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三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3.1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①位置:平流层以上大气。②温度:随海拔升高,气温先降低,后升高。 原因:自平流层顶开始,由于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气温下降;其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 后大气物质(原子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温度又上升。2.干洁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③气压低,密度小;底部对流运动,上部平流运动。组成:氮气(78%)、氧气(21%)、二氧化碳、臭氧。 ④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作用:①氮气(78%):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⑤有极光和流星现象,航天飞机、宇宙火箭、人造卫星也在这层。②氧气(21%):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并参与有机物的燃烧、腐败和分解。③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④臭氧作用:吸收太阳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 3.2 大气受热过程3.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及影响:化石燃料的燃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毁林减少二氧化碳的吸收;(全球变暖的原因) 1.太阳辐射:地球上最主要的外力能量来源。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影响:导致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吸收4.臭氧层空洞原因影响及措施 晨昏蒙影:在日出之前(黎明)和日落以后(黄昏)原因:人类使用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释放出大量的氟氯昂(制冷剂)。 的一段时间,天空仍然明亮,处于半光明状态。影响:对人类的影响:皮肤癌、白内障、传染病。 对生态和农业的影响:①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②减少渔业产量。 大气吸收: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水汽③破坏森林等植被。 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措施:抑制(制冷剂)氟氯烃(氟氯昂)的产生 散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散射可见光中波长5.成云致雨(降水)的条件:①充足的水汽②杂质(凝结核)③遇冷凝结 较短的蓝紫光【雨后空气清新的原因:杂质作为凝结核随降雨降落到地面,将于具有降尘的作用】6.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影响及措施原因: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燃煤取暖产生的废气的大量排放;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扬尘。影响: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影响生活出行;③影响交通通行。措施:①控制重点行业污染和扬尘治理;②发展绿色交通,实行限号措施;③优化产业结构7.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及具体分层依据: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分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自下而上温度递减-递增-递减-递增;密度和气压越来越小;水汽和杂质越来越少) 2种作用:大气削弱作用、大气保温作用8.对流层的高度:受温度影响 2个热源:低纬度:17-18 千米,中纬度:10-12 千米,高纬度:8 地面的直接(根本)热源:太阳辐射-9 千米。夏季大于冬季,中纬度(温带)地区明显。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9.对流层特征: 对流层大气的根本热源:太阳辐射①质量及成分:占整个大气质量的 3/4 和几乎全部的水 3个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汽、杂质。 4个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②温度及原因: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 100 米, 辐射气温下降 0.6℃)。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底部约 20℃,顶部-50℃)③空气运动:对流运动 ①太阳(短波)辐射 [注意: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收削弱作用影响]10.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①杂质和水汽较 ②大气吸收、散射 ③(云层)反射 [大气的削弱作用]多,凝结核多 ②上部冷,下部热空气对流运动,气流上 ④地面反射:新雪的反射率最高,光滑地表、冰雪地表、浅色地表反射率高升遇冷凝结。 ⑤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使得地表温度升高11.逆温:①对流层下部,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强的现象。 ②海拔每上升 1000 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 6℃。 ⑥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升温后向外释放能量,地表温度降低12.发生逆温时:上热下冷,阻碍空气对流运动,平流运动为主,大气稳定。 ⑦对流层大气中水和二氧化碳大量吸收地面辐射使得大气温度升高13.逆温的影响: ⑧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利:①抑制沙尘暴。②有利高空飞机的平稳飞行。③减少低温冻害,提高农业产量及质量; ⑨大气辐射:大气辐射包含大气逆辐射弊:④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污染;⑤多雾,降低能见度,危害出行、影响飞机起飞和降落;⑥危害人体健康。 3.两种作用14.逆温的生消过程示意图 (1)大气的削弱作用意义:使得白天温度不至于过高15.平流层 影响因素:太阳高度角(纬度)、云层厚薄(天气)、大气稀薄程度(海拔)、大气洁净程度(污染)①高度:自对流层顶向上至 50-55 千米 (2)大气的保温作用②温度及原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上热下 意义:夜晚温度不至于过低冷。(平流层的顶部约 0℃,底部约-50℃。) 原因: 影响因素:天气、海拔、大气洁净程度(污染)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 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③大气运动: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稳定。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④天气:晴朗 ⑤影响:利于航空飞机飞行 ⑥含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有臭氧层(15-35 千米)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16.高层大气(最厚) 【比热容大小:湖泊/海洋/草地/森林>裸地/沥青路面/砖面】第 1 页 共 2 页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三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5.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大得多? ①近地面气压永远高于高空(近地面的低压也比高空的高压,气压值高,且越接近地面气压越高);②垂直方向上近地①白天,由于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升温快,气温很高。②夜间由于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月球表面温度骤 面气压与高空相反;③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温度与气压相反,即冷高压,热低压(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降,气温很低。气压越高);④等压面高空与近地面弯曲状况相反,“高高低低”或“高凸低凹”即向高处弯曲为高压,否则反之;6.温室气体与全球变暖8.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热:(膨胀上升)上升气流——地面低压——阴雨天气 冷:(收缩下沉)下沉气流——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全球变暖:①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②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③地表气温升高,导致全球变暖。 地面高压——晴朗天气。7.撒哈拉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9.海陆风(“湖陆风”或“江(河)陆风”)①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云层薄;白天大气对抬眼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温 白天或夏季吹海风;陆地气温高,盛度高;②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温度低;③沙子比热容小,白天升温快,温度高,夜晚降温行上升气流,多云雨天气快,温度低,因此昼夜温差大。夜晚或冬季吹陆风8.农业应用:农田表面覆沙、覆膜、覆草的作用:相同点:①保湿、减轻次生盐碱化;②减少地表侵蚀,保肥;③调节地温(覆膜增温; 覆沙增加昼夜温差; 覆草冬季保温,夏季降温) 山风和谷风都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周不同点:①覆膜:黑膜抑制杂草生长,遮光降温。 白膜反光增加作物底部光照。②覆沙:增加昼夜温差。 期为 24 小时,城市风没有周期变化③覆草:增加有机质、抑制杂草生长;但易发病虫害。9.用大气的受热过程相关知识,来解释地理现象:①高处不胜寒——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远温度越低。②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因为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 10.城市风(“热岛效应”“雨岛效应”) 11.山谷风(白谷夜山)射的热量散失多,所以晚秋或寒冬晴朗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③在晚秋和寒冬,秸秆燃烧(或使用烟雾弹)防御霜冻——燃烧秸秆增加烟雾,二氧化碳等,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提高夜晚最低温度。④玻璃温室(温室大棚)——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过玻璃,进入温室内被地面吸收;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无法穿过玻璃,大气逆辐射增强。⑤青藏高原日较差大的原因: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白天相对较热;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散失的热量多,夜晚相对较冷。⑥树干涂白防冻裂的原因:反射太阳辐射,减弱昼夜温差,防止树皮开裂。⑦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白天多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作用(保温作用)强。