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各拉丹冬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图片。
教师导语:长江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马丽华的游记《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走近长江源,探寻各拉丹冬的神秘,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
设计意图:观看图片,对各拉丹冬有直观的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
1.自由朗读
(1)熟读课文,想象画面。
(2)注意生字读音。
2.字词检测
luǒ yùn niàng qián lì zhǒng
裸露 酝 酿 虔 诚 砾 石 接踵而至
dài zǔ dūn jīng yì yì
懈怠 诅咒 敦实 腈纶 熠熠生辉 演绎
3.作者简介
马丽华,汉族,195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976年山东省临沂师专中文系毕业后进藏,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作家班后任专职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随笔《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及论著《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1997年,作家出版社将《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合集出版,命名为《走过西藏》。这本合集是马丽华最具代表性的文集。
4.知识卡片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乡境内,各拉丹冬峰周围有20多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峰,形成了唐古拉山的高峰群,在这方圆1500平方公里的高峰区发育着100多条现代冰川,是中国第一大江——长江的发源地。各拉丹冬的东侧是面积约为8平方公里的冰川,这些冰塔,在阳光下,洁净如洗,光泽闪熠,巍巍耸峙。形态各异,犹如水晶的世界,是唐古拉山脉一大奇景。各拉丹冬周围自然景观奇特。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烈日炎炎,冰清雪融,山下天然草原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姿态万千。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的同时正音,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作者游览各拉丹冬去了哪些地方?看到哪些壮美景色?内心感受如何?
2.探究方法
(1)默读课文,从文中圈划出表示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3)勾画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概括景物的特点。
(4)勾画文中表示内心感受的句子,并进行概括。
3.成果展示
(1)体现地点变化的词语:草坝子——砾石堆——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冰塔林——置身冰窟
(2)变化多端,神秘莫测的各拉丹冬;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从砾石堆远处张望的冰塔河);像屏风,雕着形态各异又很随意的图案的冰山(靠近冰山);纷纷扬扬飘洒的雪粒,千姿百态的冰体,冰山上波状褶皱的裂纹(置身于冰窟,进入冰塔林)。
(3)远眺雪山时,感到雄伟和神秘——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身处冰窟,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倾听水声,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
4.活动小结
作者笔下的景物各有特点,共同营造出一种雄伟、圣洁、瑰奇的境界,突出表现了各拉丹冬地区的原始风景给人带来的精神震撼和心灵触动。
设计意图:三个问题是围绕游记三个要素来设计的即游踪(所至),所见,所想。目的是通过默读、圈划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整合内容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在作者描述的众多景物画面中,哪一幅画面让你感到最震撼?结合具体语句,说说理由。
2.过程安排
(1)选择一处景点,选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读一读,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2)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小组成果。
(3)选择一位同学作代表进行发言。
3.成果展示:
预设:
(1)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2)冰体一点点地改变了形状,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这里表现出冰体形状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共同营造出一种雄伟、圣洁、瑰奇的氛围突出了各拉丹冬地区的原始风景给人带来的精神震撼和心灵触动。
4.活动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品析了很多让人震撼的画面。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各拉丹冬,雪域高原的壮美神秘,也感叹于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并结合具体语句品析来体会各拉丹冬的神奇壮美;同时也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
(三)合作探究二
1.探究任务
研读10、1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2.过程安排
(1)默读10和11自然段,圈划出具体描写的景物,批注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2)小组讨论交流。
(3)选择一位同学作代表进行发言。
3.成果展示:
教师点拨:写景的方法角度很多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抓住景物特征按照一定顺序,调动各种感官,结合具体语句去思考本文写景方法。
预设:
(1)具体描写景物的段落:
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
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2)写景具体方法:从描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详细描写冰体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非常注意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如对冰窟和冰风的描写,突出异样的“温暖”感受,既写风的“扫荡”,更把思绪放飞到洪荒之始,感喟于自然的永恒。又如描写冰塔林和冰川,虽然以“写形”为主,却很少对其形态做过细的描写、而是用精短、准确、形象性强的词语连续带过,很好地表现出冰体形状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同时又畅想眼前奇景的形成过程,主客观融为一体。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
4.活动小结
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有详有略,这两段是详写,通过细致观察重点描写了置身于冰窟的所见所感,在描写冰塔林时非常注意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集中写景的段落,把握作者的写景手法。
四、课堂小结
(老师带领学生再次回忆写景的常用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小结或带领学生进行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马丽华的脚步,欣赏了神奇而又壮美的各拉丹冬。远眺雪山时,感到雄伟和神秘;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身处冰窟,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各拉丹冬的魅力被作者描写的淋漓尽致,这全凭借她的语言魅力,下节课,我们继续欣赏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五、拓展延伸
过渡: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位于东经91.0,北纬33.5,海拔
6621米,是唐古拉山脉最高峰,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为长江的源头。很多登山爱好者,历经千难万险,想要一睹为快,下面请看一组材料,请说说你从中得到哪些发现?
