来了,就别再东想西想了。那件事,都怪我和润之哥,是我弄丢的文章,是润之哥要帮这个忙,哥,别坐在这儿了,回寝室吧。”
随着一声轻轻的叹息,刘俊卿听到萧家兄弟的脚步声,他从圆柱后面探出头来,望着萧家兄弟离去的背影,他脸上的木然一扫而空,只剩一脸阴沉沉的疑惑——“润之帮忙?”
天黑了,随着校役摇动的铜铃声和喊声,一只手拉动电灯拉绳,室内电灯陡然亮起,照亮了全寝室十个穿着崭新校服的青年。
“各位各位——”周世钊拍了拍巴掌,“从今天起,我们十个人就是同寝室的室友了。今天呢。借这个机会,大家互相认识一下——就从我这个寝室长开始,我姓周,周世钊,宁乡人。”
同学们次第举手示意,介绍着自己:
“易永畦,浏阳人。”
“刘俊卿,长沙人。”
……
“毛泽东,湘潭的。”
周世钊说:“你就不用介绍了,今科状元嘛,谁不知道?”
大家都笑了起来,只有刘俊卿冷着脸,望了毛泽东一眼。
“那以后就这样排定了——润之兄是我们寝室的老大,我老二。”周世钊一个个指点着……
里面正排着序,外面走廊上孔昭绶③与方维夏④并肩走来,听到旁边寝室传出一阵热烈的笑声,孔昭绶不由停住脚步,抬头看寝室门上标着“本科第八班”,第一个名字就是“毛泽东”。方维夏与孔昭绶进了门,说:“嘿,好热闹啊。”
学生们都赶忙站了起来向他们问好。
孔昭绶和蔼地摆摆手,示意大家都坐下,说:“大家不用客气,都坐吧。我和大家一起聊聊天,好不好?”
“好的好的,我正有一个问题要问,我们为什么要读师范?”毛泽东一直想读北大,只是因为没有钱才来读了一师,所以,很想把这个问题弄明白。
大家都坐下来,刘俊卿忙不迭地给孔昭绶与方维夏倒来了水。
油灯映照下,学生们簇拥着孔昭绶与方维夏,专心地听着孔昭绶的话——
“诸位今日走入师范之门,习教育之法,今后也要致力于国民教育,如果不解决读书的目的这个问题,则必学而不得其旨,思而不知其意。到头来,不明白自己五年的大好青春、一番功夫都下在了哪里。”
孔昭绶喝一口水停了停:“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要从我们第一师范的办学宗旨讲起。”
“大家都知道,自南宋理学大儒张栻张南轩先生在此地创办城南书院发祥,800余年间,虽天灾、战祸,虽朝代变迁、帝王更迭,而绵绵不息直垂于今日……”
孔昭绶的声音中,一双双脚悄悄停在门外。一个个经过的学生静静地站在了门口。
“如孙鼎臣、何绍基,如曾国藩、李元度,如谭嗣同、黄兴。历代人才辈出而灿若星辰,成为湖湘学派生生不息之重要一支,为什么?我想,一句话可以概括:经、世、致、用。”
“何谓经世?致力于国家,致力于社会谓之经世。何谓致用?以我之所学,化我之所用谓之致用。经世致用者,就是说我们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我们读书的目的,我们求学的动力,是为了学得知识,以求改变我们的国家,改变我们的社会。那种关进书斋里,埋头故纸堆中做些于国于民无关痛痒的所谓之学问,不是我湖湘学派的特点,湖南人读书,向来只为了两个字:做事!做什么事呢?做于国于民有用之事!”
毛泽东迫不及待地插嘴道:“那——什么事于国于民最有用呢?”
