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登勃朗峰》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登勃朗峰》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教学设计
《登勃朗峰》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脉络。
2.把握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品析、积累精彩的语句。
【教学重点】
  把握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品析、积累精彩的语句。
【教学难点】
把握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品析、积累精彩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些风景,如果不站在高处,你永远体会不到它的魅力;有些路,如果不开启行程,你永远不会知道它的美丽。旅行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在本单元的前两篇游记中,我们一起游览了雄浑壮美的壶口瀑布,领略了奇绝险远的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本节课我们将跟随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一起登勃朗峰,感受独特的异国风情,学习独特的游记写法。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二、夯实基础
1.字词检测
yì rì qióng dǐng dòu liú liáo rào wǔ mèi fú zào
翌日 穹顶 逗留 缭绕 妩媚 浮躁
diān bǒ kuàng yě qīng gē màn wǔ shùn xī wàn biàn
颠簸 旷野 轻 歌 曼 舞 瞬 息 万 变
fēn zhì tà lái míng fù qí shí
纷 至 沓 来 名 副 其 实
2.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被福克纳(诺贝尔文学得主)誉为“美国文学之父”。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短篇)等。此外,马克·吐温还有自己的四大名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苦行记》等。
设计意图:基础知识的积累是阅读课文的基础,作者的相关资料的介绍,便于学生探究文章幽默的语言。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过渡:“一字立骨”是散文创作的一种技法,读马克·吐温的这篇文章,我们也可以学着运用这种技法概括内容。
1.探究任务
若只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文章,你会用一个什么字,请说明理由。
2.探究方法
(1)自由朗读课文。
(2)结合单元导语和课后阅读提示,做好圈点批注。
(3)提取关键信息,组织语言进行概括,并阐明理由。
3.成果展示
一个“奇”字可以概括,课文旁批写到“旅途中不只有风景,奇人奇事亦可乐也。”
阅读提示中也提及“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
通读全文发现,第1至6段为第一部分,写登山的所见的奇景;第7至11段为第二部分,写乘车的经历与感受,叙写奇人奇事。
4.活动小结
旁批是我们解读课文的抓手,大家所找的这句话巧妙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我们用一个“奇”字梳理文脉,就是:奇景、奇人、奇事。
设计意图:课文里的旁批随文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针对课文的关键之处、文笔精华以及写作技法作精要点评,或以问题形式呈现,自读课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用好旁批。
(二)合作探究一
过渡:美学家朱光潜曾在《谈美》一书中曾提到阿尔卑斯山谷中的一个标语牌,上书“慢慢走,欣赏啊!”一语,马克·吐温登山时的情致与此颇为相似。作为读者,我们不妨也像作者游览一样,静下心来下,慢慢阅读,细心品味。
1.探究任务
精读课文第一至六段,使用:“我发现,作者是从_________写到_________。”的句式概括写景段落的特点。
2.过程安排
(1)精读读课文1—6段,圈画关键词。
(2)关注游览的线索、景物的特征、写景的顺序、视角变化、动静结合、多种感官的使用、表达方式等角度,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
(3)小组合作交流。
(4)整合小组成果,选一名同学在班级内进行汇报。
  3.探究示范
我发现,作者是从俯瞰峡谷写到仰望峰巅。
4.成果展示
预设:
(1)我发现,作者是从马蒂尼写到阿冉提村,再写到勃朗峰及其周围。
(2)我发现,作者是从视觉写到听觉。(“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整个黑首道上,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
(3)我发现,作者是从远望勃朗峰写到近看勃朗峰。
(4)我发现,作者是从动态的湍流写到到静态的巉岩。
(5)我发现,作者是从云的形“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云的色“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写到云的神“瞬息万变”,但究其本质仍是“洁白轻薄”,“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6)我发现,作者是从眼前所见之景写到联想到的肥皂泡之境。
(7)我发现,作者从描写到抒情、议论。
(8)我发现,作者是从写他人写到自己,两相对比,优越感十足。(“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子背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真是可怜可悯。我们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可那些人不行。”)
5.活动小结
从写景的几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总结一些方法:明晰游踪、多角度描绘、注意远近的层次和视角的变化,调动多种感官和想象力,虚实相生巧用对比,描写加上“叙”“抒”“议”。这样从不同角度分层写、细细写,写出的景色才更动人,更丰富,更立体。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写景部分的解读,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写景的特色,掌握一些写景的手法;从写作的角度进行解说,可以形成更为全面、更为深刻的了解。
(三)合作探究二
过渡:面对如此奇丽之景,作者产生了奇妙的联想,“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肥皂泡轻盈可爱、色彩变幻,把世间至美比作极轻极薄的肥皂泡,有何意图?
