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入文——让议论文说理洞幽烛微走向深刻 课件(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思辨”入文——让议论文说理洞幽烛微走向深刻 课件(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思辨”入文
——让议论文说理洞幽烛微走向深刻
以材料代替论证,用感觉拼凑结论,这是当下不少考生议论文写作的通病。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文章的光彩首先在于要有发光的思想。”思想发光的文章,有思辨性的说理不可或缺,没有思辨性的文章难有深刻与厚重。注重逻辑思辨,闪烁理性光芒,让笔下的议论文阐述事理是立体而非平面的、多维而非单一的,这样才能从“万马齐喑”的低谷,迈向高端。
那么议论文写作如何做到思辨呢?
事物都有善与恶、美与丑、正确与错误、优点与缺点、光明与黑暗等两面性。如果分析问题只抓住一面,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最终导致片面化。因此,议论文说理不能完全依靠主观判断,要整体把握事物的两面性,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两面兼顾,同时又有所侧重,有所突出,做到全面说理,这样说理的思辨色彩才能够呈现出来。
思辨点一:一分为二,凸显两面性
[片段1] 得与失既不是人生的起点,也不是人生的终点,一切得失不过是人生必经之过程。我们在高考前常听人说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它是十年寒窗的终点,也是迈入更高学府的起点,可是谁又能说,高考就是人生的起点或终点呢?漫漫一生中,我们会面临无数抉择,一个抉择是一段故事的结局,也是另一段故事的开篇。起点也好,终点也罢,都是人生中的一段过程。人生的价值是在得与失的不断转化中才实现的。如果非要为生命选一个终点,我觉得只有死亡,但细究起来,死亡也不是生命的终点,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就像屈原,两千多年了,他“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怀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而这就是他生命的延续。
(2021年浙江卷《无论得失,皆是过程》)
这段文字先用“既不是……也不是……不过是……”强调“得与失”是人生中的一段过程;再以高考为例,说明起点与终点也只是人生中的过程而已;接着再分析“死亡也不是生命的终点”。作者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整段文字呈现出较强的思辨色彩。
[片段2] 人工智能固然便捷高效,但如果不慎重对待科技,忽略人的劳动实践,也会消解我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要知道,科技本质上是为了实现人的对象性力量,四十多年前,人工智能发展的初衷不过是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试想:如果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科技一步步取代一个人的正常生活节奏,那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呢?再仔细思量,人之所以成为人而区别于其他生物,正在于人具备思考能力——能创造和使用劳动工具,且不断地用勤劳的双手改变彼时和此时的生存环境。即便是人工智能化,那也是人类为进一步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思考,并且用双手勤奋劳动创造出科技价值。它本质上是人类通过劳动创造的成果。
(2019年全国卷Ⅰ《尊重劳动,才有美好未来》)
这段文字先以“固然”对人工智能技术加以肯定,接着以“如果”假设从另一层面提出“消解我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看法,继而以“要知道”“试想”“再仔细思量”等语句领起,条理清晰,富有深度地剖析了对人工智能“另一层面”的看法。作者运用一分为二全面分析问题的方式,既看到人工智能给人们带来的实惠,也看到人工智能潜在的问题,该段两面兼顾并以后者为论述重点,避免了说理的单一性,提升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全面认识。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处于运动、发展、变化之中的,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才能揭示实质。以静止的眼光看待问题,就会“只见君去,不见君还”,导致片面极端;采用不变的观点分析变化中的事物,就必然违背事理。横向延宕拓展了论证的宽度,纵向求索则开掘了论证的深度。议论文写作要抓住事物发展这一最本质的特征,透彻分析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思路才能纵横捭阖,论述才能辩证有力。
思辨点二:后顾前瞻,凸显发展性
[片段1] 忆往昔,1917年,正值国内军阀混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况惨烈。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而言,猖狂挑起战争的帝国主义列强显然为强者,可“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当时的强国德国遭受重创。毛主席又写“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意在告诉当时的国人,一时落于下风又不堪受辱的民族,不必自悲,不必苦恼,只要积极向上,只要自强不息,民族就有未来,国家就有希望!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中华民族在自强不息精神的鼓舞下,迎难而上,奋勇前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我们的共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我们的追求,一个历经苦难却满身荣光的国家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壮大,这是多少仁人志士自强奋斗的结果!
