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2张PPT)模块三 中国现代史专题04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八年级下册专题概述时间脉略内容概览考点精讲素养提升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2、知道“一国两制”的内涵;3、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4、认识“一国两制”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意义。5、列举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理解“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的意义;6、知道海协会、海基会,了解“九二共识”及其意义;7、了解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情况。课程标准(2022版)一、单元专题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实现了民族大日结。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考向定位 素养导向1.结合历史资料,考查一个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联系当前实际,从历史价值观角度考查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 3.结合历史考查两大成就:香港回归、澳门回归,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1.历史解释:通过阅读教材,完成对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以及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2.时空观念:历代中央政府与西藏、新疆与台湾的关系。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研读,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4.家国情怀: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厚植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5.唯物史观: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二、单元时间脉略祖国统一民族团结1947年5月1955年10月1958年1965年9月1979年1984年1992年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2015年11月《告台湾同胞书》发表提出“一国两制”构想达成“九二共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西藏自治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20世纪80年代初1993年汪辜会谈习近平与马英九会面考点归纳单元重点三、单元内容概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考点1 民族大团结考点2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考点3 海峡两岸的交流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本课知识结构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60-61)二、共同繁荣发展(P62-63)考点一: 民族大团结四、考点精讲重点理解:观察图片,历代中央政权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元朝疆域图(1330年)清朝疆域图(1820年)西汉疆域图1.汉代:设 ,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2.元朝:在西藏设 ,由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正式成为行政区;在西域地区,设 等机构管理军政事务。3.清朝:在西藏设置 和 管理西藏政教事务;在新疆地区设 管理西藏事务。西域都护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北庭都元帅府达赖、班禅驻藏大臣伊犁将军1、背景:[1]历史传统: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经济文化:各民族经济文化上已形成了取长补短、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民族关系;[3]近代政治: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中休戚与共,在根本利益上一致;[4]现实特点:建国初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考点一: 民族大团结四、考点精讲1.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制度含义:(1)前提:在国家统一领导下(2)实施范围: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3)设置方法: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自治区→州→县)(4)核心:行使自治权→立法、经济文化管理、交通执行权3、确立过程:(1)1949年通过的《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1949年1954年1984年4、实施概况: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1959年10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9日5、意义:①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②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③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处于封建农奴制处于奴隶制保留原始公社制度残余有30多个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人口;约400万人口100万人口当时有60万人口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考点一: 民族大团结四、考点精讲1.2 共同繁荣发展2、为实现共同繁荣的举措(1)政治上: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剥削和压迫;(2)经济上:通过人才、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3)文化上: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4)战略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时还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时期 措施 影响1951年一五计划1959年1965年20世纪末2006年 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实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封建剥削,人民翻身做主,迈进社会主义社会设立西藏自治区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知识串讲促进西藏发展的相关措施1.(2022年黑龙江大庆)下图为黑龙江省大庆市政区图其中①是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它的建立体现了我国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选举制度A真题演练2.(2022年广西梧州)广西在农历三月三开展壮族歌圩、抢花炮、打扁担、打铜鼓等民族风俗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壮乡民族风情、壮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反映少数民族重视A.经济开发 B.文化传承 C.科技创新 D.民族平等B【解析】根据材料“广西在农历三月三开展壮族歌圩、抢花炮、打扁担、打铜鼓等民族风俗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壮乡民族风情、壮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表明少数民族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进行文化传承,B项正确;材料商没有提到经济开发、科技和其他民族的信息,排除ACD项。故选B项。真题演练知道“一国两制”的内涵;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认识“一国两制”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意义。