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教案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课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教案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第六课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详细解读】
本课由引言和三框构成。引言是本课的导入,以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怎么进行合乎情理的推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本课有助于把握演绎推理从真前提得出真结论的"保真"玄机,理解演绎推理的要义,学会正确适用形式逻辑的核心内容——演绎推理。
第一框"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阐明了推理的含义,详细阐述了推理的分类标准及其种类,揭示了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
第二框"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阐述了性质判断换质推理的含义、规则及其推理方法,换位推理的含义、规则及其推理方法,换质位推理以及换位质推理,详细阐述了三段论推理的含义、结构和一般性规则。
第三框“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阐述了联言推理的含义及其方法、选言推理的含义及其方法、假言推理的含义及其方法,强调了演绎推理的实质。三框的逻辑关系是:了解和掌握推理的含义与种类,明确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有利于更好地把握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和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第一框 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
第一框"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包括两目。
第一目"推理的含义与种类",阐明了推理的含义和结构,阐述了推理的分类标准及种类。
第二目“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揭示了演绎推理的含义与实质,闸明了要确保得到真实的结论,演绎推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明确了掌握演绎推理方法的重要意义。
这两目内容采用渐进式阐述方式,以“推理”为主线,阐述子推理的含义与种类,非重揭示了演绎推理的核心要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推理"这一核心概念。
第一目 推理的含义与种类
本目以一个“探究与分享”导入,阐述了三层意思。
“探究与分享”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四个嫌疑人的口供,了解推理的含义和结构,提高学习演绎推理的兴趣。
第一层意思,阐述了判断形成的路径以及推理的含义与构成。
首先,教材阐述了判断形成的路径。逻辑推理不是人们主观随意制造的,也不是人们先天固有的,更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对认识对象作出判断的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实践,直接对对象进行观察或调查,然后作出判断;二是借助已有的判断,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
其次,教材阐述了推理的含义。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人们运用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逻辑推理,可以从既得的知识(前据判断)推出新的知识(结论判断)。所以,逻辑推理是一种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最后,教材阐述了推理的构成。任何推理都由这样两个部分组成,即推理所依据的判断和推理推出的新判断。前者叫作推理的前提,后者叫作推理的结论。推理结论是由前提推出来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存在着一种逻辑联系方式,这种逻辑联系方式叫作推理结构。推理不是判断的任意组合,而是由有推论关系的判断构成的,作为前提的判断与作为结论的判断之间都存在这样一种逻辑关系。
“名人名言”引用了伽利略的一句话:“在真理面前,一千个权威抵不上一个谦恭的逻辑推理。”这句话意在说明推理在追求真理中的重要性。
“示例评析”通过揭示示例的前提和结论,解析了推理结构。
第二层意思,阐述了推理的分类标准及种类。
首先,教材阐明了在哲学认识论中,以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为标准,将推理分成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这是从推理所表现的思维进程的方向性方面进行的区分。
其次,教材阐述了在形式逻辑中,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的角度,将推理分为必然推理和或然推理。教材还进一步说明了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归纳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外)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这是从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是否有蕴涵关系方面进行的区分。
第三层意思,阐述了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之一,即推理的形式结构。
“探究与分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一个不完全归纳推理(或然推理)的案例区分必然推理与或然推理,并由此进一步表明区分必然推理与或然推理的标准,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存在必然关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形式逻辑研究的是推理的逻辑结构,而不是推理所反映的认识对象的具体内容。
教材阐述了逻辑学本身只能告诉我们前提和结论之间的逻辑规则,而不能具体解决前提真实与否的问题。前提是否真实只有靠各门具体科学,靠实践来解决。因此,教材明确指出形式逻辑不研究每个推理所反映的认识对象的具体内容,而是以推理结构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告诉人们正确的思维应该运用怎样的推理结构,以及运用推理结构时应该遵循哪些规则,进而帮助人们识别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不正确的。
第二目 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
本目以一个“探究与分享”导入,阐述了两层意思。
“探究与分享”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一个推理。思考什么是正确的演绎推理,导入对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的学习。
