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课: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学案

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三课: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A、知识导航
1.知道公车上书的基本经过。
2.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B、知识解读
一、维新变法运动
1.公车上书
背景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了北京,在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人们十分愤慨.
经过 他们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带领下,给光绪帝上了一封奏疏,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在古代,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由于康有为等是举人,这次上书“公车上书”
结果 这次上书由于守旧势力的阻挠而失败
影响 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从此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2.维新变法活动
(1)活动:
活动 表 现
①建强学会,推动变法 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联合部分思想比较开明的官员,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议论时政,宣传维新变法
②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1896年初,由于守旧派的告发,强学会被清政府查禁。然而,议论时政的风气已开,维新变法思潮继续发展,各地学会、学堂和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居于舆论界的领导地位
(2)代表人物
人物 主张 影响
①梁启超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系列文章,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他将历代帝王斥为“民贼”,呼吁“伸民权” “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梁启超的言论大大推进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②严复 严复在《国闻报》上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他特别强调“物竞天择” “优胜劣汰”的进化观点。他认为,国家只有实行变法,才能由弱转强,这样才符合进化的规律,否则将会走向灭亡 严复巧妙地运用进化论来阐述自己的变法主张,让国人耳目一新,轰动一时
(3)影响:维新派倡导立学会、办报纸的活动起到了启发民智、制造舆论的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3.戊戌变法一“百日维新”
(1)原因:
①1897年冬,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严重民族危机的激发下,维新变法运动迅速高涨。
②康有为上书绪帝,指出形势迫在眉睫,如果再不变法,不但国亡民危,就是皇帝想做老百姓都要做不成了。后来,光绪帝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2)变法:1898年6月1 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开始变法。1 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戍变法。”
主要内容
①政治上 裁并机构,精简人员,任用维新人士,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
②经济上 设立农工商局和铁路、矿产总局,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③军事上 训练新式海陆军,裁减旧军队
④文化教育上 废除八股文,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派人出国留学等
(3)结果:新政措施的推行,触动了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抵制和反对。清廷中的维新派与守旧派的矛盾开始激化。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捕杀维新派,变法失败了。这场变法运动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4)影响:
①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却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②它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除此登上政治舞台为特征,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前奏。
(5)教训(启示):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仿效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二、文化教育革新.
1.背景:清朝后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重大转折时期。这一时期,除了政治、经济领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文化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近代西学的广泛传播,近代报刊和新式出版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兴学堂、废科举等。
2.西学的传播
开始 鸦片战争后,一些重要的西方自然科学著作,开始被翻译成中文
展开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西学传播的渠道大大拓宽
影响 近代西学的广泛传播,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近代报刊的发展
(1)传入:近代报刊率先在西方社会发展成熟,鸦片战争前后,开始传入中国。
(2)高潮: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最初都是由外国人创办的,到19世纪末,出现了一个国人创办报刊的高潮。
(3)代表:《申报》
创办时间 1872年,《申报》由外国商人创办于上海
刊登内容 这份报纸除了刊登国内外重要新闻、通讯,发表著名人士文章、宣言之外,后来还增加篇幅,辟出专栏和副刊
影 响 它的办报形式大都为后来的报纸所既成,是中国大众传媒的先驱。《申报》前后刊行78年之久,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地 位 由于它见证、记录了近代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誉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4.新式出版业的发展
(1)出现:中国近代新式出版业最初也是由外国人创办的。1 9世纪末,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新式出版机构开始出现并蓬勃发展起来。
(2)代表:商务印书馆。
创办 1897年,夏瑞芳等人在上海创办商务印书馆
地位 商务印书馆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集编辑、印刷和发行为一体的出版企业,与北京大学一起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双子星座”。
影响 近代新式出版业的蓬勃发展,为开启民智、普及知识、传播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5.近代教育革新
