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徐则臣《北上》(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徐则臣《北上》(含答案)

资源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徐则臣《北上》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上(节选)
徐则臣
星池和媳妇跟着司仪的口号,跪在大红蒲团上给秉义和秉义老婆磕过三个头,小两口举起盖碗茶敬献父母,以谢养育之恩。这是个形式主义,要在别家的父母,湿湿嘴给个意思就行了,秉义两口子不,满满一大茶碗,一口气全喝下去了。围观群众可能没见过这么实在的公婆,哗一下爆笑开来。秉义老婆突然眼泪下来了,哆嗦着嘴唇说:“孩子端的茶,我得喝完。”
秉义掏出一块小手帕,递给老婆,顺便在她手上按了一下。她点点头,用小手帕擦眼泪。这手帕本来是个摆设,放在新衣服里做样子的。
门外冒出一句:“这眼泪要新媳妇亲自擦。”
大家就跟着起哄。星池媳妇闻声真就站起来了,走上前两步给婆婆重擦了一遍。众人鼓掌叫好。秉义老婆倒不自在了,一手握着儿媳妇的手直感谢,一手往兜里找红包,提前就给塞儿媳妇手里了。
“嗨嗨嗨,我说阿姨,”司仪说,“您再好的婆婆也不能抢戏啊。离下个程序还有两公里,我这发令枪还没响呢。
众人又大笑。
秉义老婆说:“一样一样,早晚都要给。孩子,拿着。”儿媳妇大方地接住,谢过婆婆,退回到蒲团后又跪下来。
“这事弄得,”司仪做出无辜的表情,“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接下来我都不知道怎么主持了!”他走到秉义跟前,说,“只能委屈大叔唱独角戏了。您怀里有什么宝贝,能不能给咱们亲朋好友开开眼?”
秉义站起来,解开唐装上面的三个盘扣,真就从怀里摸出来一个红绸子包裹。秉义打开红绸,里面还有一层黄绸子。门外的看客齐刷刷踮起了脚。秉义又打开黄绸子,一个貌似黄花梨木做的圆形盒子。继续打开木头盒,一个黄铜做的圆盘。秉义端着圆盒倾斜着朝向大家。
“啊?罗盘!”
跑船的人对这个东西不陌生,但如此隆重地层层裹藏,又以如此漂亮的材质与造型呈现,他们还是头一回见。
“对,罗盘。”秉义说,“我爷爷娶我奶奶时,我爷爷他爹把这个罗盘给了我爷爷。我爹娶我妈时,我爷爷把这罗盘给了我爹。我和星池妈成亲那天,我爹喝了两大碗酒,抹着眼泪把它传给了我。今天,星池和小宋结婚了,按照祖上的规矩,我把这个罗盘亲手交给星池。”他把上衣盘扣扣好,捏住衣角打理整齐,再次捧起罗盘,挺胸抬头,对儿子说,“星池,来,接着。”
星池站起来,有点蒙。他走到父亲跟前,双手伸出来了还在说:“爸,我们不再跑船了啊。”“跑船不跑船,咱们邵家都是船民。接着!”
星池捧着罗盘退回到蒲团上。
秉义接着说,“今天孩子结婚,我和老伴儿很开心。小宋的叔叔和舅舅也在场,谢谢你们把小宋送过来!小宋是个好姑娘,我们老两口会像亲闺女一样待她,请转告亲家公亲家母,请他们放心。把星池交给小宋,我和他妈也放心。我们希望他们小两口的日子越过越好!”
