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文化认同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y)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而我们灿烂的文化,正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诗经》是各地区各民族民歌的总汇,《楚辞》中相当一部分是记录或整理的少数民族仪式歌曲、民歌,元曲的繁荣有着少数民族多方面的贡献。正是因为各族文化交相辉映,才让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也正是因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才造就了精彩纷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可以说,中华文化不仅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56个民族牢固的精神纽带。一、核心观点1.亨廷顿关于“文化认同”,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 ”亨廷顿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如旗帜、十字架、新月形、甚至头盖等等。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总之,“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马大正马大正《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一土尔扈特蒙古东归壮举的启示》通过考察土尔扈特东归的历史,指出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基础的价值取向,为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和基础。文化认同具有标识民族特性,塑造认同心理、规范社会行为,培育统一意识、凝聚民族精神、强化统一意识等功能。纵观历史,当统一形成共识然而阻力重重之时,文化认同的力量更能显示出“硬实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李振宏李振宏《中国古代国家认同的核心是文化认同》指出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主要的不是民族认同或宗教认同,而是一种文化认同。人们恪守一种以文化差异为区分的国家观念,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面貌,使之成为中国的象征。韩震韩震在《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中指出,在文化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强化国家认同的维度上,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放在高于民族(族群)认同的地位,这就是说,族群的认同不能超越或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国家的文化认同必须大于族群的文化认同;应该通过构造中华民族文化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象征符号的重建,增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叠内容,以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把经济社会的区域均衡发展置于今后工作的重心位置,并且通过人口的流动促进人民之间的交流与文化融合;强化国家认同还必须有政策和法规的支撑,譬如,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等的规定。总之,在历史进程之中,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置于文化认同之上,用公民的国家认同促进文化认同。龙应台龙应台曾这样定义文化,“我们每一个人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分布在不同的角落,文化就是一根强韧的细线,将珠子串成一串。”文化是凝聚一个民族精神的纽带,是延续一个民族生命的基础,而文化认同不仅是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接受,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它能够催人奋进,助力实现个人的目标,维系社会和国家稳定,成就民族的伟大复兴。素材集锦1. 中国文化应该有一种自信和从容,没有必要去声嘶力竭地辩解。(于丹)2.所谓“文化自觉”,“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费孝通)3.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4. 中国文化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余秋雨)5. 有文化教养的人能在美好的事物中发现美好的含义。(王尔德)6. 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雅各布·布克哈特7. 