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文章所讲的故事。
2.在把握文中的文言实词的基础上,理解文中称谓语的含义。
3.积累特殊句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文章所讲的故事。
2.在把握文中的文言实词的基础上,理解文中称谓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文章所讲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古文《孙权劝学》。谁来说说你对课题中的哪个字或词比较感兴趣?
预设一:我对“劝”字感兴趣,孙权劝的是谁?为什么要劝?
预设二:我也对“劝”字感兴趣,我想知道孙权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么样。
预设三:我对“学”字感兴趣,我想知道学的是什么。
预设四:我对“孙权”感兴趣,我想了解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同学们都很善于动脑筋,从题目中获得了很多信息。那么孙权是怎么劝学的?收到了怎样的效果呢?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教师从题目入手与学生进行交流,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学习欲望,为学生深入探究本文做好铺垫。
二、夯实基础
1.文常积累
(1)作品简介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长于描写战争。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2)编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谥号文正,世称涑(sù)水先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王安石实行新政时,司马光曾竭力反对,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王安石变法”时期,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资治通鉴》。
主要作品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课文朗读
(1)情境诵读
欣赏情境课文诵读:①注意字词读音;②注意断句和节奏。
(2)字词正音
卿(qīng)今当(dāng)涂掌事 孤岂(qǐ)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
但当涉(shè)猎 孰(shú)若孤 即更(gèng)刮目相待 肃遂(suì)拜蒙母
(3)朗读断句
展示容易停顿失当的句子,请学生进行断句,教师展示停顿参考。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全班跟读情境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对停顿。
设计意图:了解文学常识,拓展视野。进行常规字词教学及古诗文朗读教学,培养文言语感,扫清学习障碍。
三、问题探究
过渡:同学们,你是不是也常常需要劝说别人做某件事呢?你能劝说成功吗?接下来,我们向孙权取取经,看看怎样劝说别人,更容易成功吧!
(一)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你能以翻译为基础复述“孙权劝学”的故事吗?
2.过程安排
(1)自由朗读全文,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内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3)小组内恰当运用五种基本的翻译方法讨论每句话的意思,形成小组结论。
(4)小组代表举例说明本组是如何运用这些方法翻译语句的,并展示全文翻译成果。
3.教师点拨
五种基本的翻译方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翻译。
4.成果展示
翻译举例:
学生以本文文本为例,展示本组对五种翻译方法的恰当运用。
句一: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其中的人名“权”“吕蒙”可以保留,直接使用。本句可翻译为“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我们在翻译其他文言文时,对于文中的国号、年号、地名、书名等可作同样处理。这就是五字翻译法之“留”。
句二: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才略”是两个词,“才干和谋略”的意思。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本句可翻译为“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这就是五字翻译法之“替”。
句三:蒙辞以军中多务。
这句话的语序与我们现在的表达习惯不太一致,属于倒装句。我们在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因此,本句可翻译为“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加以推托”。这类在翻译时需要作语序调整处理的句子,在七年级上册也出现过,比如《狼》中“屠惧,投以骨”一句。这就是五字翻译法之“调”。
句四: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这个句子有省略,翻译时应当进行补充,使意思更加完整。本句可翻译为“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这类翻译时需要适当补充的句子,在《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也出现过,如“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翻译时就应当补充为:(友人)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就先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这就是五字翻译法之“补”。
句五: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句中的“之”字没有实际的含义,可以删除,不翻译。本句可翻译为“长兄怎么认清这件事这么晚呢”。这就是五字翻译法之“删”。
课文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字词注释:
〔卿(qīng)〕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托。
〔务〕事务。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yé)〕语气词,同“耶”。
〔但〕只,只是。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及〕到,等到。
〔过〕经过。
〔寻阳〕古县名,治所在今湖北黄梅西南。
〔今者〕如今,现在。
〔才略〕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
〔吴下〕泛指吴地。
〔阿蒙〕吕蒙的小名。
〔更〕另,另外。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刮,擦拭。
〔大兄〕对朋友辈的敬称。
〔见事〕知晓事情。
文意疏通: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加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务多,谁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感到有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讨论事情,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人分别三日,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他,长兄怎么认清这件事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教师点拨: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先详写孙权劝学,再略写吕蒙“乃始就学”,最后详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即鲁肃赞学。
设计意图:通过疏通文意,引导学生恰当运用五种基本的翻译方法,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合作探究二
过渡:同学们,随着学习的文言文渐多,对文言文中出现的特殊文言现象、文化文学常识我们应作一些归纳整合,便于理解和记忆,并形成知识体系。