第一层意思,阐述了正确的演绎推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首先,教材阐述了正确的演绎推理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一个正确的演绎推理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是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必须是真实的判断。如果前提虚假,由前提推出的结论就不能保证真实可靠。
其次,教材阐述了正确的演绎推理需要具备的第二个条件。一个正确的演绎推理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是推理结构正确。如果推理结构不正确,也就是说,前提和结论的逻辑联系方式是错误的,那么,尽管前提真实,也不能保证推出正确的结论。
“示例评析”通过一个具体的演绎推理的案例,进一步说明正确的演绎推理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推理结构正确。
第二层意思,阐述了形式逻辑研究演绎推理的重点以及掌握演绎推理方法的意义。
首先,教材阐述了形式逻辑研究演绎推理的重点。形式逻辑研究演绎推理是从推理结构方面揭示其前捣与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从推理结构(推理形式)方面来研究一个推理是否有效。它所提供的是从推理结构方面保证推理的正确性的知识,以便人们从真实的前提必然地推出真实的结论。从结构上把握演绎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有利于人们掌握正确的演绎推理方法。
其次,教材阐述了掌握演绎推理方法的意义。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对人们保持思维的严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框 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第二框"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包括两目。
第一目"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阐述性质判断换质推理的含义、规则和方法、性质判断换位推理的含义、规则和方法,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性问题,以及性质判断的换质位推理和换位质推理。
第二目“三段论推理”,阐述三段论推理的定义、结构、规则,违反这些规则的逻辑错误,以及掌握这些规则的意义。
这两目内容采用层层递进的阐述方式,以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为主线,阐述性质判断变形推理和三段论推理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推理规则,纠正违反这些规则的逻辑错误,从而揭露诡辩,维护真理。
第一目 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
本目阐述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阐述了性质判断换质推理的含义、规则和方法。
首先,教材阐述了运用性质判断换质推理的理由。在说话或写文章时,为了表达更为恰当和灵活,我们常常要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对一些性质判断的形式结构进行变换,如将肯定判断形式转换为否定判断形式,或者将否定判断形式转换为肯定判断形式。这就要运用性质判断换质推理。性质判断换质推理可以使我们对一个对象的认识更加明确、更加全面。
其次,教材阐述了换质推理的含义,性质判断换质推理又叫换质法,它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质”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这里性质判断的“质”,指的是性质判断形式的肯定或否定。改变判断的“质”的方法可以从肯定判断推出否定判断,或者从否定判断推出肯定判断。
“探究与分享”给出了四个性质判断换质推理,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推理的共同点,从而找到这些推理换质的规律性,为学习性质判断换质推理的规则做铺垫。
再次,教材阐述了性质判断换质推理的规则。要使性质判断换质推理能够从所给的真实前提必然地推出真实的结论,必须遵守三条规则:一是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二是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即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三是我出前提性质判断中与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性质判断的谓项。
最后,教材阐述了性质判断换质推理的具体方法。教材给出了换质推理方法的结构示意图,明确指出换质推理具体的两步法:第一步是主项和量项不变,将联项“是”改为“不是”,“不是”改为“是”;第二步是将谓项改为与其相矛盾的概念。
第二层意思,阐述了性质判断换位推理的含义,性质判断主项和谓项周延性的含义,性质判断换位推理的规则和方法。
“探究与分享”通过一个相声片段,帮助学生理解如何采用换位推理的方法对前提进行变换,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材料中提出的问题,发现有的性质判断不能进行换位推理,为理解性质判断换位推理规则做铺垫。
首先,教材阐述了运用性质判断换位推理的理由。为了从不同方面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我们有时需要将性质判断的断定对象进行变换,也就是把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进行互换。这就要运用性质判断换位推理。运用换位法有特殊的认识作用。在性质判断换位推理中,原判断和换位判断的主项不同(即判断对象不同),但是,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换位法就是从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其次,教材阐述了性质判断换位推理的含义。性质判断换位推理又叫换位法。它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简言之,换位法就是改变主项与谓项位置的方法。
再次,教材阐述了与性质判断换位推理相关的一个核心概念——项的周延性。所谓项的周延性,指的是性质判断的主项、谓项的周延性。每个性质判断都对其主项和谓项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作了断定。一个性质判断的主项或谓项是周延的,就是指这个判断确定地断定了其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换句话说,一个性质判断如果断定了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没有断定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不周延的。在性质判断中,主项和谓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其外延断定情况的变化。
“相关链接”对六种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性情况以图表形式进行了总结。
