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件(共43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件(共43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部编教材 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部编教材 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1、了解施耐庵和《水浒传》,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理清情节结构,把握林冲思想性格变化的过程,探寻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
3、分析总结文中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4、思考课文主题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意义。
学习目标
知人论世
1
走进作者
施耐庵(1296年—1370年),祖籍苏州,元末明初杰出的小说家。元至顺年间,施耐庵考中进士,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做过两年官,因为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愿对当道权贵逢迎拍马,因此弃官回乡,专心著述。
传说他曾参加过元朝末年的张士诚起义军,在张士诚起义失败后,逃回兴化,隐居著书。著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相传《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他的弟子。
故事发生在宋徽宗时代,即宣和年间(1119—1125)。当时宋皇室衰颓、腐败。宋徽宗贪图享受,滥用奸臣蔡京为宰相,穷奢极侈,对人民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逼得许多人铤而走险,盗贼四起。《水浒传》所反映的就是当时的农民起义。被逼上梁山的起义军聚在梁山泊,打出“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大旗,聚集了许多好汉,甚至一些小官吏和商人都加入了这个队伍。
探寻背景
《水浒传》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再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作品简介
2、解释词语
预习检测
1、明确字音
恁地(nèn)
仓廒(áo)
搠倒(shuò)
髭须(zī)
庇祐(bì)
掇将(duō)
酒馔(zhuàn)
肐察(ɡē)
赍发(jī)
迤逦(yǐ lǐ)
玷辱(diàn)
央浼(měi)
③玷辱:使蒙受耻辱。
④央浼:恳求,请托。
①赍发:资助。
②迤逦:缓慢前行,文中有颠沛流离的意思。
预习检测
⑤ 不尴尬:鬼鬼祟祟,行为、态度不正常。
⑥ 昭然:很明显的样子。
⑦ 交头接耳:彼此在耳朵边低声说话。
⑧ 彤云密布:形容下雪前天空浓云密布的样子。
⑨ 碎琼乱玉:比喻地上的雪。琼,美玉。
⑩ 纷纷扬扬:(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
2、解释词语
知人论世
2
梳理情节
沧州遇故
1
密谋加害
2
买刀寻仇
3
梳理情节
接管草场
4
夜宿神庙
5
雪夜复仇
6
梳理情节
开端(1)
林教头沧州遇故知,陆虞侯奉命来沧州
发展(2-5)
林教头买刀寻仇敌,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再发展(6-9)
林教头接管草料场,陆虞侯严冬施阴谋
高潮、结局(10-12)
林教头杀敌奔梁山,陆虞候观火说真相
跌宕起伏 一波三折
知人论世
3
角度 情节艺术
情节艺术
情节曲折 林冲买刀寻陆谦等人,“寻”而“寻不见”,再由“寻不见”而冥冥中“撞见”,情节安排错落有致,波澜起伏。
线索明确 小说采用双线结合形式,较好地展现了“好人在明处,坏人在暗处”的合理性,使读者无时无刻不在担心林冲的命运。
1、金圣叹说《水浒传》“看不厌”,原因在于其情节精彩。请根据提示的角度,体会本文的情节艺术。
设置悬念 小二妻的偷听、未听尽固然是悬念,从林冲的反应来看,小二妻的偷听至少是部分了解了“疑”,只不过这个悬念的“核心疑问”——陆谦等人到底会采取何种手段、方式谋害林冲——并没有解开。小说在十分巧妙地“吊”起读者的胃口后,让读者得到了一个阅读心理的喘息空间,然后又被此悬念吸引至小说的最后,才全部“释悬”,从而让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情节艺术
内容合理 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会“掇”块大石头“靠了门”,而正是这块只有一身好武艺的林冲“掇”得起的大石头,为下文陆谦等三人“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伏笔,使得林冲躲在庙内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
知识链接
● 分析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所遇景物等,社会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它们为人物的活动和情节的展开提供了特定的背景。其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有:
①烘托心情;②体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知识链接
(1) 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 人物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知识链接
(3) 情节方面
(4) 主题方面
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2、小说中对“风雪”的直接描写主要有三处,请分别分析其作用。
景色描写
①为高潮的出现勾画了气象森寒的情景;②“卷”为下文写雪压倒房屋做了铺垫。
不仅突出了风猛雪大的环境特点,而且暗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
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渲染了浓烈的气氛,一场冲突即将拉开帷幕。
第一处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第二处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第三处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3、“风雪”的景色描写是怎样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请简要分析。
景色描写
(1) 林冲到草料场时正是风雪交加,想喝酒驱寒才会到市井沽酒,也因此得遇山神庙。
(2) 因为下雪,致使林冲住的草屋塌了,这使林冲想起离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
景色描写
3、“风雪”的景色描写是怎样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请简要分析。
(3)正由于风大雪紧,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头靠住门,致使陆虞候等三人没能直闯进山神庙来。
