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3人口容量【学习目标】1.比较和区别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学会分析其影响因素。2.结合资料,了解区域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方法。3.认识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双重属性及实现人地协调的途径;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课前预习】一、资源环境的限制性1._______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要保证人类社会的___发展,就必须拥有足够的____。然而,自然资源终究是_______。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应当建立_______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___利用和人类的_持续_发展。2.人类在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的过程中,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由于________开发和__________使用,会导致__________失调,引发严重的____________问题,如部分矿产资源枯竭,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土地沙漠化,工业生产造成的大气、水环境恶化等,进而限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二、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容量是指在_____________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_______。人口合理容量。2.人口容量是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产物。一般来说,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______________的前提下,_______、_______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3.人口容量特点有三:__________性、___________性、____________性。【合作探究】探究一:读“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粮食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人类增加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有哪些?2.在人口增长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开荒,耕地资源总量却在减少,主要原因是什么?3.若要解决图中矛盾,最根本的措施是什么?探究二:占里侗寨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个自然村落,平均海拔 380 米,面积不足 16 平方千米。占里创造了两项令人惊叹的奇迹:一是这里人口长期保持在700 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几乎为零;二是自清代中叶以来,这里无刑事案件发生。相传,占里先民居于广西苍梧郡(今广西梧州),后因战乱和饥荒,迁徙至这里。到了清代中叶,人口增多,人均拥有的田地日渐减少,森林砍伐量剧增,族人械斗的事也时常发生。于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寨老立下寨规:全寨不能超过 160 户,人口总数不能超过 700 人,一对夫妇最多只能生育两个孩子。从此,占里的人口得到控制,治安也稳定了,这个寨规也随之被当作一种规矩沿袭下来,形成了占里人独有的生育习俗。(1)分析占里侗寨人口长期保持在 700 左右的原因?(2)占里侗寨寨规规定一对夫妇最多只能生育两个孩子的依据是什么?【基础训练】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回答1-2各题。1.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10 000、6 000、4 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A.8 000 B.10 000 C.6 000 D.4 5002.对于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相当于木桶短板效应的是( )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C.黑龙江——矿产资源 D.内蒙古——水资源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是我国的内陆省份,面积约72万平方千米。下图为青海省人口总量变化柱状图。据此完成3-4各题。3.据图判断,青海省2000~2018年( )A.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 B.人口密度不断增大C.人口增长速度先快后慢 D.环境人口容量先增大后减小4.青海省环境人口容量小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恶劣 B.生存空间狭小 C.科研水平低 D.区域开放度低【能力提升】人口分布适宜度反映的是不同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数值越大,协调程度越高(数值范围:0~100)。图一是中国人口分布适宜度研究思路示意图,图中P表示该区人口集聚度。图二是有待协调地区的人口分布适宜度结构图。读图,完成1-2小题。1.图二所示地区的地形最有可能为( )A.高原 B.山地 C.丘陵 D.平原2.图二所示地区水土资源适应度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A.地势起伏大 B.水资源短缺C.荒漠广布 D.土壤贫瘠读图,回答3-5各题。3.图中ABCD四点中对应人口合理容量最大的是( )A.A处 B.B处 C.C处 D.D处4.B点之后曲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是因为( )A.人口减少 B.科技进步C.劳动力增加 D.政策改变5.甲处可能出现的是( )A.生活质量提高 B.人口老龄化严重C.生态环境恶化 D.环境质量提高下图是巴顿给出的城市规模的费用-效益曲线图。下图中四条曲线的含义分别是,MB:城市每增加一个单位成员对应的城市效益的增加量;MC:城市每增加一个单位成员对应的城市费用增加量;AB:城市中人平均效益;AC:城市人平均生活费用。据此完成6-8小题。6.图中分别表示不同含义的“最佳人口规模”。