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新课标要求】【思维导图】课标要求 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 达无神论立场;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 坚定地树立马克思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科学精神: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知道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3.公共参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增强精神力量,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命题预测 本专题为高考考查的重点专题 (1)从命题内容上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等是考查的重点 (2)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试题的综合性较强 (3)试题材料多为社会生活、传统文化、时政热点、社会实践等【基础知识】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知识点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为什么是物质的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2.物质的概念(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物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3)物质的其他属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一般属性。知识点二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改变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2.从本质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物质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从社会发展看: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具有物质性(补充)知识点三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经历的几个阶段: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意识的产生(促进劳动和社会交往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4)从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看: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4、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结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②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①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②我们要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特别提醒】(1)意识有正确的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错误意识是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根源于物质。(2)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不依赖于意识,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能决定物质。第二框 运动的规律性知识点一 规律是客观的1、物质是运动的(1)哲学的运动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①唯心主义同样承认规律的存在,但是却否认规律的客观性。②规律≠规则。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或废除。(3)规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归纳】: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2)方法论: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把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总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知识点二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能够能动的反映世界、意识能够指导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1)意识活动的特点: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也是能动的认识世界的原因)【特别提醒】侧重点:区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目的性 侧重于行动目标、方式和步骤的确定自觉选择性 强调认识对象的选择能动创造性 突出反映的程度(现象与本质)和时间跨度(过去、当前和未来)(2)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3)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能动的反作用于物质(1)意识能动的指导人们改造世界。A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B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C错误的思想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往往起阻碍作用。(2)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误区:①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来源于人脑。×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因此,意识中有什么,客观世界中就一定有什么。×③意识的作用只表现为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②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A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的;B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2)【方法论】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②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属于唯心主义;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知识点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的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特别提示】实事求是的内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2、哲学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3、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从唯物论角度分析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2)从辩证法角度分析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补充)①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归纳】: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重点)1、【原理内容】(1)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②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规律的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作用。2、【方法论】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2)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易错辨析】1、物质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解析】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解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4、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不可能有共同的属性。 ×【解析】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有共同的属性。5、物质就是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解析】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6、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解析】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7、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主观的。×【解析】人类社会也是客观的。8、艺术创作是按照创作者的意图去改造创作对象的观念性活动。×【解析】艺术创作是实践活动。9、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解析】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变化。10、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解析】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或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1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改变事物发展的趋势。×【解析】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客观的,不能说改变事物发展的趋势。12、意识指导人们改造世界,促进客观事物发展。×【解析】意识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1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解析】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14、意识可以创造岀世界上原来没有的东西。×【解析】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创造岀世界上原来没有的东西。15、意识是大脑所特有的机能,大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解析】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16、有了人脑就一定会产生意识。×【解析】有了人脑就不一定会产生意识。17、先有设计图纸,然后才根据图纸制造,说明先有意识,后有物质。×【解析】先有设计图纸,然后才根据图纸制造,说明先有物质,后有意识。18、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主观的。 ×【解析】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19、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解析】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依据客观实际的重大判断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解析】依据客观实际的重大判断有正确、错误之分,正确的重大判断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1、人们应该改变规律适应变化的情况。×【解析】规律具有客观性,本身不可以改变。2、按规律办事就一定能取得成功。×【解析】办事情要想成功必须按规律办事,但并不是按规律办事就一定能取得成功。3、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解析】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4、物质运动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解析】物质运动不是杂乱无章,有规律可循。5、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因此,联系就是规律。×【解析】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联系不一定是规律。6、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解析】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没有好坏之分,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7、正确的规律可以造福人类,错误的规律会给人类带来危害。×【解析】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造福人类,违背规律就会给人类带来危害。8、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解析】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9、人的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世界,使客观世界发生变化。×【解析】人的意识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事物。10、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解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11、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12、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无条件的。×【解析】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有条件的。13、正确发挥主观能够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条件。×【解析】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够性的前提条件。1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同时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重难点分析】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区别 内涵 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强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着的特性。 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强调是确实存在的事物或现象,而不是主观臆造的,具有真实性外延 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即客观世界。 不仅包括物质具体形态,而且包括意识现象(如他人的思想相对于自己而言就是“客观存在”)。地位 万事万物的唯一特性,是意识以外的事物具有的最抽象最概括的特点,是绝对的、不变的、永恒的。 它是具体存在的事物或现象部分具有的特点,是多变的、易逝的。联系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和意识现象。2.区分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哲学上的物质 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 1.概括和抽象了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征:客观实在性! 2.物质是抽象的,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 1.除客观实在性,还有自身的个别属性。 2.是具体的、多变的、有生有灭的。联系 1.物质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特性和规律。 2.物质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离开了物质具体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3.二者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大和小的关系。物质≠所有具体物质形态之和3.正确理解规律规律 非规律固有的 新陈代谢 主观想象的 喜鹊叫喜,乌鸦叫丧本质的 万有引力规律 、价值规律 现象的 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价格涨落必然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偶然的 守株待兔稳定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基因遗传 多变易逝的 风云雨雪注意:①规律≠规律性现象 ②规律≠联系“太阳东升西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水往低处流”等是体现规律的现象③规律是联系,但并非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只有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的联系才是规律。④规律不等于现象,凡是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的均为现象而非规律,上表的举例均不属于规律,如“苹果落地”属于自然现象,但其中蕴含的“万有引力”则属于规律。⑤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4.(2、世界是物质的1、什么是物质概念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人的思维是物质的产物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3、物质是运动的探索世界的本质运动的含义物质和运动的关系4、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特征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可知性可用性5、尊重客观规律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小结】唯物论的物质观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也无法被人改造、改变。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意识的产生——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意识的作用能动的认识世界能动的改造世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