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断句专项练习(共八类,附参考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断句专项练习(共八类,附参考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文言断句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判断句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其中判断句式的特点。
(1)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2)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
(1)句式特点:
译文:
(2)句式特点:
译文:
二、被动句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其中被动句式的特点。
子云字景乔,子恪第九弟也。年三十,方起家为秘书郎。迁太子舍人,撰《东宫新记》奏之,敕赐束帛。大通元年,除黄门郎,俄迁轻车将军,兼司徒左长史。二年,入为吏部。(1)三年,出为临川内史,在郡以和理称,民吏悦之。子云善草隶书,为世楷法。答敕云:年二十六,著《晋史》,至《二王列传》,欲作论语草隶法,言不尽意,遂不能成。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以来,自觉功进。(2)其书迹雅为高祖所重,尝论子云书曰:“笔力劲骏,心手相应,巧逾杜度,美过崔寔,当与元常①并驱争先。”其见赏如此。
(节选自《梁书·卷三十五》)
[注] ①元常:钟繇(151-230),字元常。三国时期魏国重臣,著名书法家。
(1)句式特点:
译文:
(2)句式特点: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其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故有爱于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于主,则罪当而加疏。故谏说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之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有爱于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于主,则罪当而加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宾语前置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其中宾语前置句式的特点。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1)“先生非求于人,人而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2)“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1)句式特点:
译文:
(2)句式特点: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唐主立齐王景遂为皇太弟。徙燕王景达为齐王,领诸道兵马元帅。景遂尝与宫僚燕集,赞善大夫张易有所规谏,景遂方与客传玩玉杯,弗之顾。易怒曰:“殿下重宝而轻士。”取玉杯抵地碎之,众皆失色。景遂敛容谢之,待易益厚。 (节选自《资治通鉴》)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景遂尝与宫僚燕集,赞善大夫张易有所规谏,景遂方与客传玩玉杯,弗之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省略句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其中省略句式的特点。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2)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3)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1)句式特点:
译文:
(2)句式特点:
译文:
(3)句式特点: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周厉)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节选自《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定语后置句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其中定语后置句式的特点。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1)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
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2)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选自《元史·刘秉忠传》)
(1)句式特点:
译文:
(2)句式特点: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王浚,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浚博涉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浚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浚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浚告母,邈遂妻之。……
(节选自《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介词结构后置句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其中状语后置句式的特点。
王悦,字众喜,京兆蓝田人也。太祖初定关、陇,悦率募乡里从军,屡有战功。大统四年,东魏将侯景攻围洛阳,太祖赴援。悦又率乡里千余人,从军至洛阳。及战,悦所部尽力,斩获居多。十三年,侯景据河南来附,仍请兵为援。太祖先遣韦法保帅众助之。悦言于太祖曰:“侯景之于高欢,始则笃乡党之情,末乃定君臣之契。位居上将,职重台司,论其分义,有同鱼水。(1)今欢始死,景便离贰,背德于高氏,岂肯尽节于朝廷。(2)今若益之以势,援之以兵,恐朝廷贻笑将来也。”太祖纳之,乃遣赵士宪追法保,而景寻叛。 (选自《周书·王悦传》,有删改)
(1)句式特点:
译文:
