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5 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一)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第 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是《选择性必修 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的第三课。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看,本单元大致可分为四个学习要点: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与区域文化的关系;世界各主要区域的文化传统;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共通性和差异性;多样的区域文化对人类文化的贡献。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在这一课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即“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领先于世界的印度文明在这时不断向外传播,与受中国文明影响下的朝鲜文明、日本文明等交相辉映,谱写了亚洲文明发展史上灿烂的一页。以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为代表的古代美洲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 学生情况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已经通过初中教科书和高中必修教科书,对南亚、东亚与美洲的典型文化和文化成就等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初中教科书和高中必修教科书更多着眼于地域文化形成的时间、空间、政治和经济等内容,较少涉及文化特点和地域文化之间的联系,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对同样主题的内容进行建构。2.学科素养:经过初中和高中必修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均有所发展,尤其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在方法能力上也接受了较为系统的训练,但对涉及认识、态度、价值观的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仍有提升的空间,这也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3.学习兴趣:本课虽然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较为遥远,但文化的内容还是比较容易引发学生兴趣的。对不同时空框架下的地域文化进行分析,能够为学生换一个视角看待世界文化发展奠定基础。教学目标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核心素养:1.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掌握古代印度文化和美洲印第安文化的成就。2.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中国文化对古代朝鲜和日本的影响,证明民族自豪感。3.运用唯物史观理解人类历史文明的多样性。教学重点和难点1(一)教学重点南亚、东亚、美洲文化的代表成就(二)教学难点南亚、东亚、美洲文化的特点及产生的影响,理解文化交流互鉴、取长补短的重要性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图片 地图 文字史料 课本(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板书设计第 5 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一、南亚:古代印度文化 时空框架 理解文化形成的可能性二、东亚: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文化成就 尊重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三、美洲: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与印加文化 文化特点 认同文化交流的必要性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三张图片引入新课让 学 生 初步 了 解 本观看图片,找到课本课 学 习 对导入新课 对应的地方,从而明象,明确文确文化。化多样性。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 提 升 学 生通 过 出 示 印 章 文 字 、 玛 雅 文 字 、 印 加 结 绳 考:南亚的印章文字、 的 思 维 高东亚、美洲文化的玛 度,以人类一、研海拾贝 雅文化、印加结绳等 文 化 的 重——初识南 至今不能被解读,但 要 组 成 部亚、东亚、美 现在仍然要研究? 分 看 待 多洲的文化 样的文化。引出问题:为什么上述文字至今不能被解读,现在仍然要研究?生:文字能丰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构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文化整体。(一)古代印度文化 结合时政,了解古代 明 确 古 代1.通过2015年3月38日 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 印度文明存在的意 印 度 文 化主旨演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如亚洲的黄河和长江 义。 