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综合探究八: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A、知识导航1.知道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记住魏源《海国图志》中“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的变革思想及其产生的影响。2.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入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3.通过西学东渐的历程,认识中国近代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而导致的思想界的动荡。B、知识解读1.概况:明朝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其中,传教士扮演了重要角色。传教士在传播宗教的同时,也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史称“西学东渐”。2.影响: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等许多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3.举例:(l)明朝时传教士利玛窦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即当时的世界地图,它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使他们首次突破了中国人原有的狭隘世界观。 (2)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的徐光启还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欲求超胜,必须会通”,即通过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以赶超西方的主张。二、谁是率先“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1.林则徐事迹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一些西方书籍,以便了解世界。当时他组织人编译了《四洲志》。该书概述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初步勾勒出当时世界的大体轮廓。《四洲志》为闭塞已久的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户地位林则徐被誉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影响一些先进思想家、早期留学生,以及走出国门的外交使臣,以不同的方式积极介绍外部世界,帮助国人了解世界,走向世界2.魏源(1)背景:鸦片战争后,一些思想家开始重新审视当时的中国与世界。魏源在鸦片战争中亲眼看到英军的“坚船利炮”,深受震撼。(2)著作:《海国图志》。目的唤醒国人了解世界,挽救危亡成书魏源于1842年写成《海国图志》50卷。此后他不断增补,1852年,全书扩充为100卷内容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较为详尽介绍西方的著作,全方位地描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各种情况,(3)主张: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即学习西方的长处,以抵制西方的侵略。②魏源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和枪炮,兴办民用工业;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武装军队,增设水师科;改革考试制度。③魏源还提出,不但要吸取其他民族的长处,而且应该与其他民族平等相处,用“夷狄”来称呼那些文明发达的民族是不妥的。④魏源已经看到,当时的世界正在逐步成为难以分割的整体,中国不仅不是传统士大夫所认为的世界中心,而且已经落后于欧洲,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3.容宏 (1)时代背景:鸦片战争后,一些中国学子开始负笈海外,对西方社会有了更近距离的观察。容闳便是其中之一。1847年,他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开始了留学生涯。 产生 留学生涯使容闳身受文明教育,同时,中国国内的腐败触动了容闳的心灵。他想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文明教育,以西方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一天天走向文明富强 实施1854年,容闳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后返回中国,开始不断寻找机会实施他的计划。1872年,清政府开始派遣幼童留美失败由于一些顽固派不断干扰、破坏留美学生的教育计划,断言接受西式教育的中国学生纵能学成回国,非但无益于国家,并且有害于社会。1881年,清政府下令留美学生一律调回国内4.郭嵩焘(l)出任公使:1876年,年近六旬的郭嵩焘冲破重重阻力,出任驻英公使,成为近代中国首任驻外使臣。 写成 到达伦敦后,郭嵩焘将他在途中的日记寄回国内,送呈总理衙门,并以《使西纪程》为名刊行 内容《使西纪程》客观记述了所见所闻,有分析西方长处的言论 影响 书中言论大大刺激了守旧势力的神经 结果郭嵩焘遭到朝廷申斥,《使西纪程》也被毁版,禁止流传,郭嵩焘被迫回国C、知识探究一、综合探究1.“华夷之辨”与“西学中原说”对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有什么影响? “华夷之辨”中包含的盲目自大、以自我为中心等思想不利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西学中原说”,其目的在于打破中西文化的二元对立,把它们看成同源异流的人类共同价值,这对于当时封闭的中国思想文化界,具有进步意义,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2.与以往“西学东渐”的情况相比,源于西方的工业文明是怎样进入中国的? 通过战争的方式。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逐渐解体。3.想一想,魏源对待西方的态度和晚清统治者相比有什么不同? 晚清统治者:极力提倡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让人们埋头读经,一不问政治。而统治者对外也是一无所知。 魏源: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之后,研究与介绍世界知识在知识界蔚然成风,学习西方谋求独立自强成为中国近代史思想的主题。