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选必3 第三单元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 选必3 第三单元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移民社会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动力和政治因素,并通过具体案例的介绍使学生把握各类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特征及不同的文化认同问题。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掌握经济全球化引起的劳动力全球性流动,分析现代社会移民的表现及影响。
3.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掌握经济全球化引起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分析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对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4.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掌握难民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联合国解决难民问题的措施,分析难民问题产生的影响。
5.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掌握移民社会文化的特点,分析当今移民社会面临的文化认同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现代移民社会的形成及多元文化特征。
难点:各类移民社会有不同的多元文化和文化认同问题。
课前准备
查找本课相关史料,准备好本课相关知识链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移民是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活动的总称。移民不一定伴有国籍转变;包括短期人口迁徙和国籍转变等。
根据国际移民组织2003年发布的《2003年全球移民报告》,1990年有1.2亿人长期生活在自己国家以外的地方。2002年,这一数字超过1.5亿,是35年前的两倍。2003年国际移民总数更是已经超过1.75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3%。【师】: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让我们走入这节课的学习,来解析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
【新课讲授】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出示材料及图片:
战后的国际分工比过去更有“世界性”。它……既包括发达国家,又包括发展中国家。如果说,战前在世界经济中还存在一些“孤岛”,那么,战后,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已程度不等地卷入到了国际分工的世界体系中来。
——陈德照《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
【师】: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概括现代社会移民的原因?
【生】: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1.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1)背景: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和生产的国际化加强,从而逐渐形成了全球劳动力市场。
(2)过程: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地区吸收了南欧、北欧等地区的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20世纪七十年代,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
③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亚非移民流向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
④20世纪九十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新的来源。
2.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演变
出示材料:
材料一 二战以来,欧洲所接纳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移民逐步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至 20世纪70年代早期,在此阶段,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地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二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便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
材料二 1973年以后,招募劳工(不管是外籍劳工还是殖民地劳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停止……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
——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政策研究》
【师】: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移民政策和1973年以后的移民政策有什么区别?产生这些区别的原因是什么?
【生】:区别: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多数移民从事的是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中繁重的体力劳动;1973年以后: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更为关注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
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师】:这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在跨国公司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师】:通过“历史纵横”了解什么是“绿卡”。
“绿卡”指办法给外国公民的永久居住许可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了争夺人才、留住精英,各国在移民政策上都给予所需要的外籍人士以“长期居住权”,使之享受准国民待遇,即所谓“绿卡”制度。“绿卡”这个词起源于美国,因为最早美国的永久居留许可证是一张绿色的卡片。持有绿卡意味着持卡人拥有在签发国的永久居留权,同时,持有绿卡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免去入境签证。各国颁发的许可证根据其历史传统和证件特色,有各种各样的俗称,如美国的为“绿卡”,加拿大的为“枫叶卡”,等等。
我国从2004年8月开始实施《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即中国的绿卡制度。
出示表格及材料:
等级 美国绿卡申请条件
EB-1 具有特殊才能,并享有国家级或国际级声誉的杰出人才、教授、研究人员、跨国公司高管等
EB-2 有非凡能力的高学位人士,申请人需有硕士学位或学士学位兼有5年专业相关工作经验
EB-3 专业人士、工人获得美国雇主长期的就业许可,获得劳工卡
第十二条 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取得国际公认杰出成就。
第十三条 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进的。(重点发展行业急需紧缺人才;高校教授、研究员;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师】:美国“绿卡”和中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申请条件的“高要求”体现了当今世界在人才方面有怎样的要求?
【生】:关注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师】:请同学们通过教材理解难民的定义。
1.难民问题的形成
(1)难民的定义:指一群由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国籍,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国籍,同时又没有得到收留国合法身份的人。
叙利亚难民
(2)难民来源的变化及其遭遇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大批白俄逃亡国外;30年代希特勒迫害、驱赶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压迫国内黑人和有色人等;两次世界大战仅在欧洲就有7000万人丧失家园;70~80年代,越南侵略束埔寨、苏联侵略阿富汗、以色列侵略阿拉伯国家和伊拉克侵略科威特等战争,使这些地区产生大量难民;又如非洲1982~1984年的特大旱灾,也造成大量难民。
——摘编自尹桂云《论难民的国际保护》
【师】:二战前及二战后的难民来源有何变化?结合材料及教材回答难民面临怎样的遭遇?
【生】:二战前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二战后难民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师】:通过“历史纵横”了解“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躲避纳粹德国的迫害,大批欧洲犹太难民辗转来到上海。其中,许多人凭借的是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风山签发的“生命签证”。战时上海接纳了至少25000名犹太难民。这段展现中国人民大爱的救援历史,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肯定,特别是犹太人的感激。2015年,在当年犹太难民集中居住的虹口区,原犹太摩西会堂旧址被改建为犹太难民纪念馆。以色列总统赫尔佐克在参观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时表示:“中国人民在犹太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帮助了我们,以色列人民对此不会忘记。”
何凤山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原犹太摩西会堂旧址)
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给犹太难民签 发的“生命签证”
2.难民的困境和救济
(1)难民的困境
【师】:通过教材思考难民的困境是什么?