1.探究任务
将本文中出现的特殊文言语句和称谓语进行整理,制作成“文言知识积累卡片”。
文言知识积累卡片
课文: 类别: 编号:
示例:


2.过程安排
(1)全班分为4/8组,每2/4小组选择同一个整理对象。
(2)自由朗读全文,并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勾画特殊文言语句或称谓语。
(3)小组内汇总并归纳相关文言知识,形成小组结论,填入积累卡片。
(4)请一位同学代表本小组,展示并解说“文言知识积累卡片”。
3.成果展示
(1)
课文:《孙权劝学》 类别:文言特殊句式 编号:1号
示例:
1.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翻译时需注意调整语序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2.省略句:“结友而别。”翻译时需注意补充省略部分,可译为“(与蒙)结友而别”。
(2)
课文:《孙权劝学》 类别:古代称谓语 编号:2号
示例:
1.爱称:“卿今当涂掌事。”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有时也用于朋友、夫妇之间。
2.自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时王侯的自称。与此类似的还有寡人、朕。
3.昵称:“非复吴下阿蒙。”阿蒙:阿,名词词头,此处表亲近意。
4.敬称:“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大兄:长兄,对朋友辈的敬称。
设计意图:知识是靠积累而成的,而制作卡片就是一种很好的积累方法。这样的积累和整理既可以巩固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培养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文言文作好必要的准备。
四、课堂小结
1.课文诵读: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2.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运用五字翻译法,了解了课文内容;还积累了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及称谓语。下节课,我们再深入文本,品读语气词,精读人物对话,认识三位性格迥异、各具神采的历史人物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和巩固本课学习内容。
五、拓展延伸
1.本文文言现象小结。
(1)古今异义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单独)
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②见往事耳
见(古义:了解;今义:看到,看见)
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③即更刮目相待
更(古义:另,另外;今义:程度副词,更加)
(2)一词多义
①当:卿今当涂掌事(掌管)
但当涉猎(应当)
②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拿)
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合用,可译为“认为”)
③见:见往事耳(动词,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知晓)
2.有关劝学的名言积累。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韩愈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战国·宋国]庄子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蜀汉]诸葛亮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宋]欧阳修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现代]李苦禅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文中文言现象的整理总结,帮助学生继续积累文言知识。通过展示劝学的名言,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
六、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
能力提升:依据语境,恰当运用“留、替、调、补、删”这五种基本的翻译法,“字字落实留删替,文从字顺去调补”,准确翻译语段。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nè)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选自《三国志·王肃传》)
译文参考: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一定要先读百遍。”又说:“读书一百遍,其中的含义自然就会显现出来了。”请教的人说:“(您说得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无法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教师点拨:课文中的吕蒙和本语段中的从学者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都是“没有时间”。针对这一问题,孙权用自身的学习经历,来鼓励吕蒙要抓住时间,粗略浏览并了解历史;而董遇则直接教导从学者,从“冬天、晚上和阴雨天”挤出时间来学习。
2.课后作业
拓展延伸: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小组合作找出其中主要人物的称谓语,并做简单的梳理与归纳。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设计。课堂上,进行基本翻译方法的迁移运用练习,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这些翻译方法的掌握;课下,快速阅读并搜集其他称谓语,丰富文言知识。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探究文本,走进三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2.掌握文中语气词的用法,并能读出文中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品味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探究文本,走进三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2.掌握文中语气词的用法,并能读出文中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品味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难点】
品味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引导: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一定知道“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这两个成语的意思了吧!谁来说一说?
预设:
吴下阿蒙:居处在偏远之地吴下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也作刮目相看。比喻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过渡:从学识浅薄的“吴下阿蒙”,到智勇双全、让人“刮目相待”的将军,是什么原因促使吕蒙有了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文本探究一下吧!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导入,既唤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又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文本,开展接下来的学习。
二、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老师想开个记者见面会,采访孙权、吕蒙、鲁肃三位历史人物,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怎么回答下面的问题呢?
问孙权:您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问吕蒙:您是怎样被说服的呢?
问鲁肃:您为什么要和吕蒙“结友”?
综合提问:各位觉得对方身上有什么优点值得学习?