司仪插了个空,带领大家掀起了一个鼓掌热潮。
“成家立业都是一辈子的大事,星池决定了,我支持。我是个老古董,但我不迷信,更不是老糊涂。想做的尽力去做,就一定能做好。我相信星池。我和他妈结婚第二天回门,回到家迟了一会儿,太阳落了。照咱们船上规矩,新娘子得带着太阳进门,要不会败财路。说来不怕大家笑话,那天中午我在丈母娘家多喝了两口,眯着了。醒来后紧赶慢赶,回到家太阳还是落了。我爹气坏了,两年没跟我们俩说话,船也不让我们跟了,怕坏了财运。我们俩就这么分家单干了。我们俩起早贪黑,三两年跑成了微山个体运输的第一大户。我爹脸色才好看一点,有天晚上叫我喝酒,喝到位了才跟我说,带不带太阳进门看来都行啊。”
秉义老婆把手伸过来,“你这上天入地的一通扯!俩孩子还跪着呢。”
“那小宋、星池,你们俩先起来。”
“爸,你说吧,”星池说,“这些年我就没听过你说这么多话。”小宋也说:“爸,您只管说。我跟星池听着呢。”
秉义挠挠腮帮子,扭头看老婆,“我说到哪儿了?都是你,没事瞎打断啥呀。三十多年你就没让我痛痛快快说过。”
老婆哼一声,脸扭到另外一边,“看把你憋的!我也没见你哪天成了哑巴!”
屋里屋外的人都笑起来。
“好吧,再说最后两句。就两句。”秉义说,“这个婚礼呢,是我坚持在船上搞的。咱们家是船民,上了岸、上了天都是船民,邵家祖祖辈辈就是船民。老祖宗都在天上看着,也在水上看着,在这一千多公里长的大运河上看着。我得给祖宗一个交代。还有那个祖宗传下来的罗盘,传到星池手里了,怎么用是他的事。过几年他可能回到河上了,也可能一辈子不再下水。不管下不下水,那罗盘的指针该指南的时候还指南,该指北的时候照样指北。我就说这些。谢谢各位老兄弟,谢谢各位亲朋好友,谢谢到场的所有人!老鸬鹚给大家鞠躬了!”
秉义弯下腰,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
掌声之前,按相机快门的声音先响起来。
(选自《北上》第一部,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婚礼中秉义像魔术师一样打开盒子,端出罗盘,在船家人面前故意卖关子,小题大做,颠覆了“传家宝”的严肃性与真实性。
B.司仪的语言活泼中透出严肃,幽默中不乏智慧。如“离下个程序还有两公里,我这发令枪还没响呢”,“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
C.秉义借婚礼讲船家传统,讲祖辈的、自己的婚事,表达对儿子成家立业的良好希冀,也表达了船家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D.作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秉义老婆“把手伸过来",与“脸扭到另外一边”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2.小说三次写大家笑,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众人笑时的心情,并说明文章这样写有何效果。
3.“不管下不下水,那罗盘的指针该指南的时候还指南,该指北的时候照样指北”这句话,是理解秉义的关键,也是理解船家婚礼意图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鸬鹚与老人
徐则臣
夕阳落尽,几笔晚霞衬出了天空更广大的寂寥,干瘦的邵秉义赤脚蹲在船头抽烟,吐烟时努力挺直脖子,像一只年迈的鸬鹚。岸上那个穿夹克的姑娘对他挥挥手,他还没回过神来,她的快门已经摁下。
秉义听见女儿在舱里抱怨,弟弟后天结婚,一堆事等着操办,他这个当家的成了没事人。然后是老婆的大嗓门:“还没到时候,你等着吧。星池婚事办完,他不趴船舵上哭,这事不算完。”
秉义揉灭烟头,说:“都住嘴!”
女儿对母亲吐吐舌头,她是想让父亲换个脑子。别说父亲不舍,就她,嫁出去七八年,心下也难过。船是他们水上的家。
在这个家里,秉义说一不二,可他极少粗暴地下指示。但在儿子婚礼的问题上,他却异常坚决:婚礼必须在船上办,船民就要按船民的规矩走。
在秉义的心里,儿子天生是吃水饭的料,但星池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要和朋友投资办修船厂,紧急要钱,这条船是最值钱的家当。答应卖船揪了秉义一个多月的心。
秉义这辈子只会做一件事,而这件事在儿子看来,早晚都是在拖这个世界的后腿。他当然不认同,但也不得不承认,跑船人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越发地稀薄了。火箭上天了,高铁提速了,船上的装备越来越好,可跑船的生意却越做越小了,利润越来越少。人还是那个人,吃苦耐劳敬业,但世界变了。
秉义背着手沿码头走着,夹克姑娘抓拍了他的背影,背景是空茫的运河,取景框裁掉了地面,照片里的秉义像是直接走在水上。
“有啥好拍的?我就去看看我的住家船。”
“您岸上没房子?”
