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5课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教案)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懂得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人人有责。2.道德修养:愿意自觉维护和遵守公共秩序,初步树立公共意识,愿意做一名有教养的人,增强社会责任感。3.责任意识:能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尝试运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具有理性思维。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共同建设有序生活离不开公民个人的自觉行动,也需要汇聚社会多方面力量。(重点)2.懂得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要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进一步树立规则意识、法治观念。(难点)3.通过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共建和谐公共生活”建言献策活动,尝试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运用所学解决问题,提升理性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一、出示任务,激活动机1.情景导入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到公共生活需要秩序,并从遵守公共秩序的角度,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共建和谐公共生活”建言献策。2.提出问题那么,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建设一个有序的公共生活,又可以为此提出哪些建议?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二、聚焦现实案例,理解公共生活需要共建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观看视频: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很多同学都积极加入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共建和谐公共生活”建言献策的队伍中。有位同学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播放广场舞噪音扰民视频)(2)联系自身:如今,老少皆宜的广场舞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然而,广场舞音乐的大音量也使得居住在附近的居民不堪其扰。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说一说。(3)学生交流。预设1:我家小区对面有个公园,每天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公园里就会有好几支队伍开始跳舞,音量特别大,隔着一条马路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有点打扰我学习。预设2:我有时候会跟着妈妈去小区楼下跳舞,既锻炼身体,还能认识很多邻居,大家在一起聊天娱乐,很开心。但有时候广场舞的音量确实挺大的,也遇到过被居民投诉的情况。(4)提出问题:作为一种健身新时尚,广场舞本应成为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但音量扰民的问题却导致了广场舞爱好者与附近居民的矛盾。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白天噪声不应超过55分贝,夜间不应超过45分贝。然而当今小区附近的广场舞音量往往都在70分贝左右,也因此常常引发社区居民之间的纠纷,不利于文明城市的建设。那么,我们该如何为解决广场舞噪音扰民问题建言献策,让广场舞成为我们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加分项”呢?2.小组活动,分析问题(1)调查汇报:课前,同学们按照小组活动的要求,分别走进社区,对所在社区是否存在“广场舞扰民”的现象进行了实地调查。你们的调查结果是什么?请进行小组汇报。预设1:我们采访了小区内的广场舞爱好者,他们说之所以把音乐声音开大,是因为公园里跳舞的人很多,音乐声音小了不能保证所有人都能听到,只好把声音开大一些。而且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他们没有像年轻人那么丰富的休闲文化生活,跳一跳广场舞是他们不多的娱乐活动之一,大家一起跳跳舞、聊聊天,既能排解寂寞,还能锻炼身体,是他们很重要的生活方式。预设2:我们采访的是公园和社区的管理者。他们说广场舞噪音扰民的问题其实在很多社区中都存在。因为跳广场舞需要比较开阔的场地,公园和社区的小广场是最合适的,但这些地方往往靠近居民区,很难避免噪音问题。作为管理者,当广场舞的音量过大时他们会进行劝阻,但往往是当时把音量调小,等他们走了之后声音又变大了。他们又没有处罚的权力,仅靠言语上的说教管理效果很有限。预设3:我们对部分社区居民进行了采访。居民普遍反映他们不是不让广场舞爱好者跳舞,而是因为跳舞的时间往往都在晚上七八点钟,有的时候甚至到九十点钟,非常影响休息,特别是家里有老人和孩子的影响更大。另外我们还上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发现由于广场舞的噪音过大,个别小区居民在与广场舞爱好者沟通时情绪比较激动,导致矛盾激化甚至产生纠纷,使得这个问题更不好解决了。