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对临、背临和意临”写作指导 课件(共3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对临、背临和意临”写作指导 课件(共35张PPT)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
“对临、背临和意临”写作指导
学习目标:
1.读懂材料,把握材料含意;
2.精准立意,拟写作文提纲
3.掌握三元思辨类作文写作方法。
【原题重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人认为书法临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对临、背临和意临。对临就是将字帖摆在眼前,照着帖上的运笔和结构写,追求形似;背临意谓脱离碑帖而临,是靠记忆来书写,力求与原作形神兼似;而意临指在继承古人用笔与精神上能有所取舍,自发创造,加之自己的理解和风格特点。“临书画固贵逼真,尤贵能避其熟。”临摹书画的过程中做到对临,追求逼真形似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做到在背临的基础上走向意临,在学习古人法度的过程中不被习惯和法度束缚。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读】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学生行文必须围绕材料展开。材料里最关键的是三个术语:“对临”“背临"“意临”。高分作文必须以这三者作为关键词,缺一不可。但是作文不应只是讲书法,而要延伸到我们的生活和世界中来,谈出启示来。
【材料解读】
对临是书法临墓的起点,是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的照着写,然后是在反复研习的基础上“背临其字,默想其神”,这里面已经有自己的思考和体悟在里面,不再受物质性碑帖的左右,心中有字。最后是要心中有自己的字。这个字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创造和融合,既有碑帖又有自己。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要努力去融入生活,去了解现实,但是我们又不能被生活和现实束缚,要明白生活和现实的内在机理,尊重生活和现实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活出自己的生命样态,学习也是一样。书本知识和课常知识是基础,是前人经验总结,但世界在发展,我们要明白的是知识的内在逻辑,知识构成的条件和背景,从面在生活中用知识去验证自身的生活,去解释自己的生活,在验证和解释中提炼,升华所学的知识。
【参考立意】
(1)品临帖三阶段,悟人生新样态
(2)对临是起点,意临是创造
(3)在“对临”、“背临”中成长,于“意临”中守正创新
(4)循临书三境,得大美人生
【作文素材】
聪明的年轻人以为,如果承认已经被别人承认过的真理,就会使自我丧失独创性,这是最大的错误。——歌德
创新需要一定的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期的积累与全身心的投入。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王业宁
正确对待前人理论,学百家之长,自主创新。——陈国达
太平之世无所尚,所最尚者工而已;太平之世无所尊,所尊贵者工之创新器而已。——康有为
所谓的独创,不是别的,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模仿。——村上春树
模仿是人类一切学习的开始,然后才是创新,最后是你自己做主。好的艺术家模仿皮毛,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魂。——毕加索
【作文素材】
莎士比亚模仿英国旧喜剧作者;布朗宁期初模仿雪莱;陀思妥耶夫斯基模仿雨国;贝多芬继承海顿、莫扎特的传统,吸取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音乐成果,模仿法国作曲家卡比尼;毕加索从模仿法国后期印象派画家塞尚起步;毛泽东的书法模仿了扬州八拐之一郑板桥的作品……
现代起重机的挂钩起源于许多动物的爪子;屋顶瓦楞模仿动物的鳞甲;船桨模仿的是鱼的鳍;锯子学的是螳螂臂,或锯齿草;从苍耳属植物获取灵感发明了尼龙搭扣;嗅觉灵敏的龙虾为人们制造气味探测仪提供了思路;壁虎脚趾对制造能反复使用的粘性录音带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贝用它的蛋白质生成的胶体非常牢固,这样一种胶体可应用在从外科手术的缝合到补船等一切事情上;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人们还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
