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6:概述秦始皇、汉武帝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主要措施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b)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考点26:概述秦始皇、汉武帝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主要措施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b)

资源简介

课件24张PPT。考点26:概述秦始皇、汉武帝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主要措施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b)八年级上册(79—81 84---87)秦是哪一年统一中国的?
公元前221年
中国最早的“皇帝”是谁?
嬴政
能再现当年秦朝军队统一六国的威风场面是什么?
秦兵马俑
秦朝时建造的防御工程是什么?
长城
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的势力采取了什么措施?
推恩令1、各自阅读书本P79-81、P84-87,回忆秦始皇、汉武帝的主要活动。
2、思考这两位政治家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及其影响。
3、思考这两位政治家采取的措施的相同之处。
4、他们的哪些举措对我们实现和谐社会有借鉴之处?①自称“始皇帝”建立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③地方郡县制。1、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统一。
2、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3、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
(1911年辛亥革命废除该制度)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圆形方孔钱1、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2、度量衡制度,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秦驰道交通上大修驰道,统一车轨“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齐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 ”
——《汉书?贾山传》
车辆畅行无阻,交通便利。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隶书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1、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思想上焚书坑儒军事上1、北击匈奴修长城
临洮辽东防御了匈奴,巩固了边防。秦长城秦长城军事上 2、南征越族开灵渠开发岭南,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p81图4--24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简表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推行郡县制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大修驰道,统一车轨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北伐匈奴修筑长城南征越族开凿灵渠自称“始皇帝”建立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谈古论今巩 固 了 “ 大 一 统 ”汉武帝的主要政绩八上P84--87汉武帝时西汉达到鼎盛政治:
思想文化:
边疆治理:
○颁布“推恩令”
○加强监察制度
○实行举荐人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北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郡还把长城延伸……
○经营西域,派张骞出使西域
○经营南方、西南地区
思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历史发展是有利还是不利? 从政治统治的角度看:这一思想为汉武帝提供了实行政治大一统的思想武器,在解决汉朝分封诸侯引起的弊端问题上起了积极作用;
从思想发展的角度看,一方面,它确立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这种只发展一家学说,限制其他各家学说的做法对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是不利的。1、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皇帝、杰出的政治家,都对中国历史作出过重大贡献。
2、都在政治、文化、边疆治理上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秦始皇、汉武帝政绩的共同点 西汉前期和唐朝前期出现我国封建社会
的盛世局面。试分析其产生的共同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统治者调整政策,采取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
3、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4、提倡节约。
1、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式互不相同.秦王说统一以后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废掉,只留下一种写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 )
①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后,只是在局部地区统一了文字②秦统一以后,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文字③文字的统一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④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③ ④  
C① ② ④    D② ③ ④ 课后强化训练2、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我国出现了大一统的鼎盛局面.下列各项措施与之有关的是( )
① 建立人才举荐制度 ②颁布推恩令 ③兴办太学④组织反击匈奴战争 ⑤统一度量衡
A② ③ ⑤   B① ③ ④ ⑤   
C① ② ④     D① ② ③ ④
3、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却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A国家统一问题 B外族入侵问题
C中央集权问题 D儒家思想问题 4、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共同政绩有( )
①促成了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②大力推行儒学的教育
③统一了文字
④大大开拓了王朝的疆土
A ①④ B①② C ③④ D②③5、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生动刻画了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繁华景象。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唐太宗( )
① 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
②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沿袭和完善了隋朝的政治体制
④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③
C ② ④     D① ③ ④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二:唐太宗把君主和人民比作舟和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国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句话是谁提出来的?
(2)唐太宗对君民关系有深刻的认识,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3)唐太宗处理君民关系的措施给我们党以什么启示?
孟子重视农业生产,多次减免租赋,减少力役,不误农时。我们党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重视民生,真正为人民服务。7、历史诊所:某校历史与社会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看到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 …”的词句时,展开了讨论。
(1)他们的讨论(如下)中有8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小芳说:秦始皇于公元221年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大帝国。
小红说:我知道秦始皇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蒙古的侵略,修建长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进行“焚书坑儒”,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小叶说:汉武帝在位时,采纳晁错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小张说:唐宗宋祖嘛,就是唐太宗和宋高祖。
小毛说:唐太宗这个人,胆子比较大,进行了帝国新政,以善于用人和虚心纳柬著称,重用姚崇,并创立了“三省六部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是读书求学的人通过某种制度能够一步登天,由贫民一跃而成高官。鲁迅对这种制度是深恶痛绝的,他笔下的孔乙己就是这种制度毒害下的畸形产物。(1)“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得以实现源于何种制度?这一制度实施前官吏的选拔怎样进行?
(2)你认为科举考试制度在当时是进步还是落后的?为什么?
(3)鲁迅先生为什么对科举制深恶痛绝?科举制度。在当时是进步的。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了魏晋以来只有权贵子弟才可以做大官的制度,它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择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因为科举制发展到后来,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可能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只能造就统治者忠实的奴仆。主要是依赖推举或凭借家庭出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