看今朝,祖国风华正茂,“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亚欧携手发展,C919大飞机在蓝天翱翔,“神舟”“蛟龙”上天下海,联合国会议上中国的声音也变得铿锵,我们的国家正在崛起,离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越来越近。如今我们已不再是弱者,那么我们还需要自强吗?答案是肯定的。如今的世界不和谐的声音依旧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在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恐怖主义和少数分裂分子不断扰乱来之不易的和平,作为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我们更要挺起脊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Ⅰ《国强,吾辈当自强》)
这三段文字先由“忆往昔”展开分析,在不断引用毛主席名言的基础上告诉我们,“只要自强不息,民族就有未来,国家就有希望”;第二段以仁人志士自强奋斗稍作过渡,转入第三段“看今朝”的论述;作者用整个第三段的篇幅来论述中华民族是如何由弱逐步变强的。文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通过援引古今中外的事例,充分论证了强与弱的辩证关系,整个论述充分体现了论证的思辨性和深刻性。
[片段2] “爱国”是五四运动高举的一面旗帜,这面旗帜将被永远高举。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五四运动也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昔日,在“西学东渐”中,先进的思想和创新的文化无疑为当时的中国注入了新鲜血液,让故步自封的中国人猛然警醒。当下,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我们也要重视其中的弊端。文化渗透和文化冲击日益加剧,一些良莠不齐的“文化”乘虚而入。我们除了要坚持文化自信,还要保持自己文化的纯洁性。我国那些世界级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古代圣贤所提倡的思想,那些近代相传的美德等,都是历经了历史的涤荡而存留下来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我们倡导全世界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不卑不亢始终是我们保持文化自信的最好态度。
(2019年全国卷Ⅱ《泱泱大国,谓之中华》)
这段文字由五四运动的思想、文化传播展开论述。首先,鲜明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明确论述的立足点。接着以“昔日”领起,表明五四运动的思想和文化传播在当时的巨大意义;继而以“当下”领起,论述在当今“文化渗透和文化冲击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如何以正确的方式看待和处理文化传入和保持文化自信的问题。该段文字用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事物,彰往知来,以动态的眼光看待和评析,说理深刻透彻,具有思辨色彩。
就问题谈问题,就事件说事件,这种孤立地看待事物的方式往往导致论述缺乏广度,甚或走向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的片面极端。事物的存在都是多因素的,也总是和其他事物有联系的。在论证相关问题时,有意识地将视野放大,或横向延宕探究其存在的多元素,或由此及彼考察与之相关的事物、问题,这种拓宽视野、综合考查的分析方式既能拓展论证宽度,又能彰显思辨色彩。
思辨点三:放宽视野,凸显多面性
[片段1] 在李大钊生活的时代,人们正经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大多数中国人都迷信愚昧,混沌不堪地活着。马克思主义作为具有先进性的学说,与那个时代人们的认知有一定的差距。李大钊作为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人物,就承担起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任务,他高呼“试看将来的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尽管当时很多人并不能对此产生共鸣,但随着实践的验证、时代的更迭,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多的探讨和更全面的认识,这一具有价值的思想理论今天已成为指导我们实践的有力武器。
