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学课件+朗读)【2023春统编版八下语文精品备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学课件+朗读)【2023春统编版八下语文精品备课】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人教八下语文同步精品课件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鱼里,说:“不学诗,无以言。”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白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精彩开篇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白居易诗中爱的誓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元稹笔下爱的表白;“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李商隐心里对爱的描画。
古往今来,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是不变的乐章,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去感受那通过诗歌跨越千年的古人的爱。
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
01
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02
感受核舟之美和匠人构思之妙、工艺之精,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
03
教学目标
2023春部编版八下语文精品同步课件
社戏
第一课时
预习交流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诗经》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被称为“五经”。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预习交流
课文朗读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朗读《关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jiū
yǎo tiǎo
hǎo qiú
cēn cī xìnɡ
wù mèi
zhǎn zhuǎn

mào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第一章:全诗序曲,领起全篇,音调应舒缓平正,形成全诗的基调。“鸠”“洲”“逑”为韵脚,要拖长音,显示音调的回环和谐之美。
第二章:“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读时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应该语速慢一些,调子低一些,读出似有叹息的心事来。
第三章:写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一“友”一“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课文朗读
通过朗读,你感受到《关雎》哪些语言上的特点?
运用重章叠句的写法,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课文朗读
《诗经》的语言特点:①准确生动,丰富多彩,特别是动词和形容词运用得巧妙精当;②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和音乐美;③章法形式上的重要特征是重章叠句;④多为四字一句。
叠韵词:双音节词的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叫叠韵词。
双声词:双音节词的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叫双声词。
作用: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的生动性。
结合注释,读懂词句大意。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选自《诗经·周南》。
水中的陆地。
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关关,拟声词。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
文静美好的样子。
善良美好的女子。
好的配偶。逑,配偶。
雎鸠鸟不停地鸣叫,相伴停在水中的陆地上。文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译 文
疏通文意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一种可食的水草。
求取。
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思念。服,思念。
形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悠,忧思的样子。
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求取它。文静美好的女子,我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追求她却得不到,我日日夜夜都在思念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译 文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挑选。
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摘它。文静美好的女子,我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它。文静美好的女子,我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译 文
写君子追求淑女,为何以雎鸠鸟开头呢?
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就像君子求得淑女,形象地传达了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由此及彼的手法在《诗经》中叫作“兴”。两物之间又有相似性,叫作“比”。
探究交流
淑女和君子分别是怎样的形象?请抓住具体的词句分析。
淑女:文静美好、勤劳、理智慎重。
(1)“窈窕”写出了淑女的文静美好。
(2)“流”“采”“芼”三个动词描写淑女采摘荇菜的过程,她是那样的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由此可见她的勤劳。
(3)采荇的过程其实就是淑女择偶的过程:广泛交往——逐个了解——细心挑选。这一过程,足见淑女对待爱情的慎重理智。
探究交流
君子:执着追求、尊重对方、为爱改变提升自己,情趣高雅。
(1)《关雎》写“君子”的动词有三:“求”“友”“乐”。由这一过程可见,男子对女子爱很深、求很切,求之不得时从不放弃。
(2)诗中男子“求之不得”时并未做出过激之事,只是“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就是“君子”的第二个特点--爱得尊重。
(3)“辗转反侧”后的“君子”苦思冥想,思考如何博得“淑女”的芳心——“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为了爱情,“君子”甘愿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有高雅情趣。
其实,男子的行为改变是一面镜子,足以照出“淑女”情趣的高雅。
探究交流
诵读《关雎》,简要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渴望与追求
欢聚和成亲
忧思与烦恼
幻想
受挫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心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探究交流
《关雎》为什么居于《诗经》之首?难道就因为它写了一个让人羡慕的君子追求淑女的爱情故事?