又次,教材阐述了性质判断换位推理的规则。要保证性质判断换位推理从所给真实前提得出一真实结论,必须遵循如下规则。第一,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也就是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前提判断是肯定的,换位后仍是肯定的。前提判断是否定的,换位后仍是否定的。第二,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第三,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从第三条规则可以反推出以下规则:一是前提中周延的项,换位后可周延可不周延;二是结论中周延的项,前提中与之对应的项一定要周延;三是信论中不周延的项,前提中与之对应的项可周延可不周延。
最后,教材阐述了性质判断换位推理的方法。教材给出了性质判断换位推理方法的结构示意图,明确给出性质判断换位推理具体的两步法。第一步,不改变联项。主项与谓项的位置互换。第二步,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不能周延。
“示例评析”通过对两个具体的性质判断换位推理的解析,进一步说明性质判断换位推理的规则,帮助学生加深对性质判断换位推理规则的理解。
第三层意思,阐述了换质位推理和换位质推理以及运用这些变形推理的作用。
首先,教材强调对性质判断进行变形时,可以采用换质位和换位质方法。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我们可以将换质法和换位法结合起来运用,即进行换质位推理或换位重推理。需要强调的是,换质位推理是对一个性质判断进行先换质后换位的推理,它也是换质法和换位法的综合运用。换质位推理的规则是:换质时遵守换质的规则,换位时遵守换位的规则,一步换质,一步换位,换质换位交替进行。换位质推理是对一个性质判断进行先换位后换质的推理。同样,它也是换质法和换位法的综合运用。换位质推理的规则是:换位时遵守换位的规则,换质时遵守换质的规则,一步换位,一步换质,换位换质交替进行。
其次,教材阐述了运用性质判断变形推理的作用。正确地运用性质判断的变形推理,不仅可以起到变换语句形式或语气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调整或强调认识重点的作用。
第二目 三段论推理
本目以一个"探究与分享"导入,阐述了三层意思。
“探究与分享”引导学生在分析小明的推理结构的过程中,学习三段论推理,认识三段论推理的结构。
第一层意思,阐述了三段论推理的含义。
教材阐述了三段论推理的含义。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换言之,三段论是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概念)把两个性质判断联结起来,从而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
“示例评析”通过对一个三段论推理结构的分析,进一步显示三段论推理的构成,帮助学生加深对三段论推理结构的理解。
第二层意思,解析了三段论的结构。
教材阐述了三段论的大项和小项在前提中没有直接发生联系,只是分别和中项有一定的关系,通过中项这个媒介,大项和小项才有了一定的联系,构成了三段论的结论。
第三层意思,阐释了三段论的规则及违反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
第一,教材阐述了三段论规则的由来。三段论可以有很多形式结构。在许许多多的形式结构中、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不正确的一通过对无数个用维事例的考察,人们在实践中概括出子正确进行三段论推理的一般性规则。
“名人名言”引用了列宁的一句话:“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这段话意在说明,包含正确三段论的正确的逻辑形式,都是合乎规律的实践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积淀而形成的。
第二,教材阐述了正确三段论推理的第一个一般性规则,以及违反此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这个一般性规则是,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违反这一规则会犯“四概念”的逻辑错误。在前提和结论中,大项、小项和中项必须分别出现两次。如果出现四个不同的
项,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这种逻辑错误叫作“四概念”的错误。
“示例评析”通过对一个犯了“四概念”逻辑错误的三段论的分析,引导学生加深对三段论规则“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的理解。
第三,教材阐述了正确三段论推理的第二个一般性规则,以及违反此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这个一般性规则是,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的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违反这一规则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
“探究与分享”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中小华的三段论推理,找出这个推理所犯的逻辑错误,即中项在两个前提中都不周延,从而理解正确的三段论中关于中项的规则要求。
教材阐述了在三段论中中项是联结大项、小项的中介。如果中项在两个前提中都不周延,也就是说,两个前提都没有断定中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就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项与中项的一部分外延发生联系,小项与中项的另一部分外延发生联系。这样,大项和小项的关系就不能确定,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
“相关链接”针对“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这个规则作进一步说明,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在三段论推理中判定某个概念是否周延。
第四、教材阐述了正确三段论推理的第三个一般性规则,以及违反此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这个一般性规则就是,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违反此规则会犯"大项不当扩大"或“小项不当扩大”的逻辑错误。
“探究与分享”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两个错误的三段论,了解三段论关于“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的规则。
教材阐述了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这是针对大项和小项提出的要求。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我们不能推断出这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种属性。也就是说,结论不能扩大使用前提所给的概念外延,否则,就会犯“大项不当扩大”或“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具体来说,当前提中的大项不周延,结论中的大项周延,此时就是大项不当扩大;当前提中的小项不周延,结论中的小项周延,此时就是小项不当扩大。