4.容闳的计划推行了不到10年就夭折了,你如何评价这一计划? 这一计划有利于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和思想,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无知和顽固派的破坏而夭折。5.为什么黄遵宪对朝廷下令调回留学生那么痛心疾首? 黄遵宪意识到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先进文化与思想接近的机会,以当时的形势,不学习西方,中国不可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处境。为中国的命运担忧,.因此黄遵宪对朝廷下令调回留学生痛心疾首。6.为什么郭嵩焘在当时蒙受骂名? 当时的中国人大都思想保守,盲目排外,不能接受外来先进文化。7.郭嵩焘的个人悲剧是如何造成的? 郭嵩焘的个人悲剧是时代造成的,由于清政府一直都是闭关锁国,以“天朝上国”自居,这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8.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们有什么共同的追求和特点? 他们对待西方文明都是推崇备至,主张学习西方,突破了自我封闭的文化优越感和华夷的秩序,开始使用较为客观的态度对待西方,也标志着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的观念走向崩溃。他们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也是统治阶级中比较开明的人物。对西方文明的传入和“天朝上邦”美梦的清醒有很大作用。9.梳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作为,这对我们今天走向世界有什么启示? 必须要坚持对外开放,善于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弥补自己的不足,坚持改革开放。10.对于《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的不同遭遇,你有什么评价? 当时的中国人仍以“天朝上国’’自居,没能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清醒,这也为中日两国以后不同的国家命运埋下了伏笔。11.李鸿章对失败原因的分析对吗?为什么? 不全面。财政紧张,武器装备落后,只是失败的客观原因,而清政府的腐败才是主要原因。二、自我测评1.中国反抗西方列强的斗争为什么一再失败,请至少列出两点原因。 中国反抗西方列强一再失败的原因有: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国力的贫弱、资本主义列强军事上占有优势、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等。2.中国向西方学习为什么屡受挫折,请至少列出两点原因。 中国向西方学习屡受挫折的原因有: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而是希望中国成为他们的殖民地;君主专制制度对社会经济和人民思想的严重束缚;中国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中国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等。D、学以致用一、选择题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其根本目的是 ( ) A.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镇压太平天国 C.抵抗外国侵略 D.维护清朝统治3.鸦片战争后,魏源撰写的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作是 ( ) A.《海国图志》 B.《使西纪程》 C.《农政全书》 D.《几何原本》4.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 ( ) A.认识到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B.主张学习西方,研究西方文化 C.认识到列强侵略中国的必然性 D.认识到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性5.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中国留学生,酝酿了一个教育计划,促请清政府派遣官费留学生的是 ( ) A.林则徐 B.魏源 C.容闳 D.郭嵩焘二、非选择题6. 1500年以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中国也经历了一个“不屑融入世界——被动融入世界——主动融入世界”的过程。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793年乾隆帝致英王乔治三世的敕谕:“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l)材料一表明清政府此时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最早被打破的史实是什么?并说明之。材料二:康有为说,暨道光二十年,林文忠公始译洋报,为讲求外国情形之始。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也称“林文忠公”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一改编自冯宗辉《近代前期主要政治派别与中国文化的走向》 (2)材料二中的“林文忠公”是谁?他为何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7.阅读大事年表,回答下列问题。1840年 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 魏源《海国图志》刊行1861年 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1862年 京师同文馆创办1888年 北洋海军正式建成 1894年 孙中山成立兴中会1898年 百日维新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1895年 《马关条约》签订 (l)简要说明魏源编著《海国图志》的历史背景。(2)上述大事年表中,有些事件是对魏源思想的实践,请举两例。(3)从上述大事年表中,找出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两个事件。(4)归纳出上述大事年表所反映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综合探究八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一、选择题 1.B 2.D 3.A 4.B 5.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