孔昭绶鼓励地看了他一眼,回答道:“以今时今日论,我以为首要大事,当推教育。”
“我中华百年积弱,正因为民智未开,只有大兴教育,才能以新知识,新文化扫除全民族的愚昧落后,教育人人,则人人得治,人人自治,则社会必良,社会改良,则人才必盛,真才既出,则国势必张……”
寝室外的走廊上,早已静悄悄挤满了入校的新生。孔昭绶的声音仿佛巨大的磁石,正吸引着更多的人不断聚集……
孔昭绶说:“以此而推论,当今之中国,有什么事比教育还大?读师范,学教育,他日学成,以我之所学,为民智之开启而效绵薄,为中华之振兴而尽一己之力,这,不正是诸位经世致用的最佳途径吗?”
一片沉思的寂静中,突然响起了掌声。孔昭绶一回头,这才发现身后居然密不透风地挤满了学生。
(节选自《恰同学少年》第七章,有删改)
【注】①一师:指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②萧子升,文中新考入湖南一师的学生。颇有才华,人称“湘乡第一才子”,刘俊卿嫉妒他的才华,暗中破坏,偷走了他和弟弟萧三的考试作文。毛泽东代萧家兄弟重写了作文上交,萧子升最终以第三名的成绩被录取。③孔昭绶(1876——1929),长沙人。我国近代教育家、政治家,被誉为“民主教育的先驱”。时任一师校长。④方维夏(1880—1936),湖南平江人,近代教育家、革命烈士。时任一师学监主任。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以热情洋溢的笔墨表达了学校开学给人带来的喜悦和期待之情,给全文奠定了昂扬振奋的感情基调。
B.寝室长周世钊让大家自我介绍时,说毛泽东是今科状元不用介绍,这侧面交代了毛泽东的出众才华已经众人皆知。
C.孔昭绶列举孙鼎臣、何绍基、曾国藩、李元度、谭嗣同、黄兴等历代人才,旨在证明湖湘学派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D.学生们密不透风地簇拥着两位师长聆听谆谆教诲,展现了有旺盛求知欲和强烈责任感的一代青年的风貌,呼应了开头。
6.关于文中刘俊卿偷听萧家兄弟谈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心事重重”“一脸阴沉沉”和“冷着脸”描写刘俊卿,以此来展现这个人物性格的阴郁。
B.综合一些细节来看,刘俊卿烦恼的真正根源是他曾经对萧子升的试卷动过手脚。
C.萧子升能顺利进入一师就读,是因为毛泽东给予了他帮助,而这让他很有负担。
D.偷听而知实情,很多文艺作品采用这一手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也有相似情节。
7.文章第二、三两段展现开学场景,如电影镜头般富于动感和感染力,请对此加以赏析。
8.孔昭绶对学生讲的关于“经世致用”的话反映了他对现实与教育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学储能
黄晖
毛泽东在当天下午放学后,如约到了杨昌济家。
杨宅门前,“板仓杨”的门牌静静地挂在大门一侧,杨宅院内,兰花青翠,藤蔓攀墙,点点阳光透过树阴,洒在落叶片片的地上。探头打量着这宁静雅致的小院,毛泽东长长呼吸了一口清新的口气。
“进来吧。”杨昌济推开了书房的门。
带着几分崇敬,毛泽东跟在他身后,向里走去。书桌上,铺着一张雪白的纸,写着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修学储能。
“修学储能,这就是今天的第一课,也是我这个老师对你这个弟子提出的学习目标。”杨昌济放下笔,面对毛泽东坐了下来,说:“润之,一个年轻人走进学校的目的是什么?是学习知识,更是储备能力。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光是能力素质强,而学问修养不够,则必无法约束自己,本身的能力反而成了一种野性破坏之力;反过来,光是注重书本学问,却缺乏实际能力的培养,那知识也就成了死知识,学问也就成了伪学问,其人必死板呆滞,毫无价值。所以,我今天送给你这四个字,就是要让你牢牢记住,修学与储能,必须平衡发展,这是你求学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毛泽东问:“那,以今日之我而言,应当以修什么学问,储哪种能力为先呢?”