本课知识结构一、“一国两制”的构想(P65)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P66-68)考点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四、考点精讲新界香港岛九龙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1898年租借新界(99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香港维持“暂时不动”。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台湾台湾问题由来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在美国的庇护下维持所谓“中华民国”,造成两岸的分离与隔绝,形成“台湾问题”。1、背景[1]港澳台问题都是需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2]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3]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综合国力增强。香港澳门台湾考点二: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四、考点精讲2.1 “一国两制”的构想2、概况:(1)提出:80年代初 邓小平提出(2)含义:一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提与核心)两制:①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主体)②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补充)材料:香港五个“不变”,①香港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②法律基本不变;③生活方式不变;④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国际贸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变;⑤北京除了派军队外,不向香港特区派干部。3、地位:①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②基本政治制度之一。1、香港回归(1)谈判:1982年中英两国政府开始谈判(2)联合声明:中英两国政府在1984年12月正式签署(3)回归: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考点二: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四、考点精讲2.2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2、澳门回归(1)联合声明: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2)回归: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3、意义:[1]对祖国统一:①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②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2]对港澳: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3]对台湾:对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4]对世界: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知识拓展港、澳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及其含义红 旗:紫荆花:五颗星:香港香港同胞心系祖国祖国统一祖国紫荆花红旗:红白两色:香港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体现“一国两制”的精神五颗星 :国家的统一莲 花 :澳门的繁荣昌盛三个花瓣 :澳门有三岛组成大桥和海水:反映了澳门的环境特点区旗的绿色:充满生机的祖国4、回归原因及启示(1)原因:(2)启示:国力强盛是外交的后盾,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1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2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外交谈判的成功;3祖国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4知识串讲对比我国的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项目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经济特区不同点 目的 稳定社会,解决民族问题 祖国和平统一 发展经济,促进现代化建设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权限 可根据本地区、本民族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令、政策的自治区 拥有除外交、国防外的高度自治权 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政策范围 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港、澳、台(台湾尚未回归) 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相同点 ①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非主权实体); ②都是中央和地方关系; ③都是中国的一部分 1.(2022年内蒙古赤峰)以下对“一国两制”这一历史概念理解正确的是A.“一国”就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B.“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C.“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D.“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内涵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这里的“一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指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故B符合题意;真题演练2.(2022年江苏泰州)近年来,驻澳军队广泛开展“中国故事”系列文化联谊活动,创作了(可爱的中国)(澳门同胞的中国心》(吉祥澳门)等作品,受到澳门民众的热烈欢迎。这些举措A.是对“九二共识”的认同 B.促进了内地与澳门的经贸联系C.彰显了澳门的高度自治权 D.增强了澳门民众的祖国认同感D【解析】根据材料“近年来,驻澳军队广泛开展“中国故事”系列文化联谊活动,创作了(可爱的中国)(澳门同胞的中国心》(吉祥澳门)等作品,受到澳门民众的热烈欢迎”可得出多措并举,增进澳门民众归属感认同感,D项正确;“九二共识”是大陆与台湾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排除A项;材料与经贸联系、澳门的高度自治权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真题演练列举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理解“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的意义;知道海协会、海基会,了解“九二共识”及其意义;了解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情况。本课知识结构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P70-73)二、日益密切的交往(P73)考点三:海峡两岸的交流四、考点精讲重点理解台湾历史知识回顾三国:吴国卫温到夷洲隋朝: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台湾府→台湾省1895-1945:日占台湾1、台湾问题的由来:[1]内战遗留问题:1949年国民党败逃盘踞台湾[2]反华势力介入:1950年美国派第七舰队阻止解放台湾考点三: 海峡两岸的交流四、考点精讲3.1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2、对台方针政策的演变(1)新中国成立初:明确提出解放台湾(2)50年代:毛泽东: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3)80年代: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4)90年代:江泽民:八项主张3、推进两岸交往的史实(1)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和马祖(2)1987年台湾调整三不政策,38年隔绝状态被打破(官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981年,一位台胞绕道日本从台湾回到家乡陕西大荔,跪倒在分离32年的老母膝下。1991年5月,高秉涵首次返乡,图为他(左一)眼含热泪与乡亲交谈,随同他回家的还有客死他乡的众多老兵叶落归根的临终夙愿。1988年1月20日,由台湾“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组织的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登上了长城。