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古诗文各考点综合+真题训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课外古诗文各考点综合+真题训练

资源简介

初中诗歌考点综合
考点一:古代诗歌的词语
【考点穿透】
不仅要正确理解古代诗歌中至今还沿用的词语的含义,而且要正确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现今较少使用或不用的词语的含义。例如:
(1)却,有避、岂、莫之义。李商隐《富平少侯诗》:“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
却惜为岂惜,亦言休惜、莫惜。
(2)怜,有喜、爱、善之义。姚合《武功县中作三十首》:“道友怜蔬食,吏人嫌草书。” 怜又作喜。
(3)隔,有绕或满之义。张仲秦《宫中乐五首》“月彩浮鸾殿,砧声隔凤楼。”隔一作绕。
(4)过,有随、从之义。孟浩然《闲园怀苏子》“鸟过烟树宿,萤傍水轩飞。”过一作从。
(5)对,有带、接、随之义。张说《闻雨》:“心对炉灰死,颜随庭树残。”对一作随。
(6)乞,有与、赐、送之义。乞与即给与。白居易《赠康叟》:“八十秦翁老不归,南守乞寒衣。”乞是与、给的意思。李白《少年行》:“好鞍好马乞与人,十千五千旋沽酒。”乞与作给与讲。
(7)唯应、应当,有但、只有之义。寒山《啼笑缘何事》:“应当有别离,复是遭丧祸。”应当是但有、只有的含义。
(8)安危,有扶持、扶助之义。杜甫《诸将五首》:“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去蜀》:“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安危可作扶持。
以上这些词语在古代时的含义现在已经少用或不用,如果上面的诗句中的词语按照现在词义来理解,将会出现或读不懂诗歌句子、或理解出现偏差的现象。
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要特别注意看字词是否传神。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词语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鲜明生动等特点。特别要注重对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叠音词等的咀嚼:
  (1)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绿”字把诗人站在岸边感受自然之景的美写了出来,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了出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了出来。
 (2)形容词。诗词中的形容词大部分是修饰语,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对象。如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数量词。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郑谷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4)虚词。在古典诗词中,恰当地使用虚词,可以收到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婉、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诗歌就会大为减色。   
(5)叠音词。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会起到突出、强调作用。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六个叠音词,“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
   (6)拟声词。有些拟声词也属于叠音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是使诗文更加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呕哑嘲哳难为听。”(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7)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内容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彩。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使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画面感与和谐的暖意。
【习题精讲】
(一)
凉州词
王 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这是一首写于盛唐时期具有浓郁的西域色彩的,反映边塞军营生活的诗歌。以______和杯的品质的上乘,写出了宴会的豪华;一个“______”字,渲染了畅饮时的热烈、欢快的气氛;一个“______”字,则画出了将士们豪放的性格。
2.结合你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透过“醉”字,揣摩将士们的心理。
(二)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诗中加点的“望”字用得巧妙,请加以赏析。
(三)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第二句中的“乱”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四)
江上二首(选一)①
王士禛
吴头楚尾②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注释】①清顺治十七年农历九月,诗人因病渡江归扬州,作此诗。②吴头楚尾:指代长江下游南京一段。
诗中“暗”字内涵丰富,请加以简析。
(五)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②。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字。
2.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这是一首挽留客人的七言律诗。
一二两句从整体描绘入手,概括地写山林之景。
三四两句以退为进,用委婉的方式,劝说客人留下。
诗作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景色的喜爱,希望与友人共赏美景。
考点二:古代诗歌的句子
【考点穿透】
理解古代诗歌的句子是中考的必考内容,凡是考查诗歌的中考试题,都会直接或者间接考查到理解诗歌的句子。
一、了解诗句表达力。(1)某联(某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全诗分析其表达效果。(2)某句被公认为好句,试分析它妙在哪里?(3)前人认为某句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等。答题步骤与要点:(1)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2)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该句所描述的内容。(3)说说该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等。(4)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二、正确理解句意。赏析句子要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特点,有的句子倒装,有种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种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种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种凝练的美。 比如倒装句。诗中的句子由于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更好地表情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如“碧玉妆成一树高”(高树),“雨里鸡鸣一两家”(一两家鸡鸣)等,再如动宾倒置。如“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等,要把语序调整过来理解诗句的含义。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出发,应注意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诗词中的句子,一般都在表达上有特色,鉴赏时就是要看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要把句子放在全诗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处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有所不同。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的作用;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作用;尾句或卒章显志等作用。   
三、鉴赏诗句效果。提问方式:(1)某字(句)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2)全诗围绕某字(句)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答题步骤与要点:(1)指出该字(句)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句)写了哪些内容。(3)分析该字(句)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4)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习题精讲】
(一)
吉祥寺赏牡丹①
苏轼
人老簪②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③。
【注释】①苏轼当时在杭州做官,与朋友一起赏牡丹,第二天写下此诗。②簪:插戴。③十里珠帘半上钩:十里长街,百姓们上卷珠帘。
请阅读诗的后两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醉归的情景。
2.此诗主要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二)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地岭南逃回洛阳,途径汉江时所做。
赏析首句中“断”字的表达效果。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三)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①不顾身,五千貂锦②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③边骨,犹是春闺④梦里人!
