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7课 大雁归来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识记文中易考词语。2.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说明顺序。3.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体味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情怀,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4.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培养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态度。核心素养: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大雁归来》,让学生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树立珍爱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在生活中做到爱护动物。语言运用:积累词语,丰富知识储备,了解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学生能掌握本文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写法,提高分析课文的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你注意过天空中飞过的大雁吗?大雁会排成“一”字和“人”字,但你知道大雁为什么会排成这整齐的雁阵吗 《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视频:大雁南飞【作者简介】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科普作家,现代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生态伦理之父”。其著作《沙乡年鉴》融哲理与文学于一体,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哲学观,一直被视为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也被奉为环境保护运动的经典著作,对美国的环境保护影响很大。【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侯文蕙译。有改动。作为一位环保主义者,为了更好地体验和研究生态平衡,1935年,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买下了一个废弃的农场。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称作“沙乡”的地方,就成了他及家人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他写出了《沙乡年鉴》,《大雁归来》就是其中的一篇。《沙乡年鉴》是一本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伦理观的书,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也是土地伦理学的开山之作,是他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对美国的环境保护影响很大,被称为“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圣书”。【文题解读】大雁是一种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鸟。文题“大雁归来”有两层含义:一是大雁返回,二是呼唤大雁。以此为题,既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科学小品特点】1、内容的科学性。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2、文笔的生动性。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文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3、语言的通俗性。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所以语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知识链接】大雁迁徙大雁是有名的候鸟,我国大雁的老家在西伯利亚一带,因为那里夏季日照时间长,食物丰富,敌害不多,非常适合育雏,所以,它们总是回故乡繁殖后代。到了秋季,大雁便成群结队地飞回我国的南方。在那里它们能够找到丰富的食物,并躲过北方寒冷的冬季,同时雌雁和雄雁开始交配。等到春天到来时,雌雁已孕育着成熟的卵,于是就起程飞回北方产卵、孵化,哺育后代。【读准字音】生难字多音字【理解词语】【迁徙】迁移。【缄默】闭口不说话。【沼泽】水草茂密的泥泞地带。【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滑翔】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坚定不移】(立场、主张、意志等)稳定坚强,不动摇,不改变。【目空一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文中指鸟群专注地高高飞翔的姿态。【整体感知】1.认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第一部分(1-5):描写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及其归来时欢快的情景。第二部分(6-10):描写大雁觅食、群居、集会等方面的特点。第三部分(11-13):介绍各大洲大雁迁徙的一致性,以及大雁带给人类的益处和自然之美。2.本文是一篇科学观察笔记,主要记录了大雁每年三四月间北归的过程。文章大致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3.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1)三月春暖北飞(2)飞行路线很直(3)常成六只或六的倍数列队飞(4)孤雁时常哀鸣(5)雁过群体生活【新课讲解】1.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这一段承接题目,总领全文,运用对比手法,将燕子与大雁进行比较,说明大雁才能给人们带来春天的生机、希望和喜悦,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既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又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且与下文讲大雁迁徙的特点——成群结队、克服艰险、飞越遥远的距离相呼应。第一 二部分2.快速浏览第一、二部分,找出作者对大雁活动进行描绘的语句,体会写法及作用。①“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拐来拐去”“低语”“问好”,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大雁机敏、活泼、警觉和在休战期的自在快乐等特点。②“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③“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邀请”是指热情地召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雁之间的联络,表明大雁的聪慧,同时我们从大雁身上可以看到一种美好的友情。④“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雁的情态描绘得贴切传神,体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比喻:把大雁比作凋零的枫叶,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大雁从盘旋到着陆时的悠闲姿态。拟人:描写大雁在熟悉了环境之后的欢快情形,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喜爱之情。①-④这几句话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3.除了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作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突出大雁的特征,试找出几句并加以分析。①“如果一只主红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通过大雁和主红雀、花鼠的对比,突出了大雁迁徙的坚定不移。②“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通过大雁和乌鸦的对比,突出了大雁南飞路线笔直,有明确的目的地。第三部分4.默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和作用。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这句话把3月迁徙的大雁的鸣叫比喻成一首诗歌,含蓄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和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份温馨之情,突出了文章主旨,发人深思。起到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合作探究】1.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3月的大雁与11月份南飞时的大雁不同的表现。2.通读全文,完成关于“大雁归来”的知识卡片。3.文中多次使用“我们”的称呼,如“我们的大雁”“我们的春雁”等,“我们”指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指“我”、“我”的学生、爱鸟者、土地大家族(有生命的动植物、没生命的沼泽等)……作者将大雁视作“我们”中的一员,和人类一样,都是自然界的平等成员,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是作者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体现。4.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这句话有何含义?“单调枯燥的数字”指“我”和“我”的学生记录的每支雁队组成的数字。这些数字虽然单调枯燥,但从中可以发现,雁群是一些家庭或一些家庭的聚合体。孤雁之所以孤单,是因为家庭中其他成员被猎杀。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作为爱鸟者的感伤,表达了对猎杀大雁的行为的愤怒。5.如何理解本文的思想价值?作者在《沙乡年鉴》中提出,要建立“一种处理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在土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伦理观”,这使得他成为环境生态伦理学的先驱。伦理学本来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者由人间的伦理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他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平等地和谐共处。从这种观念出发,作者发现,大雁这种生灵,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也有家庭结构,也有亲情,还有不少为人类所不及的品性。人类虽为万物之灵,但不应该自私地伤害它们,善待自然,将人类自身看作自然的一个平等成员,可以克服现代化物质文明的弊病,让人类在心灵上获得提升。这就是本文的思想价值。【板书设计】【主旨归纳】本文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了大雁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等活动,说明了大雁是人类的朋友,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同时呼吁人们尊重生命,保护野生动物,与它们和谐共处。【文本特色】1、多种写作手法的综合运用。文章描写大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春雁归来时的“低语”“问好”,夜间大雁在沼泽“集会”“辩论”“发言”等,表现了在作者的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2、作者将感情自然地蕴含在字里行间。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作者清楚地记录大雁回归的数量,并将其作为衡量“我们”的农场春天的富足的标准之一,足见其对大雁的珍爱之情;大雁集会时的热闹场面和鸣叫声写得极具特色,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作者说“孤雁是伤心的单身”,表明他因大雁的孤独而感伤;大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又可见作者对大雁的赞扬与崇敬之情。【拓展延伸】鸿雁传书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关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这时有人暗地里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单于说:汉皇帝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抵赖,只得把他放回汉朝。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课后作业】搜集我国境内骤减的动物种类及其资料,分析减少原因,写成报告,呼吁人们珍爱动物,保护环境。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