2.过程安排
(1)借助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的身份,理清三位被采访者的关系。
(2)全班分4/8小组,每1/2小组选择回答其中的一个问题。
(3)小组内研读课文,结合助读资料思考本组选定的问题,并形成小组结论。
(4)每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展示小组交流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归纳。
3.教师点拨
学生借助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的身份,理清三位被采访者的关系。
助读资料
一、故事发生的背景
1.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形。
2.公元210年,周瑜去世,去世前写了一封信给孙权。一是分析了东吴面临的严峻形势——“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始终”;二是推荐接班人鲁肃。
3.公元210年,孙权劝吕蒙学习。
4.后吕蒙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二、故事中人物的简介
1.孙权:三国时吴国君主,有雄才,善用兵,亲贤士。对话时的年龄为28岁。
2.吕蒙:三国时吴国大将。16岁即入军营,以胆气著称,战功卓著,但颇为轻狂。赤壁之战后“拜偏将军,领寻阳令”。对话时的年龄为32岁。
3.鲁肃:三国时吴国大将,能文能武,周瑜赞为“忠烈,临事不苟”,对话时的年龄为38岁。
生先圈点勾画批注,然后师生进行课堂交流。
预设:孙权是三国吴国君主,吕蒙和鲁肃都是三国时吴国大将,二人与孙权是君臣关系,二人之间是同僚关系。且根据故事背景可知,鲁肃接替了周瑜的职位,后来吕蒙又接替了鲁肃的职位,说明故事发生时,鲁肃的职位是高于吕蒙的。
4.成果展示
(1)问孙权:您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预设:
我(代指孙权)劝说吕蒙学习,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当时三国鼎立局面初成,东吴形势不稳,国家急需一批能文能武的将领。二是吕蒙更好履职的需要。吕蒙长于带兵打仗,但逊于文治,而目前又“当涂掌事”,为使其更好履行职务,“不可不学”。
(2)问吕蒙:您是怎样被说服的呢?
预设:
主公孙权的一番话逻辑严密,令我(这里代指吕蒙)无可辩驳。而且,他能充分考虑我的感受,让我心悦诚服。首先,他一语破的,向我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我“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这既是从君主的身份出发,对我提出的严格要求,也是为着我提高自身修养打算;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强烈的反问“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他对我的要求不可改变,“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降低了学习要求,“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使我相信学习时间是可以得到保障的,同时也让我知道学习的效果。所以我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3)问鲁肃:您为什么要和吕蒙“结友”?
预设:
我(这里代指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军国大事,被他的才干和谋略所折服。而且我敬才、爱才,与吕蒙志趣相投,所以愿意与他深交。
(4)综合提问:各位觉得对方身上有什么优点值得学习?
预设:
孙权:关心部下,目光远大;好学;劝说技巧高超。(板书:关心部下 目光远大 好学 善劝)
吕蒙:勇于接受意见,勤奋好学。(板书:听劝 好学)
鲁肃:敬重人才,爱惜人才。(板书:敬才 爱才)
点拨:整个探究活动不限制学生的答案,成果展示仅为参考,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联系课文内容、故事背景、说话者身份及相互关系,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二)合作探究二
过渡:经过刚刚的记者见面会,我们对孙权、鲁肃、吕蒙三位人物有了深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试着还原“孙权劝学”这个精彩的文言故事吧!
1.探究任务
分角色以文言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孙权劝学”的故事,表演前反复品读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心理,体会人物的语气。
2.过程安排
(1)四人为一小组,一人读旁白,三人读人物,分配好任务。
(2)小组内结合句中的语气词、称谓语或标点符号品读对话,揣摩人物心理,确定人物的语气,形成小组结论。
(3)随机抽选小组品读重点对话,展示小组结论,并进行课本剧表演,其他小组观看后评价、交流。
3.成果展示
对话品读展示
品读语句一:“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预设:
“不可不学”,是双重否定,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他对吕蒙的关心和期望。句末用感叹号,表达了强烈的语气。因此,这句话应该读出坚决、果断的语气。
品读语句二:“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预设: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句末用感叹号是对强烈反问语气的强化。面对吕蒙以公务繁忙推脱,孙权既用降低学习标准打消他的顾虑,又用强烈的反问语气表达自己要求的不可改变,含不悦和责备的意味。
品读语句三:“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明确: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强调“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具体指我对你的学习要求,除了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之外,再没有其他。一个“耳”字,消除了吕蒙的顾虑,舒缓了早前对话中的矛盾,体现出孙权作为统治者有着宽广的心胸、灵活的应变技能和高超的劝说技巧。
品读语句四:“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预设:
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读书,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品读语句五: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预设:
此处的“卿”是朋友间的爱称,表示鲁肃因吕蒙的巨大进步而将他引为朋友。句末感叹号与鲁肃说话时的神态“大惊”高度吻合,表现出鲁肃对吕蒙在才干和谋略方面的巨大进步的惊讶和赞叹,从侧面反映出吕蒙就学的明显效果。朗读时,应该读出鲁肃的这种惊叹之情。
品读语句六:“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明确:
这句话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则强化了吕蒙学有所成的自豪感。同时,也有一点调侃口吻,并非针锋相对的争辩,表现了二人良好的兄弟情谊。这里的“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与前面的疑问词“何”连用,强化了吕蒙说话时的情味。
展示小组结论
预设: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而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整体上读孙权的话用坚决、关心的语气,读鲁肃的话用吃惊、赞叹的语气,读吕蒙的话用自信、自得的语气,读旁白则可用舒缓、平和的语气。表演时也要注意加入适当的神态、表情。
设计意图:以表现课本剧为形式,在表演前的准备过程中反复品读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体会人物的语气,感受本文对话的精彩之处。
(三)合作探究三
1.探究任务
读史,可以知古,亦可鉴今。读了《孙权劝学》,从孙权、吕蒙、鲁肃三个人物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2.过程安排
(1)小组内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从三位人物身上得到的启示,形成小组结论。
(2)选一人代表本小组发言,全班交流,确定几点大家都认同的启示。
3.成果展示
预设:
孙权:规劝别人要从关爱对方的角度出发,要讲究方法策略。
吕蒙:①要虚心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②学习没有早晚之分,只要认真学习,终有所成。
③不能因繁忙就放弃学习,只要用心,总有办法。
鲁肃:①不能用老眼光看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物。
②交友要交不断进步的人,要敬才、爱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多角度谈感受,旨在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训练发散思维,也可从中学习为人处世、求学上进之道,获得成长的启示。
四、课堂小结
1.熟读成诵:学生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反复诵读,直至成诵。
2.情境背诵:学生跟随情境视频背诵版,集体展示背诵情况。
3.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深入文本,精读对话,把握了人物的特点;也发散思考,从孙权、吕蒙和鲁肃身上得到了很多启示,深刻体会了读书的意义。此时我想起了冰心老人的一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同学们,让我们与书籍同行,打好人生的基础;让我们以博览为志,拓宽视野。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祝同学们在书籍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设计意图:给学生巩固的时间,让学生当堂背诵。让学生感知学习文言文并不难,为今后学习长篇文言文打好基础。
五、拓展延伸
过渡: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阅读北宋王安石的《伤仲永》,对比《孙权劝学》,感受二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参考: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到邻居家借了笔墨纸砚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诗,并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他说:“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相同点:两文的主题都与学习有关。
不同点:①两文的内容一正一反,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孙权劝学》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伤仲永》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②此外两文的写法也不同。《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言简而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来说理。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1.课堂练习
基础过关:有位同学,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老师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考什么清华北大,学不学无所谓。老师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就拟写了一副对联给他。请帮老师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仲永年少不学,一事无成
下联:
答案参考:“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2.课后作业
方法拓展:课文和下文中有多种读书方法值得借鉴,试概括出来并结合原文说明。
余近日以军务倥偬①,寝食不安。吾家本诗礼门阀②,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③,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节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
①倥偬(kǒng zǒng):事多,繁忙。②门阀:名门贵室。③事冗:事务繁忙复杂。
翻译参考:我最近军务事情纷繁紧迫,吃睡不安。我们家本是知书达礼的名门贵室,勤奋和朴实是我处世立身的行为准则,有恒心又是勤劳朴实的根源。我虽然在军队中,还天天写一页字,看二十页书。看后,用红笔圈画批注,每天必定了结这些功课为自己定下好习惯。偶然遇到事情繁忙,虽然第二天补充书写补看,也不高兴,所以一定要忙里偷闲来做这件事。但是这种方法还是下策,所以一定要早起几小时用来读书、写字。决不肯今天耽搁,觉得有第二天可以补上;也不肯因为明天有事,今天提前完成。这样坚持了几年,不曾间断,也没有任何痛苦。
答案参考:泛读法,如“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定量读书法,如“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 圈点批注法,如“用朱笔圈批”; 定时读书法,如“决不肯今日耽搁”“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
设计意图:设计分层作业,第一个作业将拓展阅读的文本与课文文本巧妙结合,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第二个作业设计让学生在梳理、概括中掌握更多的读书方法,难度适中,实用性强。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吕蒙
(自信,自得)


孙权 鲁肃
(坚决,关心) (吃惊,赞叹)
精读对话(把握人物特点)
发散思考(获得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