⑧为什么晴朗的正午天空呈蓝色,朝霞晚霞呈红色?正午太阳高度大,穿过大气的路程短,蓝光被散射,因而天空呈蓝色; 早晚阳光斜射,穿过大气的路程长, 有污染工厂布局在城市郊外热力环流之外的郊区 白天温差大于夜间,因此谷风的风速大于山风各色光皆被散射掉,只剩下红光能到达地面,地平线附近的天空呈红色。 公园、绿化带、城市湿布局在城市郊外热力环流之内⑨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11.山谷风的影响10.一天中四个重要时间:正午 12:00 太阳辐射最强;13:00,地表地温最高;14:00 气温最高;日出前后气温最低。①夜间的冷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②夜晚谷底暖空气被抬升过程中,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易生成夜雨3.3 大气热力环流 12.缓解热岛效应的措施:①增加水体面积;②增大绿化面积;③实行机动车限行;④建筑物淡色化1.气压与密度的关系:空气密度越大,气压越高。 气压与海拔的关系: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综合题补充:2.地面温度与气流运动的关系:热——空气膨胀上升,地面低压; 冷——空气收缩下沉,地面高压 1.夏季天山高海拔地带(3000 米以上)较周边同海拔大气气温高的原因3.热力环流形成过程:①地表受热不均(根本原因);②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③导致同一水平面上高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天山高海拔地带空气稀薄,晴天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低压不同(气压差);④最终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产生了风(风从高压吹向低压,温差越大风速越大)[注意:先有垂 射强,地面增温快,地面辐射强;高山高原大气离地面近,吸收的地面辐射多,气温高;周边同海拔高度大气因距地面直运动,再有水平运动] 远,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4. 2.拉萨夏季多夜雨的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对天气的影响: 5.大气热力环流,气压大小比较:拉萨位于河谷地区,夏季,白天太阳辐射强烈,河谷水汽蒸发旺盛,空气中含有较为丰富的水汽;夏季西南季风活跃,为拉萨带来丰富水汽;夜晚吹山风,抬升河谷暖湿气流,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3.拉萨“昼晴夜雨”的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白天降水相对少,光照充足,有利于光合作用,增加农作物有机质积累,可提高其产量、品质;夜间降水多,气温较白天低,雨水消耗于蒸发的部分少,渗入土壤中的水分多,有利于水分涵养,增加作物根系吸收。(或夜晚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糖分的积累)6.风向符号:风向标由风杆和风尾组成,风杆(长线段)上绘有风尾(短线段)的一方指示风向。风尾上的横杠表示风速,一横表示风力二级,最多三横,就是六级,风力再大就用风旗表示。7.热力环流图中规律:第 2 页 共 2 页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三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3.1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3.1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 、 和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2.干洁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2.干洁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组成: (78%)、 (21%)、 、 。 组成:氮气(78%)、氧气(21%)、二氧化碳、臭氧。作用:①氮气(78%): 。 作用:①氮气(78%):生物体的基本成分。②氧气(21%): , 。 ②氧气(21%):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并参与有机物的燃烧、腐败和分解。③二氧化碳: ; 。 ③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④臭氧作用: ; 。 ④臭氧作用:吸收太阳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3.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及影响:化石燃料的燃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毁林减少二氧化碳的吸收;(全球变暖的原因) 3.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及影响:化石燃料的燃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毁林减少二氧化碳的吸收;(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导致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影响:导致全球变暖/温室效应4.臭氧层空洞原因影响及措施 4.臭氧层空洞原因影响及措施原因:人类使用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释放出大量的氟氯昂(制冷剂)。 原因:人类使用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释放出大量的氟氯昂(制冷剂)。影响:对人类的影响:皮肤癌、白内障、传染病。 对生态和农业的影响:①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②减少渔业产量。 影响:对人类的影响:皮肤癌、白内障、传染病。 对生态和农业的影响:①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②减少渔业产量。③破坏森林等植被。 ③破坏森林等植被。措施:抑制(制冷剂)氟氯烃(氟氯昂)的产生。 措施:抑制(制冷剂)氟氯烃(氟氯昂)的产生5.成云致雨(降水)的条件: 5.