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件(43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下)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件(43张)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西方文明的发展中处于光辉灿烂的古代和光芒四射的现代之间的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又称“黑暗的中世纪”。
——钱乘旦《西方那块土》
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朱迪斯·M·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中古时期:
在世界历史上,5-15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
也称“中世纪”,指西方的封建社会阶段,即西罗马帝国灭亡
(476年)至文艺复兴初期(又说是东罗马帝国灭亡)这段时间。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认识这一时期欧洲文明的特点。
素养:1)运用唯物史观并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认识这一时期的王权、城市、教会,理解经济基础变动是上层建筑演变的动力。
2)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和俄罗斯帝国产生、扩张的历程,理解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中古时期的欧洲
1.西欧封建社会
2.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
3.拜占庭与俄罗斯
封君封臣制度
西欧封建社会庄园示意图
PART 01
西欧封建社会
一、西欧封建社会
产生: 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些列王国的基础上,西欧封建
社会产生了。
基本特征: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经济:庄园和农奴制、
思想:基督教占统治地位。
民族大迁徒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1.封君封臣制度
(1)产生背景:
臣服之礼
我以主的名义在此圣坛宣誓:我将依从上帝的法则和人世的秩序,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
——【美】约翰·巴克勒等著《西方社会史》
(2)权利:
(3)义务:
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封君授予封臣土地,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权力;
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封君封臣制度
封君封臣仅限于互相宣誓的两个个体之间,双方以契约约束了彼此的关系:一方面,封臣不尽义务不得享受权利;另一方面,王侯超权索取,封臣也可以反抗。……任何没有直接签订契约的人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权利或义务关系。因此中世纪流传着一句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世界历史读本》
(4)特征:
①以土地为纽带;②层层分封,严格等级制
③双向权利义务;④契约意识;⑤地方领主相对独立。
(5)评价:
一方面,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另一方面,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权力被层层分割,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西欧封君封臣制
问题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总结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分封制的异同
对比项 西欧封君封臣制 西周分封制
不 同 点 推行时间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分封对象 依附大封建主的封建主,依附于封建主的骑士等 王族、功臣以及先王后裔等
维系形式 以土地为纽带,靠效忠 来维系 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来维系
从属关系 不可越级管理 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天下共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相同点 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 特点:都是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内容:都是有条件的分封,权利与义务交织; 影响:后期都易造成分裂割据 西欧封君封臣制与西周分封制的比较

2.庄园和农奴制度
庄园: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农奴与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相对独立、封闭的经济、政治组织
一个领主单独管辖的特别区域的农业种植园叫作庄园,有时乡村和庄园是相当一致的,也就是说,一个农民的村落形成一个领主特有的庄园。但是,有时一个庄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乡村,而有时一个大乡村可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庄园。
—【美】布莱恩·蒂尔尼 西德尼·佩因特《西欧中世纪史》
(1)内容
内容 土地分配 领主自营地
农民份地
阶级关系 农奴
自由农民
领主
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自耕自收。
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向领主缴纳租税。
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有少量的土地或没有土地,租佃领主土地耕种,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向领主缴纳租税。
领主或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2)特点及性质
封建主在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庄园里有手工作坊、磨坊和烤面包坊等,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具有封闭独立性;
③是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也是基本的社会政治单位(性质);
④是一种土地与人身依附关系结合在一起的封建农奴经济模式
它(庄园)承袭了罗马的大地产,但和罗马大地产不同的是。庄园由农奴…而不是奴隶耕种。在现代意义上,农奴无疑是不自由的……但他们耕种分到的土地用以谋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剥夺,所以他们的处境比奴隶好得多。……更重要的是,尽管许多农奴的命运肯定相当艰难,但他们很少完全听凭他们的领主随意支配打发。
——[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
根据以上材料,比较奴隶与农奴的异同,分析中古时期西欧生产关系的变化?
