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4课 地球——我们的家园 第1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4课 地球——我们的家园 第1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
第4课 地球——我们的家园 (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能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唯一具备生存条件的家园,树立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2.道德修养:了解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树立环境忧患意识,知道人类的不当行为会导致环境问题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3.责任意识:懂得保护地球,人人有责。知道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和资源,激发爱护地球家园的情感。(重点)
2.通过对“家园”的探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从中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难点)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唯一——放眼宇宙感知地球的珍贵
1.谈话导入
在茫茫宇宙中,有一颗孕育生命的蓝色星球,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视频:茫茫宇宙,太阳系,生机勃勃的蓝色星球——地球。
2.引导
这就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地球。(板书:我们生存的家园)同学们,地球美吗?
预设:美。
追问:是呀.地球是一个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星球。我们可爱的家园究竟有什么样的生存条件,能够孕育和养活这么丰富多样的生命呢?
预设1:因为地球有大气层,为我们提供了氧气,我们人类才能在地球上生存。
预设2:因为地球能提供许多资源,比如生命之源一水,比如丰富的食物,所以可以养育生命。
预设3: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不近也不远,靠着太阳对地球的特殊“关照”和大气层的保护,我们的地球才有阳光和温度,这对生命也很重要。
点评:我们之所以能在地球上生存下去,是因为地球为我们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空间、环境和资源等。那是不是只有地球才是我们人类可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
3.星球探秘
(1)引导:你们看,这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月球,这是和地球最类似的火星(出示月球、火星的图片),我们的探秘活动就从这两个星球开始吧!大家看看这张表格,你们有什么发现? (出示教材第28页数据表)请先与你身边的小伙伴交流再在全班分享。
(2)全班分享。
预设1:我发现月球是不适合的。因为月球的最低温度是零下180℃ ,最高温度达到了120℃。温差这么大,怎么生存呢?而且月球处于无氧的状态,也无液态水,这样的条件人类应该无法生存。
预设2:我觉得火星的最高温度适宜,但是最低温度大约是零下138℃,完全不适合人类生存。它虽然有极少量的氧气和水,但是不可能满足整个人类长期的需求,所以也是不适合的。
(3)追问:同学们,这两个星球不行,但是茫茫宇宙这么大,有数不清的星球,那其他星球是否适合人类居住呢?
预设1: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预设2: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只算得上是沧海一粟,像太阳系、银河系这样的星系也不计其数,所以我想与地球相似的行星也说不定存在,只不过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
(4)小结:同学们各抒己见,都有道理,但我们至少取得了一个一致的看法,那就是到目前为止,除了地球之外,我们还没发现第二个可以让人类生存的星球,只有地球能为我们提供充足的水氧气、适宜的地表温度等这些必要的生存条件。
4.模拟地球实验
(1)点拨:那我们能不能利用高科技手段,创造出一个像地球一样适合人类居住的生存空间呢?看一看相关的实验。
(2)创设情境。(播放视频)
“生物圈2号”是一个人工建造的模拟地球生态环境的全封闭实验场,那里建有模拟的海洋、沙漠、沼泽、草原和雨林,还有农业种植的区域,里面还饲养着上千种动物,充满了生机。为了考察人类离开地球是否能生存,在1993年1月,8名科学家进入这个人造的“世外桃源”生活。一年后,那里的生态状况就急转直下,氧气含量下降,有害气体含量上升,大气和海水变酸,很多物种死去。“生物圈2号”实验宣告失败。
(3)提问:“生物圈2号”的失败,告诉了我们什么?
预设:无法人工建造出另一个地球,人类目前只有地球这一个家园。
(4)小结:为了创造新的生存空间,科学家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做了很多的假设和实验。然而,直到今天,人们还无法创造出一个像地球一样的生存空间。所以,在人类没有找到新的生存空间之前,只有地球是唯一适合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 (教师指板书)
二、活动二: 和谐——感悟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1.导入
地球孕育了人类,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地球上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吧!
2.探寻哈尼梯田的奥秘
(1)引导:我们第站来到中国云南。(播放课件:模拟地球旋转并定格中国云南)
(2)提问:同学们,这是云南哈尼族同胞居住和生活的环境,这里山高水深坡陡,夏季多雨潮湿闷热,你觉得居住在这里的哈尼族人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预设1:有山,可以到山上摘野果;有水,可以到河里去捕鱼。所以平时他们有鱼、有水果吃。
预设2:他们长期居住在这里,得建房子住。房子应建在离河近的位置,方便取水生活。
点评:大家展开了充分的想象!但真实的哈尼族同胞的生活是不是跟我们猜想的一样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3)引导:假设这就是哈尼族人生活的环境(出示活动板背景),这里山高水深坡陡,想一想,他们会把房屋建在哪里呢?(出示房屋板贴)会在哪里开垦田地?水稻又种在哪里呢? (出示梯田、水稻板贴)还有鱼和鸭子会养殖在什么地方呢? (出示鱼、鸭板贴)你们先和小组的伙伴在活动板上试着摆一摆,再来说说你们的理由。
(4)组内合作探究。
(5)全班汇报交流。
(随机指名小组代表,交流组内摆一摆的成果 ,并说明理由)
预设1:我们把房子建在山下,这样离河流近,方便耕地、用水。
预设2:我们组建议把田地开垦在半山腰,方便种植。
预设3:我们觉得鱼、鸭子都是水生动物,应该在下面的河里养殖。
预设4:我们觉得水稻就需要水,应该也离水比较近,所以把水稻板贴摆在河边。
(6)思考质疑:听了他们的看法,大家有什么疑问吗?是不是还有与他们不同的摆法,说说你的想法吧!