“住不惯,浑身比风湿病犯了还难受。再说,家里还有几只鸬鹚呢。”
“真棒,那我就拍您和鸬鹚。”
“我就是鸬鹚。”秉义嘿嘿一笑。
夹克姑娘笑了,看来并非只她一人觉得他长得像鸬鹚。
“从小他们就叫我鸬鹚。水性好,一个猛子扎水底,憋个七八分钟没问题。看见的鱼绝对跑不掉,比鸬鹚还管用。”
地砖路断了,接下来是土路,一条住家船拴在岸边的柳树上。五只鸬鹚机警地蹲在船上,看见秉义,嘎嘎地叫起来。秉义对它们拍拍手张开双臂,一个大步跳上船。它们飞起来,要落到秉义肩膀和手臂上,秉义往后躲闪,说:“不能停,不能停,爷我今天穿了新衣服。”五只鸬鹚又落到船上,脚脖子上都拴着细麻绳。秉义说,“别小看这几只鸟,吃香喝辣的都指着它们。吃不完的鱼。亲戚朋友一圈送完了,还能卖不少。”
“鱼这么好抓?”
“不比从前了,过去运河水也不干净,但那是水草啊、死鱼烂虾子啊沤坏了的脏;现在才真叫脏,各种塑料袋、垃圾、取土、打沙、工业废水,还有机械船漏的油。你看看,从南到北,有哪段运河水还能淘米洗菜?过去跑船,要做饭烧茶了,伸手就从河里舀。现在你舀看看,喝下去拉肚子拉死倒在其次,嘴都进不了,那个味儿,你说不出来成分有多复杂。我儿子说,马上就成化学药剂了,装进瓶子里熬熬炼炼都能做原子弹。鱼少多了,抓上来的你也未必敢吃。”
“那您还打算在这条河上跑多久?”
秉义如同被迎头闷了一棍,不过这一直都是个问题。只有陌生人才会不讲情面地问出来,因为她什么都不知道。
“不跑了。前天回到码头,那是最后一趟。”
夹克姑娘有些尴尬。
“你别笑我酸。晚上我经常睡不着觉,就想,舍下一条船就这么难么?真就这么难。除了跑船我不会别的’离开这条长河'我都不知道能不能活得下去。我的命,一半在船上,另一半在这条河上。”
“叔叔,我要回去了。下次再来看您哈。”
“好的,我也要走了。”
“您这是去哪儿?”