同:在法律上都是非自由人,都受到农奴主或奴隶主的压迫。
异:奴隶是主人的财产,依附于主人,没有任何自由,缺乏生产积极性;
农奴的地位相对奴隶较高,与奴隶相比,受到的束缚更宽松,生产积极性更高
生产关系:由奴隶制经济转变为封建制经济,生产关系进步。
小练:欧洲中古时期的庄园出产粮食、衣物、工具等各项生活所需的物品,是一个“乡村共同体”。庄园以农业为主,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均可以自给,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很多庄园还有铁匠、金银匠等。据此可知这些庄园( )
A. 经济基本自给自足 B.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C. 促进欧洲城市兴起 D. 领主占有全部土地
A
【拓展提升】东汉豪强的田庄经济与欧洲庄园对比
西欧庄园经济 东汉田庄经济
共同点 时间
途径
庄园私有权程度
地租形态
政治权力
结果
①都是一种政治和经济结合的社会基层单位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军事上都有私人武装④都有较强人身依附关系
起源晚,9C形成流行,11C普及
西汉末年形成,东汉盛行
土地以封地为基础,加以兼并自主地农民的土地
土地主要是靠兼并买卖而获得
长一段时间内,欧洲庄园主对其大地产不具备完全的土地所有权
具有完全的私有权(封建土地私有制)
以劳役地租为主,实物地租为辅
以实物地租为主,劳役地租为辅
封建主对庄园的农奴具有法权
庄园主对依附农民行使以族权
瓦解后,西欧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田庄消亡没有带来资本主义
PART 02
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和教会
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十一世纪的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趋于稳定,使得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获得进步……当西欧封建制趋于完型时,内部已经孕育了新的因素。正如布罗代尔说:“11、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
思考:中古中后期,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政治: 封君封臣制度,王权分散软弱,
教权强大【分裂割据】
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自给自足】
文化:基督教会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
【束缚人性】
政治:王权得到加强,教权衰弱,为民族国家奠基
经济:城市自治运动
文化:大学兴起,思想解放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西欧中世纪在缓慢发展中孕育着新的因素,承接着古代文明和近代文明
14-16世纪的西欧国家
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王权不断强化,为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15世纪晚期,英格兰逐渐形成强大王权(有限王权)。
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15世纪晚期,法兰西国王逐渐完成统一,王权加强。
约翰王与《大宪章》(1215)
都铎王朝
伊丽莎白一世
(1559加冕)
诺曼征服者
威廉一世(1066)
5世纪末的西欧国家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西欧王权加强:
思考:观察两幅地图,指出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趋势?
至尊法案
1529年,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以教皇不同意他与王后离婚为由开始与罗马教廷走向决裂。1533年,亨利八世宣布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贡金;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在地上之惟一最高首脑”,从此,英国完全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成为一个新教国家。
卡诺莎之辱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西欧王权加强:
王权(世俗权力)不断强化,教权(神权)衰弱,为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拓展:王权加强的影响。
政治:①结束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②一定程度上削弱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在加强王权的斗争中,法国和英国出现等级代表制,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经济:④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⑤葡西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西欧王权加强: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2、西欧城市兴起
【探究】以法国琅城为例并结合教材,分析中世纪城市发动自治运动的原因?采取了何种方法?
琅城是法国北部一个比较富裕的工商业城市,琅城是建立在主教高德理的领地上,高德理非常贪得无厌。为了摆脱高德理的统治,12世纪初,琅城的居民凑了一大笔赎金,向主教高德理和国王路易六世买回了城市的自治权。但是,高德理背信弃义,得到钱后不久,他又要重新统治琅城。琅城居民闻讯十分愤怒,1112年,琅城居民发动起义,成立“公社”,杀死高德理等人。1128年路易六世向琅城颁发特许状,同意琅城建立公社,实行自治。
(1)原因
①经济: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农业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更有效的使用】;
城市工商业的繁荣;
②政治:欧洲社会走向稳定;
反对领主剥削的推动;
市民或商人的长期斗争;
市民与王权暂时结盟的结果;
古代城市民主传统的影响
(2)方式: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2、西欧城市兴起:城市兴起,市民自治
(3)城市自治的影响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
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结合材料,总结欧洲城市自治运动的影响
经济:冲击农奴制;推动城市工商业繁荣;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阶级:推动早期资产阶级产生。
政治:有利于王权强化和国家统一;有利于瓦解传统的封君封臣制度;
推动议会和民主进程的发展。
思想:促进市民的自由平等的民主意识的觉醒;
文化:推动大学的兴起,打破教会对教育的垄断,有利于促进思想解放与人才培养
中国城市 西欧城市
城市职能
经济基础
自治权
由工商业的聚居地逐渐发展扩大为新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
政治中心、军事中心逐渐发展扩大为新的政治、经济中心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
一直处于中央集权管理下
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2、西欧城市兴起:城市兴起,市民自治
(4)拓展:西欧城市与中国城市的比较
(3)基督教会地位举足轻重
思考: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西欧具有怎样的地位?具有怎样的表现?