【作文素材】
一位网红博主发了一条微博,晒出自己模仿劳荣枝妆容的自拍照。炮制出一个“劳荣枝仿妆”,岂是戏谑、玩闹?只会无形中对受害者及其家属造成伤害,更会因不辨美丑、不分善恶而损及时风世风。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过,都不能拿严肃当嬉笑、拿伤痛当娱乐、把审美变审丑。
如今翻拍剧频频被吐槽,其实也是对创作者原创能力的一种提醒。今天,各种拍摄、制作技术不断进步,技术跑在了前面,而观念、创意、眼界还在原地踏步。不断增强阅读时代的能力、提炼生活的能力、创新创造的能力,才能塑造新的经典,成就恒久的艺术魅力。
【作文片段】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需要大量的积累,而模仿便是实现积累的工具。
“举一纲而万目张,落一子而满盘活。”你离成功也许只差一点,而模仿便可助你寻到那“点睛之笔”
“愚昧无知是一切痛苦之源”,要摆脱愚昧无知唯有学习,而模仿是人类一切学习的开始。
“操千曲而后日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模仿可以培养我们辨明是非,去伪存真的能力,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作文片段】
“好的艺术家模仿皮毛,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魂。”在模仿时不仅要关注外在形式,更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模仿时不应只形似而神不在,这样的模仿只会论为抄袭,我们应在模仿的基础上深思熟虑,铸就独创。
模仿之于原创,犹如风之于火焰,助长思辩者,吹熄抄袭者。只有以模仿为基,铸原创为魂,我们方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考场作文
01.先“对”后“背”领法度,“意临”脱缚再创造
书法藏慧,生活有方。“对临”以形似为先,“背临”以内化为后,以此为基达成“意临”。临书如此,人生亦然。悟临书三境,得大美人生。(巧引材料,观点简明)
何谓对临?生活中的对临是谨遵法度,模仿前人的初步学习。何谓背临?它是继承传统,内化于心的巩固过程。何谓意临?它是融会贯通,不拘一格的自我创造。事实上,对临和背临乃对已有知识的学习,吸入,它们强调形神兼似,不容偏差。而意临乃在对临背临的基础上取舍重构,它强调独特创新,能避其熟。以我之见,打好基础才能融会贯通,有己之见才能以意升华。(阐释三者含义及彼此关系)
对临背临奠基,为意临铺展前路。老子曾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若无毫末之纤为引,累土之底做基,何至参木高台?传统法式是格物致知的基本标杆,正如《共产党宣言》是毛主席初入革命的圭臬,《弟子规》是彼时孩童初识礼法的良训,《本草纲目》是初认草药,一丝不苟的准则。只有先照做,后记忆,才能继承延续的旧知,为深入与创新做铺垫。(“对临”“背临”为“意临”铺路,侧重写“对临”“背临”的价值)
意临取舍有道,将对临背临之学识融会贯通,自发创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汩汩的知识泉源,哪得磅礴清渠之延展创造?其实,与其将意临看作天马行空之书,不如将意临看作有本之木、有源之流,看作韩愈在“八代之衰”背景下的“潜心创作”,看作周邦彦以“词学老杜”为前驱的“开拓创新”,看作胡适丰厚传统文化基奠上的“除旧立新”,看作近年来各文创团队深谙文物之美后的“推陈出新”……创新之“意临”不仅加深我们对传统旧知的理解,更催生新的知识,为文化复兴提供强大内驱力。(“意临”将“对临”“背临”之学融会贯通并升华,强调“意临”价值)
光华所至,暗影所生。揆诸当下,泱泱潮流求近功而忽“对临”之本,安小就而弃“背临”之基,更何谈独树一帜之创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之意临?吾辈青年应深知“先对后背达意临”之道,小至个人实践,以循序渐进的规律提升自我;大至民族复兴,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赋予民族文化新的内涵。(反观当下,关照自我)
对临、背临、意临,方寸之间蕴有万物耕耘之道。愿当代青年,不薄今人爱古人,先对后背领法度,意临脱缚再创造!(回扣观点,照应题目)
02.悟临书三境,享成功人生
书法临帖,对临,背临,意临是三个阶段。“对临”人人皆可做到,但很难做到“背临”,在二者基础上走向“意临”则更难。而正因为“意临”难,所以少,却又恰恰最珍贵。临书如此,万事皆然。开悟临书三境,会享成功人生。(巧引材料,观点简明)
