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2张PPT)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2.1课改造我们的学习素养目标1.了解毛泽东生平和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在当时的重要意义。2.分析语句,理解深刻内涵。3.鉴赏文章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4.分析文章运用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理清论证思路。01.知人论世02.初读感悟03.深度探究04.思考延伸课堂环节01知人论世独领一代风骚的伟大诗人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毛泽东著述丰富,有文集、诗词、书法等作品。其作品涵盖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其文学作品意境宏大,笔调雄浑,诗词直追苏、辛,书法创立“毛草”。了解“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 形成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开始萌芽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初步结合时期(时间大体上是自1921年至1927年)。“萌芽”的标志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的提出。初步形成 大体上是自1927年至1935年。“初步形成”的标志是“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和“活的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基本形成。走向成熟 大体上是自1935年至1945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的提出和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继续发展 大体上是自1945年至1956年,“继续发展”的标志是——一方面,新民主主义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曲折发展 大体上是自1957年至1976年,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写作背景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标志着整风开始。毛泽东之所以要发动延安整风,是有着深刻历史背景的,尤其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历程有关。第一,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严重危害必须从思想路线上彻底解决。第二,抗战初期王明的右倾错误一度引起党内思想混乱,必须予以肃清。第三,皖南事变的发生,促使毛泽东思考如何尽快改变与共产国际的关系,这是延安整风运动的导火线。这是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是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文献之一。“改造”是指这篇文章的具体目的;“我们”指的是中共党员;“学习”指的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制度。解题政论文 概念 以政治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论述文。范围 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论述政治问题的,自然是政论文;从政治角度论述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的社会论文、思想论文,也可以归入政论文;报纸杂志的社论、评论员文章、观察家评论等大多数也是政论文。特点 ①政治性:政论文常常研究重大政治问题,对于那些政治色彩浓厚的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也会进行理论与实际的探讨,体现政论文的政治敏锐性。②指导性:政论文不仅要用道理说服人,而且常常会进而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导。③严密性:政论文特别强调评价的准确性、论证的逻辑性以及行文的周密性。02初读感悟检查预习1.明确字音。前仆后继( pū ) 谆谆告诫(zhūn) 谬种(miù)有的放矢(dì shǐ) 臆造(yì)检查预习2.解释词语。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一知半解:指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是不以为耻辱,反而以为是光荣的。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谆谆告诫:恳切耐心地劝告。等闲视之:是把这件事看成平常的事,不予重视。有的放矢:对准靶子射箭,比喻言论、行动目标准确。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自己的观点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他人意见。徒有虚名:空有某种名声,指名不副实。任务活动 整体把握,理清结构任务说明: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任务活动思考1:快速浏览课文,梳理行文思路。开篇立论 提出要改造学习。第一部分(一) 总结历史和经验。第二部分(二) 指出党内存在的问题及危害。第三部分(三) 把“主观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两种态度相对照。第四部分(四) 提出改造学风的建议。任务活动思考2:概括全文的论证结构。明确 采用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即先提出主张,再分析问题,最后提出建议。03深度探究任务活动一 品读内涵,把握主题任务说明:语言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外在载体,不仅在形式上会有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变化,而且在内涵上往往也是多重的,既有比较浅白的字面意思,还有寄寓其中的深刻内涵。主题则是指文艺作品中或者社会活动等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泛指主要内容。把握主题要结合主要内容、时代背景以及人物、情节等内容,加以总结。研读第一部分思考1:这一部分的中心观点是什么?明确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思考2:这一部分有什么作用。明确 点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结合的深刻历史,点明坚持正确的方向的重要性,为下文提出存在的弊端做了铺垫。研读第二部分思考1:这一部分提出了党内存在的哪些缺点?有何弊端?明确 缺点:①不注重研究现状;②不注重研究历史;③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弊端:这种作风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思考2:思考为什么当时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在研究历史时也是“言必称希腊”。