但是,有时影响人们看到事物价值的,并非时间,而是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主流价值观。“诗圣”杜甫,与和他同时代活跃在文坛上的李白相比,名声不响。为什么同样才华横溢却声誉迥然?主要在于当时人们更偏好于观看李白笔下的浪漫瑰丽,
而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显得与时人的审美格格不入,也就是说他的诗文不符合盛唐的诗歌创作主流,因而他的诗作并不受人推崇。但在杜甫死后不到三十年,他的诗作很快迎来真正的知音,得到深刻的理解和高度的推崇。可见事物的价值从本质上而言,属于人们主观上的认识,它会随着时间、环境和时势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而真正有价值的事物,是不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的。它应是劲草,在任何疾风的考验之下都将屹立不倒;它应是黄金,在岁月的淘洗中闪闪发光。
(2021年上海卷《吹尽狂沙始到金》)
这两段文字充分体现出作者认识事物的多面性,第一段以李大钊为例,由果溯因,挖掘出“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的原因;第二段作者另辟蹊径,以杜甫为例纵谈其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价值的因素,强调主流价值观所起到的作用。这种论证方式的使用,既拓展了文章的论证宽度,又彰显出思辨色彩,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片段2] 齐桓公能慧眼识人。登上王位后齐桓公能听取鲍叔的谏言,认识到管仲的才能,并积极与鲁国交涉,迎回管仲,任其为相。知人善任的君主自古有之,从刘邦重用韩信,到刘备三顾茅庐,再到唐太宗用房玄龄、杜如晦两位良才,这些君主无不凭借人才成就一番霸业。齐桓公能辨识出良相,并毫不犹豫,一举提拔其为自己手下的第一谋士,此可谓王道之始也。
齐桓公能弃置前嫌。争夺王位时,管仲险些杀死齐桓公,齐桓公装死才得以侥幸逃脱。即位后,与历史上杀人成性的君主不同,齐桓公没有选择斩尽公子纠的党羽,清除异己,而是以他山之石攻玉,大度地重用险些杀死自己的管仲,正可谓“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齐桓公立足当下,用长远的眼光、宽广的心胸处事用人,天下的贤士无所回避。由此,齐桓公广纳天下豪杰,因势利导,最终成就一代霸业。
齐桓公能把握时局。之前,他与管仲是势不两立的敌人,是高手之间的对局;而后,他与管仲是相互依傍的君臣,是高手之间的联合。每个时期有不同的目标与追求,自然就有不同的策略。齐桓公能以独到的眼光看待当前时期的每个人、每件事以及这些人与事之间的联系:恶战时,不因对方才华过人而手下留情;治国时,不因对方曾是仇敌而置之死地,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变化的时局,因时而异随事而动,于思想和行动上有效规避了经验主义和形而上学,实在是明君所为!
(2020年全国卷Ⅰ《既往不咎,唯贤是举》)
作者认为齐桓公“唯贤是举”,在表明观点后,顺势从“齐桓公能慧眼识人”“齐桓公能弃置前嫌”和“齐桓公能把握时局”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彰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既能使文章结构严谨,同时也使论述更加深入透彻,增强了文章的思辨色彩。
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笔,不去探究实质性的问题,分析停留在“是什么”上,不能在“为什么”上深入开掘,就会缺乏思辨性和深刻性。要想做到见解深刻、说理透彻,就要学会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别被表象轻易蒙蔽,善于渗透本质,该褒扬则褒扬,该批驳则批驳,才能使论证走出感性的浅层,迈向理性的深层。或横向比较,或纵深开掘,由表及里,凸显褒贬性,不仅能拓宽写作思路,更能提升论述的广度和深度。
思辨点四:由表及里,凸显褒贬性
[片段1] 世间万物,皆有强弱之分,天生强者不可沾沾自喜,天生弱者不必自惭形秽。《伤仲永》的故事令人扼腕叹息,假如方仲永在展示自己“受之天”的通悟后,没有被父亲带着四处炫耀而是加强学习,是否还会“泯然众人矣”?与之相反,面对无声无光的世界,海伦·凯勒未因失聪失明而放弃自我,而是奋发有为,终成命运的强者。强弱并非上天注定,弱者可变强,而强者也可变为至弱。是故,生而为强者在自律自尊中实现自我升华,将浩气挥洒于霓虹之上!生而为弱者无须自悲,若在逆风中把握方向,生出羽翼亦能直上九万里!