“什么学问?哪种能力?润之,你这种想法首先就是错的。今时今日之毛润之是什么人?一个师范学校一年级学生而已。你喜欢哲学伦理,也关心时事社会,这是兴趣,也是天赋,但我同时也担心你走入另一个误区,那就是于学问能力的涉猎之面太窄!润之,你的求学之路才刚刚起步,你才掌握了多少知识?才拥有多少能力?过早地框死了自己修学储能的范围,而不广泛学习,多方涉猎,于你的今后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所以,你现在的修学储能后面,还应该加上四个字:先博后渊。”
毛泽东思索着,认真地点了点头:“我明白了,博采众长才能相互印证,故步自封则必粗陋浅薄。”
杨昌济笑了,他为毛泽东有这样的悟性而感到非常欣慰。在谈到儒家三纲之说时,杨昌济喝了口茶,说:“儒家三纲之说,确属陈腐之论,船山先生的‘忠孝非以奉君亲,而但自践其身心之则’之说,于此即为明论。”
记着笔记的毛泽东停下笔,插话道:“我觉得这种说法,其实是在提倡个人独立精神。”
“对,个人独立。你看过谭嗣同的《仁学》吗?他认为个人独立奋斗,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奋斗之力,‘有挽强持满不能不发之势,虽千万人未能遏之而改其方向者也’。而我以为,个人奋斗的宗旨,就在于两条原则。”他接过毛泽东手中的笔,在两张纸上各写了一个字:坚、忍。“坚者如磐石,虽岁月交替而不变,忍者如柔练,虽困苦艰辛而不摧。坚忍者,刚柔并济,百折不回,持之以恒也……”
“当……当……”墙上挂钟恰在这时响了,毛泽东看看窗外的夜色,赶紧站起身:“哎哟!都这么晚了?老师,真是对不起,打搅您到这个时候,要不,我先回去了。”
杨昌济伸展了一下胳膊,看来也是有些疲倦了,却意犹未尽地对毛泽东说:“清谈不觉迟,恍然过三更啊。算了,这么晚了,学校也早锁门了,我看,你就住这儿吧,反正我的家眷都回了乡下,房子空着也是空着。明天早上再走吧。”
第二天早上,晨曦一缕,悄然抹亮了天际。“板仓杨”的门牌映着初起的晨光,散发着古拙质朴。清晨的宁静中,一阵水流声传进了杨宅客房。毛泽东迷迷糊糊地睁开了眼,披着外衣,揉着惺忪的睡眼推开了门。他突然愣住了:就在眼前,小院的井边,杨昌济裸着身体,只穿着短裤和一双木屐,正在用冷水进行晨浴。光洁强健的脊背上,清水纵横,水流顺着身体,直淌到地上。一只木勺从木桶里舀起满满一勺水,冰凉的井水兜头浇下……他的神情肃穆,动作庄严,一吐一纳,仿佛正在进行某项庄严的仪式。似乎是感觉到了身后有人,杨昌济回过头来,看到毛泽东疑惑的眼神,他拿起井栏边的浴巾,擦着身上的水,说:“我在晨浴。几十年的老习惯了,清晨即起,以井水浴我肉体,然后晨诵半小时,以圣贤之言浴我精神,是以精神肉体,清清爽爽,方得新之我,迎接新的一天嘛!”
毛泽东伸手探了探水桶中残余的水,深秋之晨冰凉的井水,刺得他手一缩,问道:“老师,您不冷吗?”
