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7张PPT)春夜洛城闻笛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是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歌豪迈奔放、清新俊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夸张,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走近作者李白最擅长乐府歌行,近体则以七绝和五律著称。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夜晚宿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读诗歌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子的美称。故乡,家乡。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大意: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谁家玉笛暗飞声”品诗句①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②“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门飞来给在外的游子们听,全句以主观写客观,表现出一种难以抒怀的心绪。③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忽隐忽现,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散入春风满洛城”① “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② “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①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离别情。长安灞桥是有名的送别之地,唐朝时,灞桥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送。②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主旨探究诵诗歌结合自己的体会再读诗歌,读出感情。课后思考① 还有哪些有关折柳赠别和闻笛思乡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赠别思乡② 诗中出现“柳”“笛”意象,是否一定表示思乡之情?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牧童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惬意闲适搜集课外古诗,分析不同意象的组合对理解诗歌表达情感的作用。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