“给我那几只鸬鹚弄口吃的。”秉义说,突然诡秘一笑,伸长脖子,人半蹲,右手五指并拢,掌心朝下,放到额头前;左手掌心向上,放到腰后,“嘎,嘎”,他的右手和脑袋同时点动,左手跟屁股一起摇摆,学起了鸬鹚。那造型也的确神似一只鸬鹚。
(节选自徐则臣《北上》,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运用景物描写,以夕阳、晚霞和寂寥的天空渲染出伤感的气氛,暗示了邵秉义不能再跑船时失落的心情。
B.为了支持儿子,邵秉义不得不答应卖船,这事令他揪心,但更让他揪心是老婆、女儿都不理解他,还一味地抱怨。
C.邵秉义虽然不认同儿子的观点,但也不得不承认跑船人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越发地稀薄了,因为这个世界正在改变。
D.夹克姑娘是次要人物,作者借助她与邵秉义的对话,将邵秉义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5.“鸬鹚”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6.小说叙述了邵秉义的人生际遇,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上(节选)
徐则臣
先听见波浪拍击船帮的声音,意大利人小波罗醒来。头脑昏沉,四肢极不清爽地酸疼,肉肉地,闷闷地。窗外传来悠远高亢的说话声。他尝试着扒住窗框。
无数的中国人正在挖河筑堤。男人们一例短打①,辫子缠在头上或者脖子上;年轻的裸着上身,裤子卷到膝盖处;有穿草鞋的,更多人打着赤脚;牵绳的,测绘的,挖土的,抬泥的,推车的,拉车的,下桩的,打夯的,穿梭往来,不亦乐乎。当官的挺着肚子站在高处,陪同者伸直手在比画,风吹起他们的衣角和胡须。也有女人出没其间,拎汤罐端瓷碗,给干活儿的男人送水送饭。河道宽阔,堤岸高拔,新鲜的泥土敞开在他们脚下。他听不见河工现场琐碎的嘈嘈切切,却在整个场面之上发现了一曲整饬昂奋的合唱,既欢快,又劳苦,仿佛滚沸的巨型大锅里升腾起的雄浑蒸汽,但他听不懂。他很想听懂。他犹豫一下,敲响了身后的舱壁。
谢平遥②来到隔壁。跟着窗外的节奏,他给小波罗翻译出来:
嗨!嗨——
甩开臂膀挺直腰,
脚步走稳好登高。
嗨!嗨!嗨——
你也挑来我也抬,
取出河土垫河崖。
河堤修得高又宽,
土掩大水保家园。
嗨!嗨!嗨——
头号大筐装满尖,
运河挖得深又宽,
南北二京好行船。
大船装来江南米,
小船又运青竹竿。
抬上堤坝筐放稳,
筐筐箩箩莫要慌。
嗨呀嗨!嗨——嗨!
原来是运河蜃景。一阵风起,清晰的场景很快模糊了;再一阵风,蜃景消失了,南旺湖碧波荡漾。
小波罗的伤口出现了白中泛黄的脓点。
到沧州,找了一个在当地相当著名的郑大夫。这位南洋学成归来的西医把辫子塞到白大褂里头。“要我看,咱们大清国就一直没找对跟洋人打交道的方式。要么暗通款曲,私下里能穿一条裤子;要么转过身就翻脸。要不是各地的教会医院都被毁了,迪马克先生的这点小毛病怎么会拖延成这样?还有用义和团对付列强,怎么想的!你们知道吗?”他把脑袋伸到谢平遥面前,近得谢平遥能数得出他两道稀疏的眉毛一共有多少根。“听说去年义和团进京,端王特把义和团的大师兄们招去,给皇太后表演刀枪不入的神功。表演完了,皇太后当场嘉许。等大师兄们走了,荣禄问太后,您信吗?太后说,把戏是假的,几十万条精壮汉子是真的,打起来,可以用他们去堵洋人的枪眼嘛。”说完了,他大笑不止,一直笑到眼泪流出来才停下。
谢平遥被笑蒙了,这传闻好笑吗?“那郑大夫认为应该如何处理与列强的关系?”
“我哪里知道?肉食者鄙,这事不该我干。想必谢先生知道?”
“惭愧,在下才疏学浅,岂敢置喙。”
“那谢先生的意思是,不懂就得沉默,听之任之?”
