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登高》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8.2登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体会诗歌语言的准确凝练。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从意象、意境、情感、表达技巧等方面鉴赏诗歌。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及其成因。
教学重点难点:
鉴赏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体会这种诗风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君子登高必赋”,文人骚客登高后留下了不少不朽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中感受不同的情怀,而杜甫的《登高》则是他沉郁顿挫的人生注脚。
二、知识储备
1.沉郁顿挫:一般认为“沉郁”是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是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富于变化。沉郁与作品的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达技巧有关。
2.杜甫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
读书壮游时期(712—745),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穷困潦倒,忧国忧民;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对政治失望,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3.《登高》写于杜甫离世前三年,是杜甫在成都丧失依靠暂寓夔州恰逢重阳独自登高所作,是杜甫沉郁顿挫的人生注脚。
三、分析鉴赏
1.诵读诗歌。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请同学们从意象、意境、情感三个角度体会诗歌的“沉郁”。
明确:这首诗的前两联出现了“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八个密集的意象。诗人笔下的“风”是急促的,“天”是高远的,猿啸是哀恸的,“渚”是清冷的,“沙”是洁白的,“鸟”是盘旋的,“落木”是萧瑟干疏的,“长江”是无边无际滚滚流动的。诗人通过这八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时空无比开阔雄浑的意境,在这样的意境下,孤独年迈的诗人显得更加渺小,人的一生也显得更加短暂,悲壮之情油然而生。
请同学们再读后两联,体会诗人的悲缘何而来。
明确:因常年漂泊他乡远离故土、年老多病、国家个人命运不济、不能借酒浇愁而悲。
宋人罗大经评颈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八重悲一重压一重,使人难以喘息。尾联继续用“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五组词组对应上一联,表达内心难以排遣的悲恸,将杜诗的沉郁体现得淋漓尽致。
《登高》的“顿挫”又体现在哪?
明确:①情感顿挫。前两联为我们展示了开阔雄浑的境界,沉郁却不低沉,而后两联突然从广阔的天地间回到国家、个人命运上,比前两联更显低沉、阴郁,“顿挫”之美油然而生。
②声调、节奏顿挫。这首诗八句全部对仗,既有两句互对,如“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又有当句自对,如“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此外,声调也抑扬顿挫节奏分明,以尾联为例,“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平仄交错,充分体现了“顿挫”之美。
总结
《登高》可算作杜甫沉郁顿挫的人生注脚,无愧“古今七律第一”的称号。
课后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思考这首诗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解析】沉郁①本诗前两联描写了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流这些意象,将广阔的平原、奔涌的的大江、灿烂的星月与细草、危樯、孤舟对比,营造了一个阔大雄伟的意境,借此抒发诗人的孤独凄怆之情。②后两联直接抒情,颈联正话反说,“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表达内心的不平;尾联以“沙鸥”自比,借此抒发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顿挫①前两联以乐景写哀情,颈联正话反说,尾联直写内心孤寂,一波三折,富于变化。②首联、颔联、颈联对仗,如“细草”对“危樯”,“微风岸”对“独夜舟”。③古韵平仄相对,如首联“仄仄平平仄”对“平平仄仄平”,抑扬顿挫节奏鲜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