(2)句式特点: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令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亮见权于柴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主谓倒装句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其中主谓倒装句式的特点。
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文王乃惧,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请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仲尼闻之曰:“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句式特点: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节选自《欧阳修全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译文:
八、固定句式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译文:
(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译文: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译文: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译文:
(5)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译文:
(6)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译文:
(7)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译文:
(8)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1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1)句式特点:“楚俗信巫不信医”是无标志的判断句,“自三代以来为然”是用“为”表判断的判断句。译文:楚国的风俗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术,从三代以来就是这样,现在更为严重了。(2)句式特点:“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是用“……也”表判断的判断句。译文: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参考译文】
楚国的风俗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术,从三代以来就是这样,现在更为严重了。一切疾病不考虑病的时间长短轻重,药一旦入口不奏效,立即就摒弃不用。至于巫术,反复试验十几次没有效果,也不悔改,并且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沉痛自责,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最终没有一句话是归罪于巫师的。所以功劳永远归于巫师,而失败永远归于医生。
2.参考答案:(1)句式特点:句中的“在郡以和理称”是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译文:大通三年,(子云)出京担任临川内史,在临川郡时因为处事和洽得当被人称道,百姓和官员都很喜欢他。(2)句式特点:句中的“其书迹雅为高祖所重”是“为……所……”表被动的被动句,“其见赏如此”是“见”表被动的被动句。译文:子云的书法极被皇帝推重,(皇帝)曾评论子云书法说:“笔力刚劲挺拔,心手相应,技巧超出杜度,体美胜过崔寔,当与钟繇竞争高下。”他就像这样被欣赏。
【参考译文】
子云字景乔,是子恪的九弟。三十岁时,才从家中被征召出来任秘书郎。担任太子舍人时,编撰《东宫新记》上奏给皇帝,(皇帝)下令赏赐给他束帛。大通元年,授官黄门郎,不久升任轻车将军,兼司徒左长史。大通二年,入任吏部。大通三年,(子云)出京担任临川内史,在临川郡时因为处事和洽得当被人称道,百姓和官员都很喜欢他。子云擅长草书和隶书,被世人作为楷模法式。他回答皇帝的询问时说:二十六岁时,编著《晋史》,写到《二王列传》,想写出对草隶笔法的评论,然而言不尽意,竟没能写成。十多年来,看到皇帝的《论书》一卷,品评书法笔势,透彻了解文字的形体。从那时研究思考,才领悟隶书的规式。从那时以来,自己感觉到写字功夫长进了。子云的书法极被皇帝推重,(皇帝)曾评论子云书法说:“笔力刚劲挺拔,心手相应,技巧超出杜度,体美胜过崔寔,当与钟繇竞争高下。”他就像这样被欣赏。
3.[解析](1)句中的“见……于”表被动。(2)“前见贤而后获罪者”中的“见”表被动。(3)“故有爱于主”中的“于”表被动,“见憎于主”中的“见……于”表被动。
[答案](1)从前弥子瑕被卫国君主宠爱。
(2)弥子瑕的德行和当初一样没有改变,以前所以被认为孝顺而后来被治罪的原因,(是卫君对他的)爱憎有了极大的改变。
(3)所以说,被君主宠爱时就认为他聪明能干,愈加亲近;被君主憎恶了,就认为他罪有应得,就愈加疏远。
【参考译文】从前弥子瑕被卫国君主宠爱。按照卫国的法律,偷驾君车的人要判断足的罪。不久,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知道这件事,就连夜通知他,弥子瑕就诈称君主的命令驾着君主的车子出去了。君主听到这件事反而赞美他说:“多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病竟愿犯下断足的惩罚!”弥子瑕和卫君到果园去玩,弥子瑕吃到一个甜桃子,没吃完就献给卫君。卫君说:“真爱我啊,自己不吃却想着我!”等到弥子瑕容色衰退,卫君对他的宠爱也疏淡了,后来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个人曾经诈称我的命令驾我的车,还曾经把咬剩下的桃子给我吃。”弥子瑕的德行和当初一样没有改变,以前所以被认为孝顺而后来被治罪的原因,(是卫君对他的)爱憎有了极大的改变。所以说,被君主宠爱时就认为他聪明能干,愈加亲近;被君主憎恶了,就认为他罪有应得,就愈加疏远。因此,劝谏游说的人,不能不调查君主的爱憎态度之后再游说他。
4.参考答案:(1)句式特点:“奚为不受”,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为奚不受”。译文:先生不是向人讨要,而是别人甘愿献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2)句式特点:“不我骄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骄我也”。译文:我听说,接受别人的东西就敬畏别人,给予别人东西的人就骄傲地待人。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