3、推进两岸交往的史实(1)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和马祖(2)1987年台湾调整三不政策,38年隔绝状态被打破(3)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协会(4)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官方)(5)1993年汪辜会谈-“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6)1995年,江泽民八项主张(7)2005年,胡连会(重申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大陆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8)2015年,习马会(建国后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1、交往概况(1)人员、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蓬勃发展;(民间)(2) 2008年“三通”启动,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考点三: 海峡两岸的交流四、考点精讲3.2日益密切的交往2、展望台湾问题(1)有利因素:(2)不利因素:①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两岸同根同种,同民族传统同文化传承;③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影响力的加大;④“一国两制”正确方针,港澳成功的范例;⑤两岸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密切;⑥《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⑦国际社会的公认。①岛内分裂势力;②国际反华势力干涉。(3)展望:制止分裂,尽早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2019年1月2日上午10时《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回顾历史,是为了启迪今天、昭示明天。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70载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定论,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两岸中国人、海内外中华儿女理应共担民族大义、顺应历史大势,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广大台湾同胞都是中华民族一分子,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认真思考台湾在民族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把促进国家完全统一、共谋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无上光荣的事业。台湾问题是内战的历史遗留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港澳问题是西方殖民者侵华的历史遗留问题,是国家主权与外交问题。1.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有什么不同?2.面对台湾问题,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应对?①积极拥护祖国统一的方针政策,坚持一个中国原则②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与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③积极推进两岸的交流与合作④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做贡献重点理解三国-吴国元朝1662年1684年1885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州澎湖巡检司郑成功收复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设台湾省荷兰侵占台湾明末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抗日战争胜利,收复台湾1945年1949年解放战争国民党败退台湾第一次分离第三次分离回归第二次分离回归台湾正式归属中央管辖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巩固东南海防,维护国家统一知识串讲历史上的台湾1.(2022年黑龙江龙东)“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中表达了台湾同胞对回归祖国的渴望。改革开放后,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我国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A.和平统一 B.坚持一个中国C.“三不”政策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D【解析】为了顺利推进解决台湾问题,我国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排除A项,D项正确;坚持一个中国是九二共识的内容,是解决台湾的前提,排除B项;台湾当局的“三不”政策 一般指“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不利于解决台湾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真题演练2. (2022年云南昆明)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A. “一国两制”方针 B. 八项主张C 两岸直接“三通” D. “九二共识”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即“九二共识”,D项正确;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陆提出“一国两制”方针、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2008年实现两岸直接“三通”,排除ABC项。故选D项。真题演练(2022年江苏盐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进举法》以一定人口的比例为基础,又适当照顾地区和单位,在城市与乡村间、少数民族与汉族间,作了不同比例的规定,使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相应的代表。——《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1)据材料一概括《选举法》的特点。该材料体现了我国哪一政治制度 五、核心素养提升【答案】(1)特点:以一定人口的比例为基础,又适当照顾地区和单位,在城市与乡村间、少数民族与汉族间,作了不同比例的规定,使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相应的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022年江苏盐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由于历史上反动统治者长期实行民族压追政策,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以致民族问题往往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而难于处理……鉴于情况复杂,中国共产党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正确的民族工作方针和政策。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2)据材料二归纳民族问题复杂表现。为此,中共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五、核心素养提升【答案】(2)表现:历史上反动统治者长期实行民族压追政策,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以致民族问题往往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而难于处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022年江苏盐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不管大陆还是港、澳、台地区,都只有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它们与中央人民政府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系。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是根据中国国请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光辉范例。——胡维革、胡晓岩《关于香港回归祖国的思考》(3)材料三中“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构想是什么 请写出其成功实践的范例。五、核心素养提升【答案】(3)一国两制香港回归或澳门回归(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我国确立制度、制定政策的出发点。五、核心素养提升【答案】(4)出发点:基本国情、人民利益感谢您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