1985年,日本京都大学学术登山队到达江源,攀登各拉丹冬峰,有6人登顶成功。
1986年,中美联合长江科学考察漂流队到达姜古迪如冰川,并竖立了“长江源头”石碑。
1991年,清华大学登山队攀登该峰,未登顶。
1992年,台湾一支队伍,到达姜古迪如冰川。同年,两支分别来自韩国及日本的队伍,未登顶。
1994年8月1日,清华大学苗来生,成为第一个登顶各拉丹冬的中国人。
1994年8月,北京大学登山队,11人队员登顶。
2002年5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登山队,到达6500米高度。
2004年7月,清华大学登山队,到达5900米高度。
2006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登山队6名队员登顶。
2010年7月,两岸清华大学联合登山队17名队员登顶。
2014年7月,北京大学登山队17名队员登顶。
2015年7月,西藏马卡鲁探险,队员3人,协作4人,共7人登顶,成为第一次登顶成功的商业团队。
2015年8月,厦门大学登山队,13人成功登顶。
引导语:这些登山队有的成功登顶,而有的则没有成功,对此你有什么总结发现?
各拉丹冬景色壮美,想要攀登顶峰,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想要成功就要勇于攀登,不畏艰难,有顽强意志。文中作者马丽华在攀登时也遇到身体不适,几次“都要死了”,但都克服了,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这种精神也正是我们当代学生需要学习的。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感受登峰者的不易,同时也抛砖引玉为下节课埋下伏笔。
六、布置作业
1.课堂练习
自由朗读课文,背诵几句自己喜欢的语句。
2.课后作业
(1)基础作业:观看《话说长江》,交流长江的故事。
(2)拓展作业:上网查阅各拉丹冬的旅游攻略,尝试为自己制定一条旅游方案。
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化抽象为形象,进一步了解各拉丹冬,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学习本课内容,为下节课教学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晶莹连绵的冰峰 高峻、雄壮
平坦辽阔的冰河 辽阔、奇美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姿态各异的冰山 形态多样
时而变化的冰川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2.品味课文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体会这种语言的妙处。
【教学重点】
品味课文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体会这种语言的妙处。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后,让大家给自己制定一份去各拉丹冬旅游的计划,有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吗?