史 人 类 古2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 老 文 明 的域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孕育了众多古老文明,彼此交相辉 代表。映、相得益彰,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引出南亚文化的存在意义。2.通过图片带问题阅读教材,归 培 养 学 生纳出答案,培养概括 归 纳 概 括提取关键信息。 能力简要了解印度的宗教(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文学(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艺术(佛塔、石柱、石窟)、数字(发明了包括了“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3.通过图片和史料 结合课本和课件给出 培 养 学 生的地图史料,回答问 提 取 信 息题,引发进一步的思 和 解 读 史二、海底探秘 考。 料的能力,——深入学 培 养 时 空习南亚、东 观念,历史亚、美洲文化 解 释 的 学科素养。(1)公元前6世纪以后印度西北部落入波斯帝国统治下(2)公元前327,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侵入了印度西北部。(3)公元前1世纪末,一批安息人又侵入印度西北部,建立王朝,实行统治(4)公元1世纪,月氏人中的贵霜部落建立了贵霜王朝。(5)13世纪后,印度又先后被德里苏丹、莫卧儿帝国和英国人先后统治。引出问题:你认为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生:由于地理条件南亚次大陆长期遭受外族入侵,古印度会有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充分交融,进而形成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4.古代印度历史的发展进程 看课件,拓展知识与 将 文 化 置能力。 于 特 定 的时 空 条 件下,思考文化 存 在 的价值。特别要 注 意 本3课 提 到 的文 化 在 什么 时 期 什结合课本和课件,重 么 政 权 时点阐释较难懂的知识 期存在。点。 将 文 化 置于 时 空 框架下,培养从而让学生更能把文化放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去思考。 学 生 历 史5.重点阐释 结合课本和课件。 解 释 和 史(1)哈拉帕文化 料 实 证 的学科素养。明 确 哈 拉帕 文 化 出现 的 时 间公元前2500-前1750年,哈拉帕文明是一种城市文明, 和 大 致 的城市的建造有精良的规划设计。摩亨佐·达罗城市面积 情况。为2.5平方公里,分城堡、城区两部分。城堡里有许多用砖建成的大型建筑,主要有集体大浴室、粮仓、会议堂、学校。(2)吠陀时代 明 确 吠 陀时 代 出 现结合课本和课件。 的 时 间 及大 致 的 情况。雅利安人自称“出身高贵的人”,是操印欧语的白种人,最初生活在黑海附近,以游牧为生。公元前14世纪至公 梳理课本知识点。 以 表 格 的元前10纪,雅利安人逐步占有印度河、恒河流域,征服 形式梳理,了该地区原有的土著居民,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取 更 能 明 确代了印度原有的文明,并逐步建立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 三 大 宗 教教。 的时间、原(3)古代印度宗教总体梳理 因及教义。用课件补充课本的知 明 确 宗 教识。 对 印 度 的影响。以表格形式梳理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分别从时间、原因、主要教义来作区别。同时,用一段文字来说明宗教对于印度人的影响之大:在印度,几乎生活中每一行为,连洗澡穿衣在内,都有着4一套宗教仪式,在每一个虔诚的家庭,每天都得崇拜私有 看课件,重温初中所 明 确 婆 罗的特别神祗和礼敬祖宗,对印度人来说,宗教实在是家庭 学的婆罗门教及种姓 门 教 的 阶中仪式之遵行,而不是庙里的盛典——那是要在节日才 制度。 级 种 姓 制举行的。 度。(4)婆罗门教在这里,再着重复习一下婆罗门教,从而为后面的影响做铺垫。 明 确 佛 教(5)佛教和印度教 结合第 2 课所学,补 和 印 度 教充知识。 的 大 致 情况,及其佛教的传出,尤 其 是 传入 我 们 国家 的 大 致渠道。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佛教和印度教的创立及教义,另外,又补充了佛教外传,从而再次将佛教传入中国联系起来。 看图片和史料,结合 分 析 印 度1. 通过图片和史料,提出问题: 课本。 文 化 的 特点,除了融合外,还有宗教色彩,并 传 入 东史料:他们(雅利安人)贡献了梵语、宗教、各派 南亚。哲学,创立了种姓制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贡献,或者通过它们的被采纳,或者由于它们所激起的反抗,培育出了进一步的思想和制度。——林太《印度通史》你认为印度文化除了融合,还有什么特点?生:史诗、文学、建筑艺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文化传播东南亚地区。 结合时政,明确国家 明 确 东 亚(三)东亚文化 大事。 文 化 存 在通过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同文明 的态度:开和文化只有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以开明开放的态度 明开放。5相互包容、和平相处,才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作为过渡,引出东亚文化。1.通过图片,初步认识朝鲜文化带问题阅读教材,归 培 养 学 生纳出答案,培养概括 归 纳 概 括提取关键信息。 