第五,教材阐述了三段论中对三个性质判断质的规定,实际上包含三段论的两个小规则:一是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换言之,就是三段论中不能有两个否定的前提:二是结论为否定,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否定。由这两个小规则可以反推出如下规则:一是结论是肯定的判断,则大前提、小前提均是肯定的判断;二是结论是否定的判断,则前提中必有一个为否定判断;三是两个肯定的前提推不出否定结论。
“示例评析”由对一个含有两个否定前提的三段论的分析,进一步说明由于中项与大项、小项都是排斥的不相容关系,起不到确定大项与小项关系的媒介作用,所以从前提到结论没有保真关系,进而帮助学生理解“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这条规则。
第六,教材阐述了保证三段论推理结构正确的条件。凡是符合基本规则的三段论,其推理结构就是正确的;违反其中任何一个规则,其推理结构都是不正确的。
第七,教材阐述了掌握三段论推理规则的意义。三段论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推理类型。我们只有熟知其推理的规则,才能自觉地避免这类推理中的逻辑错误,进而揭露诡辩,维护真理。
第三框 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第三框"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包括三目。
第一目"联言推理及其方法",阐述联言推理的推理依据和含义,分析联言推理的两种有效推理结构,即合成式和分解式。
第二目"选言推理及其方法”,阐述选言推理的推理依据、含义和分类,相容选言推理的有效式与无效式、不相容选言推理的两个有效式。
第三目“假言推理及其方法”,阐述假言推理的推理依据、含义和种类,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依据、两个有效式与两个无效式,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依据、两个有效式与两个无效式,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依据、四个有效式与四个无效式。
这三目内容采用渐进式的阐述方式,以复合判断演绎推理为主线,讲述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和假言推理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和假言推理的推理依据,掌握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和假言推理有效的推理形式,把握复合判断演绎推理的逻辑机理,从而学会正确地运用复合判断的推理。
第一目 联言推理及其方法
本目以一个“探究与分享”导入,阐述了三层意思。
“探究与分享”引导学生在分析两位同学和老师的对话的过程中,了解联言推理的含义和逻辑性质。
第一层意思,阐述了联言推理的推理依据。
首先,教材阐述了运用联言推理的现实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会经常使用联言推理。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有时需要将分别存在的对象情况综合成比较全面的认识,有时又需要将对象的某种情况从众多共存的情况中分割出来,实现认识由肯定总体到突出重点的转化。这就需要运用联言推理。
其次,教材阐述了联言推理的推理依据。联言推理是依据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第二层意思,阐述了联言推理的有效推理结构——合成式。
首先,教材阐述了联言推理的合成式的依据。从联言判断与它的联言支的真假关系来说,如果所有的联言支都是真的,联言判断就是真的。
其次,教材阐述了联言推理合成式的具体形式。如果联言推理的前提分别断定了各个联言支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由这些联言支所构成的联言判断是真的。
“示例评析”通过对一个具体的联言推理的合成式的解析,帮助学生加深对联言推理的合成一式的理解。
第三层意思,阐述了联言推理的另一个有效推理结构——分解式。
首先,教材阐述了联言推理的分解式的依据。从联言判断与它的联言支的真假关系来说,如果一个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联音支就都是真的。
其次,教材阐述了联言推理的分解式的具体形式。联言推理的前提断定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这个联言判断的联言支是真的。
“示例评析”通过对一个具体的联言推理分解式的解析,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联言推理的分解式。
第二目 选言推理及其方法
本目以一个“探究与分享”导入,阐述了三层意思。
“探究与分享”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农夫的推理过程,一是帮助学生体会推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二是引导学生理解选言推理的依据和分类。
第一层意思,阐述了选言推理的推理依据及种类。
首先,教材阐述选言推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现实需要。由于事物存在的可能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人们不可能对其中的每种情况都通过实践来认识,这就需要运用选言推理,在事物诸多可能情况中作出某种选择。
其次,教材阐述了选言推理的依据。选言推理是依据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最后,教材阐述了选言推理的种类。由于选言推理是根据选言支之间的关系进行推演的,而选言判断根据选言支能否同时为真,可以将其分为相容的选言判断和不相容的选言判断,所以,选言推理也相应地分为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
第二层意思,阐述了相容选言推理的有效式(正确的推理结构)与无效式(错误的推理结构)。
首先,教材阐明了相容选言推理的有效式。一个相容的选言判断,断定其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因此,一个相容选言推理的正确的推理结构,只能是否定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这是相容选言推理的有效式,又可以将这种有效式称作相容选言推理否定肯定式。
“示例评析”通过对一个相容选言推理的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容选言推理的正确的推理结构的理解。
其次,教材阐述了相容选言推理的无效式。由于相容的选言判断只断定其选言支至少有一个是真的,在进行相容的选言推理时,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不能必然地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这是相容选言推理的无效式,又可以将这种无效式称作相容选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
“探究与分享”通过对一个错误的相容选言推理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相容选言推理的错误推理结构,明白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不能必然地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即相容选言推理的无效式。
第三层意思,阐述了不相容选言推理的两个有效式。
“示例评析”通过对两个有效的不相容选言推理的分析,为下文学习不相容选言推理的有效式做铺垫。