卡诺莎之辱
1077年,教皇格列高利和德皇亨利四世争权夺利,教皇在德国和其他国家掀起反亨利浪潮。同时,德国一些贵族宣称,如亨利不得教皇宽恕,将不承认他君主地位。德皇被迫妥协,去向教皇请罪。教皇故意不予理睬,去了远离罗马的卡诺莎行宫。德皇在卡诺莎行宫前站了三天三夜,受尽精神侮辱后,教皇才恩赐给德皇一个赦罪的吻。
基督教二元权力体系
教权
王权
教阶制
封君封臣制
精神世界
统一
世俗政权
分裂
表现:
(1)经济上: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可征收什一税;
(2)政治上: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等级制度;
(教权高于王权,教阶制度)
(3)思想上:控制教徒的精神生活,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出生
神父主持洗礼
结婚时在教堂由神父主持婚礼
临终
教父主持涂香油仪式死后
在教堂举行葬礼,遗体被葬教堂附属墓地
教育
宗教学校课程 七艺
(3)基督教会地位举足轻重
阶段小结:中古时期的西欧社会
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分裂混战经济:庄园和农奴制度
思想:基督教统治;大学建立,促进思想解放
王权强化,民族国家
城市兴起
大学建立,促进思想解放
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朱迪斯·M·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黑暗
曙光
PART 03
拜占庭与俄罗斯
(1)帝国兴盛
经济发展
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
领土扩张
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法律文献
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权》。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帝国(395~1453年)——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拜占庭在宗教上承袭基督教,在文化上承袭古希腊,而它的政府结构则大致源于罗马。
——美 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拜占庭文明具有继承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原因
①连年征服战争消耗了拜占庭的资源。
②6世纪中期以后,由于游牧部落和内部矛盾,拜占庭帝国陷入混乱 。
灭亡
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民法大全》内页
罗马法(了解)
BC5世纪中期
起源: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罗马帝国时期|公元3世纪左右
发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完善:《罗马民法大权》|系统化、法典化
6世纪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帝国(395~1453年)
(1)帝国兴盛
(2)帝国衰落
材料二:“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查士丁尼法典》序言
材料三: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
——摘编自沈芝《古代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述评》
材料一:……最完备的法律最终集大成于查士丁尼一世的《国法大全》(即《罗马民法大全》)中,它标志着罗马法学的起点……
---米健《略论罗马万民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查士丁尼法典》的意义。
1.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2.调节社会关系,稳定秩序、巩固统治
3.对近代欧洲各国资产阶级立法(如《拿破仑法典》)产生重大影响,是欧洲民法的基础。
俄罗斯直接从拜占庭那里继承了东正教神学传统,包括神学的主体、方法和特色。拜占庭神学是随着作为一种信仰的东正教以及东正教文化一起传入俄罗斯的。
——张百春《当代东正教神学思想》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2、俄罗斯帝国
基辅罗斯
莫斯科公国
俄罗斯帝国
①9世纪建立,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一度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
②13世纪上半期,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①在反抗蒙古统治过程中逐渐兴起。
②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并向周围扩张。
③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他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到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2、俄罗斯
三、东欧——拜占庭与俄罗斯
【拓展提升】中古时期西欧和东欧不同的发展趋势
西欧
西欧封建制行将崩溃,即将迈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
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分裂混战
经济:封建大庄园和农奴制
思想:神权至上,束缚人性
王权强化,议会兴起
城市兴起,市民自治
大学兴起,思想解放
东欧
东欧继续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稳固
中古时期的欧洲
西欧文明
东欧文明
背景:罗马帝国灭亡、封建社会产生
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封建庄园、农奴制度
社会变化:
拜占庭帝国
俄罗斯帝国
政治
经济
法律
基辅罗斯的崛起
莫斯科公国的扩张
俄罗斯帝国的形成
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分裂)
经济:庄园经济(自给自足)
文化:基督教神权(束缚人性)
王权加强(民族国家)
城市兴起(市民自治)
大学兴起(思想解放)
1.“古罗马后期社会陷入动乱,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去乞求附近富有的地主保护,即把自己的农田交给地主。不过命运待他不薄,他仍可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不过是成了领主的佃农,那些没有土地的穷人就只能靠卖身来生活。”材料可用来佐证( )
A.土地是区分社会等级的唯一标准 B.欧洲封建社会开始于古罗马时代
C.封建关系下权利和义务的均衡性 D.西欧封建社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D
解析:依据材料“即把自己的农田交给地主。不过命运待他不薄,他仍可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不过是成了领主的佃农,那些没有土地的穷人就只能靠卖身来生活。”,可以看出社会的动乱,农民生活的困苦,向地主寻求保护,刺激了庄园与农奴制的产生,可见西欧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土地区分社会等级的唯一标准,排除A项;“开始”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在西欧庄园制模式下,农民有意把自己的份地分成许多零散的条田与其他人的土地交错分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真有自然灾害来临,也不至于摧毁整个地区。这种份地模式( )
