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认识自我【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中二年级学生,年龄在11到13岁之间。该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迅速但不稳定,处于自我认识的朦胧期。在课前调查中,数据结果显示本班级学生总体上对自身存在优于平均的自我认识偏差。这种自我认识的偏优倾向,与该阶段较易出现的逆反心理状况一致,学生们往往有极强的成人感但却在能力方面存在较大欠缺。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往往对他人的评价有排斥心理。综上,在内外部的自我认识方面,该班级同学都存在一定偏差,可见自我认识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在本堂课中,作为中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自我认识偏差,学习自我认识的方法策略,清晰客观了解自我,为更好的自我发展助力。【教材分析】《认识自我》是基于《初中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中专题八《与自我对话》第二课《破解我的密码》的内容进行拓展而成的。从教材上,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了解并掌握认识自我的方法与途经。本节课在此宗旨的基础上,以美国组织心理学家Tasha Eurich关于自我认识的《洞察力》一书为辅助材料,将自我认识进行清晰的定义,从意愿至能力,带领学生树立自我认识的开放态度,体验自我认识之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我认识存在偏差;初步了解自我认识的内涵及方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故事分享,了解自我认识的偏差及其重要性;通过教师讲解,了解自我认识的基本内涵;通过活动体验与讨论分享,探究自我认识的方法和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自我认识的意愿,树立自我认识的开放态度,体验自我认识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自我认识的内涵及方法教学难点: 探究并初步掌握自我认识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任务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 美丽的误会 活动流程: 教学准备环节,课前发放调查小问卷,了解同学们对于自己的认识。 课上展示班级同学们在各项能力上的自我排序。 引入“优于平均效应”, 导入自我认识偏差的存在。 学生观看问卷调查的结果,真实体验发生在真实身边的自我认识偏差效应。 贴近学生真实想法与生活,导入自我偏差的存在。知识小窗 活动流程: 教师介绍自我认识的内涵概念 教师举例生活中自我认识的利处,辅助理解自我认识的意义。 学生认真听讲,理解自我认识的内涵,理解佐证的生活实例,了解自我认识的重要性。 作为知识窗口,引导学生理解自我认识的内涵,通过研究结果,引导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的重要性。我的自传 活动流程: 播放音乐,邀请学生缓缓的闭上眼睛。教师叙述一段引导语,邀请学生一起回忆自己。 教师给同学发放任务单,邀请学生完成任务单“我的自传”。 学生聆听舒缓的音乐,在音乐中回想自己眼中的自己,完成任务单上的我的自传,分享内部自我认识。 通过任务单的设置,运用比较法、自省法、经历法、二分法来展开内部自我认识。别人眼中的我 活动流程: 教师选取同学自传。邀请其他同学来猜测“作者”。 教师提问:“是否只有自己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教师开展评价轮转活动,每位组员之间均对应评价。 教师分享提升外部自我认识的策略。 学生猜测任务单的主人,回答教师问题。完成他人评价任务,分享感受,理解提升外部自我认识的策略。 通过本环节,让同学了解外部眼中的自我,掌握提升外部自我认识的策略。总结与回顾 活动流程: 1.教师通过提问,邀请学生分享,引导学生回顾与总结。 2.教师概要回顾课堂收获。 学生通过回顾课堂,凝练课堂,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让知识走进生活。 通过学生的分享,了解学生从课程中的学习体验,同时帮助学生总结课堂带给自己的影响。【板书设计】自我认识自我【附页】教学材料自我调查小问卷班级: 学号:请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回答下列问题。你觉得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班级里的排序是?A 班级倒数 B略低于平均水平 C平均水平 D 略高于平均水平 E 班级前列你觉得自己的智力在班级里的排序是?A 班级倒数 B略低于平均水平 C平均水平 D 略高于平均水平 E 班级前列你觉得自己的外貌在班级里的排序是?A 班级倒数 B略低于平均水平 C平均水平 D 略高于平均水平 E 班级前列学习任务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