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北岛人物一:辜鸿铭什么人:辜鸿铭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和翻译家。什么事:他出生在海外,从小就对东方的故土有着无穷的向往。成年之后,他回到中国,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辜鸿铭认为儒家所推崇的仁义之道,可以改善当时世界弱肉强食的惨状;他相信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时局的良方,而儒学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什么点:辜鸿铭擅长英文写作,《中国人的精神》是辜鸿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他在书中揭示了中国人的精神内涵,阐述了中国文明的价值,表达了他对我国文化的深切认同。人物二:余光中什么人:余光中是当代著名作家和翻译家。什么事:为了躲避战乱,他随着父母四处颠沛流离,青少年时代的他一直“在路上”。余光中多次通过作品来表达对故土的眷恋,他热爱传统文化,自称血脉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多年来,他坚持用中文写作,将文言文融入现代汉语,在字里行间与无数先贤对话,以中文为半径,画出一个文学的圆。什么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无论走多远,对祖国的思念与热爱都是不变的。千百年来,漂泊在外的游子共享同一份乡愁,用独特的文字艺术赋予了中华文化新的内涵。人物三:白先勇什么人:白先勇是当代著名作家、昆曲推广者。什么事:他作为将门之后,虽然对父亲充满崇拜与敬仰,但他深知自己和父亲的不同。因此,他渴望寻找另一种生活,试图在文学的世界当中找到自己的归属。他用细腻优美的文字织出一个梦——是他的“文学梦”,也是他父亲的“家国梦”,这个梦刚柔相济、掷地有声,无论是文人的风雅,还是武将的沧桑,以及那份挥之不去的乡愁,都在他的文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什么点:他故事的主人公多是热爱生活,内心豁达的普通人,凭一己之力,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求生存。正如同心系家国,但却一直漂泊不定的他一样,渴望安定,向往故土。典型事例《满庭芳,国色》中的春晚传统色:《满庭芳,国色》里,有一段歌词:我骑良马过世间,溜达市井和大川,眼中颜色翻波澜,天地呈现出五宫。青白黄赤黑,最简单的五色经纬,从这,织出美如画的山与水。颜色作为世界上无处不在的元素,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而且这种影响深入到了无意识层面,也就是说颜色对我们感性的国民的影响,已经熔铸到我们中国人的血液中,甚至由意识发展为无意识,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了,这是成千上万年以来形成的审美积淀。1.桃红:桃红是桃花的颜色,娇俏可爱,一如女子的容颜,有时含羞带怯,有时明艳鲜活,镌刻着人生中最为美好的一段时光。想来,无人不爱桃花,陶渊明渴望一个桃源仙境,崔护等待一个桃花般的姑娘,唐伯虎宁愿醉卧桃树下散忧愁,最深沉的杜甫也爱其可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在最后的冬,等春来,等花开,守候一树桃红绽放人间,寻觅一处桃源安住身心。凝脂:凝脂,白色的一种,出自诗经“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喻指皮肤白润光洁,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也用这词形容过杨贵妃,“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折扇遇见凝脂,大片留白,素朴淡雅,挥舞的扇子和利落的舞姿交相辉映,显得愈发灵秀儒雅。凝脂和东方既白同出一色系,但又比之多了丝丝暖意,就像定窑的白瓷,素雅温润,白中微闪黄,恬淡柔和。在古人眼中,普通的白色也有千变万化,缟羽,浅云,卵色,凝脂,或深,或浅,或冷,或暖,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的无尽向往,缃色:缃色衣裙,蓝色油纸伞,一黄一蓝,一婉约,一典雅,仿佛闯入了夏末秋初的江南荷塘,处处生机勃勃,热烈绚烂。真想,再去一趟江南,分春可听雨,夏日观荷灿,秋天有莲藕可食,冬日暖阳下赏腊梅,静静感受悠悠水乡的温婉群青:古人从雨过“天青”处采得清雅的蓝。而群青是中国画传统的蓝色颜料,群而有集,青出金石。但在诗词之中,群青更多时候是指草木之青绿,譬如,“湖上飞来小祝融,群青在侧一居中”“如分雁荡群青过,忽挟龙湫万玉来”。王希孟的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画中山峰顶便是蓝色的。又因群青“其色如天”,于是,又称“帝青色”,明清时期,十分得帝王看重。而那段舞蹈,结合了戏曲元素,一对翎子舞得英姿飒爽,物将群青的气质淋漓尽致展现出来。沉香:沉香,黄黑色,据考证是一种矿物颜料,因其色和名贵的沉香木相似,才有了这个名字。沉香和剑舞结合,厚重大气,更有武者风骨,想起小时候看的电视剧《宝莲灯》里,沉香以斧劈华山救母时的一往无前,像大地一样敦实,一样无所畏惧。沉香这两字,单念念,就有一种经岁月沉淀的历史感,也正是这样的厚重文化,才能诞生出这般多如诗如画的传统色。【历史由来】就拿中国人喜爱的红色来说,曾经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人遗迹中,都发现过使用赤铁矿粉染颜色的痕迹,某些原始人饰品的关键部位,例如穿孔的地方,也被特意染成了红色,我们今天在婚礼、年节等喜庆、庄重的时候使用红色,跟原始人对红颜色的崇拜是相通的。