“一个人的修学之路上,比冷水更难熬、更严酷者不知有多少,若是连一点寒冷都受不了,还谈什么坚忍不拔?再说,读书人静坐过多,缺乏运动,这也是强健体魄的好方式嘛!”杨昌济将浴巾往肩上一搭,在院中树下一块石头上盘腿坐下,拿起了手边的一本书,“哦,对了,我没有吃早饭的习惯,就不管你的饭了,你自便。我要晨诵了。”
仿佛是在净化自己的心灵,杨昌济闭目长长呼吸了一口气,这才朗声:“杨昌济,光阴易逝,汝当惜之。先贤至理,汝当常忆……”随后,他打开书,端坐凝神,大声诵读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渐渐明朗的晨光中,杨昌济读得如此旁若无人,那琅琅书声,仿佛天籁般充满了这雅致的小院。望着井边的木桶,望着晨光中静若雕塑的老师,听着那清澈得犹如回旋在天地之间的读书声,毛泽东几乎都痴了。
随即他回到客房,一张“自订作息表”上,从清晨直到半夜,一个个时段,,一项项安排,密密麻麻,开列详细。从此,这张作息表贴在毛泽东寝室的床头,一直伴随他读完一师。
(节选自《恰同学少年》,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毛泽东的视角对杨昌济宁静雅致的小院的描写,侧面展现了主人高雅的品味、高尚的品德。
B.杨昌济留宿毛泽东,是想借第二天早晨的沐浴和诵读再对他进行坚忍不拔和好学不已的教育。
C.小说以时间为序,不以曲折生动的情节打动人,而是靠对话和场景展现的精神力量感染人。
D.小说结尾耐人寻味,毛泽东“自订作息表”并坚持落实了整个一师求学阶段,升华了主题。
10.关于文中诸多引用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质胜文……”一句,杨先生将孔子的原意引申生发,创造性地阐释了学问和能力的关系。
B.引用船山先生的话,杨先生认为它所阐述的思想正是儒家三纲之说的典型表现。
C.杨先生用谭嗣同《仁学》中的话,激励毛泽东独立奋斗,同时启发他思考个人奋斗的内涵。
D.“学而时习之……”的一段朗诵,既是杨先生的自勉,同时也勉励了毛泽东。
11.小说为什么重点描写杨昌济晨浴时的场景?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12.请分析文章题目“修学储能”的作用。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恰同学少年(节选)
黄晖
蔡和森站在后面干着急,想挤挤不进去,踮起脚来也看不全公示栏上的内容,正没办法,看到前面站了个特别高的大个子,便拍了拍那人说:“这位老兄,老兄!”
身穿半旧长衫的大个子回过头来问:“什么事?”
“你能不能帮我看看考题是什么?”
大个子看了看蔡和森,说:“‘论小学教育’,以此为内容,题目自拟,篇幅不限。哎,你也是来报名的?”
蔡和森点点头,看着眼前密密麻麻的脑袋,叹息道:“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啊。”
大个子朗声笑了:“就是。才招80个,来报名的倒有好几百!”
蔡和森正想接着问,却见大个子伸手拍拍他前面的一个清瘦小伙子,说:“哎,萧菩萨,想不想对个对子?上联是——叫花子开粥厂。”那位“萧菩萨”才回过头,还没来得及答话,大个子却自行接了下去:“眼前就是绝妙的下联——穷师范①招学生。”
“萧菩萨”似乎和大个子很熟,习惯了他这样说话,很默契地问:“横批?”大个子一字一顿地说:“挤、破、脑、壳。”
周围的人都大笑起来,蔡和森也被逗乐了,他不禁仔细地多看了这个大个子几眼。只有紧挨在前面的刘俊卿皱起了眉头:竞争者之多已经令他不安,偏偏还有人拿这个开玩笑……他移开了几步,躲开了这笑声。
这时候,在不远处的操场大门前,一字排开的几张方案上,立着“报名处”的牌子,旁边还摆好了笔墨、报名表格等。黎锦熙站上台阶大声说:“请各位考生注意了,凡愿意报名者,到报名处来领取报名表,操场上摆了桌子供大家填写。填写后,交到这边来,换取考号。”
蔡和森随着人流,大家呼啦一下都围了过去,蔡和森抢到一张表格,他左右张望着,想找个位子坐下来填写表格,却看到那位“萧菩萨”在和一个同学打招呼:“哎,易礼容?”易礼容看时,惊叫道:“子升兄?你这湘乡第一才子也来考?你看看你看看,你这一跑来,我们还有什么指望啊?干脆直接回家得了。”
众人都回过头去,想看看这位名叫萧子升的湘乡第一才子长得是什么模样。蔡和森这时却瞅到了一个空位子,忙坐下提起毛笔填写。等他再去蘸墨的时候,发现身边坐的人也正好伸过笔来,顺着一双大手看上去,呵,这不正是刚才帮自己的那位大个子吗?大个子显然也认出了他,率先对他说:“你好!”