【注释】:①匈奴:指西北边境的敌人。②貂锦:指唐军战士。③无定河:黄河中游支流,位于陇西北部。④春闺:指战死者的妻子。
诗歌的一二句分别写出了唐军战士的( )和( )
诗歌的三四句为千古名句,震撼人心,请进行鉴赏,说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四)
秋江送别
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诗人用“归舟归骑俨成行”写离别,有何效果?请简要赏析。
2.同为送别诗,本诗与《渡荆门送别》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五)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首句的景物描写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内涵丰富,请分析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考点三: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点穿透】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中考的必考内容,凡是考查诗歌的中考试卷,都会直接和间接地考查到。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第一,常见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2)描写技巧:动静、虚实、点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远近高低不同角度、多种感官相、烘托、渲染、细节描写、白描等。可使用各种修辞。
(3)抒情技巧: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等。可使用各种修辞。
(4)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借代、对偶、反复、双关、设问、反问、通感、对比、衬托等。
(5)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欲扬先抑、伏笔铺垫、承上启下、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结构对比、首尾照应等。
第二,试题设问方式
(1)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4)某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5)请从某手法的角度赏析某联。
第三,基本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第四,解答真题示范
(1)注意审题,看清题干要求。
(2)熟记常见的表达技巧术语。(见常识整合)
(3)掌握常见表达技巧的特点及效果。
(4)熟悉基本的答题步骤。注意贴近诗句分析。
第五,诗歌阅读思路
古代诗词鉴赏之原则: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
1.写什么(人、事、物、景)。
2.怎样写(艺术手法、语言特色)。
3.为什么写(知人论世、目的意图、思想感情)。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入景而悟情。(顺序:意象──想象──画面[意境]──情感)总起来说就是:先明确写了什么,再弄清怎样写法,最后读懂为何而写。通过诵读(默读),深入体察作品,鉴赏古诗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反之,就可能步入误区。
第六,中考答题要领
做到三练:练判断,练理解,练表述。
(1)我们说“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表达的是作者的志向、思想和情感,鉴赏重在领悟诗歌的意境,应当从景情关系方面去探寻和体味。写景是抒情的基础与铺垫,抒情是写景的目的和升华。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2)分辨把握四种类别诗词的答题规律和不同特点:写景抒情、咏物言志咏史怀古、即事感怀、边塞征战(送友、思乡、闲情、人生感悟等,也称杂感)。写景抒情诗(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登高》《登岳阳楼》);咏物言志(情)诗(如李商隐《锦瑟》、杜甫《春夜喜雨》、贺知章《咏柳》);怀古咏史诗(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甫《蜀相》、刘禹锡《石头城》);即事感怀诗(如李煜《虞美人》、柳永《雨霖铃》、李清照《一剪梅》、姜夔《扬州慢》;边塞征战诗(如王昌龄《出塞》、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时还可说“山水田园诗”。
(3)把握诗词起承转合(尤其七绝)的结构、思路和脉络及大多数先景后情的特点。
(4)“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叙写表达出来的。
(5)“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习题精讲】
(一)
邯郸冬至夜思家①
白居易
邯郸驿里②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③。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岁末,诗人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邯郸,今属河北。冬至,冬至日,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唐朝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朝廷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②驿里: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传递文书的官员中中途歇息的地方。③远行人:指诗人自己。
选择合适的字填入诗中空白处。
①影,花 ②日,夜
诗人主要通过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思念家人这一主题?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二)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三四两句与《渡荆门送别》的尾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比较两者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三)
初秋行圃①
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②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注释】①行圃:指在园子里散步。②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诗歌前两句夕阳看似无情,其实最有情,正催着园子里树上的蝉鸣叫。
诗歌的后两句写蝉鸣仿佛就在身边,可是去寻找时,蝉就不鸣叫了,就好像是知道有人来找它。
这首诗用寥寥数语描写了初秋时节夜晚的情致,同时委婉含蓄表达了诗人的感受。
这首诗极为平淡,却充满诗情画意,而且蕴含理趣。
本诗写作手法多样,请你作简要分析。
考点四:古代诗歌的形象
