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语文备考-引语式材料作文《心有平镜,认识自我》习作指导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各具功用的镜子:平面镜——正视自己,望远镜——放眼远方,显微镜——揭微显隐,哈哈镜——开怀一笑。这些镜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也颇有寓意和启发。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如果想给自己的心灵配装一面必需的“镜子”,你会怎么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选择与思考。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②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给出生活中的几面镜子,这几面镜子各有其寓意。平面镜的寓意:真实地反映人的原貌,也就是让人看到真实的自己。只有正视自己的人,才能知道自己的优点、缺点,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从而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望远镜的寓意:让人看得高,看得远,也就是有远见。只有拥有远见的人,才能看到未来。如果只关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又怎能看到远方的星辰大海?显微镜的寓意:让人看得细,看得深,也就是能从细微处发现问题,能见微知著,能窥一斑知全豹。谋大事者亦应拘小节,要学会以显微镜般的细致,去抓细节,看苗头,预测趋势。对好的苗头要扶植培养,对不好的苗头要及早扼杀。哈哈镜的寓意:以达观的态度,笑对人生。人生清醒并不难,难得的是糊涂。面对生活中的杂事,不斤斤计较,以一种幽默、洒脱的态度对待之。这是人生大彻大悟之后的超然、宁静心态的写照。材料第二段引导考生把对镜子寓意的思考与自己的成长联系起来,选一面“镜子”装配给自己的心灵,我们可以从上面的四种镜子中选择一种,也可以另选一面自己想到的镜子,比如放大镜、墨镜等。写作时,一旦选定某面镜子,就要扣住镜子的作用和寓意来生发文章,与其说是选镜子,不如说是在树立人生观、价值观,规划人生发展方向。写作过程中,首先,可以与其它类型的镜子做简要对比,写出选此面镜子的原因。然后,以凝练的语言写出此面镜子的寓意,为后面的论述张本。接下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并结合时代所需,谈自己选择此面镜子的必要性。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举例论证,广泛联系古今中外的事例来佐证自己选择的正确性,让文章内容充实、论证有力度。当然也可以选择反面事例来进行对比论证,让论证更深刻。最后,可以展望未来,畅想作出这样的选择对自己的发展有何意义,对自己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怎样的帮助、作用等。到底该不该坚守自我、坚持初心?什么时候应该坚守自我,什么时候应该灵活变通?考生应该辩证思考。梁晓声的观点体现了艺术家保持初心、坚持自我的品质。做人做事亦是如此,不可一味追求功利,盲目迎合他人,受制于世俗的眼光,失去自我。要保持初心,坚守自我。但是保持自我并非脱离大众,而是以自己所能所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造福于社会,这就是王小莉的观点。可见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对于上述观点,考生既可以赞同,也可以批判,还可以辩证思考。比如可以认可两段材料表述的观点,结合当下现实谈文艺创作者应该有的责任和担当,创作时要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而不要为盲目追求功利,一味迎合他人、顾及世俗的眼光,要保持初心,坚守自我。其次,考生可以辩证地解读材料,思考文艺创作和大众的关系,进行更深层次的立意:一方面文艺创作既要保持个性,写出自我,不可一味迎合他人;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大众的需要,使文艺创作可以引导人民,更好地服务人民、满足人民的需要,发挥文艺作品广泛的意义和价值。再者,考生可以由材料延展写作,由创作到生活,谈为人处世不要一味迎合别人,不要盲目考虑世俗的眼光,要保持初心,坚持自我、追求自我。立意:(1)拥有人生望远镜,不让浮云遮望眼。(望远镜)(2)正视自我,准确定位。(平面镜)(3)细节不放过,大局无差错。(显微镜)(4)笑对人生,难得糊涂。