蔡和森回应着,把面前的砚台给他推近了些。大个子说着“谢谢”,无意间,却正好看见蔡和森表格上填好的姓名,一下子惊叫起来:“蔡和森!你就是蔡和森?铁路学堂那个蔡和森?”
蔡和森有些奇怪:“你怎么知道呀?”大个子依然大着嗓门说:“嗨,长沙的学生,哪个不晓得有个蔡和森,去年考铁路学堂,作文考了105分。满分不够,还另加5分,天下奇闻啊!原来就是你呀。哎,你不是在读铁路学堂吗?怎么又跑到这里来了?”
蔡和森很坦率地回答:“那边!学费太贵,实在读不起,我已经退学了。”“哦!彼此彼此。穷师范招学生,还是咱们穷兄弟多。”大个子说道。
二人边填表边聊天。蔡和森问道:“对了,还没请教老兄贵姓啊?”“贵什么贵?”大个子把报名表递了过来,“我姓毛,毛泽东。”蔡和森的目光停留在表格的履历一栏上,那上面除了“工”一项外,农兵学商都打上了勾,他颇为惊奇:“嘿,毛兄干过那么多行当?农兵学商都全了!”
毛泽东得意地说:“我呀,是家在农村种过地,老爹贩米帮过忙,出了私塾进学堂,辛亥革命又扛枪。五花八门,反正都试了一下。”
“毛兄不过比我大一两岁,阅历却如此丰富,令人佩服。”蔡和森说道。“我们就不要你佩服我,我佩服你了。”毛泽东向蔡和森伸出手,爽快地说,“来,交个朋友。”
两个人的手握在了一起。毛泽东说:“以后,你我可就是同学了。”蔡和森笑道:“还不知道考不考得上呢。”毛泽东手一挥:“怎么会考不上?肯定考得上!”
“……李维汉,255号;周世钊,256号;邹彝鼎,257号;罗学瓒,258号……”黎锦熙忙得一头微汗,依次收着考生交来的报名表,他一面读出考生姓名,一面往表上编定考号,这时又一张表格递了过来,收表格的同学抬起头一看,当即愣住了——面前是一个矮矮壮壮、留着粗粗的八字胡、戴着眼镜的中年人,那张脸上都已经有了皱纹,忙道:“这位老伯,对不起,学校规定要由考生本人报名,不能由家长代报。”
中年人笑着说:“我就是考生啊。”这话把旁边的人都吓了一跳。中年人很温和地问:“年纪大是吗?可招生不是没限年龄吗?”
“年龄是不限,可是……您真的来报名?”这个同学有些疑惑地念着表格,“何叔衡?哟,您还是位秀才啊?”
黎锦熙听到何叔衡的名字,忙过来接过表格,看了看,猜疑地问道:“您不是宁乡的何琥璜先生吧?”“正是鄙人。”何叔衡笑着说。
“何先生,您好,我是一师的历史教师黎锦熙。您这是开什么玩笑?您可是长沙教育界的老前辈了,怎么能到我们这儿来报名呢?”
何叔衡赶紧解释说:“我真的不是开玩笑。何某虽说已经37岁了,在宁乡办过几年学,教过几年书,可过去学的,都是些老掉牙的八股文章,穷乡僻壤,风气不开,如果不多学些新知识、新文化,再教下去,只怕就要误人子弟了。所以,我是真心实意来贵校报名,想从头学起,做个民国合格的老师。怎么,不会嫌我这个学生太老了吧?”