明确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世界列强瓜分的对象。为使中国强盛起来,不少有志之士到英、法、德、日等强国去学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又有不少人到苏联去学习。在当时,学习外国形成一股风气,特别在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这也影响到我们党内,但不少人的学习方法是教条主义的,搞历史研究时只是习惯于生搬硬套外来的东西,却不重视研究本国的历史和现状,故而也是“言必称希腊”。研读第三部分思考1:试概括两种对立的态度。明确 一种是主观主义的态度,不实事求是,无的放矢,危害革命,是反科、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两外一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是无产阶级党性的表现。思考2:这一部分的主旨在“反复地说明”,是不是第二部分的简单重复 试从论证角度、论证方法方面作简要分析。明确 不是。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论证,使论证更加充分。从论证角度来说,这部分虽也谈到主观主义的表现、危害等,但在概括归纳其表现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分析,将其分为做研究工作的和做实际工作的两种类型,并指出其主观主义的表现特点,在揭示其危害的同时还揭露出它的实质,指明对待它应有的态度。同时,在这部分中不是单写主观主义的态度,而是将它与马列主义的态度相对照,从而更加突出了改造学风的迫切性。从论证方法来说,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例证法,这一部分则采用比证法、喻证法和引证法等,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增强了说服力。研读第四部分思考1:试概括改造的建议。明确 ①提出系统地周密地研究周围环境的任务。②聚集人才,分工合作,研究近百年的中国史。③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应以《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为中心的材料。整体探究思考:《改造我们的学习》是系统论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的经典文献,它对于今天的我们年轻一代有哪些重要启示 明确 观点一:要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现状。只有实事求是地研究现状,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而作出正确的处理。我们年青一代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不论是从事实际工作还是理论研究都应该系统地周密地调查研究现状,这对从事的工作影响巨大。观点二:要认真全面地学习研究历史。目前,许多年青人则喜欢言必称欧美,忘记了自己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能够提升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个人奋斗的自信心,能够给予我们无尽的智慧。我们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但不能忘记学习我们厚重的历史,而且要养成认真学习研究历史的良好习惯。观点三:要有的放矢地去学习运用理论。现在,也有一些学生崇尚空谈,理论与实际脱节,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或者写论文时以大量引用来显示自己的博学,参考书目比文章还长,却不愿去了解实际情况,解决现实问题。“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这一点危害相当大。青年一代要肩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务必要切实养成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列主义学风,有的放矢,确保理论学习取得实效。总结本文深刻地批判了理论和实际分离的主观主义的学风,精辟地阐明了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风,号召全党必须改造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必须注重研究现状、注重研究历史、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以便更好地完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任务。任务活动二 锤炼语言,曲径探幽任务说明:一千多年来的中国诗坛尽管新旧更替,但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却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企盼达到的艺术高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要内涵即是“炼字与炼意”。“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品鉴诗词的语言,是鉴赏诗歌之美,品鉴诗人之情的重要方法。思考1:标题中为什么选用“改造”这个动词?能不能换用“改变”或者“改进”?明确 “改造”在这里有“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的意思,它包含“改”(改变)和“造”(创造)两个语素,体现了在学风问题上破旧立新的精神。“改变”没有强调“立新”这一面,“改进”比较强调“有所进步”而没有强调“破旧”这一面,因此这两个词不能代替“改造”。思考2:文章第二部分“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这句话能否直接表述为“但是,我们还有很大的缺点”?明确 不能。书上的句子采用递进方式,肯定了成绩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与前段相照应;而改后的句子则抹杀了成绩,突出并夸大了缺点,容易引起误解。思考3:本文是政论文,是不是只能运用政治词语来进行论述呢?明确 作为一篇政论文,本文中准确地运用了许多政治词语,如“马克思列宁主义”“主观主义”“革命”“党性”“立场”“观点”“策略”“规律性”等。但政论语体在词语运用方面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决不是只能运用政治词语,而是在以政治词语作为词语运用核心的同时,广泛吸收包括古词语、口头词语、熟语在内的各种词语,使语言表达不但显得准确、概括,而且显得鲜明、生动。思考4:本文在论述学风问题时使用了哪些特别贴切生动的词语?这些词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 ①富有生命力的词语:为之一新、粗枝大叶、一知半解、发号施令、生吞活剥、谬种流传、实事求是、哗众取宠、钦差大臣、华而不实、无的放矢、徒有虚名等。②来自人民群众的生动活泼的口头词语:“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钦差大臣’满天飞”“乱说一顿”等。效果:这些词语有的凝练含蓄,有的通俗易懂,都使用得十分准确恰当,生动传神,具有鲜明的感彩,也不乏幽默风趣。任务活动三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任务说明: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写作特色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写作特色内涵丰富,例如结构、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力,也为表达提供了方法借鉴。