点评:同学们能从广场舞爱好者、社区居民和公园/社区管理者等不同的角度去调查问题,非常棒!这种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事物。(2)小组讨论: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解决广场舞噪音扰民问题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一现象背后其实存在着多种原因。你认为导致广场舞噪音扰民问题难解决的原因是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其他组的调查结果,进行小组讨论,用关键词的方式梳理出广场舞噪音扰民问题解决难背后的原因。预设1:我们总结的关键词是“不自觉”。我们认为一些广场舞爱好者只考虑到了 自己健身休闲的需要,却没有考虑到其他居民需要休息。当社区或公园管理者对他们进行提醒时,他们也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没有做到自觉遵守公共秩序。预设2:我们认为一些居民在解决广场舞噪音扰民问题上的方式粗暴,也是导致这一问题难解决的原因。我认为当我们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先试着和广场舞爱好者心平气和地谈一谈,请他们把声音调小一点,大家都是街坊邻居,还是会相互理解的。如果谈话没有效果,也可以请社区居委会出面解决。如果还是不行,也可以用法律来保障自己的权利。预设3:“缺少合适场地”是导致广场舞噪音扰民问题解决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能在离社区稍远的地方建立像公园或小广场那样专门的健身场所,跳舞的人有更合适的地方,小区居民也就不担心噪音扰民,这个问题就解决了。预设4:广场舞爱好者和社区居民之间相互不理解也是导致这一问题解决难的原因之一。调查中,广场舞爱好者说,跳舞是他们排解寂寞、进行社交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而对于社区居民来说,年轻人上班上学很辛苦,回到家需要休息。如果我们彼此之间多些 理解,广场舞爱好者体谅居民休息的需要,居民也能包容广场舞爱好者这种生活方式,大家各让一步,也许也能缓解矛盾。预设5:调查中提到,虽然有社区和公园管理者的提醒,但言语上的提醒起不到什么作用,噪音扰民的行为又受不到处罚,因此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也使得个别居民在沟通调解时情绪比较激动,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如果不遵守秩序的行为得不到相应的处罚,那人们就会觉得不用为扰民付出代价,这个问题自然就解决不了。(3)关键词分类: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导致广场舞噪音扰民问题解决难的原因有很多,如果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把这些原因进行分类,你会把这些关键词放人哪个圆圈呢?请将这些关键词分分类,并说明你的想法。关键词:不自觉、方式粗暴、缺少合适场地、彼此不理解、处罚难……预设1:我会把“不自觉、方式粗暴、彼此不理解”放进公民个人的圆圈中,因为这些原因都和广场舞爱好者、社区居民的个人行为有关。预设2:“彼此不理解”可以放进社区居委会的圆圈中。居委会作为居民的自治组织,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组织社区居民和广场舞爱好者坐在一起聊一聊,促进彼此的理解。预设3:我想把“缺少合适场地”放入政府部门圆圈中。我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统一对社区周边场地进行规划,以此来解决居民缺少合适的健身场地的问题。预设4:解决“缺少合适场地”问题除了需要政府部门的力量外,社区居委会也可以助一臂之力。社区工作者可以对小区周边的环境进行调查,为广场舞爱好者寻找合适的场地。预设5:我想把“处罚难”放在辖区派出所的圆圈中。我觉得这个和执法部门有关,因为只有执法部门才有处罚的权力。预设6:“处罚难”也可以放在政府部门圆圈中。执法者也需要按照法律法规进行执法,如果政府部门能够出台或者完善有关噪音扰民的处罚条例,也便于执法部门执法。(4)思考交流:通过刚才的分类活动,在解决“广场舞噪音扰民”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呢?预设1:我发现导致广场舞噪音扰民的原因很复杂,并不是广场舞爱好者或者居民某个人或者群体单方面造成的。预设2:我发现如果要解决广场舞扰民的问题,需要社区居民、广场舞爱好者、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行。小结:公共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不是某个人、某个部门、某个团体能解决的,需要个人、社会、国家等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板书:汇聚社会各方力量)3.提出建议,解决问题(1)提出建议:找到了问题的成因,我们该如何解决“广场舞噪音扰民”的问题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扮演广场舞爱好者、社区居民、公园/社区管理者、派出所民警中的任意一个角色,根据自己的角色,从材料中寻找灵感,用文字建言的方式为解决问题寻找办法。预设1:我们扮演的是广场舞爱好者。我们想参考材料中的方法,跳舞时每人佩戴一副耳麦 ,既能解决人多听不见音乐的问题,也不会影响其他人。所以我们的建言是广场舞爱好者在跳舞时可以每人佩戴一副耳麦,只要我们能有意识地降低音量,广场舞噪音扰民问题的解决定能事半功倍。预设2:我们扮演的是社区居民。我们认为可以通过签订《居民广场文化公约》的方式解决广场舞噪音扰民的问题。可以向材料中提到的这个社区学习,居民共同对广场舞的时间、音量分贝、地点等进行协商,签订公约,大家自觉遵守,自觉执行,共同解决问题。