过渡:同学们制定的很详细,还设想了去最高峰会遇到的困难,看来花了很大的功夫。我们今天再来看看马丽华旅途中遇到的状况,也许能给大家的旅途带来帮助。
设计意图:承接课后作业自然导入新课,同时也抛出了下个环节的重点。
二、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描写作者登山时的身体状况的语句,并思考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探究方法
(1)自由朗读课文。
(2)勾画描写作者登山时的身体状况的语句,读一读。
(3)结合上下文,理解作者写身体状况的作用。
3.探究范例
我就更不在话下了。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几句简洁明了地介绍了自己身体状况很差,作者还担心这种身体状况不要影响自己的心态,表现作者意志坚定,乐观积极,不畏艰险。同时侧面表现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
4.成果展示
(1)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2)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腰椎也错了位。
(3)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4)“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
(5)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提不上来,就长眠于此吧。
描写身体状况的原因(作用):作者反复叙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糟糕的身体状况,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
这样的写法,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显得更亲切、真实、可信。作者在身体的痛苦中坚持行走、体验甚至考察,这使得本文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给读者的阅读感受也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
5.活动小结
本文描述了雪域高原的壮丽,讲述了自己勇登雪域的故事,表现作者勇于攀登、不畏艰难的态度。希望这种态度能激励同学们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不惧艰难,勇于挑战。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明确并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游览各拉丹冬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历程,学习作者把身体状况、内心体验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的写法,感受其独特艺术效果,学习作者这种不畏艰难乐观品质。
(二)合作探究
过渡:作者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她用精彩的文笔展示了各拉丹冬的景色特点——壮美。她的语言看似平实、随性,实则精巧并不乏幽默。
1.探究任务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2.过程安排
(1)圈画文中你认为精彩的句子。
(2)小组讨论,说出喜欢的理由。
提示:可从修辞、句式、用词、感情等方面来谈。
(3)一位同学展示朗读。
(4)一位同学说明理由。
3.探究示范
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幽默地比作“太空步”,让人忍俊不禁,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4.成果展示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眩晕”原指一种症状,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道看什么;“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妙用夸张,极言雪山冰窟的风没有方向、肆意狂啸、昼夜不停。
(3)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
这里描写自己拍摄冰山时摔倒的情形和感受痛彻心扉,但读来让人感受到作者乐观坚强的精神。
5.活动小结
本文语言整体来说比较平实、自由、随性的,句子简洁形象,用词精简准确,句子节奏短促,运用修辞,写自己内心感受,大笔挥洒,句子有分量,也不失幽默。总之张弛有度,平易处读来轻松自如,锤炼处则耐人寻味。
教师点拨:读一读课后习题四。
设计意图:借助合作探究的形式落实目标——品味语言,进一步理解各拉丹冬景色壮美,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三、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记述作者跟随摄制组游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经过,展现了一幅奇美壮观的画卷,表现了作者对各拉丹冬的赞美之情,感受了作者对大自然深邃的思考,以及不怕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更欣赏了作者那独特的语言风格。罗丹说:“美丽的风景之所以使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引起人们的思想。”最美的风景在路上,请放飞你的思绪,翱翔人生的蓝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四、拓展延伸
马丽华以昂扬的激情和执着的坚守27年间以西藏为背景创作了大量的优质作品,被誉为“西藏的歌者”。
引导语:自主阅读材料,交流阅读感受,体会马丽华对西藏的热爱。
材料一:马丽华1976年来到西藏,直到2003年才离开,她把全部的深情,精力和热情用来书写西藏,她所创作的关于西藏题材的一系列散文作品,是对其“做西藏的歌者”的最好诠释,是一曲曲为雪域高原谱写的动人的歌。她始终以西藏社会生活的参与者、西藏特有风貌的记录者和西藏地域文化的传播者的角色,深入西藏这个丰富的所在,深情地为雪域高原吟唱。
材料二:在西藏的特殊而珍贵的岁月,对马丽华来说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回顾这些年在西藏的经历,马丽华动情地说“一再体味这片高地施予我的宽阔、宽厚、宽容、宽松,它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人生和文笔,我知道自己中庸、豁达、平和与泛爱的心境由何而来。”
小结:漫长的融入和参与中,西藏对于马丽华而言已然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西藏已经深深地融入马丽华的个体生命中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体会马丽华对西藏的热爱。
五、布置作业
1.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完成课后习题一二题。
2.课后练习
基础作业:试着运用本文在写景时把主观感受、想象与客观描写融在一起的方法,写一篇游记,记录自己最喜爱的一次旅行。
拓展作业:开展主题式阅读,推荐阅读《藏北游历》《苦难旅程》,制作读书卡片,感受马丽华对人生苦难的超越,对藏族文化的求索,共同探寻藏地人文密码。
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
叹大自然之神奇
敬攀登者之无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