【考点穿透】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中考的必考内容,凡是考查诗歌的中考试题,都会直接或者间接考查到理解诗歌的形象。 中考诗歌的形象,主要从三个方面鉴赏: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诗歌的人物形象包含两方面内容: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王昌龄《闺怨》春日登楼赏景“悔教夫婿觅封侯” 的思妇形象。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一个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满心凄苦愁楚的天涯游子形象。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风流儒雅、年少英雄的周瑜。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十种形象:①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潇洒、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⑦献身边塞的忠心报国的将士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⑧爱恨情长、离愁别绪的离别者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一个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满心凄苦愁楚的天涯游子形象。⑨孤独愁苦、盼归人的思妇形象。如王昌龄《闺怨》春日登楼赏景“悔教夫婿觅封侯” 的思妇形象。⑩渴望自由、孤独幽怨的宫女形象。朱庆余《宫词》“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百花盛开的阳春,宫门却寂寂锁闭。心中郁闷,极愿互吐,却恐鹦鹉饶舌,竟不敢言。
二、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中的景和物,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如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是纯自然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诗人通过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意境。意境的范围比较大,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个建筑的一些砖石。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景物都是诗歌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诗中景物意象主要有四种:①画面意象:即诗人所见之景,通过众多景构成意境表达情感。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的景物。要多品味揣摩。②传统意象:即由于经常在诗中出现而具有特定意义的景物,通过特定意蕴表达感情。如“杜鹃”“流水”“月亮”等。要多积累记忆。③比喻意象:即在诗中具有比喻意义的意象,通过把本体形象化传达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词中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绪喻为一江春水。要由喻体知本题。④象征意象:即诗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通过把景物人格化表达感情。如咏物诗中的被咏之物。要由物思考人。
三、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事物形象就是物象,物象,指诗歌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常见的物象有:松、菊、竹、梅、柳、蝉、鸟、马、草、风、霜、雨、雪、风、虹等等;从诗歌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或托物言志。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事物形象主要有两类:①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②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习题精讲】
(一)
少年行[
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1.诗中少年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2.最后一句“纵死犹闻侠骨香”中运用“ ”和“ ”两词,以顿挫的用笔,更有力度地展示了少年的内心世界。
(二)
(甲)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乙)舟过安仁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两首诗都抓住生活中的细微处来刻画儿童形象,请结合内容分别作简要分析。
(三)
题长安壁主人
张谓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①暂相许,终是悠悠②行路心③。
【注释】①然诺:许诺。②悠悠:平淡隔膜的样子。③行路心:路上行人的心理。
请用诗中词语回答。
信义的标志是( ),欲望的化身是( ),诗作揭露出金钱对人情世态的污染。
2.诗中的长安壁主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考点五:理解诗歌的情感
【考点穿透】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凡是考查古代诗歌的中考试卷,都会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中考试题一般要求考生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创作的有关背景,评价古代诗歌中的思想情感。最近几年中考对古诗词的考查的范围逐步扩大,从课内考到课外,从唐诗、宋词、元曲扩展到清代(含清代)以前各个朝代的诗、词、曲。考查时,常常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对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查。
古代诗歌借助描写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传达诗人的思想,表现诗人的见解、认识、感情、态度,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中考对评价古诗词的思想情感的考查,主要涉及十大主题:(1)建功报国;(2)忧国伤时;(3)思乡怀人;(4)生活杂感;(5)长亭送别;(6)怀才不遇;(7)羁旅愁思;(8)愤世嫉俗;(9)蔑视权贵;(10)寄情山水。从诗歌的类别看,主要涉及十个类型:(1)借景抒情诗;(2)山水田园诗;(3)咏物言志诗;(4)咏史怀古诗;(5)即事感怀诗;(6)边塞征战诗;(7)缘事说理诗;(8)相知相思诗;(9)别恨离愁诗;(10)思妇闺怨诗。
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指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评价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主题思想、生活状况,情感因素,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在诗歌鉴赏中,“评价”一词要求观点明确,并且有深度地阐述,就中考答题而言,也就是说能够就诗论诗,理解正确,表述恰当,言之有理即可,一般不需要纵横联系、引申阐发。从命题角度来看,有的是仅就“诗眼”、关键句、情感、主旨等某一个问题单独考查,有的是将观点、形象、语言、技巧等结合起来综合考查。从常见的试题形式来看,有的是“表现什么思想”、“抒发怎样的感情”、“体现怎样的人生态度”等,有的是“某个词为‘诗眼’(或警策),为什么”、“某个句子阐释了什么道理”、“有人评价这首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这首诗的主旨是……谈谈你的理解”等。应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思想风格以及诗词创作的有关背景,评价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和思想倾向。
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涉及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所蕴含的道理,所创造的意境,所表现的主题,所流露的感情,所关联的背景等。解答这类试题主要应注意两点:
一、读懂诗歌的思想情感。读懂诗歌的思想感情,联系平时积累的知识,对诗歌的思想情感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不要随意拔高或贬低,更不要将今人的感情强加给古人。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情感因素。诗歌的意象,承载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和思想感情。
