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共40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共40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习目标
一、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
二、了解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
三、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阿拉伯帝国

一、阿拉伯帝国
阿布扎比
迪拜
头上一块布,全球我最富
为什么这么富?
一、阿拉伯帝国
1.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1)背景:
①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
②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③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中国旧称回教、清真教或天方教
(2)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政教合一
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是建立在政教合一、商业文明、游牧文化的综合基础上,扩张势头比汉帝国、罗马帝国更加猛烈,在默罕默德以真主名义统一阿拉伯半岛后,为满足统治者的权力欲求及对商路和土地的需求,阿拉伯帝国掀起了长达一百多年的以宗教为名的扩张运动,建立了一个继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国土面积达1340万平方公里。在这一过程中,政教合一的体制产生了极大地向外冲击力。在当时等级制盛行的历史条件下,伊斯兰教的平等主张还是比较进步和受到下层人民欢迎的,真主和古兰经使阿拉伯人无所畏惧,士兵作战勇敢,不怕死亡。在以宗教为名的扩张战争中,战斗热情明显强于周边的民族。
⑥外部形势:周边王朝外强中干,日落西山
根据材料说明阿拉伯帝国兴起和建立的有利条件
①政治基础:7世纪,默罕默德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
③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
②经济因素:北方土地肥沃的新月地区文明的吸引
④军事因素:阿拉伯军队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引进先进武器,提高军队战斗力
⑤群众基础:下层人民的支持
一、阿拉伯帝国
一、阿拉伯帝国
2. 阿拉伯帝国的鼎盛
(1)政治: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财务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政教合一
探究一
阿拉伯帝国的商业
(2)经济: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
材料一
据材料一,说一说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的范围?
海陆繁荣,范围广阔
一、阿拉伯帝国
2. 阿拉伯帝国的鼎盛
探究一
阿拉伯帝国的商业
(2)经济:
结合材料一、二,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阿拉伯帝国对外贸易范围广阔,商品种类丰富,首都巴格达时世界范围的商业大都会,是沟通当时世界亚非欧贸易的桥梁。(集散中心)
巴格达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有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材料二
一、阿拉伯帝国
2. 阿拉伯帝国的鼎盛
(2)经济:
①商品经济: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
一、阿拉伯帝国
2. 阿拉伯帝国的鼎盛
(2)经济:
①商品经济: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②转运贸易:阿拉伯商人在东亚、西欧、非洲等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
③城市发达:帝国境内城市
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
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
首都巴格达,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中央,扼水陆交通之要冲,极盛时期城市人口多达150万,……巴格达码头经常停泊数百艘来自全国各地和各国的船只,其中也有中国商船。……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的香料、中亚的宝石、东非的象牙和金砂等,都经阿拉伯商人转销世界各地。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一、阿拉伯帝国
2. 阿拉伯帝国的鼎盛
(3)文化:
探究二
阿拉伯帝国的文化
●材料在公元634年到公元5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东至中国边境的帝国.....商业贸易频繁交往的同时,科学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强了。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在地理上,阿拉伯联系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上,阿拉伯在东西方之间承当了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印度的科学文化有很大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的;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阿拉伯文化实在吸收了古希腊文化和古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伯科学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
——张帅《阿拉伯文明的起落》
结合课本及材料,指出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概括阿拉伯人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做出的贡献。
一、阿拉伯帝国
2. 阿拉伯帝国的鼎盛
(3)文化:
①成就:阿拉伯人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②地位: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一、阿拉伯帝国
2. 阿拉伯帝国的鼎盛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穆罕默德
(3)文化:
一、阿拉伯帝国
2. 阿拉伯帝国的鼎盛
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
表现 继承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经典著作
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原因 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拥有开放宽容的态度
统治者重视知识,并采取招揽各民族优秀人才的政策
地处欧、亚、非洲交界处,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阿拉伯人不断吸收其他民族中的精华,并加以创造改进
③影响 ①保存并传播了古代西方文化;②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③融合并发展了古代文化
④特点 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
一、阿拉伯帝国
2. 阿拉伯帝国的鼎盛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回顾:(第三课)
奥斯曼人兴起后,逐步蚕食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但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帝国灭亡。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 兴起过程
(1)奥斯曼土耳其人本是西突厥人的一支,最初生活在中亚地区,11世纪迁移到小亚细亚。1299年,突厥人的首领奥斯曼宣布独立,新国家被称为“奥斯曼”。
(2)13世纪,土耳其人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3)14世纪中期,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4)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
(5)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奥斯曼帝国的伟业要归功于地理位置上的一个巧合:他们的领土位于小亚细亚半岛西北角,这个位置颇具战略意义。当拜占庭帝国衰弱的时候,他们的领地恰好与拜占庭帝国的亚洲领土接壤。此外,从奥斯曼人的领地出发,还可以很容易抵达大海,并借由海路到达欧洲巴尔干地区。
——(英) 帕特里克贝尔福著,栾力夫译《奥斯曼帝国六百年:土耳其帝国兴衰》
唐朝与东西突厥
我们学过哪些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299年 -1922年)
波斯帝国(前550~前330 )
亚历山大帝国(前334年-前323年)
罗马帝国(前27年—395年)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395年—1453年)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
教材P9
教材P10
教材P10
教材P18
教材P22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2. 统治
(1)政治:
①元首: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哈里发与苏丹的区别:
哈里发是伊斯兰教的教职,同时也作为伊斯兰教国家的首脑的称呼,因此在政教合一的时候是统一的国家元首兼宗教领袖的称呼。例如阿拉伯帝国时的四大哈里发。
苏丹最早是地方行政首脑和军队的指挥官,后来在伊斯兰教世界分裂后,地方政治势力纷纷自立为王,遂成为军政兼有的首脑名称。如土耳其苏丹、埃及苏丹、文莱苏丹。