(4)正因为风大雪紧,陆虞候一伙人放完火,才直奔庙里,紧贴庙门说出放火始末,使林冲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
知识链接
细节描写:
知识链接
细节描写的作用:
① 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② 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
知识链接
细节描写的作用:
③ 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如《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片段写“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的坠了下去”,营造渲染了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气氛,为老虎的出现作铺垫。
④ 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风波》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知识链接
细节描写的作用:
⑤ 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作者在写竺可桢到毛主席住处时,有一处细小的景物描写: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寥寥几字就烘托出当时的气氛虽是冬日,却温暖如春。烘托出会见时的融洽气氛,衬托人物的愉快心情。
⑥ 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如鲁迅《药》中描写丁字街头破匾上的“古口亭口”四个字,其实是影射秋瑾就义地点——“古轩亭口”,暗示小说中的夏瑜影射了秋瑾。
4、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作用:对情节有推动作用。草屋崩坏,才使林冲离开草料场到山神庙避寒;否则,林冲将被烧死,高俅如愿以偿,也就没有逼上梁山的情节了。
细节描写
(1)“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2)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
细节描写
4、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作用: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3)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正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
细节描写
4、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作用: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侯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5、巧妙的伏笔对情节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请结合课文选择几处分析本文是如何巧妙运用伏笔的。
① 伏笔:“军老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
“(林冲)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祐!改日来烧纸钱。’”
妙用伏笔
分析:老军送酒葫芦,告诉买酒的市井,这为后面林冲买酒埋下伏笔,进而有了林冲去山神庙躲避风雪的情节,以及后来血染山神庙的情节。
②伏笔:“(林冲)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
走进作者
5、巧妙的伏笔对情节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请结合课文选择几处分析本文是如何巧妙运用伏笔的。
分析:林冲枪不离手的特点也为后文林冲听到陆虞候的谈话后,挺着花枪出来刺杀陆虞候等人埋下伏笔。
③伏笔:“(庙)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
妙用伏笔
5、巧妙的伏笔对情节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请结合课文选择几处分析本文是如何巧妙运用伏笔的。
分析:林冲本是用大石头靠住门来挡风雪的,却阻住了陆虞候等人进庙,这就为林冲无意中听到陆虞候等人的谈话埋下了伏笔。
知人论世
4
1、请结合课内外内容,填写林冲档案。
籍贯 职务 绰号 兵器 父亲职务 犯罪原因
回答问题
东京
教头
豹子头
花枪
提辖、教头
被上司高俅陷害,无罪而刺配沧州
2、林冲的人物形象在梁山好汉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请结合文本情节,概括其性格特点。
结合文本 性格特点
委曲求全,对高俅充满幻想
“看顾”李小二
怒寻陆虞候
去打酒前,盖火炭,锁草场门等
回答问题
安于现状,逆来顺受
心地善良,侠义济困
刚强、正直、性急
做事细心
回答问题
3、林冲的性格在山神庙发生了根本转变,之前是“忍”,之后是“狠”。请结合视频片段和文本分别分析其表现及形成原因。
观看视频片段
①“忍”就是忍辱负重,随遇而安。林冲明知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与李小二说到此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到了官司。而后管营让他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但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做了长久打算。
回答问题
(1)“忍”的表现及原因:
②原因:这固然有林冲性格懦弱的一面,更主要的是为了说明他对生活十分渴望,渴望与妻子一起过安稳、幸福的生活;对司法、对体制尚存一丝幻想,幻想未来刑满释放,与妻子团圆,重获生路。
回答问题
(2)“狠”的表现及原因:
①“狠”表现在他杀三人的动作与语言中。
②原因:忍无可忍,愤怒到极点才爆发。
4、如果再用两个字概括其性格中的两个侧面,
该用哪两个字?为什么?
回答问题
极其善良。如对李小二的救助,为李小二考虑等。

极其谨慎细心。如他离开草料场,担心有“火炭延烧起来”,他的动作先是“搬”,再“探”,后“摸”,表现了他的细心。

思想意义
5、林冲是一个善良、循规蹈矩、有着光明前途的人,却在没犯任何错误的情况下,最终被逼上梁山、家破人亡。这一巨大悲剧有何意义?
(1)突显出社会黑暗,官逼民反。
(2)在专制统治下,底层百姓诉求无门,要么做顺民,有时连顺民都无法做,只得变成暴民,变成打家劫舍的“好汉”。
(3)启人深思:为什么那个社会让好人变坏,善人变黑。
总结全文
整个故事情节以林冲思想性格变化为主要线索,林冲的性格表现为由安于现状、委曲求全到丢掉幻想、毅然杀死仇敌,走上反抗道路的变化过程。
有力地表现了北宋王朝的黑暗腐败和受压迫者反抗的必然性。突出了“逼上梁山”这个主题,透辟地说明了官逼民反的深刻道理。
假如作品中的祥林嫂、林冲,穿越到了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他们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他们生活的幸福吗?请你展开想象,创作一个片段。
布置作业
要求:
1.从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角度切入;
2.想象合理,主题鲜明;
3.不少于 3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