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课堂导入通过高一历史的学习,我们都知道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之一是日耳曼蛮族的入侵,日耳曼人原居于多瑙河以北和莱茵河以东地区,为什么要在公元4世纪末时大举涌入西罗马帝国?在古代历史上还有什么长途迁徙的民族?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课程标准】了解古代世界各地区(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印度欧罗巴人 (简称,印欧人) 是印欧语系诸民族的总称, 现分布于欧、亚、非、澳之广阔地域。印度语、伊朗语、斯拉夫语、波罗的语、日耳曼语、希腊语、意大利语、凯尔特语、亚美尼亚语、阿尔巴尼亚语、喜特语、吐火罗语等语族皆由此而分化出来的。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概念阐释:印欧人(一)印欧人的最早起源1.生产生活: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是游牧民族,驯养了马匹。2.军事情况:印欧人在作战时,把马套到车上,制造了马拉战车。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1)新民族:他们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2)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二)印欧人的迁徙概况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1.时空概念2.迁徙影响思考:印欧人早期迁徙的原因?材料四:因为在公元前三千纪末以前就形成文明的地区中,小亚细亚离亚欧大平原最近,而公元前三千纪后半期正是公认的印欧语系各民族开始移民的时期。看来吸引他们的东西乃是毗邻的文明所具有的富庶,这种富庶使该地区很容易招致蛮族的劫掠。——汤因比材料一: 由于动物必须追逐水草为生,因此以驯化动物来获取主要生活资料的民族就走上了一条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牧草的茂盛情况而迁徙不居的游牧生活道路。 ——赵琳材料三:游牧民族骁勇强悍……长期的简朴生活使其顽固的保持着传统的氏族公社制度,迁徙不居的游牧习性则使得这些民族喜好马背上的营生(劫掠)而不耐耕作之苦。 ——赵琳材料二:印欧人没有掌握农业种植技术,食物匮乏且来源不固定,使得印欧人无法进行定居生活。所以游牧和迁徙是印欧人的显著特征。对马的驯化和利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其迁徙过过程。1.游牧的生活习性;2.食物匮乏且不固定;3.对马的驯化和利用;4.喜好劫掠、不耐耕作之苦;5.临近文明的富庶。(二)印欧人的迁徙概况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1)建立: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2)鼎盛: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疆域从小亚细亚延伸到巴勒斯坦,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3)衰落:公元前13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1.赫梯帝国赫梯人战车想象图赫梯人冶铁实物印欧人赫梯人(三)区域文化的发展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1)崛起: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2)影响: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波斯人印欧人2.波斯帝国(三)区域文化的发展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1)希腊人的形成: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2)希腊文化:他们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印欧人希腊人3.希腊文明(三)区域文化的发展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1)雅利安人的入侵: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2)印度的列国时代:公元前600年左右,南亚地区陆续兴起一系列国家,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3)南亚文明的特点: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4.雅利安人(三)区域文化的发展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思考点】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1)在不同地区产生了新的人群。如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等。(2)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出现了马拉战车。(3)提高了生产力,冶铁技术传播开来。(4)促进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2.内容:(1)中国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2)中亚南亚: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3)欧洲: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1.背景: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中国的汉朝和西方的罗马都进去强盛时期,但在亚欧大陆偏北的地区,仍生活着众多游牧部落。(一)帝国时代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1.背景: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迁徙。(二)帝国瓦解后亚欧的民族迁徙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2.内容:(1)中国:①少数民族内迁: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此后,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五胡内迁),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②北方人民南迁: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2.内容:(2)欧洲: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410年,西哥特人攻陷罗马城。后在伊比利亚半岛建立西哥特王国。随后,日耳曼人其他部落汪达尔人、勃艮第人、苏维汇人、法兰克人、东哥特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也相继进入罗马帝国境内。