【参考译文】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座城,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接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先生不是向人讨要,而是别人甘愿献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的东西就敬畏别人,给予别人东西的人就骄傲地待人。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节操。”
5.[解析]“弗之顾”是以“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正确的语序应为“弗顾之”。
[答案]李景遂曾和宫中僚属聚会,赞善大夫张易有所劝谏,而李景遂正和客人们传看赏玩玉杯,不回头理会他。
【参考译文】南唐主立齐王李景遂为皇太弟。改封燕王李景达为齐王,统领诸道兵马元帅。李景遂曾和宫中僚属聚会,赞善大夫张易有所劝谏,而李景遂正和客人们传看赏玩玉杯,不回头理会他。张易愤怒地说:“殿下看重宝物而轻视士人!”抓过玉杯来摔在地上砸碎了,众人都大惊失色。而李景遂收起笑容向张易道歉,从此对张易更加重视。
6.参考答案:(1)句式特点:该句省略了主语“仲长统”,“游学”后省略介词“于”,以及省略了“与(之)交友者多异之”的“之”。译文:(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附近游历学习,和(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2)句式特点:句中“干善待遇(之),(高干)访(之)以当时之事”省略了宾语、主语及动词宾语。译文: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善待了(他),(高干)向(他)询问当时的形势。(3)句式特点:“每州郡命召(之),(仲长统)辄称疾不就”省略了宾语及主语。译文: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总是称病不去。
【参考译文】
仲长统字公理,是山阳高平人。年少时爱好学习,广博涉猎书记,擅长言辞。二十多岁时,(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附近游历学习,和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州刺史高干,是袁绍的外甥。(高干)向来喜欢名士,招揽四方游士,四方游士多归附于他。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善待了(他),(高干)向(他)询问当时的时势。仲长统对高干说:“你有做大事的志向却没有做大事的才干,喜欢招揽士人却不善于选择人才,这就是您要十分戒备的事情。”高干向来自视很高,没有采纳他说的话,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干。没过多久,高干凭借并州(之力)叛乱,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并州、冀州的士人因此都认为仲长统奇异。仲长统生性洒脱,敢于直言,不拘小节,话语不多,与常人不同,(因此)当时有人称他为“狂生”。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总是称病不去。常常认为凡是追求帝王业绩,想以此来立身扬名的人,他们的名声不可能长久存在,人的一生容易消亡,悠然自得,与世俗沉浮,可以自娱,想选择清静空旷的地方居住来使自己感到快乐。
7.[解析]该句省略内容较多,翻译时需要补充,“王怒,(王)得卫巫,使(之)监谤者,(卫巫)以(之)告(王),(王)则杀之。(于是)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答案]厉王发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来监视那些议论的人,(巫师)发现了后就来报告(厉王),(厉王)就立即杀掉那个议论的人。于是国人没有谁再敢开口说话,路上相见也只能互递眼色示意而已。
【参考译文】周厉王暴虐无道,放纵骄傲,国人都公开议论他的过失。召公劝谏说:“人民忍受不了您的命令了!”厉王发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来监视那些议论的人,(巫师)发现了后就来报告(厉王),(厉王)就立即杀掉那个议论的人。于是国人没有谁再敢开口说话,路上相见也只能互递眼色示意而已。
8.参考答案:(1)句式特点:“古制之宜于今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宜于今之古制”。译文:刘秉忠收集祖宗的旧制,参照适合于今天的古代制度,一条条地列出来上报给他听。(2)句式特点:“人物可备器使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可备器使之人物”。译文:(刘秉忠)闲暇时帮着皇上参谋,推荐可供重用的人才,凡是他甄别选拔的人,后来都成了名臣。
【参考译文】
中统元年,元世祖即位,询问治理天下的关键、修养百姓的好方法,刘秉忠收集祖宗的旧制,参照适合于今天的古代制度,一条条地列出来上报给他听。(世祖)于是下发诏令建立元,设立中书省、宣抚司。朝廷的旧臣、山林的隐逸之士,都被录用,人才济济,粲然一新。
刘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大小,凡是有关于国家的大事,知道的没有不说的,说的皇上没有不听的,皇帝对他越来越宠爱信任。(刘秉忠)闲暇时帮着皇上参谋,推荐可供重用的人才,凡是他甄别选拔的人,后来都成了名臣。
9.[解析]定语后置句,句中的“者”为标志词语,无实义,可不译。
[答案]一些不廉洁的官吏(听到他来上任),都望风而去。
【参考译文】王浚,字士治,是弘农湖人。家中世代为二千石。王浚博通典籍,姿貌俊美,但不注意修养品行博取名声,不被乡里人称道。稍后才改变志节,爽朗旷达,恢宏有大志。曾经修建宅第,在门前开了一条数十步宽的路。有人对他说路太宽有何用,王浚说:“我打算使路上能容纳长戟幡旗的仪仗。”众人都笑他,王浚说:“陈胜说过,燕雀哪能知道鸿鹄的大志呢?”州郡征召王浚为河东从事。一些不廉洁的官吏(听到他来上任),都望风而去。刺史燕国人徐邈有个才貌俱全的女儿,因选择夫婿而未嫁。徐邈便大会同僚佐吏,令女儿在内观看。女儿看中了王浚,并指着告诉了母亲,徐邈便把女儿嫁给了王浚。……
10.参考答案:(1)句式特点:“背德于高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高氏背德”;“岂肯尽节于朝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岂肯于朝廷尽节”。译文:如今高欢刚刚死去,侯景就离心怀有异志,对高氏背叛恩德,怎么愿意对朝廷尽节。(2)句式特点:“今若益之以势”,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今若以势益之”;“援之以兵”,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兵援之”。译文:现今如果增加他的势力,用军队去援助他,恐怕朝廷也会被后人笑话。