“在下绝无此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跟郑大夫一样赞成顾炎武先生的观点。”谢平遥不喜欢此人夸夸其谈,但对方言之成理。他倒是发现自己这些年懈怠了,愤怒与激情因为无奈而日渐消磨,而长途水路上,单一的生活与景观更加剧了这一消磨。他在大夏天里打了个激灵。
可是,服下药后的第二天小波罗出现频繁的抽搐。他让谢平遥把大家都叫到床前。
他让孙过程和邵常来把他扶到半躺着。“说实话,在受伤躺倒之前,运河对我,就是一个东方古国伟大的壮举和奇观而已,上了岸三分钟我就会彻底忘掉。受了伤动不了了,从济宁开始,一天二十四小时跟这条河平行着躺在一起,白天听它涛声四起,夜晚听它睡梦悠长,我经常发现,我的呼吸跟这条河保持了相同的节奏,我感受到了这条大河的激昂蓬勃的生命。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
“遗憾的是,刚发现喜欢上这条河,我就不行了。我不甘心。我想把这条河完整地走一遍,完整地走上两遍、三遍、十遍、二十遍、一百遍。”
小波罗凶狠地连抽几口烟,接连着咳嗽了好几声。
“如果运河是个人,我真想问问它,为什么不能让我多活几年?运河说话了:该来就来,该去就去,就像河水一样。我突然就明白了,对死应该跟对生一样决绝,对生也应该跟对死一样坦荡。所以,我把各位招来,借这个机会跟各位告别。”
小波罗闭上眼,又睁开了。“我所有行李都在这里,”他说,“就作为礼物送给各位了。”
陈婆先哭出来。接着是邵常来。老陈也跟着揉眼睛时,谢平遥就让大家散了。
小波罗:“请将我葬在通州的运河边上;随便哪个地方,务请在运河边上。拜托了!”他伸出嶙峋的手,皮肤上爬满死亡的黑影。
“我答应你。”谢平遥握住他的手。
窗外是运河琐细的涛声。蝉在岸边的杨柳树上嘶鸣。
小波罗缓缓地闭上眼,此后再没有睁开。
并肩行驶的一艘官船上有人在谈漕运。一个说:“这怕是最后一趟了。”另一个说:“果真要废?”“宫里传出的消息。”
公元1901年,岁次辛丑。这一年七月二日,即公历8月15日,光绪帝颁废漕令。七月二十五日,即9月7日,庚子国变,签订《辛丑条约》。
公元1901年,岁次辛丑。这一年六月二十日,即公历8月4日,意大利人保罗·迪马克死在通州运河的一艘船上。
(有删改)
[注]①短打:古代汉服的一种,又称“竖褐”“桓褐”。②谢平遥:清朝翻译官。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个清末旧式知识分子,谢平遥尽管曾意气风发,立志报国,但面对乱世,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内心的理想与追求。
B.“该来就来,该去就去”,小波罗彻悟: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在心理上完全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哲学。
C.小波罗临死前,说了一番话并把随身携带的礼物分给其他人,不仅见其善良,也见其面对死亡的坦然。
D.谢平遥与郑大夫的对话侧面揭示了大运河由兴盛逐渐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无力抵制列强的入侵。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北上”为线索,各色各样的小人物应“运”而聚,有意大利人、清朝官员、平民百姓和南洋学成归来的西医。
B.“窗外是运河琐细的涛声。蝉在岸边的杨柳树上嘶鸣”一句,纯用白描写景,以动衬静,衬托了小波罗即将死亡的哀伤。
C.通过对郑大夫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可见普通民众对清政府统治的不满,却又找不到解决的方案。
D.小说的结尾,小波罗之死、大运河的废漕与清政府的坍塌形成了一种对照,具有深刻的思想隐喻。
9.小说详细描写“运河蜃景”,有什么作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0.英国文论家珀西·卢伯克先生说:“说到小说的技巧,最关键最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就是视角的问题也就是叙述者决定跟故事采取什么样的关系的问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的叙事视角及好处。
答案