能力。天文(瞻星台)、史书(《三国史记》、《高丽史》)、佛教(从中国传入的佛教、道教和儒学,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舞蹈(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也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宫廷中就已经有了朝鲜半岛的舞蹈)2.梳理古代朝鲜历史发展进程,让学生明确朝鲜文化的 看课件,拓展知识与 将 文 化 置时空定位 能力。 于 特 定 的时 空 条 件下,思考文化 存 在 的价值。特别要 注 意 本课 提 到 的文 化 在 什结合课本和课件。 么 时 期 什3.重点阐释 么 政 权 时(1)文字,先出示图片, 期存在。明 确 朝 鲜谚 文 出 现的时间、概况,及中国汉 字 对 谚文的影响。然后加入介绍:15世纪以前,朝鲜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以汉字为书写工具。1443年朝鲜王朝世宗大王组织以郑麟趾、申叔舟等一批优秀学者,参照汉字创造了一种音标文字——谚文,称为"训民正音"。于1446年公诸于世, 结合课本和课件。 明 确 佛 教一直使用到今天。 由 中 国 传(2)佛教 入高句丽,及 在 新 罗发 展 的 概况 和 存 在的意义。6佛教早在4世纪就由中国传入高句丽,后在高丽王朝时成为国教。新罗不仅兴建寺院,发展佛教,并且向中国派遣求法僧,从而造就了一些有学问的高僧。其中,慧超法师所著有《往天竺五国传》,是研究中亚和印度历 带问题阅读教材,归 培 养 学 生史的重要资料。 纳出答案,培养概括 归 纳 概 括4.日本文化 提取关键信息。 能力。通过图片,初步认识日本文化:神道教(神灵崇拜)、武士道(神刀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文学(诗歌集《万叶集》、小说《源氏物语》)、 看课件,拓展知识与 将 文 化 置建筑(法隆寺)、绘画(大和绘和浮世绘)等。 能力。 于 特 定 的5.梳理古代日本历史发展进程 时 空 条 件下,思考文化 存 在 的价值。特别要 注 意 本课 提 到 的文 化 在 什么 时 期 什么 政 权 时让学生明确时空定位。 期存在。6.重点阐释(1)神道教结合课本和课件。 拓 展 神 道教,及天皇利 用 神 道教 作 为 统治的工具。并补充资料神道教简称神道,是日本大和民族和琉球族的本土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为主,起源于本州岛和四国岛本地的崇神传统,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后来天皇为巩固权力,把神话中的天照大神当成自己的祖先,天皇从此成了神的代言人。而神道教也逐渐变成了天皇统治臣民的有力武7器。如今,神道教成为日本国社会文化构建的源泉和基 结合课本和课件。 拓 展 大 和础,更是日本民族性构成的基本要素和出发点。 绘,作为课(2)大和绘 本 知 识 的拓展。大和绘是日本10世纪前后产生的民族绘画。它以贵族的日常生活为题材,表现其思想感情及日本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适应日本人的审美要求,在技法和样式上不断追求日本风味。为了追求及时行乐的唯美主义情趣,避免零乱的线条和过于严峻的笔法,因此多采用浓艳的 结合课本和课件。 拓 展 浮 世色彩,具有华丽的特征。 绘 的 艺 术(3)浮世绘 特点、及反映的生活。明 确 文 学是 一 定 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浮世绘,即日本传统的风俗绘画(版画),是日本江户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被称为江户时代的 结合课本和课件。 拓 展 课 本“百科全书”。 知识。(4)建筑和钱币(5)和服结合课本和课件。 让学生加深以上文化的出现,是深受中国的影响,增强民族8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和服,是日本传统民族服装,其产生与发展受到了中国唐朝服饰的影响。公元8世纪,日本的奈良时代正值中国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批学者、僧侣到中国学习和文化交流。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艺术、律令制度都带回了日本。“衣服令”就是奈良时代制定的制度之一。 结合课本和课件。此后,中国唐代服装传入日本,对起源于日本本土的和服产生了深刻影响。让学生加深以上文化的出现,是深受中国的影响。(6)佛教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日本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7)遣唐使利用遣唐使来华示意图, 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8)文字让 学 生 加深 以 上 文9化的出现,是 深 受 中国的影响。看图片和史料,结合课本,引导学生分析古代朝鲜和日本文化的特点。公元前1世纪,汉字就经由辽东、朝鲜传入日本的九州、 分 析 朝 鲜福冈等地,成为当时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此后日本在 和 日 本 文仿制铜镜时,也开始仿制汉字铭文。8世纪中叶,日本 化的特点,人根据日本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 在自身民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族文化发7.通过地图,并补充史料 展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中华文化,创造出新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史料一:文化的贫瘠落后状况,使之(日本)能够几乎无阻碍、无痛苦地汲取中华文明--——[日]依田熹家《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史料二:我国的汉字、汉文和儒家思想早就传入朝鲜。 