思考1: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效果。明确 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行文气势。从本文来看,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反复、对偶、层递(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等,这些都有助于增强行文的气势,使论证更加有力。②善于运用比喻,将抽象的事理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如“留声机”“山间竹笋”“墙上芦苇”“有的放矢”等,都是作者进行论述时采用的十分贴切的比喻。这些比喻,能有效地为理论阐述服务,体现了在准确、概括的基础上力求生动、鲜明的语言风格。思考2: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并完成表格。内容 句子 论证方法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思考2: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并完成表格。内容 句子 论证方法第一部分 时间顺序梳理中国共产党二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普遍真理与具体时间的结合。 以叙代议第二部分 我们的许多同志… 例证法第三部分 两种相互对照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教导我们…用芦苇、竹笋比喻 对比法、引证法、喻证法第四部分 例如 例证法思考3:从修辞、句式、词语运用等角度,分析写作特色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行文气势。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上。如用“钦差大臣”“瞎子摸鱼”等比喻主观主义者不了解实际乱发号施令,既贴切生动又通俗易懂。文中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语意跌宕,层层深入。②词语运用生动形象,言简意赅。一是表现在作者善于使用谚语、口语和富有表现力的成语上。如用谚语“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来形容主观主义者不注重调查研究。二是表现在灵活使用一些文言词语、古为今用上。如“言必称希腊”“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等,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③句式多样、行文自如、富于变化。一是长短结合,多用长句。如:“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长短句结合使得表意严密、灵活,行文简洁明快,节奏感强。二是整散结合。如:“这样一来,就在许多学生中造成了一种反常的心理,对中国问题反而无兴趣,对党的指示反而不重视,他们一心向往的,就是从先生那里学来的据说是万古不变的教条。”整散结合,使得语句灵活自然,语气舒卷自如。任务活动四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对比阅读第一组材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参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胶中空”了。(摘编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有删改)材料二: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其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是事关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方面,恩格斯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在1872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后来在多部著述和多封书信中,恩格斯进一步阐述、丰富、发展了他和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他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认识到什么程度。”特别是在恩格斯的晚年,他在一系列书信中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的重大观点:“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做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做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关于未来新社会的特征和原则,他深刻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列宁曾经对恩格斯的这些重要思想给予高度赞扬:“恩格斯在谈到他本人和他那位著名的朋友时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经典性的论点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往往被人忽视的那一方面。而忽视那一方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会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今天,我们学习恩格斯,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摘编自任晓山《今天我们应该向恩格斯学习什么》,有删改)思考:两则材料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特点上有何侧重?请结合当下中国实际分析其内在联系。明确 (1)材料一号召全党树立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作风;(2)材料二强调向恩格斯学习,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3)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基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中国建设实际结合起来是方法,这样,才能搞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对比阅读第二组反对党八股(节选)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⑹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有些党八股,不只是空话连篇,而且装样子故意吓人,这里面包含着很坏的毒素。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还可以说是幼稚;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则不但是幼稚,简直是无赖了。鲁迅曾经批评过这种人,他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从前许多同志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常常有两个名词:一个叫做“残酷斗争”,一个叫做“无情打击”。