(哈哈镜)例文:心有平镜,认识自我镜子有多种,其作用各不相同,我想,在众多镜子中,我们最需要的是一面平面镜子:借它来认清自己,准确地定位自己,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古希腊德尔斐太阳神庙上写着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很多人不以为然,我还不认识我自己?正是这种自以为是的愚迷,阻碍了一些人认清真实的自我,使他们生活在幻相中:或自高自大,或自轻自贱,或自卑自怜。这条箴言,佛家棒喝,告诫人们:应持续自省。唯此才可准确定位自己,才可发挥优点,弥补不足,完善自我。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往往心里装着一面平镜,以它映照出自我的真面目。刘邦心有平镜,他深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正因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他才能用人之长,补己之短,终成大业;鲍叔牙心有一面平镜,他明白“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正基于对自己有一个明晰的定位,有容人之量的他,诚心向齐王推荐管仲,最终成就了自己和管仲,也成就了齐国。那些在各自的领域里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往往都心中高悬一面平镜,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进而取长补短,扬长弃短,最终成就事功,从而让自己的名字在历史天空中熠熠闪光。怎样才算是真正地认识了自我?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认为“知而不行,即为不知”,因此,只有已经开始改变自我、完善自我,才算是真正地认识了自我。富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连年征战、大兴土木,导致国库空虚,民怨沸腾,寇盗四起。晚年他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放下身段,用极大的勇气写下《轮台罪己诏》,这为后来的“昭宣中兴”打下良好的基础。他用他的行动,表明他认知了真实的自己。巴金先生在反思自己“文革”期间的人格扭曲时,不是遮遮掩掩,而是动手写下了《随想录》,深自忏悔。他用他的行动,找回了“真我”,也以此表明他真正地认识了自我。在他们开始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那一刻,他们才是真正地擦亮了心中的那面平镜。老子曾说:“自知者明。”让我们时刻都在自己的心中挂一面清晰、明净的平镜,用它来照见最真实的自己:既不妄自尊大,亦不妄自菲薄;既明于自知,又勇于自改。这样,我们才能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人生散发光彩,也为社会增添灿烂。心如明镜,观照自我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子,能映照和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禅宗又以“心明如镜”为最高境界。然而,纷扰俗世,能做到这般的人已不多见。有时,我会有种奇异的孤独感。因为茫茫天地,只有我自己是从“我”的视角看众人,而在别人心中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始终没有一个精准的定位。我就只能借助镜子了。看着我的镜像,它清晰地反映出我的精神状态——神情是否憔悴,熬夜后留下的印记,复杂的人际关系,难以吃透消化的知识所导致眼角的疲惫……人前我可以伪装,人后的难堪苦涩自己来尝。镜子冷酷又理智地照映出:我不够漂亮,不够聪慧,甚至无一技之长。同时它又在鞭笞着我,促使“想要变成更好的自己”的想法日益茁壮。镜子从不藏污纳垢,它是忠实的反馈者,将你的污点缺点明晰可辨地显示,为的就是尽快改正。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躁动的社会,浮躁的我们,又有谁会“勤拂拭”,谁会给心灵做美容呢?做到者有之,做不到者亦有之。陌生人陷入困境,我们的良知促使我们想要帮助他,可是近日听到的,帮助别人反被诬陷的事件却停滞了我们的脚步。媒体不时揭发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在食品中添入过量添加剂……种种迹象已然表明,我们的心灵堆积了一层厚厚的污垢,阻碍着人与人应该亲密无间的关系。我们又该如何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白落梅说:“心如明镜。不惹尘埃,身居红尘,淡然心性。清醒从容,自在安宁。心动,则万物动,心不伤,则不伤,清净自在,喜乐平常。”