中国颜色是一套体系,是一种美学,中国颜色连接着中国人观察宇宙的哲学,中国颜色中渗透着独特的诗性思维,据说天青釉瓷的釉色,是书画皇帝宋徽宗(或着周世宗柴荣)给工匠下的指示,所谓“雨过青天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这就是天青色的来源了。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体现了中国哲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亲近自然” 的立场。从中国颜色的那些浪漫的名字来看,有些是对自然事物认真观察之后的产物,例如“藕荷色”、“暮山紫”、“鱼肚白”等;有些是基于自身行为或者生活经验命名的,例如“百草霜”,应该是跟燃烧过后的草木灰相关;“黄白游”属于金银器色,据说取自汤显祖的诗句。所谓“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如此种种,显示着中国颜色与自然、人文、诗与情感相交融的气象。【态度复杂】《论语》中记录孔子曾经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此处分明是将颜色比于“礼”,紫色是不符合礼的,所以让孔子厌恶。道家的老子却又有另一番论调,《老子》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分明是否定了颜色。孔子肯定颜色,老子否定颜色。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中,既有辉煌的金碧山水,也有平淡的白描,文人或士绅阶层刻意追求雅逸的色彩效果,民间美术往往浓墨重彩。“颜色自来皆梦幻,一番添得镜中愁”是明代大画家唐寅在《落花诗》中的感叹,唐寅对设色颇有心得,对颜色的认识结合他自身的人生叹喟,才有了以上诗句,看来对于颜色,中国人的认识是复杂的。【对比西方】中国的色彩观念为“五色观”,认为最基本的色彩是黑、白、黄、赤、青;五行:金、木、水、火、土;五方:东、西、南、北、中;五味:酸、甜、苦、辣、咸;五音:宫、商、角、微、羽。而西方的“三色观”则认为三原色是红黄蓝,三间色是橙绿紫。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黑和白在中国也算颜色,甚至被认为是天地之间最单纯的颜色。中国人所谓的“太极”就是黑白两仪从而演化出四象与八卦,进而涉及天地万物。从颜色中便可看出中国人的性格内核:性格沉静、中庸美学、朦胧美学。【中国红】三原色中的中国红,衍生出了红系列: 稚嫩的弗肯红、明艳的海棠红、娇羞的朱颜酡、华贵的杨妃色、柔媚的胭脂红、端庄的“福色”绛紫、深情的十样锦、热烈的殷红、温暖的朱红、沉稳的庄红。中国红氤氲着纵横捭阖的秦汉气息;延续着盛世繁华的唐宋遗风;传袭着灿烂辉煌的魏晋脉络;流转着独领风骚的元明清神韵。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盘成一个错综复杂的中国结,高度概括着华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历史。中国红就这样从永恒、光明、生机、繁盛、温暖和希望的太阳象征,到吸收平安、喜庆、福禄、康寿、尊贵、和谐、团圆、成功、忠诚、勇敢、兴旺、浪漫、性感、热烈、浓郁等意蕴,融合了百事顺遂、驱病除灾、逢凶化吉、弃恶扬善等美好意象,升华成为了中国人的灵魂之色,成为了节庆喜事必不可少的色彩。从朱门红墙到红门对联,从孩子的贴身肚兜到本命年的配饰,从中国红的婚礼到寿星的寿服寿桃,从添丁进口时门楣上挂的红布条到孩子满月时做的“满月圆”,从喜庆的大红花灯到舞龙的绣球饰物,从状元及第的女儿红到开张大吉的剪彩绸带,从铭刻着权力的印泥到记录着功勋的锦旗,从过年过节悬挂的中国结到家家户户张贴的窗花,从“压肚腰”的压岁红包到除旧迎新的爆竹……中国红就这样以色彩为依托、以文化为核心,经过多少代潜移默化的熏陶,深深地嵌入了中国人的灵魂,成为当之无愧的安身立命的护身符,镇守着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想疆土。“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中国红象征着星星之火,也似那燎原之火,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中式符号如果说,人首蛇身的创世始祖伏羲女娲或为龙的雏形,华夏族的共祖黄帝,则似乎是最先与龙族发生关系的。“恭丘山有应龙着,有翼龙也。昔蚩尤御黄帝,帝命应龙攻于翼之野。”“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能够乘龙与否,成为社会分层的一个区隔标志。自从黄帝乘龙上天之后,龙,就成为与最高权力勾连的象征。历代王朝统治者,无论汉满,都喜欢自命“真龙天子”,不仅长了一副喜怒无常的“龙颜”,连服饰上拥有多少龙纹,龙爪有几个指头,用什么颜色,都被视为权威级别的标志,不得逾越。辛亥革命让“龙庭”垮了之后,龙形象被权力垄断历史终结。但龙作为中国形象公认度最高的象征符号,仍然流行于世。民族共同体的强烈文化认同,往往在民族共同体面临危机或需要复兴之时,成为最有效的激发因素,是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的重要推动因素。清末同盟会祭黄帝陵,主旨是“驱逐鞑虏,光复华夏”“扫除专制政权,建立共和国体”;专分中华民国成立元年,民国政府派代表团祭告黄分帝,孙中山亲写的祭文有“中华开国五千年”“世界文明,唯我有先”等字样。民国政府还将清明节定为“民族扫墓节”。无论是幻化的龙,还是远古的炎黄始祖,都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形象。