这种手段,用了对付敌人或敌对思想是完全必要的,用了对付自己的同志则是错误的。党内也常常有敌人和敌对思想混进来,如《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结束语第四条所说的那样。……总之,任何机关做决定,发指示,任何同志写文章,做演说,一概要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要靠有用。只有靠了这个才能争取革命胜利,其他都是无益的。……党八股的第五条罪状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你们去看一看中药铺,那里的药柜子上有许多抽屉格子,每个格子上面贴着药名,当归、熟地、大黄、芒硝,应有尽有。这个方法,也被我们的同志学到了。写文章,做演说,著书,写报告,第一是大壹贰叁肆,第二是小一二三四,第三是甲乙丙丁,第四是子丑寅卯,还有大ABCD,小abcd,还有阿拉伯数字,多得很!……因为这种幼稚的、低级的、庸俗的、不用脑筋的形式主义的方法,在我们党内很流行,所以必须揭破它,才能使大家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所办的事才能办好,我们的革命事业才能胜利。党八股的第六条罪状是:不负责任,到处害人。上面所说的那些,一方面是由于幼稚而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责任心不足而来的。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大笑)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许多人写文章,做演说,可以不要预先研究,不要预先准备;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像洗脸之后再照照镜子一样,就马马虎虎地发表出去。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这种责任心薄弱的坏习惯,必须改正才好。第七条罪状是:流毒全党,妨害革命。第八条罪状是:传播出去,祸国殃民。这两条意义自明,无须多说。这就是说,党八股如不改革,如果听其发展下去,其结果之严重,可以闹到很坏的地步。党八股里面藏的是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毒物,这个毒物传播出去,是要害党害国的。上面这八条,就是我们申讨党八股的檄文。问题:《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节选)》这两篇文章在论证语言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明确 (1)语言富于情感,有感染力,气势恢宏;(2)语言通俗,生动形象,风趣幽默;(3)善于引用,又富有独创性,注重实用。04思考延伸任务活动 阅读思考反对自由主义毛泽东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每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应该拿起这个武器。但是自由主义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结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风发生,使党和革命团体的某些组织和某些个人在政治上腐化起来。自由主义有各种表现。因为是熟人、同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者、老同事、老部下,明知不对,也不同他们作原则上的争论,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亲热。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结果是有害于团体,也有害于个人。这是第一种。不负责任的背后批评,不是积极地向组织建议。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心目中没有集体生活的原则,只有自由放任。这是第二种。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这是第三种。命令不服从,个人意见第一。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这是第四种。不是为了团结,为了进步,为了把事情弄好,向不正确的意见斗争和争论,而是个人攻击,闹意气,泄私愤,图报复。这是第五种。听了不正确的议论也不争辩,甚至听了反革命分子的话也不报告,泰然处之,行若无事。这是第六种。见群众不宣传,不鼓动,不演说,不调查,不询问,不关心其痛痒,漠然置之,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把一个共产党员混同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这是第七种。见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愤恨,不劝告,不制止,不解释,听之任之。这是第八种。办事不认真,无一定计划,无一定方向,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第九种。自以为对革命有功,摆老资格,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工作随便,学习松懈。这是第十种。自己错了,也已经懂得,又不想改正,自己对自己采取自由主义。这是第十一种。还可以举出一些。主要的有这十一种。所有这些,都是自由主义的表现。革命的集体组织中的自由主义是十分有害的。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它使革命队伍失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政策不能贯彻到底,党的组织和党所领导的群众发生隔离。这是一种严重的恶劣倾向。自由主义的来源,在于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革命利益放在第二位,因此产生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者以抽象的教条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他们赞成马克思主义,但是不准备实行之,或不准备完全实行之,不准备拿马克思主义代替自己的自由主义。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两样货色齐备,各有各的用处。这是一部分人的思想方法。自由主义是机会主义的一种表现,是和马克思主义根本冲突的。它是消极的东西,客观上起着援助敌人的作用,因此敌人是欢迎我们内部保存自由主义的。自由主义的性质如此,革命队伍中不应该保留它的地位。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克服消极的自由主义。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用以巩固党的集体生活,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这样才算得一个共产党员。一切忠诚、坦白、积极、正直的共产党员团结起来,反对一部分人的自由主义的倾向,使他们改变到正确的方面来。这是思想战线的任务之一。思考:《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自由主义”的认识根源和性质是什么?明确 根源: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以抽象的教条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性质:自由主义是机会主义的一种表现,是和马克思主义根本冲突的。作业完成同步资源的《分层作业》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