由于不相容的选言判断的选言支不可能都真,所以,在进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时,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这是不相容选言推理的一个有效式,又可称作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如果否定了选言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这是不相容选言推理的另外一个有效式,又可称作不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
第三目 假言推理及其方法
本目以一个“探究与分享”导入,阐述了六层意思。
“探究与分享”引导学生通过对李某看似合情合理的判断进行分析,认识为什么是李某曲解了张经理的要求,从而为理解假言推理的推理结构做铺垫。
第一层意思,阐述了假言推理的客观基础、依据及种类。
首先,教材阐述了假言推理的客观基础。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如果把握了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并且确认了相关事实,就可以运用假言推理推断未知的事物情况。
其次,教材阐述了假言推理的依据。假言推理是依据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最后,教材阐明了假言推理的种类。假言判断有三种类型,相应地,假言推理也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第二层意思,阐述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推理结构。
“示例评析”通过对两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推理结构的分析,为学生学习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做铺垫。
“探究与分享”给出两则材料,包含了两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结构,为学习下文内容做铺垫。
首先,教材阐明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推理依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依据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推理。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来看: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反过来看,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就是以此为依据的。
其次,教材阐述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两个有效式。因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依据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推理,所以,在进行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时,如果肯定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这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一个有效式,可将其称作肯定前件式。如果否定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这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另外一个有效式,可将其称作否定后件式。
最后,教材阐明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两个无效式。由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并没有断定前件假时后件会怎样,也没有断定后件真时前件会怎样,因此,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中,由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而在结论中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就是无效式。同样,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中,由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而在结论中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也是无效的。
第三层意思,阐述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推理结构。
“示例评析”通过对一个正确的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推理结构的分析,为学习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做铺垫。
“探究与分享”通过对一个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几种情形能否成立的提问,引导学生对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式与无效式进行分析,从而导入下文。
首先,教材阐明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依据。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依据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推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就是以此为依据的。
其次,教材阐述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两个有效式。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依据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推理,因此,在进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时,如果否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这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一个有效式,可将其称作否定前件式。如果肯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这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另外一个有效式,可将其称作肯定后件式。
最后,教材阐明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两个无效式。由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并没有断定前件真时后件会怎样,也没有断定后件假时前件会怎样,因此。在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中,由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而在结论中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就是无效式。同样,在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中,由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而在结论中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也是无效的。