结合时政,了解国家朝鲜的印刷术、天文学和医学,成就显著。 大事。——孔祥民《世界中古史》提出问题:你认为古代朝鲜和日本的地域文化有何特点?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生:在自身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中华文化, 梳理课本,概括美洲创造出新的文化。 文化。(四)美洲文化通过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中国和墨西哥都是文明古国和 引出美洲文化大国,两国文化因特色鲜明而远播四方,因推陈出 文化独立新而永葆活力。历史上,两国文明交相辉映、互为借鉴。 发展。引出美洲文化的独立发展。1. 通过图片,初识美洲文化培 养 学 生概 括 归 纳能力。看课本,结合地图,填表格。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不同,他们在塔顶建起祭祀神灵10的神庙,祭司也在塔上观察天象。)、文字(玛雅文字、印加结绳、阿兹特克图画文字)、历法(马雅历、印加人的太阳历和太阴历)、手工业(阿兹特克陶制印模)2.美洲文化代表 以 图 表 形结合课本,通过图片, 式 梳 理 玛补充玛雅文化。 雅文化、阿兹 特 克 文化、印加文化 出 现 的时间、地点和 国 家 形3.玛雅文化 态,增强文化 的 时 空概念。拓 展 玛 雅文 化 的 知通过图片,补充文字:现行公历,一年以365.2425日计 识。算, 玛雅历以365.2420日计算。而根据天文学家计算, 结合课本,补充图片,一年应该是365.2422日。玛雅历的误差为每年0.0002天, 拓展印加文化。换算成秒仅为每年17.28秒。可见,玛雅历的准确性超越了公历。得出:(1).文字和历法: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发明了“玛雅历”。(2)数学:玛雅人知道“零”的概念,创造出20进制。4.印加文化补 充 印 加文化。结合课本,通过图片,补充阿兹特克文化。(1)建筑: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2)医学: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3)历法:还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4)记事:结绳记事。5.阿兹特克文化 拓 展 阿 兹特克文化。结合课本,通过图片和史料,回答问题。(1)锻造铜器: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11(2)图画文字:使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3)制作: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6.通过图片,结合史料通过问题:你认为哪些因素不利于美洲印第安文化发展?让 学 生 更史料一:欧、亚、非洲的人们找到了能提供肉类、牛奶、 明 确 美 洲羊毛,并可作驮畜的各种动物。而美洲印第安人只好与 与 其 它 大无峰驼、羊驼和驼马这类半驯化、不能运载重物的动物 洲 缺 乏 交打交道。 至于陆上运输工具,印第安人还没有利用轮 流,几乎一子;他们虽已知道轮子,但只是用作玩具。 直 处 于 与——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世 隔 绝 的史料二:虽然,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 状态,发展距太远,无法联系------因而,比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 迟缓。的区域来说,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 ——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引出问题:你认为哪些因素不利于美洲印第安文化发展?生:美洲与其它大洲缺乏交流,几乎一直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发展迟缓。1.通过图片 结合课本,通过图片, 通 过 找 玛比较。 雅 文 化 和印度文化、埃 及 和 阿兹 特 克 文感悟,思考 化 的 金 字补充文字古代玛雅人很早就有对数字 0的认识,古代印 塔、西亚与度人发明并使用了包括 0在内的一系列数字,还比如, 印 加 人 的三、激流勇进 古代埃及人在尼罗河沿岸建筑起宏伟的金字塔,古代阿 太阴历,找—— 怎么看 兹特克人同样也在茂密丛林中建起了太阳与月亮金字 出 文 化 的待南亚、东亚 塔,虽然功能不同,但是都叫做金字塔,还比如古代两 相似性。及 美 洲 文 河流域与古代印加人都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制定化? 了太阴历。这些有趣的相似点,向我们证明了这样一点:人类的文化是有无数种可能性的,有非常多的文化的相似性是蕴含在人类创造的不同地域文化之中的。 通过图片,结合课本, 通 过 印 度2.通过图片 比较、辨析、理性看 的 种 姓 制待文化。 度、日本的武 士 道 精神、美洲的活人献祭,这 些 知 识12点,引出问题:你如何看待文化,从 而 培 养学生理性、辩 证 的 看待文化。这 一 环 节既 训 练 了学 生 的 历你如何看待古代印度既诞生了恢弘壮丽的两大史诗和 史 解 释 能影响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但同时也存在强化社会阶 力,也进一层划分,甚至到今天还在影响当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你 步 强 化 了又如何看待日本既有强调静心安宁的茶道文化,也产生 学 生 的 唯了盲目忠君的武士道精神,你又如何看待阿兹特克美轮 物史观,是美奂的石雕和血腥的活人献祭? 