1、A“故意卖关子,小题大做,颠覆了‘传家宝’的严肃性与真实性”错误,秉义这样做,就是要慎重地将视为传家宝并象征祖宗家风的“罗盘”传给儿子,希望其继承并弘扬祖宗优秀传统。
2.①第一次是“哗一下爆笑开来”,爆笑的背后,是对秉义夫妻不黯礼俗的惊讶与不解;②第二次是“众人又大笑”,大笑的背后,是对秉义妻子提前塞钱打乱程序、有点失礼的起哄与不屑;③最后一次是“屋里屋外的人都笑起来”,笑的背后,是对秉义夫妻不经意的互相埋怨的释然与开心。三次描写,再现了婚礼的场景及社会环境,烘托了秉义夫妻的人物形象,凸现了小说“传承家风、传统文化”的主题。
3.秉义层面:①秉义用这句话来回应星池不再跑船用不着罗盘的质疑,由此能感受到他开明而又执着的性格特征;②船家跑船生活即将不复存在,船家跑船传统不能接续,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婚礼意图层面:①不管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否,做人做事的初心和方向不能变;②随着大运河传统的渔业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船家婚礼及其生活的意义只剩下形式,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4.B“更让他揪心是老婆、女儿都不理解他,还一味地抱怨”错误。结合“还没到时候,你等着吧。星池婚事办完,他不趴船舵上哭,这事不算完”分析,他老婆是懂他的;结合“女儿对母亲吐吐舌头,她是想让父亲换个脑子。别说父亲不舍,就她,嫁出去七八年,心下也难过。船是他们水上的家”分析,女儿的抱怨只是想让父亲换个脑子,其实她和父亲都舍不得船的。
5.①借鸬鹚刻画邵秉义的外在形象一干瘦、挺直脖子;②邵秉义以鸿鹊自居,突出他水性好,捕鱼技能高超;③邵秉义和鸬路的亲密关系,表明他对传统水上生活方式喜爱;④邵秉义模仿鸬岛,表明他的生活同船、运河密不可分。生命与传统船家文化融为一体。
6.①对具有吃苦耐劳敬业精神船民的礼赞;②对坚守传统船家文化精神的赞颂;③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忧虑;④对跑船行业成为夕阳产业的不舍与无奈;⑤对新兴产业冲击传统行业的矛盾和纠结;⑥对传统船家文化逐渐式微的迷惘和担忧。
7.A“但面对乱世,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内心的理想与追求”错。结合原文“‘在下绝无此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跟郑大夫一样赞成顾炎武先生的观点。’谢平遥不喜欢此人夸夸其谈,但对方言之成理。他倒是发现自己这些年懈怠了,愤怒与激情因为无奈而日渐消磨,而长途水路上,单一的生活与景观更加剧了这一消磨。他在大夏天里打了个激灵”,可见他的内心没有放弃理想与追求。
8.C“通过对郑大夫的……心理描写”错,原文“这位南洋学成归来的西医把辫子塞到白大褂里头。……他把脑袋伸到谢平遥面前,近得谢平遥能数得出他两道稀疏的眉毛一共有多少根。‘听说去年义和团进京,端王特把义和团的大师兄们招去,给皇太后表演刀枪不入的神功。表演完了,皇太后当场嘉许。等大师兄们走了,荣禄问太后,您信吗?太后说,把戏是假的,几十万条精壮汉子是真的,打起来,可以用他们去堵洋人的枪眼嘛。’说完了,他大笑不止,一直笑到眼泪流出来才停下”,据此看出没有心理描写。
9.①表现真挚感情。描写了充满生机而富有活力的运河场景,歌声表达出了运河之子们对运河真实而又深厚的情感。②为下文做铺垫。运河蓬勃的生命力为下文小波罗被运河和中国文化彻底征服做了铺垫。③形成虚构与真实的对比。蜃景中运河的生机、活力与后文现实中大运河的废漕、清政府的坍塌形成对比,映射了中国社会与文化遭遇的重大危机,隐喻着民族信仰的失落。
10.①采用了“他者”与“自我”两种空间叙事视角进行叙述。以意大利人小波罗“他者”眼光,与谢平遥“自我”眼光,对运河和中国近代历史进行关照与反思。②展示了“他者”因对中国运河的热爱而逐渐认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国文化。域外视角的运用,拓宽小说视域,增加了故事的张力,达到一种陌生化的阅读体验。③通过谢平遥“自我”视角展示了清政府利用义和团抵制列强的历史,并进行关照与反思,反映了清政府的虚伪、反动和血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