1.探究任务
这里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2.探究过程
(1)朗读课文第6段,思考旁批设置的疑问。
(2)从联想手法入手,找到眼前所见的无穷变幻的彩霞之景与肥皂泡之间的关联,然后揣摩作者的意图。
(3)小组内分享交流,形成小组结论。
3.成果展示
预设:
他由勃朗峰神奇变幻无穷的云彩联想到了肥皂泡。强调出肥皂泡“破裂并蔓延”的特殊状态,还冠以“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之称号。
肥皂泡的色彩也是变幻无穷的,且转瞬即逝,这和作者在勃朗峰上见到的奇美景象相似。
这段话表现了作者对美景转瞬即逝的感慨,体现了作者好好珍惜美好时光的生活态度。
4.活动小结
作者时时处处仿佛都在告诉我们:快乐与美好,总是稍纵即逝,需要珍惜!此外,作者在文段最后又说:“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极其廉价的“肥皂泡”与“价值”并提,似乎有些矛盾。仔细想想,透过肥皂泡产生的欣赏价值,或是这种欣赏价值带来的精神愉悦,才是最有价值的;肥皂泡随时可以制造出人们很难于细微处看到的美,正如沿途的风景,往往因所谓的“价值”而被人们忽略。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作者此处遐想的内涵,体会结尾处的升华。教会学生写游记时要巧妙地进行一些遐思、议论、抒发感想。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可能会感到文章的前后两部分有“截然分开”的感觉,但只要细读文章,从意脉方面分析,就会发现这两部分都是扣着“奇”来写。这节课我们着重欣赏第一部分的“奇”:黑首道上风景的“奇美”,勃朗峰主峰“奇伟”,旁边群峰的“奇险”,峰巅云朵的“奇幻”。下节课我们将一起聚焦课文的第二部分,去探究“奇人”和“奇事”。
设计意图:通过对写景部分的总结,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设置悬念,为第二课时教学激趣。
五、拓展延伸
过渡:作家徐迟说过,“游记,这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文学体裁。” 游记写法自由多样,不是单一的按照游踪描写景物,接下来我们欣赏一段写景名篇,试着寻找作者笔下写景的特色。
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等天晴吗 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见灰濛濛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喑噁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雨大起来了,我们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这里供奉着七尊塑像,正面当中是吕洞宾,两旁是他的朋友李铁拐和何仙姑,东西两侧是他的四个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吕洞宾和他的两位朋友倒也罢了,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一般庙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诞,造型偶尔美的,又不像中国人,跟不上这位老人这样逼真、亲切。无名的雕塑家对年龄和面貌的差异有很深的认识,形象才会这样栩栩如生。不是年轻人提醒我该走了,我还会欣赏下去的。
……
引导语:读一读,概括写景的特色?
预设:作品着笔于“雨中”,意在写登山的“雨趣”和雨中赏景的感受,并在写景抒情之中插引传说故事。语言优美,引用诗句,情趣生动,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巩固写景手法的同时,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
1.课堂练习
分门别类积累写景段落里的四字词语。
预设:
写山峰的词:岩壁巉峻 独据苍穹 沟壑旷野
写云朵的词:美不胜收 色彩斑斓 彩霞满天 白云缭绕
写变化的词:飘忽不定 瞬息万变 纷至沓来 扬尘远去
2.课后作业
结合本节课所学习的写作手法,写一个200字左右景物描写片段。
设计意图:文章多用四字词语,积累识记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写作片段的,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学习本课内容,在了解“所知所见”的基础上,思考作者的“所思所感”,为下节课教学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登勃朗峰
马克·吐温



《登勃朗峰》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品读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2.体会作者乐观、率真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反复品读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反复品读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写景,要写得有序、有画面感、有意境美,而达成这样的目标,重点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写人同样如此,要抓住特征,写出人物的个性。马克·吐温笔下的“奇人”车夫就极具个性。
设计意图: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二、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过渡:“奇人”车夫极具个性,我们用个性的朗读方式来感悟人物个性之美吧。
1.探究任务
跳读课文第7—11段,根据老师的提示语,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来填空。
2.探究方法
(1)跳读课文,筛选关键词。
(2)结合提示语,组织语言完成填空。
3.探究示范
车夫真是个奇人啊!他可不是一般的车夫,他自诩是车技敏捷的车夫之王!