对临,是模仿,求形似;背临是能脱帖仍似,熟练记忆,形神兼似;意临则是取神会意,延伸创造,挥洒出自己的理解和风格特点。对临为基础,背临是节点,意临是成果。若没有意临为目标,对临和背临就是邯郸学步;若没有对临和背临,意临就是空中楼阁,所以三临要互相依托,循序精进。(阐释三者含义及彼此关系)
对临和背临是为意临奠基,因为奠基,所以往往单调枯燥,因而更需要勤奋努力。
达芬画蛋三年,王羲之墨黑洗砚池,鲁迅创办《新生》失败后的抄魏碑读历史即此类也。所谓厚积薄发是也。著名物理学家牛顿辉煌成就的背后,固然因为拥有一颗创新精神的恒心,但是大量理论知识的不断积累和从小练出的善于观察,阅读,继承前人理论成果也是重要因素。要想建成科学的高楼,就不应嫌弃厌烦基础学科的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对于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来说,中小学阶段就是“对临”,应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汲取前人的理论成果,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以理论知识为船,以自身创造力为舵,掌控好通往成功之路的方向。(“对临”“背临”为“意临”基础,侧重写“对临”“背临”的价值)
意临在于不满足于背临之乐,又不为“临”而束缚手脚,得其意忘其形,敢于创新,秀出自我。
薛定谔曾言:“创造力最重要的不是发现前人未见的,而是在人人所见的现象中想到前人所没有想到的。”这正是意临的最好体现。为火箭焊接心脏的大国工匠高凤林,本是一名普通的焊接工人,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但更注重大胆创新,实现技术革新近百项,为长征五号发动机焊接精密设备。诠释了对临的持之以恒,背临的精益求精和意临的纯熟境界。(“意临”摆脱束缚,追求创新)
没有对临、背临,意临创新不能凭空而来,没有意临的守正创新,对临、背临简单机械形同虚设。
袁隆平日日夜夜的反复实验和成功路上的一次次大胆探究实验,最终让他走上杂交水稻峰巅,解决了世界粮食问题。华为不满足于仿造,突破外国技术的遏制,自主研发系统芯片,在5G技术上遥遥领先世界。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探索,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现代化之路探讨出新途径。意临成功的背后需要对临和背临的踏实勤谨。(三者合起来谈)
只有在对临和背临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超越,才能达到意临的目无全牛、出神入化的境界。书法如此,万事皆然,当代中国青年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责,应有对临和背临的踏实基础和恒久耐力,更要有意临的创新精神,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我辈青年的做法,文中有我)
03.意临创造,书人生之神韵
学习书法需经历对临、背临、意临三个境界,余以为人生亦如泼洒笔墨,于黑白间恣意徜徉,要走好人生之路,我们还需突破法度的束缚,尽力追求创造独具的神韵。
对临是书法的起点,初学者于一笔一划的描摹中习得书法经验,参照大师杰作而树立标准,奠定日后书法基础。这种模仿固然无功无过,但它于无形中束缚人们独具个性的表现,抑制了多样性的创造,从而导致审美与心理的疲劳。网络世界无处不为人们设限,“美”有公认的标准:瓜子脸,大眼睛,高挺鼻梁;“出游”有标准,网红景点必打卡,晒出照片才满足……当一切被贴上标签后,人们趋于盲从而不予思考,于是人们受困于标准而难以突破。
背临在书法中有破壁的意义,它不再是形似而开始追求形神兼备,这正是独立思考开始增强而确定自己方向之时。在世代的洪流中,我们看见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先是照搬苏联中心城市暴动理论,后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结合中国国情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因为在中国的土地上唯有结合最广大的农民基础才是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是独具中国革命特色的神韵。从对临到背临,是我们以理性的目光审视环境,在已有的正确认识基础上自主的否定一些糟粕,撕去固化的标签而逐渐发现自我的探索之路。