成云致雨(降水)的条件:①充足的水汽②杂质(凝结核)③遇冷凝结【雨后空气清新的原因:杂质作为凝结核随降雨降落到地面,将于具有降尘的作用】 【雨后空气清新的原因:杂质作为凝结核随降雨降落到地面,将于具有降尘的作用】6.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影响及措施 6.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影响及措施原因: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燃煤取暖产生的废气的大量排放;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扬尘。 原因: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燃煤取暖产生的废气的大量排放;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扬尘。影响: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影响生活出行;③影响交通通行。 影响: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影响生活出行;③影响交通通行。措施:①控制重点行业污染和扬尘治理;②发展绿色交通,实行限号措施;③优化产业结构 措施:①控制重点行业污染和扬尘治理;②发展绿色交通,实行限号措施;③优化产业结构7.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及具体分层 7.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及具体分层依据: 依据: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分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自下而上温度 分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自下而上温度递减-;密度和气压越来越 ;水汽和杂质越来越 ) 递增-递减-递增;密度和气压越来越小;水汽和杂质越8.对流层的高度:受温度影响 来越少)低纬度: 千米,中纬度: 千米,高纬度: 8.对流层的高度:受温度影响千米。夏季大于冬季,中纬度(温带)地区明显。 低纬度:17-18 千米,中纬度:10-12 千米,高纬度:89.对流层特征: -9 千米。夏季大于冬季,中纬度(温带)地区明显。①质量及成分: 。 9.对流层特征:②温度及原因: 。 ①质量及成分:占整个大气质量的 3/4 和几乎全部的水原因: 。 汽、杂质。(底部约 20℃,顶部-50℃) ②温度及原因: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 100 米,③空气运动:对流运动 气温下降 0.6℃)。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10.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 接热源。(底部约 20℃,顶部-50℃)③空气运动:对流运动。 10.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①杂质和水汽较11.逆温:①对流层下部,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强的现象。 多,凝结核多 ②上部冷,下部热空气对流运动,气流上②海拔每上升 1000 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 6℃。 升遇冷凝结。12.发生逆温时:上热下冷,阻碍空气对流运动, 为主,大气 。 11.逆温:①对流层下部,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强的现象。 ②海拔每上升 1000 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 6℃。13.逆温的影响: 12.发生逆温时:上热下冷,阻碍空气对流运动,平流运动为主,大气稳定。利: 。 13.逆温的影响:弊: 。 利:①抑制沙尘暴。②有利高空飞机的平稳飞行。③减少低温冻害,提高农业产量及质量;14.逆温的生消过程示意图 弊:④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污染;⑤多雾,降低能见度,危害出行、影响飞机起飞和降落;⑥危害人体健康。14.逆温的生消过程示意图15.平流层①高度: 15.平流层②温度及原因: 。 ①高度:自对流层顶向上至 50-55 千米(平流层的顶部约 0℃,底部约-50℃。) 原因: ②温度及原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上热下。 冷。(平流层的顶部约 0℃,底部约-50℃。) 原因:③大气运动: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稳定。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④天气:晴朗 ⑤影响:利于航空飞机飞行 ⑥含有 ③大气运动: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稳定。(15-35 千米)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④天气:晴朗 ⑤影响:利于航空飞机飞行 ⑥含16.高层大气(最厚) 有臭氧层(15-35 千米)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16.高层大气(最厚)第 1 页 共 4 页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三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①位置: 。 ①位置:平流层以上大气。②温度: 。 原因:自平流层顶开始,由于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气温下降; ②温度:随海拔升高,气温先降低,后升高。 原因:自平流层顶开始,由于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气温下降;其其后大气物质(原子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温度又上升。 后大气物质(原子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温度又上升。③气压低,密度小;底部 运动,上部 运动。 ③气压低,密度小;底部对流运动,上部平流运动。