【参考译文】
王悦,字众喜,是京兆蓝田人。周太祖刚刚平定关中和陇地,王悦就率领招募的同乡随军出征,多次建立战功。大统四年,东魏将领侯景围攻洛阳,周太祖前去救援。王悦又率领同乡一千多人,跟随军队到达洛阳。等到开战时,王悦所统率的部属全力作战,斩杀俘获的敌人占多数。大统十三年,侯景占据河南前来归附,仍请求派军队作为援助。太祖先派遣韦法保率领军队援助他。王悦向太祖进言说:“侯景对于高欢,开始时就有深厚的同乡之情,最后又确定了君王和臣子之间的志趣相合。官位居于上将,职位重在台司,论及他们的情义,就如同鱼和水一样。如今高欢刚刚死去,侯景就离心怀有异志,对高氏背叛恩德,怎么愿意对朝廷尽节。现今如果增加他的势力,用军队去援助他,恐怕朝廷也会被后人笑话。”周太祖采纳了王悦的建议,于是派遣赵士宪追回韦法保,而侯景不久之后果然叛乱了。
11.[解析]第(1)句中“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是介词结构后置句;第(2)句中“亮见权于柴桑”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1)事情很危急了,请允许我奉命向孙将军求救。(2)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
【参考译文】 曹操将要从江陵顺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了,请允许我奉命向孙将军求救。”于是与鲁肃一起去拜见孙权。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劝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在汉南招收兵马,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平定大乱,已大致稳定局面,于是攻破荆州,威势震动天下,英雄没有了施展本领的地方,所以刘豫州逃遁到这里,希望将军估量自己的实力来处理这个局面。”
12.参考答案:句式特点:句中“仁哉文王”“智哉文王”皆为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文王仁哉”“文王智哉”。译文:周文王真仁慈啊!不看重方圆千里的土地而请求废除炮烙之刑。周文王真聪明啊!献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百姓的心。
【参考译文】
从前周文王侵占孟地,攻克莒地,夺取酆地,办过这三件事后引起了纣王的憎恨。周文王于是很害怕,要求进献给纣王洛水西边、赤壤地方方圆千里的土地,用来请求废除炮烙这种酷刑,天下的人都很高兴。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周文王真仁慈啊!不看重方圆千里的土地而请求废除炮烙之刑。周文王真聪明啊!献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百姓的心。”
13.[解析]两处倒装为重点:“殓以嫁时之衣”,介宾短语后置;“甚矣吾贫可知也”,主谓倒装。
[答案]我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参考译文】谢氏生于一个富盛的家族,她二十岁嫁给了我,过了十七年就去世了。死后,我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14.参考答案:(1)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沛公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入呢?(3)(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4)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不屑与他们同列,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不如这些人,岂不是令人感到奇怪吗!(5)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6)祝酒完毕,(项庄)说道:“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有什么用来作为娱乐的,请允许我舞剑(助兴)。”(7)如今我是一个亡国的卑贱俘虏,极其卑微鄙陋,过分地受到提拔,恩宠优厚,怎么敢犹疑不决,有什么非分的愿望呢。(8)既然这样,那么六国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却没有满足,六国送给秦越多,秦国侵略六国越厉害。
15.[解析](1)“韩请救于齐”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蚤”通“早”,“孰与”是固定句式。(2)“兵”是“军队”的意思;“是……”相当于固定句式,可译为“这是……”;“顾”是“反而、却”的意思。
[答案](1)韩国派使臣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早救(韩国)与晚救(韩国)相比,哪一个更好呢?”
(2)韩国、魏国的军队没有疲敝,我们就去救援,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军队的攻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
【参考译文】魏国的庞涓攻打韩国。韩国派使臣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早救(韩国)与晚救(韩国)相比,哪一个更好呢?”成侯邹忌说:“不如不救。”田忌说:“我们不救韩国,韩国将会灭亡并且被魏国吞并,(我们)还是早些出兵救援为好。”孙膑说:“韩国、魏国的军队没有疲敝,我们就去救援,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军队的攻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况且这次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快灭亡时,一定会向东再来恳求齐国。(那时我们再出兵,)既可以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又可以趁魏国军队的疲敝(攻打它),就可以一举两得,名利双收。”齐威王说:“好!”便暗中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救,让他回去(却迟迟不出兵)。韩国以为能依仗齐国,(便奋力抵抗,)但五次大战都大败而归,只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东边的齐国身上。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