《关雎》能被编人《诗经》不在于写了一个爱情故事,而在于写了一个符合孔子“礼义”标准的爱情故事,这个标准便是“君子”和“淑女”,《关雎》是对“君子”和“淑女”这一标准的内涵的诗化解释、诗化表达。
探究交流
你学习《关雎》之后受到了怎样的教化?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任找一个方面谈谈。
要学做君子和淑女,加强自身的修养。
探究交流
君子之爱不强求,不冒犯,用高雅的志趣去追求淑女,懂得尊重,懂得始终如一。因此孔子给予了这段纯情以至高的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课堂小结
关雎
爱慕
思念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联想到爱情(起兴)
寤寐思服
辗转反侧
愿望
追求爱情
苦闷与焦灼(实写)
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
和谐与欢乐(虚写)
板书设计
2023春部编版八下语文精品同步课件
社戏
第一课时
如果说《关雎》是一支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它描写了主人公对“伊人”不懈的追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蒹葭》,用学习《关雎》的方法,来重走这一段经典的爱情马拉松之路吧。
新课导入
课文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首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应该语速稍慢,读出怅惘之情,韵脚字“苍”“霜”“方”要读得饱满。
三处“所谓”都要读出期盼、向往,甚至是赞叹之情。因此,“所谓伊人”的语调要上扬,而最后的“宛”字要重读。
三处“溯洄从之”中的“溯洄”要读得低沉,“从之”要读得怅然,“道阻”停顿要较长,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且”要重读,读出痛心之感,“长”“跻”“右”,不仅要重读,语调还要上扬。
朗读指导
课文朗读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选自《诗经·秦风》。
茂盛的样子。
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溯洄,逆流而上。洄,逆流。从,跟随、追寻。之,代“伊人”。
艰险。
顺流而下。
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芦苇长得很茂盛,秋天的露水凝结成霜。我那所爱的人,在水的另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译 文
疏通文意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茂盛的样子。
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干。
(路)高而陡。
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我那所爱的人,在河的岸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又高陡。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中的高地上。
译 文
疏通文意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茂盛鲜明的样子。
向右迂曲。
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水边。
水中的小块陆地。
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我那所爱的人,在水的那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且向右迂曲。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译 文
疏通文意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景物描写: 营造了秋天凄清悲凉的氛围,烘托了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道路之难走反衬了主人公思念之切。
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渺,更写出了与“伊人”因水相隔的痛苦和无奈。
烘托
探究交流
品味“宛”字的妙处。
“宛”是“好像”“仿佛”的意思,这个字将实景、实情与幻觉、想象结合,创设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景象,突出表现了主人公的痴情,富有艺术感染力。
探究交流
白露为霜
白露未晞
白露未已
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涘
暗示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暗示“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探究交流
道阻且长
道阻且跻
道阻且右
宛在水中沚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央
表现出了主人公寻觅“伊人”的重重困难和想见“伊人”的急切心情。
探究交流
《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①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主人公对“伊人”的追寻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
②三章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探究交流
“伊人”是否还可以代表更广泛的含义?
理想、梦想、追求、功业、前途、胜境、福地……美好事物的象征。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在追寻的路上,我们热切地期盼和追寻着美好,也许这种追寻最终不能实现,但路上的风景和希望足以。
探究交流
《关雎》和《蒹葭》这两首诗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1)《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部分,都是当时的民歌;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抒发了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2)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3)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4)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不同点
(1)《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达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2)《关雎》叙事线索明朗,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探究交流
本诗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与伤感。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浓郁。塑造了一个不懈追求心上人的形象,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课堂小结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蒹 葭
反复咏叹
在水一方
伊人难求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板书设计
运用相同的句式,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句,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蒹葭》,这种改动多在韵脚上——第一章“苍、霜、方、长、央”押韵,第二章“萋、晞、跻、坻”押韵,第三章“已、涘、沚”押韵,如此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调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再到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
一、《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选择本课中的一首诗,做具体分析。
课后练习
《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河洲上和鸣的水鸟比兴,以河洲上关关鸣叫求偶的雎鸠为“比”的对象来比喻男子追求淑女,也由此兴起写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以荇菜的流动不定比喻淑女的难求;以时而左、时而右捞取荇菜的动作,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蒹葭》一诗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均以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引出主人公对意中人的追求。
二、《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诵读这两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明写时间的推移,暗写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伊人”的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写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踪迹的缥缈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伊人”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执着思念、锲而不舍的精神。
诗歌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通过诗中主人公不停地追寻伊人的过程,可以间接反映出伊人的美丽动人。“伊人”虽音容体貌均无,但在叙述中始终让其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故让人觉得其身影无处不在。
三、《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示例】《诗经》是以四言句式为主,比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种句式是自然形成的,节奏以二二之顿挫为主。全诗朗朗上口,韵律和谐悦耳。其中有双声,有叠韵,有“之”字脚的富韵,加上对后世七律、七绝影响最大的首句韵式,使得本篇堪称中国古代韵律诗的开山之作。
四、《诗经》中的诗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还常常重复咏唱。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喜欢。因为这个翻译既简洁流畅,又顺口押韵,好理解、好记忆,朗朗上口。
五、下面是对《关雎》第一章的一种翻译,你喜欢吗?为什么?另选一章,试着翻译成白话诗。
雎鸠鸟关关合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余冠英《诗经选译》)
示例: 关 雎
雎鸠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
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蒹 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
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
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
心上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
逆着曲水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
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
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
逆着曲水去找她,曲曲弯弯道儿拧。
逆着直水去找她,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