“哪里的话?琥璜先生这么看得起一师,是我们一师的光荣。”黎锦熙对那个高年级的同学说:“陈章甫,来来来,大家都来,为何先生鼓鼓掌,欢迎何先生!”围观的报名考生都鼓起了掌,掌声顿时响成了一片。
【注】①穷师范,指湖南第一师范。
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蔡和森的观察视角引出了毛泽东的形象,让毛泽东在同龄人的眼中展示个人风采,真实又不乏新颖。
B.刘俊卿移开脚步躲开众青年的笑声,是因为他郁郁寡欢,并且反感毛泽东等人为报名竞争者过多开玩笑的举动。
C.小说十分擅长侧面描写,萧子升和蔡和森的“才子”特征分别是通过易礼容和毛泽东的惊讶表现交代出来的。
D.初见何叔衡,收表格的同学误认为他是学生家长,何的回答以及他身边同学的吃惊、疑惑增加了小说的戏剧性、可读性。
14.下列与黎锦熙有关的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湖南师范的一名历史教师,黎锦熙在学生的报名接待工作中认真而敬业。
B.小说通过黎锦熙介绍何叔衡教育界老前辈的身份,意在写黎对何的不理解。
C.黎锦熙招呼陈章甫等人鼓掌欢迎何先生,为学生们做出了尊重学者的榜样。
D.黎锦熙是湖南师范教师形象的代表,他的表现侧面说明该校是受青年认可的。
15.小说写人到中年的何叔衡也来湖南第一师范报名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6.有读者读完《恰同学少年》评价说,在当时的湖南第一师范,以毛泽东、蔡和森为首的众多青年是一个杰出的青年群体,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看法。
参考答案:
1、B
A.“但更主要的是自身的学术水平高”错误,毛泽东能够听杨昌济的话,主要是因为杨昌济说得在理,杨昌济的学术水平高并非主要原因。
C.“泥古不化,只喜欢韩柳欧苏这些古文大家的文章,不喜欢梁启超这样直白的文章”错。结合原文“还动不动搬出什么韩柳欧苏,要人学什么古之大家。韩柳欧苏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上千年来人人都觉写得好吗?”“最可气的是,他居然看不上梁启超的文章。梁启超的文章有什么不好?就算比不得韩柳欧苏有名气,就算许多人觉得太直白,只适合打笔仗,上不得大台面,那又怎么样?”,可知这是杨昌济故意这样正话反说,并非袁仲谦真的如此。
D.“罚他大冷天站在院子里淋了一夜的雨”错。结合原文“毛泽东连夜去道歉,袁吉六只说睡了不肯见他,毛泽东站在院子里”可知,并非袁仲谦罚他,而是毛泽东自己真诚道歉,因而在院子里站了一夜。
2.D“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给读者以真实亲切之感”不是全知视角的作用,而是第一人称限知视角的作用。
3.(1)毛泽东等着挨批评,结果杨昌济却先“批评”起袁仲谦老先生来,这样说更能让毛泽东听得进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2)杨昌济正话反说,用三层“批评”指出袁仲谦的“过错”,其实是告诉毛泽东究竟错在了哪里:一是再有才华也要听得进老师的批评,老师只是想让他改掉作文的毛病;二是袁老师让毛泽东学韩柳欧苏是正确的,而梁启超的文章确实有直白的毛病,不要固执己见;三是提醒毛泽东要有谦虚的态度,有容人之量;(3)由毛泽东的反应可以看出,这样的“以退为进”的“暗示教育”,让毛泽东心服口服。
4.不同意,杨昌济这段话有自己的作用。(1)杨昌济这段话告诉毛泽东,袁仲谦老先生很赏识毛泽东;(2)并告诉毛泽东为什么袁老先生一次次“挑毛病”,这背后其实是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关爱,是“恨铁不成钢”;(3)这段话是对上面杨昌济的“以退为进”的教育的补充,进一步让毛泽东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也为下文毛泽东真诚道歉做了铺垫。