创办学堂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下诏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
推行新式 教育制度 1901年开始,清政府陆续颁布了一些改革科举和兴办学堂的谕令和章程。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下令在全国推行新式教育制度,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此后,新式学堂开始大量涌现
废除科举 1905年,清政府宣布,从第二年开始,乡试、会试一律停止。从此,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了。这一措施大大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C、知识探究
1.同洋务派相比,你认为康有为等维新派的观点有什么明显不同
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除了从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向西方学习外,还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
2.从上述资料看, 《申报》主要刊登哪方面的内容
国家的政治大事、风俗变迁、中外交往,还有商业、贸易和一切可贺可喜的事情,等等。
3.《申报》在新闻报道上坚持什么原则 其目的是什么
原则:真实不虚构、不夸张、通俗易懂、全面准确。
目的:“大有益于天下”,丰富读者的知识,拓展读者的视野,使读者在阅读新闻的同时增长见识,吸取经验。
4.《申报》的办报理念在今天是否还有可借鉴之处 说说你的理由。
有。新闻真实的基本含义就是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同客观事实相符合。
其具体要求是:新闻来源必须真实可靠,报道内容必须准确无误,包括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关人物,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以及新闻中所用的数字、资料和描写细节,都必须确有其事,实实在在,完全符合实际情况,不得加以主观想象、拔高、夸张或隐瞒。 《申报》符合这些原则。
5.看看我们现在学校设置的课程,与《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的中等教育阶段科目有何异同,说说你的看法。
现在我们的科目较少,但科目设置全面、科学。《奏定学堂章程》科目多,文科重复设置,没有音乐。
6.这一时期新式学堂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
7.你是否认同严复对废除科举的评价 说说你的看法。
认同。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的内容都是八股文,八股文限制人的思维,不利于人思想的发挥。而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深恶痛绝。废除它,有利于创新意识的产生,从封建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于培养全面型人才有很重要的意义。
D学以致用
一、选择题
1.八年级(1)班的同学要举行“戊戌变法主题辩论会",下列不能作为辩论会论据的是
A.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加剧的背景下发生的
B.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
C.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近代中国许多报刊杂志在传播新思想、 新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右图所示报刊主要宣传了哪种新思想 ( )
A.维新变法思想 B.民主与科学
C.三民主义 D.马克思主义
3.戊戌变法下列法令中,对封建顽固派最具威胁的措施是 ( )
A.改革政府机构方面 B.兴办私人企业方面
C.训练新式军队方面 D.开办新式学堂方面
4.改革势必触动部分人的利益,难免遭遇阻力,困难重重。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该措施是 ( )
A.奖励发明 B.废除八股 C.精减机构 D。裁汰冗员
5.“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允许创办报纸,并且说报纸“宣国是而达民情,必须官为提倡”, “各报体例, 自应以胪陈(陈述)利弊,开广见闻为主,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光绪皇帝此举 ( )
A.开启了工业化序幕 B.倡导了出版、言论自由
C.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6.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它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②它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
③它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④它的失败,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革命转向了改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5年,《马关条约》签署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举国激愤,人人思变,雪耻强国之声陡然放大。时值18省1300多名举子在京会试,37岁的广东南海考生康有为在一夜之间赶写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强烈要求光绪帝“下诏故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材料二:(1898年)光绪下旨:“商务为富强要图,自应及时举办,……著各省督抚。督
率员绅认真讲求,妥速筹办”。“富强至计,首在鼓励人才,各省士民著有新书,及创行
新法,制成新器,果系堪资实用者,允宜悬赏以为之劝,或量其材能,试以实职,……给
以特赏以昭激励”。
材料三:看右图。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近代哪一历史事件 其中的万言书提出的主张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戊戌新政的内容。
(3)材料三反映的是谁英勇就义的情境 为什么他说自己“死得其所”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日两国人民都被惊醒,两国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材料二: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一切足矣。”
(1)中日开始近代化历程的事件各是什么 这两件事给两国主要带来什么结果 这两件事的不同结果对中日两国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时隔20多年后,两国的海军进行了一场较量,你知道是哪次战争吗 中国战败后,这场探索的重要人物曾说:“……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虚有其表。"你认为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请你结合这次探索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安慰一下这位伤感的老人。
(3)材料二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次变法 这次变法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是谁 结果怎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 有什么积极作用
第三课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一、选择题
1.C 2.A 3.A,4.B 5.B 6.B
二、非选择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