我们应该淡泊致远,沉寂躁动的内心和喷涌的情绪。静坐下来,审视自己的内心。伤痕、甜蜜、痛楚、欢笑……强加给它的,负面也不一定是坏事。总有那么一些人,推你入荆棘丛林,纵然遍体鳞伤,亦能学会成长;总有那么一些人,默默地陪伴在身侧,温柔了你的时光。心灵经历了种种值得刻印的瞬间,才会变得温暖又干净,坚定又轻盈。你是否曾像我一样,不敢去频繁看镜子里的自己:最隐秘的情绪,最阴暗的想法赤条条剥离在你眼前。好在我学会了面对,同镜子里的自己一起,将它们消抹。让让身子,让大片阳光洒进,突然发觉自己再次充满信心。唯有平视,才能发现真正的自己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和我的理论一样,唯有知道我是谁?社会中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任何人再有钱,再有权也不过是一个人,和我们有着同样的身体、同样器官、同样寿命的人,没有必要恐惧。我们都一样要为生存生活而奔波,我们是一样的人。当然大家起点可能不一样,有人生而为奴隶,有人生为贵族。但大家都有同样的潜力。都同样拥有快乐的能力。乐观的人不断激发人性的光辉、潜力,逐渐增加自己勇敢、勤奋、脚踏实地、耐心、尊重善待他人、虚心好学,遇逆境亦满怀希望信心,努力工作拼搏,所以有些人是积极发光的。悲观的人,不断被负面情绪所干扰,被一些不好的本能所控制,恐惧、担心焦虑、不自信,怯懦或者暴力愤怒,人只有在无能为力的时候才愤怒,所以有些坏的行为很少发生在乐观的人身上,多数都在悲观的人身上。悲观到一定程度,就是精神病,抑郁症,精分,焦虑症....人类的优秀品质就是人的生存技能。勤劳的人有饭吃,诚实热情的有朋友,有胸襟的朋友更多,乐观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可以做大事,勇敢的可以经历大风大浪,同时拥有几个品格的可以成为人杰。我们的一生其实就是先求生存,再这的基础上修炼自己的品格品质,让生存更易(即利)更快乐(即良好心态),更多的朋友,更多同类认可(即名)。这个过程中,除了前面的品格,甚至要学会屈服,我本人就是从小比较倔,从不屈服,所以容易处处碰壁,屈服是面对现实的一种方法。韩信曾有胯下之辱,世人皆引用歌颂。我们没有办法的时候,不防屈服于当下,求的生存,而我们的上进的心不但不会弱反而会更强。面对强势父母、老师、领导,学会这个技能就不会生病,只是我们过去没有学会而已。褪尽铅华,坚守本心摒一味地迎合讨好,弃格格不入的畅销元素,梁晓声不愿做迎合市场、讨好读者的作家。吾写吾爱之音乐,吾作吾心之书籍,其看似与主流受众背道而驰,实际却根植于其对本心的坚守。行我所行,无问东西。只有坚守本心才能创作出感人、动人的作品。艺术需要的是百花齐放,而非千篇一律;时代欣赏的是多元蓬勃,而非陈陈相因。当代女诗人中独树一帜的余秀华,突破了残缺的身体与世俗偏见的桎梏,极写“心中之热情、激情与爱”,追随者与批判声与日俱增。但作为当事者,她从不惧众人言语,只求本心之诗。曾受“书比作者名气高”等言论缠身的余华亦是此类人,他因一部《活着》荣获豆瓣最高评分,而于其自身而言,坚守本心,努力创作,既不受大众评论的影响,也从不借名气而趁机炮制出畅销书来获利。如此艺术家能在汹涌澎湃的市场大潮的冲击下,岿然不动,坚守本心,其文艺作品,必将璀璨如星,经得起时间的打磨,经得起读者的拷问。不能坚守本心,一味地哗众取宠,趋名逐利,必将迷失自我,被滚滚时代大潮所湮没。倦于粗制滥造的“工业制成品”,近年来饱受追捧的品牌之作,无不体现出对本心的坚守。《朗读者》走过四年三季,有人质疑其为何不作“创新流量”的引入,然其却以高品质有力回击,始终不改、不变、不减的本心正是观众喜爱的源头。反观作家麦家,潜心力作《解密》,问世后大受追捧。随后只用六个月而创作出的新作,却被批“毫无作家之新意”,最终被迫公开道歉。由此可见,观众与读者内心自有一杆秤,能够明辨其是否为用心、用情之作。一味地迎合讨好大众,抛却自我真挚情感、真实想法的作品是无法打动人心的,又怎能经得起读者和观众慧眼的审视呢?当然,坚守本心并不意味着闭目塞听,不接受大众的建议与评论。实际上,正是因为对本心的坚持,才获大众喜爱,也正是有志趣相投之人的支持,“本心”才得以延续。这是互为因果的,“麻油从芝麻中浸出,而又以之浸芝麻,使它更油”,鲁迅先生的质朴之语,亦道出“坚守本心”之真谛。在工业化时代,浮躁急功近利愈来愈成为时代页面的标签,坚守本心,经得起诱惑,坚持自我,淡泊名利,用情用心去创作就显得至关重要,这种看似很自我的“固执”,恰恰是对观众读者的负责,是对艺术作品的敬畏,也正是优秀作品得经得起时间考验、岁月打磨的关键。“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坚守本心何惧前路慢慢亦漫漫,未来忙忙亦茫茫?我愿青年朋友们都能坚守本心,不因名利遮望眼,皆能坚守本心,笃行不怠展芳华。练习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敢于犯颜直谏;王安石不避众议汹汹,坚持变法除弊;杜牧总结秦朝覆亡教训,意在针砭时弊;苏洵探究六国破灭缘由,旨在警示当朝。