④存在 ,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 ④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⑤有极光和流星现象, 、 、 也在这层。 ⑤有极光和流星现象,航天飞机、宇宙火箭、人造卫星也在这层。3.2 大气受热过程 3.2 大气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地球上最主要的外力能量来源。太阳辐射为 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为 波辐射。 1.太阳辐射:地球上最主要的外力能量来源。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吸收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吸收晨昏蒙影:在日出之前(黎明)和日落以后(黄昏) 晨昏蒙影:在日出之前(黎明)和日落以后(黄昏)的一段时间,天空仍然明亮,处于半光明状态。 的一段时间,天空仍然明亮,处于半光明状态。大气吸收: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水汽 大气吸收: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散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散射可见光中波长 散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散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 较短的蓝紫光2种作用: 、 2种作用:大气削弱作用、大气保温作用2个热源: 2个热源:地面的直接(根本)热源:太阳辐射 地面的直接(根本)热源:太阳辐射对流层大气的 :地面(辐射)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对流层大气的 :太阳辐射 对流层大气的根本热源:太阳辐射3个过程: 、 、 3个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4个辐射: 、 、 、 4个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①太阳(短波)辐射 [注意: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收削弱作用影响] ①太阳(短波)辐射 [注意: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收削弱作用影响]②大气吸收、散射 ③(云层)反射 [大气的削弱作用] ②大气吸收、散射 ③(云层)反射 [大气的削弱作用]④地面反射:新雪的反射率最高,光滑地表、冰雪地表、浅色地表反射率高 ④地面反射:新雪的反射率最高,光滑地表、冰雪地表、浅色地表反射率高⑤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使得地表温度升高 ⑤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使得地表温度升高⑥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升温后向外释放能量,地表温度降低 ⑥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升温后向外释放能量,地表温度降低⑦对流层大气中 大量吸收地面辐射使得大气温度升高 ⑦对流层大气中水和二氧化碳大量吸收地面辐射使得大气温度升高⑧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 作用 ⑧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⑨大气辐射:大气辐射包含大气逆辐射 ⑨大气辐射:大气辐射包含大气逆辐射3.两种作用 3.两种作用(1)大气的削弱作用 (1)大气的削弱作用意义:使得白天温度不至于过高 意义:使得白天温度不至于过高影响因素:太阳高度角(纬度)、云层厚薄(天气)、大气稀薄程度(海拔)、大气洁净程度(污染) 影响因素:太阳高度角(纬度)、云层厚薄(天气)、大气稀薄程度(海拔)、大气洁净程度(污染)(2)大气的保温作用 (2)大气的保温作用意义:夜晚温度不至于过低 意义:夜晚温度不至于过低影响因素:天气、海拔、大气洁净程度(污染) 影响因素:天气、海拔、大气洁净程度(污染)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① 。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② 。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③ 。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比热容大小:湖泊/海洋/草地/森林>裸地/沥青路面/砖面】 【比热容大小:湖泊/海洋/草地/森林>裸地/沥青路面/砖面】第 2 页 共 4 页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三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5.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大得多? 5.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大得多?①白天,由于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升温快,气温很高。②夜间由于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月球表面温度骤。 降,气温很低。6.温室气体与全球变暖 6.温室气体与全球变暖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全球变暖: 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全球变暖:①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②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③地表。 气温升高,导致全球变暖。7.撒哈拉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7.