5.C“旨在证明湖湘学派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理解有误。孔昭绶列举这些英才,是为了引出第一师范办学宗旨“经世致用”的观点。
6.B“刘俊卿烦恼的真正根源是他曾经对萧子升的试卷动过手脚”推断有误。综合上下文看,刘俊卿这个人物性格复杂,嫉妒心和功利心都很强,“对萧子升的试卷动过手脚”可能会让他心理上有点压力,但不是烦恼的真正根源。
7.①开学场景的描写运用动态的特写镜头组合多个画面。轻快忙碌的脚步,一张张写有学生姓名的红纸,一间间寝室,一个个铺位,一块块班级牌,一张张课桌,崭新的课本、校服、校徽,连续快速推进,富于动感。②整体有电影画面由外到内、从面到点的推移感。从走廊、寝室门到寝室里,从教室门口到教室里;寝室里,先是新生收拾床铺的群体画面,再是子鹏、易永畦、刘俊卿、毛泽东一个个人物的特写画面。③这些丰富的画面连缀,勾勒出故事发展的背景,渲染出欢欣喜悦、朝气蓬勃的开学氛围,仿佛带着读者置身校园,沉浸其中,为故事的发展蓄势,富有艺术感染力。
8.①孔昭绶深感中华百年积弱,民智未开,这是让他忧虑的现实。②孔昭绶认为只有大兴教育,让每个人受教育,才能以新知识、新文化去开启民智,培育国家栋梁之材,从而改良社会,振兴中华。③孔昭绶认为承担着教育重任的师范院校,要教给学生经世致用,要学而明其旨,学得真知识,做于国于民有用的事。
9.B“是想借第二天早晨的沐浴和诵读再对他进行坚忍不拔和好学不已的教育”错,根据原文“清晨的宁静中,一阵水流声传进了杨宅客房。毛泽东迷迷糊糊地睁开了眼,披着外衣,揉着惺忪的睡眼推开了门。他突然愣住了……”可知,杨昌济沐浴并非刻意安排;“望着井边的木桶,望着晨光中静若雕塑的老师,听着那清澈得犹如回旋在天地之间的读书声,毛泽东几乎都痴了”,这是毛泽东在亲眼看到老师沐浴和晨诵之后悟到的学习的真谛,并非老师特意的教育。
10.B“杨先生认为它所阐述的思想正是儒家三纲之说的典型表现”错误,根据原文“儒家三纲之说,确属陈腐之论,船山先生的‘忠孝非以奉君亲,而但自践其身心之则’之说,于此即为明论”可知,“忠孝非以奉君亲,而但自践其身心之则”是证明“儒家三纲之说,确属陈腐之论”,而倡导“独立精神”的。
11.①把杨先生晨浴的细节和过程进行特写镜头式展现,塑造了杨昌济先生严于律己、自我砥砺、坚忍不拔、身正为范的鲜明形象。②承上启下,与前文杨先生对毛泽东进行的教育相呼应,也引出下文毛泽东深受感召的内容。
12.①修学储能,是杨先生对毛泽东进行的入学教育,修研学问,储备个人能力,才能成才报国。以此为题,彰显了小说主旨,有点睛之效。②全文以此为线索,串联了杨先生指引教育毛泽东的整个过程,使叙事结构紧凑,条理明晰。③修学储能是杨先生奉行的为学之道,也是毛泽东学到的精髓,全文以此为核心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
13.B“是因为他郁郁寡欢,并且反感毛泽东等人为报名竞争者过多开玩笑的举动”中“郁郁寡欢”于文无据,从小说中看不出他郁郁寡欢;而“反感”一词语意过重,他只是不理解毛泽东等人的做法。
14.B“意在写黎对何的不理解”分析错误。作者并非要写黎对何的不理解,而是突出何思想的开放性。
15.①侧面反映了当时民间缺乏合格的民国老师,民众风气未开,新知识、新文化得不到普及的社会环境。②侧面说明湖南第一师范声望之高,黎锦熙接待何叔衡的诚恳热情也代表了学校有不拘一格招人才的开放胸襟和气度。③丰富了小说情节内容,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感。
16.①他们积极上进。带着求知的热情并积极投身于师范学校的报名之中。②他们乐天达观。毛泽东、蔡和森等虽出身贫寒,却并不自卑,以开朗乐观的姿态报名学习。③他们才华横溢。蔡和森、萧子升等都是成绩优异的才子,而毛泽东更是阅历丰富,颇有见识。④他们豪迈自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青年人在报考师范的过程中表现出对自己才学的充分自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