古代优秀的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其位,则积极建言献策,以期有补于世用;不在其位,仍能心系朝堂,时时牵挂国事,以各种方式表白心迹。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例文:立修身之基,承家国担当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大学》中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个人的担当。要承担好这些责任,空谈高喊没有用,我们应从修身做起。修身,并不是只顾个人利益,而是将家国之责践行到完善自己中去。张居正,宰相中的翘楚,他奋起于寒微,却刚毅深沉,多谋善断,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家国之责在他身上得到完美践行。归于平淡,他依然是位衣着考究、一丝不苟的美髯公,居处一尘不染,行事从不拖沓。生活的细节尚是如此苛刻,政治上的担当严谨自然情理之中。修身,需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将生命的本分发挥得淋漓尽致。陈忠实,因感受民族命运的召唤,毅然辞去陕西作协的职务,悄然收拾行囊,重回白鹿原老家,不接受任何采访,不参加任何应酬。冬天一只火炉,夏天一盆凉水,伏在小桌上,践行着作家的本分。四年的寂寞坚守,换来了《白鹿原》的亮丽绽放。修养身心,让他甘于寂寞;治国齐家,让他一肩担起揭示民族历史的责任,寂然辉煌。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担当;修身,亦当以家国之担当为己任。“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是霍去病掷地有声的誓言。齐家之担,治国之当,平天下之志,兀然地矗立在生之彼端。在那个刀光剑影、血色阑珊的年代,因为胸怀家国,肩负责任,所以他有了生擒罗姑比,直捣胡人军营的勇气;因为执国为念,心系社稷的担当,所以他不愿因是皇族的“血亲”而独享殊誉,而是驰骋疆场,与士兵并肩作战,将家国之责化为磨练自己的动力。现代社会,我们见惯了浮夸功利。但总有人,也需要有人,“纷华不染”,以家国为担当,前进在完善自我、充实生命的路上。于敏在执着科研的空白中奋蹄不倦,“隐身”追求,名就“两弹一星”功勋;农民诗人余秀华不屈服于残酷命运,砥砺身心,“粗粝能甘”,充实自我,终于“穿过大半个中国”惊艳诗坛。《论语》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青春不朽,年轻的我们是未来国家民族的策划师,我们如何修身,修身的结果如何,是否能完成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责,将是未来的风向标。因此,我们应当不断砥砺身心,“粗粝能甘”,完善自我,亦当“纷华不染”,无问西东,把家国之责作为自己的担当!谢谢大家!【解析】审题: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第一段材料列举了历史上四位名人的积极献力国家的事迹。魏征居安思危,为国家长治永昌犯颜直谏;王安石在其位谋其政,力排众议,兴利除弊,变法强国;杜牧、苏洵目光如炬,总结历史,针砭时弊,讽谏当朝,他们以文为剑,舞动乾坤。本段以四则事例来表明心怀天下的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和担当。第二段材料先总述古代优秀的士人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处世哲学,然后从正面阐述在其位就积极用世,为国家的献智献力;从反面阐述纵使不在其位也要心系家国,牵挂国事。突出表现的是一个优秀的人无论身处何处,都要把“治国、平天下”当成终极目的,要积极用世,心怀天下。这两段材料分别以历史事例和分析论证共同阐述了一个优秀的人该如何处世的问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人的处世哲学,同样也适用于当下。修得满腹才学,献身于家国;无论处庙堂,还是居江湖,都要一片丹心向祖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有意义。行文可以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直接入题,列举霍去病灭匈奴、圣女贞德追求自由民主、乔紫薇获奖的事迹等事例对中心进行论证。然后以五四青年激荡的青春与当下躺平、佛系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以此凸显中心。立意:1.修得满腹经纶,献于家国社会。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心系家国,青春无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