其中,对现有居民来说最合适(假如决策者仅仅考虑最大的城市总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小城市规模是( )A.P1 B.P2 C.P3 D.P47.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增加环境人口容量的是( )A.人类获取、利用资源的手段和方法改进B.大面积的围海造陆和围湖造田C.开垦草原和荒地,扩大耕地面积D.增加一次性消费,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等8.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科技发展水平 B.资源C.对外开放程度 D.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3人口容量【学习目标】1.比较和区别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学会分析其影响因素。2.结合资料,了解区域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方法。3.认识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双重属性及实现人地协调的途径;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课前预习】一、资源环境的限制性1.__自然资源_____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要保证人类社会的_持续__发展,就必须拥有足够的_自然资源___。然而,自然资源终究是_有限的______。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应当建立_良性循环______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_持续__利用和人类的_持续_发展。2.人类在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的过程中,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由于__过度__开发和__不合理_使用,会导致__人地关系__失调,引发严重的__环境_____问题,如部分矿产资源枯竭,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土地沙漠化,工业生产造成的大气、水环境恶化等,进而限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二、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容量是指在__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__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_人口数量______。人口合理容量。2.人口容量是__资源环境承载力_____与__社会经济发展_____共同作用的产物。一般来说,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__维持相对稳定_____的前提下,__资源_____、__环境_____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3.人口容量特点有三:_临界__性、___相对____性、__警戒_____性。【合作探究】探究一:读“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粮食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人类增加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有哪些?①开垦新耕地,扩大耕地面积;②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提高粮食单产。2.在人口增长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开荒,耕地资源总量却在减少,主要原因是什么?城市、工矿建设用地增加,土壤污染、水土流失造成耕地的破坏。3.若要解决图中矛盾,最根本的措施是什么?控制人口增长。探究二:占里侗寨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个自然村落,平均海拔 380 米,面积不足 16 平方千米。占里创造了两项令人惊叹的奇迹:一是这里人口长期保持在700 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几乎为零;二是自清代中叶以来,这里无刑事案件发生。相传,占里先民居于广西苍梧郡(今广西梧州),后因战乱和饥荒,迁徙至这里。到了清代中叶,人口增多,人均拥有的田地日渐减少,森林砍伐量剧增,族人械斗的事也时常发生。于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寨老立下寨规:全寨不能超过 160 户,人口总数不能超过 700 人,一对夫妇最多只能生育两个孩子。从此,占里的人口得到控制,治安也稳定了,这个寨规也随之被当作一种规矩沿袭下来,形成了占里人独有的生育习俗。(1)分析占里侗寨人口长期保持在 700 左右的原因?当地的生产力水平低,经济落后。(2)占里侗寨寨规规定一对夫妇最多只能生育两个孩子的依据是什么?面积小,资源不足,一对夫妇最多只能生育两个孩子,是为了减轻人口过多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源不足问题,其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基础训练】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回答1-2各题。1.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10 000、6 000、4 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A.8 000 B.10 000 C.6 000 D.4 5002.对于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相当于木桶短板效应的是( )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C.黑龙江——矿产资源 D.内蒙古——水资源【答案】1.D 2.D【解析】1.由木桶效应可知,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供养人数最少的那类资源,D正确。2.由木桶效应可知,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供养人数最少的那类资源,内蒙古水资源数量最少,相当于短板,D正确。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是我国的内陆省份,面积约72万平方千米。下图为青海省人口总量变化柱状图。据此完成3-4各题。3.据图判断,青海省2000~2018年( )A.