意临,正如朱熹所言“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是一个随心所欲而又超然物外的境界。意临也是扬弃的过程,它于对临和背临的基础上得以广泛地吸收,采纳外来经验,又以突出的自我个性为标准,筛去或陈旧迂腐的,或使人标签化的束缚,使自己的个性于万事万物中脱颖而出。齐白石在不损害虾的真实性腿的情况下逐渐减少虾腿数量,虾尽管只有五条腿却体态精确,透明的身体富于弹性,真正“活”了起来。意临正需要我们破法度却又不逾矩的巧思,于纷繁世界中拥有独立的思考、保持自我独特的性灵,以追求创造独具的神韵。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驭势者独步天下。在新时代中,我们更应在对临、背临中敬畏法度,于意临中独立思考、独具匠心而不泥于法度,于黑白间恣意徜徉。
优点:1.结构、层次清晰,依次阐释了对临、背临、意临,逻辑紧密,层层递进;2.三段论证由内涵界定到作用,再联系现实举例,清晰明了;3.将书法与人生相联想,以小见大,思考有深度;4.素材运用恰当,将课堂的知识融会贯通。
不足:详略安排不突出,对意临应多加笔墨论证方能凸显主题。
04.人生的“意临”之路
书法有3个阶段:对临,背临,意临。其中“意临”自然是最高阶段,它指书写者已不拘于所临摹的书画,从中加入自己的理解与个人风格,在师古的过程中不被习惯与法度束缚。
其实,“意临”是一种厚积薄发的量变达成质变后的创新,是经历“对临”和“背临”的积累后的“师古而不泥古”的高超境界。“意临”不仅是临书画,更是“临”人生。
我认为人生的“意临”当是一个人面对人生的众多路口时既不偏离大道,又能走出自己的选择。大道指我们临摹学习前人以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多数人会选择“对临”或是“背临”,循规蹈矩,因循守旧。但“意临”者会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依据自己情况做出一些适合自己的选择以取得捷径。
人生需要“意临”。即使有些人靠着“对临”或“背临”实现了人生价值,但不可否认地是有更多“对临者”与“背临者”用尽一生在大道上下求索却始终无法抵达尽头。“意临”是缩短大道的捷径。更何况,在新时代的今天,科技高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这一切使本就困难的“对临”与“背临”雪上加霜。前人的经验与教训在新时代并不适用,摆在我们面前的仅有“意临”一条路。
“意临”需要做好“对临”与“背临”的积累。这积累就是木之根,泉之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可谓贻笑大方了。“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虽然他找到了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的“意临”之路,但倘若没有早期“对临”的临摹借鉴,也不会设计出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等经典之品。
“意临”更需要跳出舒适圈。把自己禁锢在“对临”的临摹中固然是舒适且没有大风险的,但它同时也封上了捷径的路。正如一些老字号固守着上个时代的营业方式,沉迷于舒适圈,终将隐于时代的尘烟;只有勇于跳出舒适圈,寻找“意临”之路,像大白兔与美加净联名款润唇膏,才能焕发生机。
我们临摹前人的路,我们更要开创自己的“意临”之路。一撇一捺,写下带有自己个人风格的捷径。
优点:1.进行了大量的内涵界定,有独立深入的自我见解。“我认为”明确中心论点,清晰明了;2. 四五六段首句简洁阐发观点,干脆利索;3. 时代性较强,素材运用得当且新颖;4. 有思辨,例如“对临”的舒适和禁锢两方面。
不足:有些语句读起来不太通顺。“前人的经验与教训在新时代并不适用”过于绝对。
05.对临为本,背临为梯,意临绝伦
书法,一横一竖尽显风情,一撇一捺皆成曲目。书法临帖颇有讲究,对临为本,寻求形似;背林为梯,形神兼似;意林绝伦,创造风格。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练习,熟能生巧,继承而后自发创造,方可达到意林的绝伦境界。(开头引材料+提观点,简洁凝练)
对临是模仿练习,学习入门;背临是不断巩固,形神兼备;意临是独树一帜,自我创造。只有以对临为本,背临为梯,才可达意临之境。(阐释三者关系)
书法如此,文化亦如此。京剧老旦传承人王瑾瑜一生扎根梨园,追求京剧技艺上的卓越,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对临”练习,“背临”生巧,并结合当代文化,迎合时代潮流,创新出了新式京剧。新式京剧正是沉下心来挖掘的京剧的核心,守旧处一丝不苟,创新处不落窠臼,新与旧交相辉映,使中国传统京剧充盈着新的魅力,达到了“意临”的绝伦境界,走进了当代中国人的心头。正是因为王瑾瑜有了“对临”的传承,“背临”的娴熟,最终才可使我国的传统京剧在新时代达到“意林”的绝伦,使我国传统京剧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接着讲:文化层面)