直到现在,一曲“龙的传人”,一声“炎黄子孙”,一句“同胞”的称呼,都会唤起海内外华人的共同体意识,激发深沉的家国情怀。图腾崇拜在考古资料中,也证实了我们的祖先曾经有对日月神的崇拜现象。1960年,山东莒县出土的大汶口文化的陶尊上,刻有日月崇拜的图象。在中国古代曾有这样的观点,日为众神之主。所以在原始的神话中,就有很多以太阳为中心内容的故事。如羲和生日,浴日,驭日;羿射九日;夸父逐日等等,都直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太阳崇拜的心理。月神崇拜,在中国古代也是一种常见的自然崇拜。在原始神话中,有把日神羲和当作月神的传说。由于嫦娥奔月神话的专分广泛流传,嫦娥便成了月神。《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有一位女子,正在给月亮洗澡。帝俊的妻子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这是她刚开始给他们洗澡。文化共情最早由美国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提出其核心概念是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用换位思考的思路来考虑自身的行为。李子柒的视频中,有多处共情性内容与观众达成心灵共鸣。不少学者对共情传播进行了理论梳理和讨论,部分学者也分析了共情传播的实践可能性。从传播学视角来分析,共情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策划、表达、共鸣、获得、反馈的系统历程。传播过程也就是共情过程,传播者经过策划、选择、设计,将有关内容传播给受众,与此同时,传者与受者在沟通、交流后引发共鸣、反馈等,进而呈现共情性。【中华农耕文化——具身劳作的欣赏与满足】李子柒作品主角往往都会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如“一生”系列作品,无论是《萝卜的一生》还是《芋头的一生》,几分钟视频包含了这些植物从播种到收获的“一生”,把中华农耕文化中的精耕细作细腻地展现在镜头面前。后电视时代,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够亲手种植并收一获食物,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大多没有这种体验,甚至于全手工制作某一物件的机会都很少。而李子柒的视频作品时长控制在20分钟以内,切合了人们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时间,让快节奏的人们通过观看短视频的方式,不断强化其内心对中华农耕文化的认同,进而生成情感共振并产生共情心理。【地域文化——情感沟通的记忆与共鸣】过年期间再次听到锣鼓声乐似乎已经成了重温过去旧时光(集体记忆)的契机,唤醒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集体记忆的怀念。这意味着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当传播内容与某区域人们的文化相接近时,更容易产生共情效应。李子柒作品之所以吸引人,很大因素就在于此。在后电视时代,大量的受众已到移动端,短视频在进行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需要在题材上切合信息接收者的文化接收习惯,以新媒体的传播特性与特点记录和传承传统文化为新的集体记忆构建助力。作文范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典籍里的中国》以主持人穿越千古时空和先贤对话的新颖方式,拉近观众和民族经典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了心灵共鸣;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一路开挂,惊艳全网,其中刺绣、剪纸、皮影等非遗元素盛点纷呈;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品开发风生水起,朝服布包、彩绘陶人俑晴雨伞、故宫建筑微雕等很多“爆款”潮品早已名声在外……中国风搭配时尚感的“潮”式表现,让中国故事融入各种当代元素,在年轻大众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也成为年轻大众以表达自我的方式。学校校刊举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解题:这是一道情境型材料作文题,作文题由引导材料、情境任务、核心主题、要求等几部分组成。引导材料列举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的“潮”式表现。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叙述了中国传统文化被当下认同的社会现象:节目主持人以与先贤对话的方式介绍中国典籍、“中国节日”系列电视纷呈刺绣剪纸皮影等非遗元素亮点、故宫开发文创产品。第二层议论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潮”式表现的影响(作用):让中国故事融入各种当代元素,在年轻人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也成为年轻人借以表达自我的方式。需要强调的是命题人故意在列举句现象后用省略号,是在暗示启发考生可以从其他角度个性化地认识与思考中国传统文化被当下认同的现象与作用,“也成为年轻人借以表达自我的方式”强调认同超越“认识层”,走向“行为层”。情境是学校校刊举行主题征文活动,这是写作具体的情境的限制。