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 B.人口密度不断增大C.人口增长速度先快后慢 D.环境人口容量先增大后减小4.青海省环境人口容量小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恶劣 B.生存空间狭小 C.科研水平低 D.区域开放度低【能力提升】3.B 4.A3.根据图中的数据计算可知,青海省人口增长速度时快时慢;但人口总量逐年增长,说明人口密度不断增大。故选B。4.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气候高寒,环境人口容量小主要与其自然环境恶劣有关。故选A。【能力提升】人口分布适宜度反映的是不同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数值越大,协调程度越高(数值范围:0~100)。图一是中国人口分布适宜度研究思路示意图,图中P表示该区人口集聚度。图二是有待协调地区的人口分布适宜度结构图。读图,完成1-2小题。1.图二所示地区的地形最有可能为( )A.高原 B.山地 C.丘陵 D.平原2.图二所示地区水土资源适应度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A.地势起伏大 B.水资源短缺C.荒漠广布 D.土壤贫瘠【答案】1.D 2.B【解析】1.读图可知,图中显示人居环境适宜度(E)和社会经济协调度(D)都很高,说明位于我国自然环境较好的经济较发达地区,平原一般是人口集中、自然环境较好的经济较发达地区,D项正确。读图可知,该地人口集聚度与人居环境适宜度高,故该地区人口与地形、气候协调度较高,结合上题分析,该地最可能地形较平坦,气候温和,土地资源适应度较高,ACD项错误;该地区水土资源适应度较低,说明该区人口和水土资源协调度低,则最可能是人口众多,需水量大,造成水资源短缺,B项正确。读图,回答3-5各题。3.图中ABCD四点中对应人口合理容量最大的是( )A.A处 B.B处 C.C处 D.D处4.B点之后曲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是因为( )A.人口减少 B.科技进步C.劳动力增加 D.政策改变5.甲处可能出现的是( )A.生活质量提高 B.人口老龄化严重C.生态环境恶化 D.环境质量提高【答案】3.C 4.B 5.C【解析】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由图可知环境曲线与人口曲线相交于D处,是环境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即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应当小于环境人口容量,C处环境曲线与人口曲线的垂直方向差距最大即资源丰富,环境适宜,人口数量合理,C选项正确。故选C。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读图可知B点之后环境曲线的斜率增大说明B点之后环境容量增大。环境容量增大不能直接说明人口数量减少,A选项错误;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获取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会大大增加,使环境容量增大,B选项正确;此阶段由人口曲线看出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增长不明显,不可能因为劳动力增加使资源快速增多,C选项错误;题中无法看出政策的改变,D选项错误。故选B。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读图可知甲处人口的增长超过了环境承载力,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加大对自然的开发力度,此时的生态环境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各种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恶化,C选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下图是巴顿给出的城市规模的费用-效益曲线图。下图中四条曲线的含义分别是,MB:城市每增加一个单位成员对应的城市效益的增加量;MC:城市每增加一个单位成员对应的城市费用增加量;AB:城市中人平均效益;AC:城市人平均生活费用。据此完成6-8小题。6.图中分别表示不同含义的“最佳人口规模”。其中,对现有居民来说最合适(假如决策者仅仅考虑最大的城市总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小城市规模是( )A.P1 B.P2 C.P3 D.P47.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增加环境人口容量的是( )A.人类获取、利用资源的手段和方法改进B.大面积的围海造陆和围湖造田C.开垦草原和荒地,扩大耕地面积D.增加一次性消费,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等8.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科技发展水平 B.资源C.对外开放程度 D.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答案】6.B 7.A 8.B【解析】6.根据图示可知,对现有居民来说,最合适的规模也就是城市中人均效益最高的点,即图中P2点。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7.人类获取、利用资源的手段和方法改进,可以有效的减少资源浪费,相当于增加了资源丰富程度,有利于增加环境人口容量,故A正确。大面积的围海造陆和围湖造田,破坏环境,显然不利于增加环境人口容量,故B错误。开垦草原和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加大对资源的利用,显然不利于增加环境人口容量,故C错误。增加一次性消费,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加大对林木资源的利用,显然不利于增加环境人口容量,故D错误。故选A。8.由于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总量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而科技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生活消费水平都是通过影响资源的开发与消耗而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故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3人口容量导学案(湘教版2019必修二)docx.docx 1.3人口容量教师版(湘教版2019必修二)docx.docx ._1.3人口容量导学案(湘教版2019必修二)docx.docx ._1.3人口容量教师版(湘教版2019必修二)docx.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