【生】:难民的困境:难民是非正常条件下的移民,收留国即使出于人道主义接纳它们也是临时安置,因此难民在收留国一般没有正式身份,也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和永久居住权。
(2)难民的救济
出示材料:
材料一 缔约各方,
考虑到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大会于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日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确认人人享有基本权利和自由不受歧视的原则;
考虑到联合国在各种场合表示过它对难民的深切关怀,并且竭力保证难民可以最广泛地行使此项基本权利和自由;
考虑到通过一项新的协定来修正和综合过去关于难民地位的国际协定并扩大此项文件的范围及其所给予的保护是符合愿望的;
考虑到庇护权的给予可能使某些国家负荷过分的重担,并且考虑到联合国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国际范围和性质,因此,如果没有国际合作,就不能对此问题达成满意的解决;
表示希望凡认识到难民问题的社会和人道性质的一切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不使这一问题成为国家之间紧张的原因;
注意到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对于规定保护难民的国际公约负有监督的任务,并认识到处理这一问题所采取措施的有效协调,将依赖于各国和高级专员的合作,兹议定如下
……
——《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序言(1951年7月28日通过)
材料二 “世界难民日”历年主题一览(2001—2017)
2001年:“尊重”
2002年:“优先解决女难民问题”
2003年:“难民青年”
2004年:“我想有个家:安全和有尊严地重新开始生活”
2005年:“勇气”
2006年:“希望”
2007年:未设指定主题
2008年:“保护”
2009年:“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需要”
2010年:“家园”
2011年:“一个流浪家庭已经太多”和“一个被剥夺希望的难民已经算太多”
2012年:“难民别无选择,你有”
2013年:“用一分钟时间,支持一个难民家庭”
2014年:“因战争而导致分离的家庭即便只有一个也太多”
2015年:“倾听难民的故事,如同你我一样”
2016年:“移民与难民质问我们”
2017年:“因为勇气,我们与难民同在”
——摘编自联合国难民署网站
【师】:国际社会为保护难民的基本人权作出了哪些努力?结果是怎么样的?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生】努力:①1950年,联合国成立难民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
②1951年,联合国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了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
③1966年,联合国又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了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
④2000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以期引起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
结果:尽管国际社会在难民的人道主义救助上作了很大努力,但仍然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
结论:国际社会要实现让世界不再有难民这一终极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师】:请同学们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
联合国难民署2018年6月19日发布报告称:
截至2017年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这一数字相当于泰国的总人口,比前一年增加近300万人,比10年前增加50%。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沦为难民。输出难民最多的国家是叙利亚,其境外流徙的难民高达630万人,其次是阿富汗、南苏丹、缅甸等。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展示概念:
移民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从原居住地址往其他某一地区长期或永久定居的人。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类型人口迁徙的结果。人口迁徙是一个长期的、普遍的历史现象,其类型、规模、结构在不同地区各不相同,由此而形成各种类型的移民社会。
1.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世界出现了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移民社会的居民由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组成。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借鉴与认同中,这些移民社会形成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2.影响:
(1)积极影响:这些外来移民在与本土居民相互调适和融合的情况下,会形成具有多样性和创造性移民文化;
(2)消极影响:在多元文化不可调和时,也会产生不同族群间的矛盾和冲突。
3.美国的多元文化和文化认同
(1)美国移民文化的形成: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共同建设美利坚合众国。
(2)美国移民文化的特点:以欧洲文化为主流,并吸纳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及北美印第安文化的美国“移民文化”。
头戴鹰羽冠,将羽毛作为勇敢象征的印第安人
唐人街
(3)影响:
①积极影响: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创新的活力;
②消极影响:多元文化传统也使美国社会的文化认同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矛盾与冲突。
【师】: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也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拼盘”。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从文化认同的视角谈谈你的看法。
【生】:民族“大熔炉”强调的是承认和允许不同族群保持具有族群特色的文化传统,但是又致力于构建统一的国家民族身份;民族“大拼盘”强调以民族为单位建立联盟性质的国家,比较突出民族性,把民族问题政治化。无论是“大熔炉”还是“大拼盘”,其强调的都是美国在接受世界各地移民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其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移民文化”,构建了统一的美利坚民族。
4.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及其特征
(1)背景:随着东南亚经济的发展,马六甲海峡海运繁忙,新加坡逐渐成为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从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
(2)新加坡移民文化特点
①新加坡的人口构成中,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其次为本地马来族;还有近10%的印度裔移民。
②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③影响: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在新加坡牛车水(唐人街)三种宗教相处和谐,安然无虞。在整个新加坡,华裔、马来裔、印度裔和其他较小的族裔,既互相砥砺与坚守,又互相渗透和影响,最后互不干涉,互相体谅,求同存异,万邦协和。
课后总结
现代社会人口迁徒的主要动力来自经济全球化,战争,灾难和经济因素等也造成了规模日益增长的难民群体现代移民社会面临着文化认同的新课题。
板书设计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2.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演变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1.难民问题的形成
2.难民的困境和救济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2.影响
3.美国的多元文化和文化认同
4.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及其特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