撒哈拉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①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云层薄;白天大气对抬眼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温度高;②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温度低;③沙子比热容小,白天升温快,温度高,夜晚降温快,温度低,因此昼夜温差大。。 8.农业应用:农田表面覆沙、覆膜、覆草的作用:8.农业应用:农田表面覆沙、覆膜、覆草的作用: 相同点:①保湿、减轻次生盐碱化;②减少地表侵蚀,保肥;③调节地温(覆膜增温; 覆沙增加昼夜温差; 覆草冬相同点: 季保温,夏季降温)。 不同点:①覆膜:黑膜抑制杂草生长,遮光降温。 白膜反光增加作物底部光照。②覆沙:增加昼夜温差。不同点: ③覆草:增加有机质、抑制杂草生长;但易发病虫害。。 9.用大气的受热过程相关知识,来解释地理现象:9.用大气的受热过程相关知识,来解释地理现象: ①高处不胜寒——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远温度越低。①高处不胜寒—— 。 ②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因为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②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射的热量散失多,所以晚秋或寒冬晴朗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 ③在晚秋和寒冬,秸秆燃烧(或使用烟雾弹)防御霜冻——燃烧秸秆增加烟雾,二氧化碳等,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大③在晚秋和寒冬,秸秆燃烧(或使用烟雾弹)防御霜冻—— 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提高夜晚最低温度。。 ④玻璃温室(温室大棚)——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过玻璃,进入温室内被地面吸收;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无法穿过玻④玻璃温室(温室大棚)—— 璃,大气逆辐射增强。。 ⑤青藏高原日较差大的原因: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白⑤青藏高原日较差大的原因: 天相对较热;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散失的热量多,夜晚相对较冷。。 ⑥树干涂白防冻裂的原因:反射太阳辐射,减弱昼夜温差,防止树皮开裂。⑥树干涂白防冻裂的原因: 。 ⑦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⑦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白天多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作用(保温作用)强。⑧为什么晴朗的正午天空呈蓝色,朝霞晚霞呈红色?。 正午太阳高度大,穿过大气的路程短,蓝光被散射,因而天空呈蓝色; 早晚阳光斜射,穿过大气的路程长,⑧为什么晴朗的正午天空呈蓝色,朝霞晚霞呈红色? 各色光皆被散射掉,只剩下红光能到达地面,地平线附近的天空呈红色。⑨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10.一天中四个重要时间:正午 12:00 太阳辐射最强;13:00,地表地温最高;14:00 气温最高;日出前后气温最低。⑨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10.一天中四个重要时间:。3.3 大气热力环流3.3 大气热力环流 1.气压与密度的关系:空气密度越大,气压越高。 气压与海拔的关系:海拔越高、气压越低。2.地面温度与气流运动的关系:热——空气膨胀上升,地面低压; 冷——空气收缩下沉,地面高压1.气压与密度的关系: 。 气压与海拔的关系: 。3.热力环流形成过程:①地表受热不均(根本原因);②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③导致同一水平面上高2.地面温度与气流运动的关系: 。低压不同(气压差);④最终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产生了风(风从高压吹向低压,温差越大风速越大)[注意:先有垂3.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直运动,再有水平运动]4.大气热力环流对天气的影响: 5.大气热力环流,气压大小比较:[注意:先有垂直运动,再有水平运动]4.大气热力环流对天气的影响: 5.大气热力环流,气压大小比较:第 3 页 共 4 页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三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6.风向符号:风向标由风杆和风尾组成,风杆(长线段)上绘有风尾(短线段)的一方指示风向。 6.风向符号:风向标由风杆和风尾组成,风杆(长线段)上绘有风尾(短线段)的一方指示风向。风尾上的横杠表示风速,一横表示风力二级,最多三横,就是六级,风力再大就用风旗表示。 风尾上的横杠表示风速,一横表示风力二级,最多三横,就是六级,风力再大就用风旗表示。7.热力环流图中规律: 7.热力环流图中规律:①近地面气压永远高于高空(近地面的低压也比高空的高压,气压值高,且越接近地面气压越高);②垂直方向上近地 ①近地面气压永远高于高空(近地面的低压也比高空的高压,气压值高,且越接近地面气压越高);②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与高空相反;③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温度与气压相反,即冷高压,热低压(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 面气压与高空相反;③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温度与气压相反,即冷高压,热低压(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气压越高);④等压面高空与近地面弯曲状况相反,“高高低低”或“高凸低凹”即向高处弯曲为高压,否则反之; 气压越高);④等压面高空与近地面弯曲状况相反,“高高低低”或“高凸低凹”即向高处弯曲为高压,否则反之;8.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8.