4.成果展示
(1)车夫真是个奇人啊!他的驾车动作可潇洒啦,他扬鞭一挥——车便辚辚向前。
(2)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
(3)车夫真是个奇人啊!他的神情除了威严,更多的是“每当我们险遭不测时”——他总是面不改色,和颜悦色。
(4)车夫真是个狂人啊!他的语言太有个性,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我是车夫之王啊!
(5)车夫的话真狂啊!他说——
“你就放下心坐好吧,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你看着吧!”
“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夫之王啊。”
“能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真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
6.活动小结
在我们的深情诵读里,马克吐温笔下的“奇人”已活灵活现。
设计意图:通过独特的诵读方式,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下一个环节铺垫。
(二)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自读课文第7—11段,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过程安排
(1)自读课文第7—11段,圈画重点语句。
(2)从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侧面烘托、对比手法入手,从批注人物形象。
(3)小组交流分享,整合小组成果,选一名同学在班级内进行汇报。
3.探究示范
例句:
(8段)原文:
“但是,”他把握十足地说,“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你就放下心坐好吧,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你看着吧!”
分析:这是语言的细节描写,破折号的使用,说明说话断断续续,或是拉长声调,写出车夫的醉态;
劝人应是先“静心”再“不要浮躁”,再“不必烦恼”写出他语序颠倒,缺乏逻辑;
此时还自称“车王”,还重复了好几次,写出他的自信。
4.成果展示
(1)例句:
(9段)他扬鞭一挥,车便辚辚向前。如此颠簸,我生平从未有过。近来的几场暴雨冲毁了几处路面,但我们不停不歇,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速度,疾驰向前,什么乱石废物,沟壑旷野,一概不顾——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
角度1:从“扬鞭一挥”动作描写,透露出车夫的自信洒脱;“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时候腾空而起”体现出车夫的驾车本领实属高超。
角度2:这里主要写山路路况的糟糕、环境的艰险,实际上就是侧面烘托。作者将车夫置于这样险恶的环境,从侧面烘托车夫的技高胆大。
(2)例句:
(9段)那位镇定而善良的狂车夫还时不时地调转头来,神情威严地冲我们说道:“哈,看到了吗?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夫之王啊。”每当我们险遭不测时,他总是面不改色,和颜悦色地说:“只当是种乐趣吧,先生们,这种情况不常见,很不寻常——能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正如我所说的,我就是车王。”
分析:通过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刻画出一个艺高人胆大,自信热情而又洒脱的车夫形象。
(3)例句:
(9段)如此颠簸,我生平从未有过。近来的几场暴雨冲毁了几处路面……
那位镇定而善良的狂车夫还时不时地调转头来……
每当我们险遭不测时,他总是面不改色,和颜悦色地说:“只当是种乐趣吧,先生们,这种情况不常见,很不寻常……
分析:把环境和人物的言行举止放在一起,则是为了凸显人物的精神,在险恶的环境中本应该小心翼翼,但是车夫反其道而行之,神色镇定,从容不迫,面不改色,和颜悦色。鲜明的对比之下,人物形象特征就呼之欲出了。
5.活动小结
勃朗峰是壮美而又险峻的,而从车夫的话语中听不出任何的胆怯,是何等的自信、热情、洒脱,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塑造了怪异的车夫,叙述奇人奇事,富有传奇色彩。
设计意图:通过多角度地赏析,既可以把握作者笔下人物的特点,又便于学生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技巧。
(三)合作探究二
过渡:“旅途中不只有风景,奇人奇事亦可乐也。”“虽有颠簸之苦,不测之险,也有意外之喜。”两个批注中,分别提到了“乐”和“喜”这源于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幽默是马克·吐温的标签,读完这篇文章,你也有这种感受吗?
