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课题名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的创立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识读课本内容和相关历史资料,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正确评价大运河的历史作用;通过梳理、比较古代的选官制度,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通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热情。教学重点 隋朝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影响。教学难点 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七年级的学生辨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对于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需要运用多样化的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史料研读,强化唯物史观,树立一分为二,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观点与意识。科举制度创立的意义需要从正反两方面 来着手突破,但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隋朝的疆域图,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相关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这一课,归纳预习中的困难和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回忆《朝代歌》,对应已学内容与时代阶段特征。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引言:隋朝经历 38 年,二世而亡。那么, 隋朝是由谁建立、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它有哪些建树从而“光芒四 射”?又是为何“短暂而亡”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学习第 1 课。 学生:学生完整背诵朝代歌。 【设计意图】通过《朝代歌》,用时序将所学朝代更替显现起来,从而加强时空观 念与强化时代阶段特征,初步感知隋朝。 二、讲授新课 (一)隋朝的统一 教师:简单讲授隋文帝统一全国的历史,请学生小组之间思考三个问题: 1. 隋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和开国皇帝。 2. 隋朝统一天下的时间和事件。 3. 隋统一之后,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一?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回答老师的问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 1.隋朝的建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解:隋朝建立的时间,从课本中我们可以看到,是 581 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在长安。 呈现:隋文帝画像 2. 隋朝的统一 播放《隋朝形势图》,指出长安位置。 讲解:隋朝的统一,是在 589 年,隋灭陈,最终统一天下。我们需要注意,隋朝都城长安的位置,长安就是指的今天陕西西安。 学生:根据教师指引,识别地图,找到都城长安的位置。 【设计意图】落实基础史实,培养学生识图能力,记忆重点时间、人 物、地名等。 教师:向学生提问隋朝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呢?要求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在学生思考后归纳讲解:首先,北方民族的大交融,民族之间矛盾逐渐消融。同时,由于战乱,大批北方人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使得南北经济的差距日益缩小。第二,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第三,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与此同时,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发展经济,稳定局面,从而出现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的局面。第五,隋文帝战略战术运用得当。这一系列都说明:统一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 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总结隋朝统一的原因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促使学生对隋文帝有初步的了解,初步认识统一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 教师:提出问题:隋的统一,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呈现朝代回顾示意图(局部)在学生回答后演示并讲解:我们回顾一下之前的历史。自西晋灭亡以来,经过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最终,在589年隋朝统一全国,从而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也为后来唐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因此,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特别是自西晋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开创了隋唐320多年统一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为隋唐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探究,加深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的理解,更深刻地意识到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为隋唐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意义重大。 教师:布置任务,隋朝还采取哪些措施巩固统一?结合课本,说说采取这些措施后的作用有哪些?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总结归纳,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包括,首先,当然是隋文帝的励精图治。经济方面: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这些措施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开皇之治”。也为隋开通大运河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和探究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全面感知隋文帝时期隋朝国力的强盛,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开通大运河 教师:让学生看课本《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强调记忆大运河的中心、南北端点、四段的名称。 学生:阅读地图,自行寻找答案。 教师:学生识图标记后,讲解:我们对照课本《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为了方便大家记忆,把它总结为“一二三四五”一条大运河,指的就隋朝大运河;两千多千米,指的是它的长度;三点,在这条大运河上,注意最北到达涿郡,就是今天的北京,大运河的中心在洛阳,最南到达余杭,就是今天的杭州;大运河分为四段,从北到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大运河沟通了五条河流,指的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以及钱塘江。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关于《隋朝大运河的示意图》,希望大家特别的重视。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识图能力,提取重要信息,初步了解隋朝大运河的概况。 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思考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学生:自主探究,联系前后,从而解决问题。 教师:学生回答后,归纳: ①隋文帝在位20多年里,经济繁荣,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和天然河道为基础。 教师:给学生展示几则史料,提出问题: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影响 和作用? 材料一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通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皮日休《汴河铭》 材料二 炀帝诏发河北诸军五百余万众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丁男不供,始役妇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学生:通过研读史料,合作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为学生解读材料,引领思考,归纳总结。 材料一中,“北通涿郡之渔商,南通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里提到的“其为利也博哉”,是指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中,炀帝诏发河北诸军五百余万众穿永济渠。其中出现了“丁男不供,始役妇人”的情况,这说明了成年男子不够用,在这时征发妇女修筑大运河。可以说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负面影响和作用了。 材料三中,“尽道隋亡为此河”“若无水殿龙舟事”,指的是开凿大运河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也是隋炀帝奢侈腐化的表现。但是它也提到了“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体现了隋朝大运河的积极作用和隋炀帝的功绩。 因此,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我们对于隋朝大运河的作用,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积极: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直到今天有些地方仍在使用,这是最主要的。 消极:但也带来了沉重的徭役等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是隋灭亡的原因之一。这就是它的消极作用。 总结一下,大运河的开通,“罪在当时,利在千秋”。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研读与合作讨论,强化唯物史观,树立一分为二,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观点与意识,为隋的灭亡埋下伏笔。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教师:讲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九品中正制”来选拔官员。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因此许多有才能的贫寒子弟未必能够进入朝庭。因此,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由于只注重门第,因此这样一种选官制度,带来了很大的弊端,不利于人才的选拨和任用,也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继续讲解隋文帝、隋炀帝在科举制上的贡献,对比前后的变化。隋文帝时,废除前朝选官制度,初步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这个时候,选官就不再看门第,大家凭考试、凭才学做官。选官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了中央,那么课本第三页问题思考:想一想,科举与前朝的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这一题的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对皇权的加强)。 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 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成为世界上选拔人才的典范。(对后世的影响)。 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科举制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讲解,加深学生对科举制的理解,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四)隋朝的灭亡 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归纳隋炀帝的残暴统治:1.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游江南;2.营建一系大工程:营建东洛阳、开凿大运河;3.屡次战争:三次征辽东。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讨论得出隋朝灭亡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隋朝的灭亡原因,明白隋炀帝的暴政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板书设计 隋的统一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开通大运河隋炀帝派人开凿了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隋场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课后作业 收集资料,进一步了解大运河。教学反思 亮点:1.创设情境,迅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再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历史学科素养。 2.主题清晰,阶段特征明了,且前后呼应。 不足之处:1.讲解的内容比较多,给学生的空间比较少。 2.对于史料的分析运用较少。 课堂教学建议: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加入一些史料,拓宽学生的历史眼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