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热:(膨胀上升)上升气流——地面低压——阴雨天气 冷:(收缩下沉)下沉气流——。 地面高压——晴朗天气。9.海陆风(“湖陆风”或“江(河)陆风”) 9.海陆风(“湖陆风”或“江(河)陆风”)白天或夏季吹海风;陆地气温高,盛 白天或夏季吹海风;陆地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多云雨天气 行上升气流,多云雨天气夜晚或冬季吹陆风 夜晚或冬季吹陆风山风和谷风都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周 山风和谷风都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周期为 24小时,城市风没有周期变化 期为 24 小时,城市风没有周期变化10.城市风(“热岛效应”“雨岛效应”) 11.山谷风(白谷夜山) 10.城市风(“热岛效应”“雨岛效应”) 11.山谷风(白谷夜山)有污染工厂布局在城市郊外热力环流之外的郊区 白天温差大于夜间,因此谷风的风速大于山风 有污染工厂布局在城市郊外热力环流之外的郊区 白天温差大于夜间,因此谷风的风速大于山风公园、绿化带、城市湿布局在城市郊外热力环流之内 公园、绿化带、城市湿布局在城市郊外热力环流之内11.山谷风的影响 11.山谷风的影响①夜间的冷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②夜晚谷底暖空气被抬升过程中,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易生成夜雨12.缓解热岛效应的措施: 。12.缓解热岛效应的措施:①增加水体面积;②增大绿化面积;③实行机动车限行;④建筑物淡色化综合题补充:综合题补充:1.夏季天山高海拔地带(3000 米以上)较周边同海拔大气气温高的原因1.夏季天山高海拔地带(3000 米以上)较周边同海拔大气气温高的原因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天山高海拔地带空气稀薄,晴天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地面增温快,地面辐射强;高山高原大气离地面近,吸收的地面辐射多,气温高;周边同海拔高度大气因距地面。远,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2.拉萨夏季多夜雨的原因。2.拉萨夏季多夜雨的原因。拉萨位于河谷地区,夏季,白天太阳辐射强烈,河谷水汽蒸发旺盛,空气中含有较为丰富的水汽;夏季西南季风活跃,为拉萨带来丰富水汽;夜晚吹山风,抬升河谷暖湿气流,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3.拉萨“昼晴夜雨”的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3.拉萨“昼晴夜雨”的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白天降水相对少,光照充足,有利于光合作用,增加农作物有机质积累,可提高其产量、品质;夜间降水多,气温较白天低,雨水消耗于蒸发的部分少,渗入土壤中的水分多,有利于水分涵养,增加作物根系吸收。(或夜晚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糖分的积累)。第 4 页 共 4 页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三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3.1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②温度: 。 原因:自平流层顶开始,由于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气温下降;其后大气物质(原子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温度又上升。1.低层大气的组成: 、 和 ③气压低,密度小;底部 运动,上部 运动。2.干洁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④存在 ,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组成: (78%)、 (21%)、 、 。 ⑤有极光和流星现象, 、 、 也在这层。作用:①氮气(78%): 。②氧气(21%): , 。③二氧化碳: ; 。 3.2 大气受热过程④臭氧作用: ; 。 1.太阳辐射:地球上最主要的外力能量来源。太阳辐射为 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为 波辐射。3.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及影响:化石燃料的燃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毁林减少二氧化碳的吸收;(全球变暖的原因)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吸收影响:导致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晨昏蒙影:在日出之前(黎明)和日落以后(黄昏)4.臭氧层空洞原因影响及措施 的一段时间,天空仍然明亮,处于半光明状态。原因:人类使用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释放出大量的氟氯昂(制冷剂)。 大气吸收: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水汽影响:对人类的影响:皮肤癌、白内障、传染病。 对生态和农业的影响:①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②减少渔业产量。 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③破坏森林等植被。 散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散射可见光中波长措施:抑制(制冷剂)氟氯烃(氟氯昂)的产生。 较短的蓝紫光5.成云致雨(降水)的条件:【雨后空气清新的原因:杂质作为凝结核随降雨降落到地面,将于具有降尘的作用】6.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影响及措施原因: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燃煤取暖产生的废气的大量排放;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扬尘。