第四层意思,阐述了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推理结构。
“探究与分享”通过对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几种情形能否成立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式,从而导入下文。
首先,教材阐明了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依据。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依据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推理。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就是以此为依据的。
其次,教材阐述了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四个有效式。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依据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推理,因此,在进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时,如果肯定了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其后件。这是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一个有效式,可将其称作肯定前件式。如果肯定了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这也是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一个有效式,可将其称为肯定后件式。如果否定了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这也是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式,可将其称为否定前件式。如果否定了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这也是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式,可将其称为否定后件式。
最后,教材阐明了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无效式情形。在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中,不符合上述推理结构的都是错误的。因为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与后件是同真同假的等值关系,所以当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前提与结论出现不同真和不同假的关系时,推理就是无效的。
“示例评析”通过对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的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推理结构的理解。
第五层意思,阐述了假言推理的作用。
教材阐明了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联系体现着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依据正确反映事物—情况之间条件联系的假言判断进行假言推理,人们可以推断出新的情况,可以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必要的前提。
“名人名言”引用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一句话:“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的道路行进,往往当正确的东西碰到鼻子尖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它。”这段话意在强调推理中前提真实的重要意义。
第六层意思,阐述了演绎推理的保真性条件。
教材阐明了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是从真前提保证推出真结论的推理。这种“保证”是在遵循演绎推理的规则下得以实现的。演绎推理的规则是人们通过无数次的思维实践而认识到的。违背演绎推理的规则,就不能保证从真前提必然推出真结论。
本课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理解推理的含义、构成以及推理结构,懂得研究推理结构对于人们正确思维的意义。
◆解推理的分类标准及其具体的种类。
◆领会演绎推理的含义和逻辑要义。
◆理解形式逻辑研究演绎推理的重点,以及运用演绎推理方法对人们保持思维严密性的重要作用。
◆掌握性质判断换质推理的含义、规则和方法。
◆掌握性质判断换位推理的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性情况。
◆掌握性质判断换位推理的含义、规则和方法。
◆理解在思维活动中运用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的作用。
◆把握三段论推理的含义和结构。
◆掌握正确进行三段论推理的一般性规则,避免犯“四概念”“中项不周延”“大项不当扩大”“小项不当扩大”等逻辑错误,揭露诡辩,维护真理。
◆掌握联言推理的推理依据和两种有效推理结构,明晰运用联言推理对于全面认识事物的重要性。
◆理解选言推理的推理依据和分类,明晰运用选言推理的意义。
◆掌握相容选言推理的推理依据和有效推理结构。
◆掌握不相容选言推理的推理依据和有效推理结构。
◆了解假言推理的推理依据和分类,明晰进行假言推理对于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重要意义。◆掌握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推理结构。
◆评析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中常见的推理错误。
◆掌握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推理结构。
◆评析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中常见的推理错误。
◆掌握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推理结构。
◆评析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中常见的推理错误。
◆理解遵循演绎推理规则和掌握演绎推理方法的意义。
本课重点和难点分析
(一)推理的意义