继承阿拉伯——政教合一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2. 统治
(1)政治:
②阶层: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2. 统治
(2)经济
15-16世纪,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3)外贸
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印度在古代和中古时期并不是一个国家概念,仅仅是个地理名词。古代文明和中古文明发生在印度半岛的北部地区,这两条河流就是印度河、恒河。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南亚
(1)笈多王朝
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印度人自己建立的一个空前繁盛的王朝
①政治与经济: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政令不够统一。
②宗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恪守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南亚
(2)德里苏丹国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兴起: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2)统治: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3)宗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笈多王朝 德里苏丹国
时间 4C-6C 13C-16C
主要宗教 印度教(由婆罗门教演化而来 伊斯兰教
政治 地方分权,存在藩王割据 中央集权,政教合一
地理范围 印度北部
南亚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2.东亚
(1)日本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①中央集权国家建立
背景: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唐文化的影响。
②大化改新: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
●640年,圣德太子派到中国留学30多年的高向玄理、留学僧南渊请安回国(此前僧旻已于632年归国) ,他们带回隋唐的封建统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传授给皇室贵族,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日]吉田茂著,李杜译《日本史》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2.东亚(1)日本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①中央集权国家建立
背景: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唐文化的影响。
②大化改新: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
内容 政治 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经济 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文化 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
外交 向中国唐朝政治经济体制学习, 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
影响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给日本历史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2.东亚(1)日本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①中央集权国家建立
A.背景: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唐文化的影响。
B.大化改新: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
C.结果: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隋唐律令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孝德天皇
继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本矛盾,没有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2.东亚(1)日本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②庄园制与武士
A. 庄园经济形成::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在律令制国家,广大劳动人民的负担仍然是沉重的。口分田一般只能勉强维持一家的口粮,而租庸调就占去口分田的1/5,此外还有杂徭和兵役负担。杂徭是地方政府征用的劳役,壮年男子服役60天。农民缴纳的田租(稻谷)要送到郡或京城去,途中的费用由自己负担。兵役也是农民一项沉重的负担,壮年农民要服3年兵役,每三四年,征丁一次,自备武器和粮食。政府和贵族还向农民放贷,称为“出举”,公出举的利息高达50%,私出举利息高达100%。
2.东亚(1)日本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②庄园制与武士
B.武士集团形成:贵族及庄园领主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材料: 9世纪中叶以后的300余年间,日本政局极其腐败动荡,社会秩序混乱不堪....地方上豪强肆意横行,相互间为掠夺土地而不断火并,公然抗命朝廷的事例时有耳闻。.... 各地庄园主为了保护财产,统治庄民,扩充势力,竞相武装自己的家庭成员和仆从,从而形成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主从关系的军事集团一武士团,其成员称为武士。武士团的首领大多来自庄园主、郡司土豪和部分因失势而流落地方的中央贵族的后代,他们有责任保护和豢养下级武士,下级武士必须绝对服从、效忠首领。
一王斯德主编, 沈坚,金志霖著《世界通史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一1 500年以前的世界》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说说武士集团产生的背景,将军与武士之间的关系。
背景: 9世纪中叶后,日本政局动荡,社会秩序混乱;地方豪强崛起;庄园主为保护财产。
严格的主仆关系,诞生武士精神
2.东亚(1)日本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③幕府统治
A.建立: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2.东亚(1)日本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③幕府统治
B.政治统治:
A.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B.幕府从朝廷获得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利。
C.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
D.将军赋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2.东亚(1)日本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③幕府统治
C.锁国政策: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内容 (1)禁止日本船只出海贸易、禁止日本人与海外往来,偷渡者要处以死刑。
(2)取缔天主教的传教活动,对潜入日本的传教士应该予以告发和逮捕,以防止天主教在日本的蔓延。
(3)对驶抵日本的外国船只实行严密的监视,贸易活动也由幕府进行严格的管制。
D.影响:德川幕府严格的等级制和锁国政策保护了封建制度,但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也失去了利用工业革命等海外优势条件促进经济发展的机会。
2.东亚(2)朝鲜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①基本统一: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②高丽王朝建立: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唐朝制度
政治 仿效唐朝制度,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
选官 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
文化 传播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
2.东亚(2)朝鲜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①基本统一: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②高丽王朝建立: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唐朝制度
③迁都改号: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④维护主权: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
古代朝鲜文化打上了中国文化影响深刻的烙印,如提倡儒学,实行科举制,派贵族子弟到唐朝留学,培养国王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另外,中国的汉字、汉文和儒家思想早就传入朝鲜,新罗统一朝鲜后与唐朝密切交往,注重借鉴中国文化来发展本国文化,如朝鲜的文字、史学等,同时朝鲜人民又推陈出新,在借鉴中国胶泥活字印刷的基础上,发明铜活字印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以中国文化为中心,学习借鉴,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
2.东亚(2)朝鲜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本课思维导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