促使强弱转化的关键条件是先天还是后天呢?“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因此,促使强弱转化的关键条件不在于先天而在于后天。逆境是颠覆弱者生活之舟的波涛,又是锤炼强者钢铁意志的熔炉。“有志者,
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无论是错失先机还是遭遇挫折打击,只要“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须知,自立自强,终成强者。
(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Ⅰ《强弱非天定,自强方恒强》)
前段文字借方仲永和海伦·凯勒的事例,具体分析“天生强者不可沾沾自喜,天生弱者不必自惭形秽”“弱者可变强,而强者也可变为至弱”的道理;后段文字引用名言,集中分析促使强弱转化的关键条件。行文中,对于方仲永,作者正面提出批评;对于海伦·凯勒,文章给予充分褒扬。这种写法使文章充满了理性思辨色彩,给文章带来了不少亮色。
[片段2] 中美贸易摩擦爆发后,不少人号召支持国货,有一群人跳出来喊“买苹果不买华为就是不爱国”。孙楠夫妇把孩子送进无资质的国学培训学校,不少人据此在网络上倡导反思“国学热”,但却有一群人跳出来对反思“国学热”的人大放厥词:“国学是传统文化,岂容质疑?质疑国学就是不爱国。”这些情绪激动、唾液横飞的人,固然有一颗爱国之心,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缺乏比较和洞察,喜欢非黑即白的简单评价模式。比较华为和苹果,才能知道华为好在哪里,不足又在哪里,如此,华为才能发展得更好。比较国学培训和正规教育,才知道国学中哪些是要保留下来的,哪些是要淘汰的,好比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019年上海卷《从比较中认识事物》)
该段文字,先摆出中美贸易摩擦爆发后,某些人认为“买苹果不买华为就是不爱国”的论点,接着又摆出有些人认为“质疑国学就是不爱国”的论调,先以“固然”退一步明确这些人的“爱国之心”,接着用“但”转折,指出这是由于其缺乏对事物的比较和洞察,“非黑即白的简单评价模式”不可取,进而深度剖析问题,在批驳中明确什么才是正确的做法,并以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的观点强化自我看法,这样的分析深入本质,说理透彻而又有批判性。
思辨离不开多思考,发散的思维方式,或横向,或纵向,或求同,或求异,或对比,甚或反弹琵琶的境界。多一些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议论文说理才能步入高端的境界。
小结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网友在国家民政部网站咨询读音问题:安徽省六安市的“六”字发音有改动吗?是不是依然读六(Lù)安呢?
2021年5月19日,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回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20》中,六安市拼音为“Lu’an Shi”。为一地留一音,并不鲜见:除了“六安”的“六(Lù)”,还有江西铅山中的“铅(Yán)”、安徽蚌埠中的“蚌(Bèng)”、河北乐亭中的“乐(Lào)”、浙江丽水的“丽(Lí)”……
这些地名中的特殊读音,应不应该保留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意见和建议。
要求:自行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即时训练
【写作提示】本题材料是网友关于安徽省六安市的“六”字发音是否有改动的咨询,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回复称不改,还读原来的“六(Lù)”。由此可想到各地还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为一地留一音。这些地名中的特殊读音其实就是各地的方言,关于这些地名中的特殊读音,应不应该保留,就是方言该不该保留的问题。
关于方言,当然要保留!这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当地人的根。推广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只是为了不同方言区的人或不同民族的人们能更好地沟通交流,不会因为语音不同而产生歧义,进而产生误会。同一方言区的人们完全可以使用方言,因为他们对本地方言的理解是一致的,不会产生歧义,也不会生出误会或闹笑话。
具体写作时,可从以下角度立意:①留住方言,文化立根;②保护方言,心系故土;③方言是当地人的根。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与人相处,没有谁愿意被俯视,也不应该俯视他人。回望历史,中国曾领跑世界,令他国敬仰,但也曾因国力衰弱,仰人鼻息,被列强俯视。
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如此,文化与文化之间亦如是。视角,取决于站位与定位,也取决于姿态和心态。百年变局,面向未来,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视角看待世界?
“世界青年交流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加,并以“拒绝俯视,共创未来”为主题发言,请完成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题目以百年变局、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作为真实的写作背景,旨在引发青年学子对“拒绝俯视,共创未来”的关注、讨论以及对自身的责任与担当进行思考。本题要求考生在真实情境中写作、在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思考中培养国际视野。考生要树立文本意识,认真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明确立意方向。联想和思考都必须在材料基础上展开。
具体写作时,可从以下角度立意:①平视方可携手共创美好未来;②向俯视说不,携手创未来;③静观百年变局,平视面向未来;④拒绝俯视,共创未来;⑤共建美好未来,你我需要平视。
谢谢欣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