文化传承如是,科技创新亦如此。牛顿曾说:“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牛顿学习借鉴先人的观点,不断精进自己的研究,不断实践,最终才能提出牛顿第一定律,达到了绝伦的境界。顾方舟前往苏联考察模仿借鉴,学习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究情况后不断实验,甚至以身试药,经过了一次次的实践和判断后,我国研制出了安全高效且价格低廉的脊灰疫苗,几乎消灭了脊髓灰质炎这一疾病。这充分证明了科学创造过程也应以“对临”为基础,以“背临”的不断实践为梯,才能有“意临”的创新发展。 (接着讲:科技层面)
文化、科技如此,改革亦如此。一百余年前,无数有志青年积极投身革命。中国共产党充分学习吸收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并在抗战实践中不断取舍创新,逐渐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不管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还是经济特区的探索,我国的社会主义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对临”为本、“背临”为梯、“意临”绝伦中蓬勃发展。(接着讲:社会改革层面)
我泱泱中华的少年,亦当学习书法中“对临”、“背临”、“意临”的学习过程,以对临为本,背临为梯,意临为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发展新时代科学技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吾辈少年之力量,促进中华民族伟大之复兴!(结尾:点青年身份,回扣中心观点,收束全文,提出号召)
06.始于模仿,终于突破
书法临帖可分为对临、背临和意临三个阶段,一一对应着形似、形神兼似和融入自己风格这三个阶段。其实,不只是书法,在其他任何技巧性的学习活动中,这三个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都应始于模仿,终于突破。
在开始自己的创作之前,我们得先学会模仿。模仿并不意味着抄袭,而是努力掌握最基本的技巧。前人的经验与积累是后人学习与借鉴的宝贵资源,我们并不总是需要一切从零开始。就如新中国早期的科研工作,在国内几乎是零基础的科研领域,出现了一大批留学海外、学成归来的青年科学家,他们在掌握了先进的知识与技术后,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国防力量的突破作出了卓越贡献。无论什么时候,闭门造车都是不可取的,是不利于长远进步的,因此,我们需要有类似于对临和背临的阶段,以帮助我们获取知识,巩固基础,拥有基本能力。
然而,在模仿之后,很多人却选择了止步不前。殊不知,模仿只是学习的第一步,就如英语学习中的词汇学习一样,对于真正钻研透一门学问、学透一项技术而言是远远不够的。这时,我们就要努力追求突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突破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之所在。只有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突破,人类的科学和文化才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才能为人类文明的延续注入充足的养分。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突破呢?
林语堂先生曾言:“在艺术上最富有意义的部分便是技巧以外的个性。”这句话给我们很大启示。融入自己的个性是突破的关键。在计算机行业,任何一位程序员都应拥有基本的编码能力,这份能力来自于对基础知识和通用技巧的熟练掌握和日复一日的练习。但是,真正站在技术顶端的工程师不会止步于此。即使是冷冰冰的代码,也无不彰显着编写者的个人风格。正是这份鲜明的个人风格使他脱颖而出,脱离了一般的代码编写而进入程序创新的行列。任何学习都是如此。个性的融入一方面有利于个人的适应和调整,另一方面也为现有技术创造出了更大的价值。
并且,我们还应有打破常规的魄力,不为习惯和法度束缚。这就如书法学习中的意临,在临摹书法时不应只关注逼真与否,而更要注重自身的看法和感悟,学会取舍和自主创造。而如果只是简单的“守前所为而已”,那么再逼真的临摹作品也无法带来更多的价值。
始于模仿,终于突破。突破是模仿的意义所在,只有当我们的每一幅作品都暗藏着我们自己的智慧和感悟,这项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