所以我们提出了签订《居民广场文化公约》的建议。预设3:我们扮演的是公园管理者。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发现一些公园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对音响设备的大小、音量、团体活动时间等进行了规定,还设立了无噪音日。所以我建议城市公园都可以推行这种做法,依法制订公园公约,并主动向游客进行宣传,发挥自己的管理作用。预设4:我们扮演的是社区管理者,刚才大家提出的制订居民公约的办法可以由我们社区牵头落实。此外,我们也从材料中受到启发,可以对社区广场的活动区域进行划分,音量小的活动安排在靠近居民楼的地方,音量大的活动安排在离居民楼远一点的位置,所以我们提出各个社区可以根据活动产生音量的大小,对社区广场的活动区域进行划分。这也是解决广场舞噪音扰民的办法之一。预设5:我们扮演的是派出所民警,我们阅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北京市环境噪音污染防治办法》,发现我国法律其实对噪音扰民问题提出了明确的处理办法。所以一方面我们可以依法对扰民现象进行处罚,另一方 面也可以加强法治教育,向大家普及法律知识,让居民明白噪音扰民其实是一种违法行为,以提高居民的守法意识,为共建和谐的法治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2)思考:经过刚才的交流,各个团体和部门都为解决广场舞噪音扰民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请大家回顾刚才的讨论结果,思考若想彻底解决广场舞噪音扰民的问题,需要哪些人共同努力呢?预设:社区居民、广场舞爱好者、社区/公园管理者、公安部门缺一不可。小结:是啊,共建有序和谐的生活需要汇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无论是公民个人还是社会单位或组织,都需要遵守公共秩序,才能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3)叙述:其实,为了解决广场舞噪音扰民的问题,很多省市都相继出台了《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条例》,依法解决这一问题。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民政部、住建部四部门更是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为健康开展广场舞提供了政策上的指导。小结:可见,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法制的保障。对积极维护秩序的行为大力宣传和表扬,对破坏公共秩序的个人或组织要依法惩处。全社会都要形成遵守公共秩序光荣破坏公共秩序可耻的社会风尚。(板书: 国家支持法制保障)(4)交流:今后,如果你和你的家人在参与广场舞的过程中遇到了噪音扰民的现象,你会怎么做呢?预设1:我奶奶喜欢跳广场舞。我会提醒奶奶,跳舞的时候记得把音量调小一些,喇叭不要对着居民楼。我们有享受快乐的权利,也要注意保护其他居民休息的权利。预设2:根据法律规定,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白天噪音不能超过55分贝,夜间不能超过45分贝;所以下次我和妈妈去跳广场舞的时候,我想建议领舞的阿姨在手机上安装一个测试声音分贝的小程序。 如果超过了这个分贝,就要把音量调小一点,不能影响别人。小结: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需要我们从规范自己的行为做起。当他人做出不妥当的行为时,我们也有责任善意提醒,劝阻不遵守公共秩序的人。(板书:遵守公德法规)三、拓展其他情境,进一步树立规则意识、法治观念1.看图交流作为小公民,在其他的公共场合中,我们也有责任为共建有序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生活中出席下列场合时你会怎么做?请任选一个场景说一说。(出示教科书32页“活动园”)预设1:当赛场上冉冉升起五星红旗,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我们要面向国旗,肃立致敬,这不仅是表达对国家的敬爱,也是我国国旗法和国歌法的要求。我还从国旗法中了解到,在全日制中小学,除假期外,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 作为小学生,在仪式中我们要衣着整洁,佩戴红领巾,少先队员行队礼。预设2:在博物馆参观,听讲解员介绍展品时,我们要保持肃静,做到文明有序参观、听讲解。因为博物馆是一个要求安静的场所,如果大声说话或者追跑打闹会影响他人的参观体验。另外我们还要做到“动眼不动手”,保护博物馆中的珍贵展品。预设3:在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时,我们的行为举止要文明有礼,保护环境整洁。注意不大声喧哗,不影响他人,服从工作人员的安排,不擅自行动。2.小结作为社会中的员 ,我们要 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无论在哪个公共场合,都要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四、撰写建议,由知导行今天,同学们在课上针对广场舞噪音扰民问题提出了建议。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观察生活,选择生活中的其他问题,继续从“公共秩序”的角度,为共建有序生活建言献策!板书设计5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共同建设有序生活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国家支持 法制保障遵守公德法规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