476年,日耳曼雇佣军废除了西罗马皇帝,西罗马帝国灭亡。(二)帝国瓦解后亚欧的民族迁徙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日耳曼人原居于多瑙河以北和莱茵河以东地区,以畜牧和打猎为生。3世纪以后,部分日耳曼人开始以雇佣兵的身份移居罗马帝国。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并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从此,沙漠中的阿拉伯游牧民族开始征服之旅。2.内容:(3)西亚: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二)帝国瓦解后亚欧的民族迁徙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学思之窗4世纪中后期,遭到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410年攻占罗马城。奥罗修斯记载了西哥特人首领阿图尔夫说过的一段话。阿图尔夫这样说道:最初,我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使罗马的全部土地成为哥特帝国的领土;我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我阿图尔夫应成为凯撒奥古斯都。不过,众多的经验告诉我:桀骜不驯的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而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因此,我选择了较为安全的道路,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在无法改变帝国形式的情况下,我希望能作为复兴罗马的发起者传诸后世。——摘译自《反异教徒历史七书》根据上述材料,想一想:阿图尔夫最初对罗马帝国是什么态度 后来为什么会发生转变 (1)态度:最初阿图尔夫并未意识到农耕文明或罗马文明的力量,强烈要求消除罗马,毁灭罗马文化,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后来他的态度发生转变,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恢复罗马之荣光,复兴罗马文化并传诸后世。(2)原因:主要原因是罗马的制度、法律和文化有利于巩固哥特人的统治;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必将导致国不成国;而罗马法对人的行为作出详细的法律规范,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从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2.区域文化①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如:融合东西方文化的阿拉伯文化;中古西欧,融合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和基督教因素所形成的的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拜占庭文化保存、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②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例如:南北朝到隋唐中国文化新气象。1.政治格局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如: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日耳曼人灭掉西罗马帝国,建立起一系列国家。(三)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亚欧的区域文化碰撞交流,融合创新,多元共存,和而不同时空坐标思维导图1.“婆罗门可以娶三个妻子。刹帝利可以娶两个妻子。吠舍只可以从本种姓内娶一个妻子。无论几个妻子,她们生下的儿子地位都是平等的。”以上表述最有可能出自 ( )A.《大藏经》 B.《摩诃婆罗多》C.《吉尔伽美什》 D.《圣经》【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婆罗门”“刹帝利”等可知,这反映的是古代印度—雅利安人的种姓制度,《摩诃婆罗多》记录了雅利安人的传说和历史,故选B。实战演练2.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和北欧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进入小亚细亚的发展成为赫梯人B.进入伊朗高原的发展成为亚述人C.进入巴尔干半岛的发展成为希腊人D.进入西欧北部的发展成为凯尔特人【解析】选B。进入伊朗高原的印欧人发展成为了波斯人,亚述人生活在两河流域,故B错误。实战演练3.魏晋时期,匈奴族刘渊入主中原,称汉高祖刘邦曾以宗女为公主嫁给匈奴冒顿单于,其子孙“冒姓刘氏”,遂定所建政权曰“汉”。刘渊这一做法意在 ( )A.恢复宗法制度B.确立其统治的正统地位C.弘扬中原文化D.推动与其他政权的交往【解析】选B。依据材料可知,匈奴族刘渊利用曾有的匈汉和亲关系,建国称汉,将自己作为刘汉的正统继承者,目的是确立其统治的正统地位,因此B正确。A错误,刘渊的目的是利用血缘宗法关系巩固政权统治,并非恢复宗法制度;C错误,弘扬中原文化不是刘渊此做法的根本目的;D错误,刘渊标榜自己的正统地位目的是争取汉族的支持,巩固统治,与其他政权的交往无关。实战演练4.《汉书》记载:“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这说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 )A.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C.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D.打通“丝绸之路”【解析】选C。材料的意思是:汉武帝想联合大月氏一起消灭匈奴,可是要联络大月氏,就必须经过匈奴,汉武帝招募使者,张骞去应召,出使大月氏。故选C。实战演练5.恩格斯曾说:“只有野蛮人才能使一个在垂死的文明中挣扎的世界年轻起来。”对于欧洲历史来说,这里的“野蛮人”指 ( )A.日耳曼人 B.匈奴人C.罗马人 D.鲜卑人【解析】选A。西欧的封建化是在日耳曼人入侵,打破古典文明正常进程以后开始的。正因为如此,恩格斯认为:“只有野蛮人才能使一个在垂死的文明中挣扎的世界年轻起来。”故选A。实战演练6.在征服罗马之后,中世纪的各个日耳曼王国就将各自部落的习惯,借助于罗马法的某些术语,并吸收罗马法的一些原则,编纂为成文法典。这说明 ( )A.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B.罗马法的适用地域和对象不断扩大C.罗马法促进了其他民族法文化的发展D.罗马法具有超越民族的高度稳定性【解析】选C。从材料中的“日耳曼王国就将各自部落的习惯,借助于罗马法的某些术语,并吸收罗马法的一些原则,编纂为成文法典”可得知,罗马法对日耳曼王国的立法产生了极大影响,C正确。材料中未提到“近代资产阶级法学”,A错误。B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排除。D的“高度稳定性”,材料也未提到,排除。实战演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