情境设置相对宽泛,既没点明考生在学校类别(是初级中学、高级中学,还是大学),又没为考生设定身份(是学生,还是老师、职员),也没明确文体,只是确定了征文主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 。作文题形式上是情境型材料作文,实际上如同话题作文。任务是“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核心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这是一个动词短语,动词“认同”就是“认可、赞同”,是材料的关键词,是写作的重点,“认同”的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下”是时间限制,这提示考生必须写“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被“认可、赞同”,而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至于“认同”的施动者是个人,还是集体,是国人,还是外人,没有限制,考生可以自由选择。作文要求:①“结合上述材料”要求必须立足材料,联系材料,“用到”材料,不必被其捆住手脚,行文中可以由此及彼拓展开去,通过现象去联想、思考,或由现象深入本质挖掘,或由结果回溯原因探寻。②“你的认识与思考”:“你”强调考生在写作中的存在,“认识与思考”提醒了写作的基本方法,是对材料内容的“认识”与“思考”。“认识”侧重于理解,“思考”侧重于理性深入的分析,考生应从自己的积累、视角出发,表达作为当下年轻人的“你”对于材料的认识,深入透彻的思考题意,提出合理独到的见解,写出“你”的个性思考和真情实感。③“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选准角度”是提醒考生不需要面面俱到,可选取某一方面的启示构思作文。“确定立意”强调文章的立场清楚,观点明确。“明确文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符合作文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二是指符合考生自己选定的文体要求。本次作文,试题对文体要求没有限制,甚至连“诗歌除外”的字眼也没出现。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自由选择文体。参考立意(标题):(1)中国传统文化要实现当下认同,守好传统是根本。(2)中国传统文化要实现当下认同,要守“本”也要赶上时代潮流。(3)中国传统文化要实现当下认同,应多渠道多管齐下。范文展示:“金笼听”何及“林间啼”“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这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一首《画眉鸟》,本诗借咏物以发感慨、论哲理。我尤其喜爱诗的最后两句,“金笼听”“林间啼”这两个形象的比喻用来阐释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非常合适。曾几何时,传统文化被人为地披上神秘的面纱,放在高高的神坛上供人们瞻仰膜拜,引得一帮无识之士趋之若鹜,几乎是人手一本《易经》,开口便曰“诗云”。成人世界的疯魔,引发儿童世界的癫狂,一群群本该天真烂漫的孩子穿上不伦不类的“汉服”,行三叩九拜之礼,正襟危坐,一脸成人的伪正经。不良商家赚得盆满钵满,无良文人赢得前拥后呼,家长们忙得脚不沾地,孩子们累得苦不堪言。然而竟然有人将这种现象美其名曰“国学热”。谬矣,如果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那我宁可不要。这与把画眉鸟整日关在金笼之中有何异?也许偶尔可以听见一两声美妙的鸟啼,但是长久下来,笼中之鸟终将失去活力,成了任人摆布的玩物。欠缺了正确形式的传统文化传承,就只能是一阵风,有点动静,然而收效甚微。这样的传承不是用力太猛,就是用力太偏。想听世间最美的鸟鸣,何不打开笼门,放画眉鸟回归山林?想真正传承传统文化就要把它请下神坛,让它变得亲民,变得接地气,变得像吃饭穿衣一样自然而然。比如《经典咏流传》的出现,将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流行乐,用歌声诠释诗词美。走下神坛的诗词,第一次让现代人觉得如此悦耳动听,和诗以歌的形式第一次让现代人不再觉得诗词佶屈聱牙,优美舒畅的歌声第一次让现代人感觉古诗词不再难以背诵。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全家人围坐,一起欣赏,一起背诵,一起吟唱,潜移默化中传统文化就在最大范围内传承开来。我们传承传统文化,不是要传承古人的形式,而是要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是要把现代人都变成道貌岸然的“士大夫”,而是要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培养我们的爱国热情,锻造我们永不屈服的铮铮铁骨。身处新时代的我们,没有必要纠结于该不该传承传统文化,也没有必要犹疑于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更没有必要担心传承是不是复古。我们应该有一种文化自信,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古为今用的心态,去粗取精的挑剔,将传统与创新结合起来,将形式与内容融汇起来,不断思索如何用更好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浸润在传统文化的阳光之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