1.探究任务
跳读课文第7—11段,通过朗读和对比分析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
2.探究过程
(1)跳读课文第7—11段,找出表现作者幽默语言风格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总结带来幽默效果的语言技巧。
(3)小组选择一到两名组内分享较好的同学,在班级进行分享。
3.成果展示
(1)生动的细节。
比如“勃朗队长”那重复的话语内容和酒意十足的说话方式,还插入“说的却是德语—但标点系统毫无两样”这样一个滑稽的小插曲,幽默效果就自然产生了。
(2)巨大的反差。
例如,道路危险重重,而车夫“镇定”“神情威严”“面不改色”“和颜悦色”,这之间的巨大反差形成一种带有揶揄讽刺意味的幽默效果。
(3)适度的夸张。
比如描写马车的一路狂奔,“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显然带有夸张的成分,景象如同漫画一般好笑。
(4)反常的归因。
原本是为了在登山后轻松省力地去沙蒙尼投宿才雇车代步,结果却变成了冒险疾驰的公路马车比赛,多次险遭不测。但是事情的结果却异常圆满——“老天有意安排”,“车王”酒后驾车,却能履险如夷。
4.活动小结
这些制造幽默的手法,不完全是写作技巧,它们根植于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准确记录。游记作者手中要握有一支“有色泽、富情感、善体物、会叙事的笔”(《谈写游记》),也就是,好的游记要实现写实性与文学性的结合,《登勃朗峰》就做到了这一点。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探究,体会“马克·吐温式的幽默”,将学生的感知上升到理性思考,对文字进行深度触摸。
三、课堂小结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向马克·吐温学习,做一个灵魂有趣的人!真正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人,随时随地都可以遇到最美丽的风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四、拓展延伸
过渡:马克·吐温曾说自己的游记是“野游纪实”,只是“老老实实”写的。这其实点出了游记的写实性。阅读马克·吐温的游记作品《傻子出国记》,进一步感受他对社会现实和生活在这个现实中的普通人的深切关注。
傻子出国记
马克·吐温 
后来我们便去找理发馆了。打小时候起,我心里就怀着股奢望,但愿有朝一日在巴黎一家富丽堂皇的理发馆里刮脸。但愿直挺挺躺在一张软垫的躺椅上,四面是画,还有豪华的家具高头是满墙的壁画和贴金的拱顶,眼前是几排哥林斯式柱子伸展开去;满室阿拉伯香水,闻得我心神荡漾;远处嗡嗡声催人欲眠,把我送进了黑甜乡。过了一个钟头,我依依不舍地醒了过来,只见一张脸刮得又光又嫩,活像小娃娃。临走,我在理发师头上举起手说:“上帝保佑你,孩子!”
我们东找西找地找了两个钟头光景,连一家理发馆都没看见。只看见假发店,玻璃橱窗里陈列着涂脂抹粉的蜡制强盗人头,头上扎着没有生气的蓬乱毛发,真令人作呕,一对直楞楞的眼睛,盯着橱窗外的过路人,脸色死白,活像幽灵,把过路人都吓跑了。我们开头一直不敢看这种商标,后来终于认定做假发的势必也是理发师,因为我们找来找去也找不到这一行业的合法代表。我们进去;一问,果然是理发馆。
我说我要刮脸。理发师问我住哪儿。我说,别管我住哪儿,我只要刮脸——当场就刮。医生说他也要刮。那两个理发师一听顿时手忙脚乱!他们先是拼命讨论,接着就匆匆忙忙地跑来跑去,在什么偏僻角落里一阵乱搜,找寻剃刀,再翻箱倒箧地找肥皂。然后带我们到一间狭小、简陋、肮脏的后房;端来两把普通的靠背椅子,让我们和衣坐在上面。我那向往已久的幸福美梦顿时化为泡影!
……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引领学生向阅读的更深处漫溯。
五、布置作业
1.课堂练习
过渡: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就要从容面对各种未知的事情,反向设想一下,如果当初的马克·吐温恰好性情相反,那么他们的旅途还有那么多乐趣吗? 其实何止是旅行,生活中处处都会遇到不尽如人意的情景,关键看我们怎么面对。来吧,一起反观我们自身!
反观我们自身,说说自己的体悟:
例:我们想懈怠下来的时候,父母总在耳边念叨不停,我们会觉得烦躁,但转念一想,这不是源于父母对我的疼惜吗?
2.课后练习
回顾《壶口瀑布》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两篇游记,对比三篇文章的差异,完成表格。
预设:
篇目 主要内容
《壶口瀑布》 以独特视角展现壶口瀑布的雄浑壮美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以行踪为线索抒写自己在各拉丹冬不同地点的见闻和感受
《登勃朗峰》 既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又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让学生学习作者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态度。课后练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是本单元的学法要求,也是深度学习策略的实践运用。对照前文,学生可以将前后学习贯通起来,同时在对比中明确本文的学习要点。
【板书设计】

生动的细节
巨大的反差 马克·吐温式
适度的夸张 的幽默
反常的归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