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教 学 设 计课题 2.5 应对自然灾害(1) 单元 二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六下核心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识图,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成因、种类、分布 道德修养:通过调查、采访,深入了解自然灾害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损失 法治观念:通过活动体验、小组辨析等方式,提高防灾避险意识 健全人格:通能够避免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的行为,能够正确防灾避险 责任意识:具备防灾避险的意识,自救自护的知识和能力重点 了解自然灾害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损失难点 有防灾避险和自救自护的知识和能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大家认识这个图标吧?想一想,为什么设计这样一个日子? 准备教材等学习用品 学生认读图标,根据想法说出设计理由 由全国防灾减灾日等图标引入,激发思考热情。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自然灾害知多少 实事辨析 (1)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一栋28公寓楼由于工人违规进行电焊施工发生特别重大的火灾事故,共造成53人死亡、70余人受伤。 (2)葫芦岛校门口撞人案。11月22日中午12点多,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第二小学校门前发生重大车祸,多名学生被一辆黑色轿车撞飞。事故造成5名未成年人死亡、19人受伤,其中重伤3人。 两则案例中都有很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它们属不属于自然灾害?为什么? 小提示: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它不仅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还有巨大的经济损失。而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识图分析 小组探究: (1)如图分析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有哪些种类? (2)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集中在哪一部分? (3)哪一类自然灾害分布最为广泛? (4)你居住的地区常发生哪一类自然灾害? 小结: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旱灾、台风、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病虫害等。 我国造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地质灾害。 读各地区自然灾害分布种类图,回答问题 分析各地区自然灾害分布种类示意图探究: (1)自然灾害发生与哪一因素关系最密切? (2)这些自然灾害发生有什么特点? 归纳: 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森林的消失——泥石流的到来》 图片中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样的灾害能不能避免呢?人们还有哪些行为间接导致了自然灾害的频发? 填一填 思考:从表格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讲解: 活动:辨析小能手 上海低处我国东部海岸中段,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虽然有一些自然灾害,但发生频率较低,受灾较轻,所以无需预防。 下面的说法对吗?如果不对,说说错在哪里。 小结:我们知道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自然灾害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影响,造成严重的损失。除了自然的原因外,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合理的行为也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所以我们要树立自然保护意识,助力防灾减灾。 学生认真阅读和分析两则材料,根据理解交流看法,如:两则案例中灾害都不属于自然灾害…… 学生读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分布图,回答问题,如: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旱灾、台风、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病虫害等。 我国造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地质灾害…… 学生读图分析如:自然原因; 人为因素:滥砍滥伐、乱扔垃圾; 工厂、汽车排放废烟废气; 冰箱、空调大量使用…… 学生分析《森林的消失——泥石流的到来》图示,回答问题…… 学生以组为单位,填写表格,然后归纳如:自然灾害对人类有很大的危害…… 学生参与活动,进行辨析,如:我们知道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自然灾害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影响,造成严重的损失…… 利用实事辨析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辨析,初步理解什么是自然灾害,什么是人为灾害,为以下问题的探究奠定理论基础。 识图分析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识读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分布图,提高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读图过程中,更清晰的了解我国发生自然灾害的种类及自然灾害分析地区等相关问题。 在探究自然灾害的原因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根据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以幻灯片形式,条理清晰的呈现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等两类,使学生理解和识记起来更加容易。 借助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填表,完成各种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危害具有更深刻的清晰的理解。课堂小结 自然灾害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活,人类也一直在与自然灾害进行着斗争。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形成了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传扬下去。 谈收获和体会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作业布置 1.在家长的陪同下,找一找身边的避险场所。 2.收集抗灾、救灾英雄故事。板书设计 2.5 应对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种类 自然灾害的分布 自然灾害的危害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