影响: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影响生活出行;③影响交通通行。措施:①控制重点行业污染和扬尘治理;②发展绿色交通,实行限号措施;③优化产业结构7.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及具体分层依据:分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自下而上温度;密度和气压越来越 ;水汽和杂质越来越 ) 2种作用: 、8.对流层的高度:受温度影响 2个热源:低纬度: 千米,中纬度: 千米,高纬度: 地面的直接(根本)热源:太阳辐射千米。夏季大于冬季,中纬度(温带)地区明显。 对流层大气的 :地面(辐射)9.对流层特征: 对流层大气的 :太阳辐射①质量及成分: 。 3个过程: 、 、②温度及原因: 。 4个辐射: 、 、 、原因: 。(底部约 20℃,顶部-50℃)③空气运动:对流运动10.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 ①太阳(短波)辐射 [注意: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收削弱作用影响]②大气吸收、散射 ③(云层)反射 [大气的削弱作用]。 ④地面反射:新雪的反射率最高,光滑地表、冰雪地表、浅色地表反射率高11.逆温:①对流层下部,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强的现象。 ⑤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使得地表温度升高②海拔每上升 1000 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 6℃。 ⑥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升温后向外释放能量,地表温度降低12.发生逆温时:上热下冷,阻碍空气对流运动, 为主,大气 。 ⑦对流层大气中 大量吸收地面辐射使得大气温度升高13.逆温的影响: ⑧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 作用利: 。 ⑨大气辐射:大气辐射包含大气逆辐射弊: 。 3.两种作用14.逆温的生消过程示意图 (1)大气的削弱作用意义:使得白天温度不至于过高15.平流层 影响因素:太阳高度角(纬度)、云层厚薄(天气)、大气稀薄程度(海拔)、大气洁净程度(污染)①高度: (2)大气的保温作用②温度及原因: 意义:夜晚温度不至于过低。(平流层的顶部约 0℃,底部约-50℃。) 原 影响因素:天气、海拔、大气洁净程度(污染)因: 。 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③大气运动: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稳定。 ① 。④天气:晴朗 ⑤影响:利于航空飞机飞行 ⑥含 ② 。有 (15-35 千米)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③ 。16.高层大气(最厚) 【比热容大小:湖泊/海洋/草地/森林>裸地/沥青路面/砖面】①位置: 。 5.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大得多?第 1 页 共 2 页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三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风尾上的横杠表示风速,一横表示风力二级,最多三横,就是六级,风力再大就用风旗表示。。 7.热力环流图中规律:6.温室气体与全球变暖①近地面气压永远高于高空(近地面的低压也比高空的高压,气压值高,且越接近地面气压越高);②垂直方向上近地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全球变暖:面气压与高空相反;③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温度与气压相反,即冷高压,热低压(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7.撒哈拉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气压越高);④等压面高空与近地面弯曲状况相反,“高高低低”或“高凸低凹”即向高处弯曲为高压,否则反之;8.气压与天气的关系:。9.海陆风(“湖陆风”或“江(河)陆风”)。白天或夏季吹海风;陆地气温高,盛8.农业应用:农田表面覆沙、覆膜、覆草的作用:相同点: 行上升气流,多云雨天气。 夜晚或冬季吹陆风不同点:。山风和谷风都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周9.用大气的受热过程相关知识,来解释地理现象:期为 24 小时,城市风没有周期变化①高处不胜寒—— 。②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③在晚秋和寒冬,秸秆燃烧(或使用烟雾弹)防御霜冻—— 10.城市风(“热岛效应”“雨岛效应”) 11.山谷风(白谷夜山)。④玻璃温室(温室大棚)——。⑤青藏高原日较差大的原因:。⑥树干涂白防冻裂的原因: 。⑦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⑧为什么晴朗的正午天空呈蓝色,朝霞晚霞呈红色?。 有污染工厂布局在城市郊外热力环流之外的郊区 白天温差大于夜间,因此谷风的风速大于山风⑨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公园、绿化带、城市湿布局在城市郊外热力环流之内10.一天中四个重要时间:。 11.山谷风的影响。3.3 大气热力环流 12.缓解热岛效应的措施: 。1.气压与密度的关系: 。 气压与海拔的关系: 。综合题补充:2.地面温度与气流运动的关系: 。 1.夏季天山高海拔地带(3000 米以上)较周边同海拔大气气温高的原因3.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注意:先有垂直运动,再有水平运动] 。4.大气热力环流对天气的影响: 5. 2.拉萨夏季多夜雨的原因。大气热力环流,气压大小比较:。3.拉萨“昼晴夜雨”的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6.风向符号:风向标由风杆和风尾组成,风杆(长线段)上绘有风尾(短线段)的一方指示风向。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三章背诵学案 -默写版 - 左右折叠对照版.pdf 第三章背诵学案 -默写版.pdf 第三章背诵学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