诗歌的思想情感涉及到诗歌意象、象征意义、文学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自然现象、时令特点、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以及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和生活经历等。我们必须有所了解,这对于拓展思维,正确解读诗意,把握诗歌的思想很有帮助。
二、揣摩诗歌的深层含义。诗中的信息有两种:一为显性信息,一为隐性信息。鉴赏诗歌时要注意把握这些信息。显性信息一般表现在诗的标题或注释中。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的内容情感和诗的类别。诗中的隐含信息一般是隐藏在诗的上下句中的,它需要考生有整体阅读能力。有的诗歌有弦外之音,要透过字面意思挖掘深层含义,联系诗词的背景、所用的典故、关键词句解题,读懂标题并看清注释。诗词的标题和注释往往是理解思想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一把钥匙,不可疏忽。要辨析确认诗人写作时的情感,如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要理解诗歌中情感载体与诗人情感的联系,如杨柳、菊花、圆月、落叶等。要判断作者的表达方式,如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诗歌常见的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
【习题精讲】
(一)
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夹岸桃花蘸水开”中“蘸”字用的妙,请赏析其妙处。
诗歌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二)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前两句写小松原先被掩没在草丛中,而现在感觉要超出蓬蒿的高度了。
后两句写松树幼小时难以被人识别,长成凌云大树才为人们所称道。
“刺头”的“刺”勾勒出了小松外形的特点,体现了小松活泼可爱的性格。
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充满理趣。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三)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①,无那②金闺③万里愁。
【注释】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名。②无那(nuo):无奈。③金闺:华美的闺房,指代征人的妻子。
“百尺楼”“黄昏”“海风秋”等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包含的思想情感。
(四)
秋浦①途中
杜牧
萧萧②山路穷秋雨,淅淅③溪风一岸蒲④。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⑤无。
【注释】①秋浦:会昌二年,杜牧受到排挤,由吏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会场四年,又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这首诗由池州出发,在途中所见所感。②萧萧:暮秋雨声。③淅淅:摹溪风声。④蒲:菖蒲,一种植物。⑤杜陵:在长安西南,杜牧老家樊川所在地。
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首句描绘出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的画面。
第二句中描绘出淅淅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菖蒲的画面。
第三四句可以理解为:我来问一下刚刚来到寒沙刚出生的鸿雁们,你们是要马上飞到我的老家杜陵去了吗?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蕴含在“秋雨”“溪风”“新雁”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让人回味无穷。
2.请你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
同州①端午
殷尧藩②
鹤发③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注释】①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②殷尧藩:浙江嘉兴人。③鹤发:白发。
诗中“鹤发”与“儿童”前后对应,耐人寻味。结合全诗,从这个角度揣摩诗人的情感。
考点六:古代诗歌的语言
【考点穿透】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中考的必考内容,凡是考查古代诗歌的中考试卷,都会直接或间接考查古代诗歌的语言,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侧重于领会古代诗歌语言艺术的特色。
一、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
1.清新自然。如: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一句一景,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色彩绚丽,境界开阔,语言清新生动。
2.质朴无华。如渊明旳诗,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碜,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
3.华美绚丽。如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4.简洁明快。如白居易旳诗,大多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5.委婉含蓄。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6.通俗易懂。例如白居易的诗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一)设问方式梳理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你认为这首诗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请谈谈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有人说这首诗有某特点,请从语言角度分析。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
第二步: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指出这一特色在传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
(三)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
语言风格题关注点:
一关注熟知作者的语言风格。
二关注诗歌本身的语言风格。可以先想清楚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哪些,然后逐一去比对,既可得出结论。
三关注题干的提示作用。题干中如已经指出风格特点,我们只需从用词、手法、表意上分析哪些地方体现该风格即可。
【习题精讲】
(一)
邯郸冬至①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②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③。
【注】①冬至:冬至日,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②驿: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出差的官员中途歇息的地方。③远行人:指诗人自己。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二)
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这首诗歌表现了怎样语言风格?请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