推理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是获得新知的方法。人的知识有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之分,而一个人能够耳闻目睹的知识总会受到时空的限制,人类获得的大部分知识都是间接知识,而间接知识的获得离不开推理。恩格斯说过,形式逻辑首先是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从已知到未知的方法。毛泽东说:"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科学家们常常根据某种既得的知识而推出新的知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常常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获得新的知识,并且用以指导实践活动。当然,这种推理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并且所得的推理结论还是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推理的意义,还在于它是论证和反驳的工具。提出一个判断,要使别人信服,就要进行论证,而论证必须用到推理。同时,反驳别人的意见,也离不开推理。
推理还是科学系统化的基本工具,人类零散的知识就是依靠推理组织成科学理论系统的。在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过程中,推理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推理的分类
对推理进行分类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比较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首先,哲学认识论按照思维方向的不同,把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类比推理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但应当明确的是,这种分类是从一类推理的总体上说的,并不适用于该类中的所有推理。例如,三段论推理从总体上说是为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进程服务的,但并非所有三段论都是从一般到个别。例如,"需锋是人,需锋不是自私的,所以,有的人不是自私的"。这个三段论就不是从一般到个别。
其次,形式逻辑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的角度,将推理分为必然推理和或然推理。必然推理是如果前提真并且推理结构正确则必然推出真结论的推理;或然推理是前提对结论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但不能确保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的推理。形式逻辑把所有必然推理统称为演绎推理。教材采用了形式逻辑对演绎推理的这种用法。必然推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推理结构的普遍有效性,或然推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推理结构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最后,比较常见的分类方法还有两种,考虑到降低难度,教材没有详细阐述。一种是根据推理中前提的数目是一个还是两个以上,把推理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一种是根据推理的繁简形式的不同,把推理分为简单推理和复合推理。
(三)三段论推理的规则三段论推理应遵循如下规则。
1.每个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
三个不同的项,分别出现在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判断中,这样可以保证每个项出现两次。这是在形式上保证由三个性质判断构成的推理是三段论的前提条件。“四概念”错误就是超出了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项的要求而导致的。反之,如果只有两个不同的项,那就形成不了三个不同的性质判断,也不能构成三段论。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
为什么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呢?因为中项是大、小项取得联系的媒介。如果中项两次都不周延、大、小前提中的中项的外延就无法实现重叠,作为媒介的中项也就名存实亡。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例如:羊是动物,
牛是动物,所以?
为什么这个三段论无法得出结论呢?就是因为中项在大、小前提中都是不周延的。
3.前提中不周延的词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例如:①雪是白色的,棉花不是雪,所以,棉花不是白色的。②《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红楼梦》是长篇小说,所以,长篇小说是古典小说。①中的大项“白色的”在前提中不周延,在结论中周延了,犯了“大项不当扩大”的错误。②中的小项"长篇小说"在前提中不周延,在结论中周延了,犯了"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
4.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
如果两个前提都是否定的,那么大项与中项相排斥、小项与中项相排斥,中项的媒介意义就不存在了,大项和小项无法通过中项发生关系,不能确定大项和小项是互相联系的还是互相排斥的,所以无法得出结论。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双否前提”的错误。
5.前提有一否定,结论必否定
前提有一否定,大项和小项中就有一个和中项相排斥,通过中项的过渡,大项和小项之间也是相互排斥的,所以结论是否定的。
6.两个特称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
由于两个前提都是特称,而且不都是否定的,而两个否定前提是不能必然推出结论的。这样,前提中的周延概念就不可能同时满足"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前提中不周延的词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的要求。
7.前提有一特称,结论必特称
由于前提有一特称,又要同时满足"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前提中不周延的词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的要求,在前提中,小项不可能成为周延的概念。这个结论我们可以用排列组合的方式进行验证。由于小项在前提中不周延,在结论中就不得周延。小项在结论中是主项,主项不周延的性质判断一定是特称判断。
以上七条规则中,第一条是前提性规则,在形式上保证由三个性质判断构成的推理是三段论。第二、三条规则是关于大项、小项和中项的周延性规则。第四、五条规则是关于构成三段论的性质判断的“质”的规则。“质”包括肯定和否定。这里是就否定而言的,因为肯定不会发生这样的问题。第六、七条规则是关于构成三段论的性质判断的“量”的规则。“量”包括全称和特称。这里是就特称而言的,因为全称不会发生这样的问题。
教材阐释了三段论推理的基本规则,没有面而俱到。有了基本规则,其他规则便可以从中推导出来。
(四)三段论的省略式
在日常语言中,三段论往往以省略形式出现。因为三段论有三个判断,所以至少有三种三段论的省略形式。
1.省略大前提
例如:中国的改革是正义的事业,所以,中国的改革必定成功。这里省略了大前提“正义的事业必定成功”。
2. 省略小前提
例如:正义的事业必定成功,所以,中国的改革必定成功。这里省略了小前提“中国的改革是正义的事业”。
3. 省略结论
例如:正义的事业必定成功,中国的改革是正义的事业。这里省略了结论“中国的改革必定成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