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2.《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2.《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

资源简介

四年级下册语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本节课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意境,感悟作者的心情和高尚的品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主线,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有深度的语文诗歌课堂。
【教学内容】
《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物品质”,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积累送别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难点】
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2.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情境创设法 谈话法 讨论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渲染送别氛围
同学们,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可以说时时有诗、事事有诗、处处有诗,老师和大家对古诗,老师说上句,你来对下句,看看谁是我们班的小诗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们发现这些诗歌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是送别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设计意图:此环节老师用送别古诗导入新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添了课堂文化色彩,又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为整节课奠定了送别时凄凉哀婉的送别课堂氛围。】
二、释诗题,知作者
1.板书课题,强调生字“芙”“蓉”,上下结构,上收下放,上扁下长。
2.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3.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关注诗歌题目,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这首诗的题目传达出了很多信息,学习古诗题目,为学习古诗内容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过渡: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的情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由读,指名读。
2.再读古诗,读出节奏。(正确流利、有节奏。)指名读,明确诗歌的节奏。
3.三读古诗,读出韵味。出示课件,标注韵脚,你发现了什么?吴、孤、壶是韵脚,读得时候把韵脚拉长一些,更有诗歌的韵味。指名读并及时评价朗诵。
4.集体朗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多种朗诵形式,使学生初步体会课文内容和情感等,并且在反复的朗诵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语感。】
四、读诗品诗悟诗
(一)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1. 站在芙蓉楼上,诗人看到了什么?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预设:雨、江、楚山
怎样的雨?寒冷的雨,(寒雨)这场雨不仅寒冷,下得大吗?(寒雨连江)寒雨连江诗怎样的情景?(江水雨水连在一起,天地之间雾蒙蒙一片。)这场雨不仅冷,不仅大,还怎样呢?时间长吗?(寒雨连江夜入吴)这是一场又冷又大的雨。我体会到诗人孤寂的心情。寒,不仅是雨水寒冷,心里也寒冷。雨打湿了作者的衣衫,也打湿了作者的心。读诗句。
怎样的山?孤零零的楚山。我体会到诗人的孤独之情。孤,不仅指楚山孤零零的,还指作者的孤寂。读诗句。
2.把这些景物连在一起,结合插图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寒冷的雨笼罩着吴地,天地间一片迷蒙。(好一片迷蒙的景象,带着你的想象读一读前两句。)
预设: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和江面连在一起,分不清哪里是雨,哪里是江,诗人在天刚亮时,送别好友。(多么朦胧的画面,带着你的想象读一读前两句。)
预设:诗人站在江边,极目远眺,天地一片迷蒙,雨滴落在江面上,江面泛起层层涟漪。(带着你的想象你也来读读这两句诗。)
小结:多么迷蒙的景,多么寒冷的雨,多么孤独的山,多么孤寂的人,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前两句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设计意图:想象是品读诗歌的一把金钥匙。诗词由意象和意境组成。此环节的设计,通过想象,把诗中叠加的意象,构成生动可感的画面,让学生走进凄凉迷蒙的意境中,感知诗人孤寂的心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诵,学习诗歌内容,想象诗歌画面,感受诗人情感。】
(二)学习三四两句,感受高洁的情怀。
1.天亮了,这对好友就要分别了。如果是你,会让友人给你的家人带什么话呢?(保平安,表达思念之情)诗人王昌龄是如何嘱托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示后两句诗)
“冰心"是什么意思?
“玉壶”是什么意思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不仅王昌龄的诗句中用到玉壶冰心,在之前的南北朝时期诗人鲍照就有这样的诗句“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意思是我就像那垂下的红丝绳一样正直,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清白。
知道了冰心、玉壶,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王昌龄是怎样嘱咐辛渐的?(洛阳的亲友如果问我现在怎么样?你一定要告诉他我的心就像一片冰装在晶莹的冰壶中一样洁白无暇。)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王昌龄?
诗人只让辛渐告诉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2.补充资料:
王昌龄才华横溢,刚正不阿,因此受到小人的排挤和诬陷,多次被朝廷降职,41岁被贬岭南,51岁被贬到更为偏远的龙标。他为官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可以说,他一生壮志未酬。面对困境,他初心不改,不与贪官同流合污,始终保持内心的纯洁与高尚的品格。
3.了解了诗人的经历,请再读读这一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王昌龄?
我读出了一个正直的王昌龄。我读出了一个高洁的王昌龄。
4.创设情境引读:
让我们的思绪穿越千年,回到大唐,如果辛渐见了王昌龄的父亲,他的父亲可能会问辛渐什么呢?(我儿子怎么回事?他是不是贪赃枉法的小人?)辛渐怎样回答?(不是)父亲继续问:他是否托你给我带来了什么话了?他说:“一片冰心在玉壶"!父亲明白了原来王昌龄还是那个纯洁正直的王昌龄。
当亲密的兄弟问他:你会因为身处官场而与贪官同流合污吗?王昌龄坚决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情深意重的友人问他:你会因为遭到贬谪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吗?王昌龄依然会豪迈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不仅仅向亲友表明了自己高洁的品质,他还向谁表明了呢?他向全天下的昭示他有一颗高洁的心——一片冰心在玉壶。
5.归纳主题。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没有王昌龄玉洁冰清的高洁品性就没有这流传千古的诗篇。让我们再次吟诵这伟大的诗篇,再次感受王昌龄独特的人格魅力。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入背景资料,并创设了亲友相问的情景,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理解王昌龄高洁的品行,拓展课堂的宽度,也增加课堂的深度。】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2.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主题。课后积累你搜集到的送别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