A.提升了抵御天灾的水平 B.阻止了自然灾害的来临
C.分散了农民承担的风险 D.旨在削弱庄园主的剥削
解析:根据“如果真有自然灾害来临,也不至于摧毁整个地区”可知,西欧的农民通过采取措施分散风险,C项正确;这种份地经营方式是为了分散农民承当的风险,并没有提升抵御天灾的水平,也没有减轻庄园主的剥削,排除AD项;这种份地经营方式不能阻止自然灾害的来临,排除B项。故选C项。
C
3.9世纪时,英法等国国王为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自治特许证书,把持市政的城市贵族因此选择支持国王;12世纪末,城市培养的法学家逐渐成为国王统治机构的重要成员,教士已不再是国家文官的唯一来源了。西欧城市的这一变化( )
A.适应了资产阶级的需要 B.得益于宗教改革的兴起
C.有利于封建王权的加强 D.制约了代议制民主发展
C
4.1075年教皇发布《教皇敕令》,激化了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与教皇的矛盾。皇帝要废黜教皇,教皇则开除享利四世的教籍,所以封臣对皇帝的誓言都无效,德意志境内反对亨利四世的贵族联合起来准备推举新的国王。德皇被迫向教皇认错忏悔。这一事件发映出,当时的西欧( )
A.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B.罗马教会教权至上
C.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D.王权教权长期并立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教权与皇权的斗争中,教权最终占据上风,可见西欧时期的教会具有重要地位,教权高于皇权,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中世纪是西欧封建制度发展阶段,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地方割据势力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王权与教权的斗争,不是长期并存排除D项。故选:B。
B
5.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这表明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 )
A.君主专制政体尚未形成 B.君权与教权的分权制衡
C.封君与封臣间互不隶属 D.国王与教会的矛盾尖锐
解析:根据材料“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可知,中世纪的西欧君主的权利并没有达到专制的程度,表明君主专制政体尚未形成,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出君权与教权的制衡关系,排除B项;封臣隶属与封君,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中世纪西欧君主的权利并没有达到专制的程度,并没有涉及国王与教会的矛盾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A
6.16世纪,欧洲各国政府逐渐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控制和干预。大学失去了其一贯的国际性,变成了服务于现实政治和地域发展的国内大学。这反映出欧洲( )
A.民族国家兴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B.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宗教改革使大学失去学术自由 D.封建教权逐渐突破政治束缚
A
解析:16世纪,随着宗教改革的进行,近代民族国家兴起,国家加强了对传统大学的控制和干预,大学逐步服务于现实政治,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体现了世俗化、民族化的发展方向。
7.拜占庭帝国作为文化桥梁,必然得兼顾东西两头,否则桥面会不平整、桥梁也必然维持不久。在继承了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后,拜占庭帝国也“没放过”东边这头……材料强调的是( )
A.拜占庭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发展
B.拜占庭帝国继承发展了古希腊罗马文化
C.拜占庭帝国的桥梁建筑闻名于东西方
D.拜占庭帝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A
解析:本题考查拜占庭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从“兼顾东西两头”“继承了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没放过’东边这头”可以分析得出,材料在强调拜占庭帝国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发展中起到桥梁的作用,故A正确。
8.最先在基辅罗斯传播的拜占庭文明是教堂艺术,教堂艺术是集教堂建筑、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这反映了( )
A.基辅罗斯的艺术来源于拜占庭
B.基督教成为基辅罗斯国教的必然性
C.基辅罗斯的艺术文化历史悠久
D.基督教文化有利于拜占庭文明传播
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教堂艺术作为拜占庭文明的主要内容传入基辅罗斯,反映了基督教文化有利于拜占庭文明传播,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基辅罗斯的所有艺术来源于拜占庭,排除A项;材料涉及教堂艺术,并没有涉及基督教成为国教,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传入基辅罗斯的拜占庭教堂艺术,没有涉及基辅罗斯所有艺术的悠久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城市在中世纪晚期逐渐发展为现代社会的胚细胞。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有利于商品经济(或:工商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有利于城市自治(或:市民阶层壮大);一些城市以财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王权的加强,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城市兴办大学,推动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打破基督教会对思想的束缚。
材料:在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国王通过慷慨颁授城市特许状甚至以各种手段吸引手工业者和商人到自己的领地建立城市,这些城市和商人成为国王的长期盟友。……随着城市的兴起,社会对教育提出新的需求,社会上出现一股“教育热”,各级教育在规模上都有所扩大。
——据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延伸思考:中世纪之后,欧洲文明去向何方?
公元1500年左右,从饥荒和瘟疫中幸存下来的中世纪人已经完成欧洲的重建工作,一个崭新的欧洲,正走在与世界其他部分相聚会的途中。
——朱迪斯·M·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