本 课 能 力生:认识到文化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沿革过程、经济 方 法 情 感发展水平等许多因素而会出现各种发展的局限性,或者 态 度 重 要差异性,对于地域文化中的一些负面的争议的部分,我 培养载体。们应该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将其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将其放在宏观的视野下,来理性看待,我们秉持不苛求古人的理念,应看到古代不同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看到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这些多元文化的精彩,尊重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增强跨文化的理解和包容。3.通过图片 通过图片和两则史料 通 过 西 班的引入,引出问题。 牙 殖 民 入侵 导 致 美洲 文 化 的灭绝,引出史料一:1524年,西班牙殖民者佩德罗·阿尔瓦拉多 率 问题:你认约千名士兵,征服了当地玛雅人部族。1521年,西班牙 为 面 对 欧殖民者埃尔南·科尔特斯用 600多名西班牙人、16匹马 洲 殖 民 者和 14门火炮征服阿兹特克。1532年,西班牙殖民者弗 的侵略,美朗西斯科·皮萨罗率领 168名战士最终征服了拥有 600 洲 文 化 为万人口的印加帝国。 什 么 不 堪——整理自《全球通史》《枪炮、病菌与钢铁》等著 一 击 ? 引作 史料二: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 发 学 生 的文 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因 美 洲 缺—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 少 交 流 而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9 年 5 月 灭 绝 的 思15日) 考。引出问题:你认为面对欧洲殖民者的侵略,美洲文化为什么不堪一击?生:独立发展,缺少交流。131.亚洲人民的“三个期待” 结合时政,增强民族 掌 握 必 备自豪感。 基础知识培 养 家 国情 怀 价 值感悟,思考 观。《诗经》《论语》《塔木德》《一千零一夜》《梨俱吠陀》《源氏物语》等名篇经典,楔形文字、地图、玻璃、阿拉伯数字、造纸术、印刷术等发明创造,长城、麦加四、风平浪静 大清真寺、泰姬陵、吴哥窟等恢宏建筑……都是人类文——习近平 明的宝贵财富。主席的文明 各种文明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谱写了亚洲文明发展观 史诗。2. 总书记的“四点主张” 感悟,思考 培 养 家 国(1)相互尊重: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 情 怀 价 值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 观。有自己存在的价值。(2)美人之美:文明之美集中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等经典著作和文学、音乐、影视剧等文艺作品之中。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如果人类文明变得只有一个色调、一个模式了,那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也太无趣了!(3)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 培 养 家 国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 情 怀 价 值旺盛生命活力。 观。培养学(4)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 生 对 待 文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世界 感悟,思考 化的态度。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14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3. 中华文明是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 凸显文化交流的重要 培 养 家 国课堂小结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性。 情怀。教学反思1.落实核心素养。本课属于选择性必修教科书,其中不少知识点在《中外历史纲要》(下)中已有介绍。教学设计在落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关键能力的基础上,更关注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等方面的素养。2.强化问题导引。教学设计各环节都以问题为导引,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穿插了多个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问题,构建起整堂课的问题链,为进一步夯实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奠定了基础。3.注重承前启后。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本课在单元和整册教科书中的地位,明确了本课在本册教科书的“多样性”“交流性”“传承性”三个主要部分中承前启后的作用。4.从文化的“相同与不同”展开,延伸到文化形成的可能性、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必要性。1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