预设1:我们觉得房子不能建在山脚下,因为山势陡峭,夏季多雨,如果暴发山洪会有泥石流,住在山脚下就很危险了。若依水而建,村庄更容易被洪水淹没;建在半山腰的话,也会有被泥石流冲毁的危险,所以我们组认为建在山顶比较安全。
预设2:我们组不同意把水稻板贴摆在河边,因为有农业常识就应该知道,水稻需要水,但水也不能太多,否则会被淹死。在山脚下种水稻,夏季这里经常下雨,水稻也容易被水淹。
预设3:我们组认为鱼也不要和鸭子放在一起,因为鸭是要吃鱼的,那鱼会大量减少。
(7)引导:刚才同学们讨论了不同的摆法,那哈尼族人到底是怎样建构自己的家园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播放视频:哈尼族人的家园)
(8)归纳:看了视频,现在你们知道哈尼族人如何建构家园了吧! (教师边说边摆放)这就是哈尼族人建构的高山森林,中山村落,低山梯田,底部河流"的完美家园。
(9)追问:对比一下自己刚才的摆法,哈尼族人这样布局有什么好处呢?
预设1:哈尼族人是利用自然的高手。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形成了良性循环,难怪大旱时别的地方没有水,哈尼族梯田却有充足的水源。
预设2:高山养植森林,可以涵养水土;村庄建在半山腰,上山下山都方便且安全。
预设3:我感受到了哈尼族人的聪明智慧。他们的梯田里套养了鱼、鸭,梯田为鱼、鸭提供食物,鱼和鸭的排泄物是很好的有机肥,反过来给水稻施肥。
点评:同学们总结得很到位!
(10)小结:一代又一代的哈尼族人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怀着一颗感恩大山的心,尊重大自然,顺应那里的居住环境,合理利用大自然,打造了美丽而富饶的梯田,建构了他们的美好家园。(相机板书:智慧 尊重 顺应 利用)而大自 然也给予了哈尼族人丰厚的回报。2013年,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世人公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板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寻访江南水乡之美
(1)引导:第二站我们来到了江南水乡。(出示课件:模拟地球旋转并定格中国的江南水乡)现在我的身份是环球旅行的记者,我对这里特别感兴趣,今天将带领大家一起走 进江南水乡,开启我们的寻访之旅。(出示课件:寻访江南水乡)
(2)要求:我想采访一些有经验的导游、淳朴的船夫和热情的居民,想了解这里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每组都有关于江南水乡的学习资料,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来选择你们即将扮演的身份,根据资料开展寻访研究。等一会儿可要接受我的采访哦!(组长上台确定小组扮演身份并领取资料卡组内自主探究“寻访江南水乡”的资料卡)
(3)情境式汇报。(教师 当记者,学生当导游、船夫居民,双方展开对话)
记者:大家好!我是一名环球旅行的记者,来到江南,一路走来发现这里的桥还真不少,哪位导游愿意为我们介绍一下江南的桥啊?
导游1:江南水乡水系发达.河道纵横。各式各样的桥梁连接河道两岸,方便人们往来。水乡的桥,结构和外观各有不同。根据河流宽度,分为一拱、三拱或五拱。水乡的桥.功能也有很多创造。比如亭子桥或廊桥,可以为行人避风挡雨,可以供游人驻足赏景,还是生意人的商品交易聚集地。
导游2:我补充一下,水乡的桥在建造的时候运用了因地制宜与就地取材的原则,建筑材料多是用当地的石料等。
记者:谢谢几位导游的介绍。生活在水乡,自然少不了船只,现在请船夫们介绍一下吧。
船夫1:在我们江南水乡,纵横交错的河道就是我们的“马路”,人们出门坐船就像你们出门坐车,船是我们水乡人的重要交通工具。这些年,我们水乡大力发展旅游业,让大家坐船在水中浏览,你们游得高兴,我们生活也更富裕啦!
船夫2:江南多水,我们变害为宝,自古就开凿了许多运河,与天然水系相连,形成了完整的水运和灌溉系统。整个水乡织成了一张具有 自身泄洪排涝功能的水系生态网,水乡人民不怕涝。
记者:真佩服水乡人民大做“水”文章的智慧啊!我也留意到这里的房子很特别,想请居民们来为我们介绍一下。
居民1:“人在屋中居,屋在水中游”,说的就是我们水乡的民居。我家几代人就生活在这间临水的二层楼里(相机出示照片)。瞧,一楼是砖结构,二楼是木结构。水乡潮湿,这样设计既防潮,也在沿河的有限空间扩大了居住面积。
居民2:江南潮湿的气候更需要通风,因此江南的住宅通常在建筑与院墙之间留有不超过1米的间隙,用来通风采光,效果很好。水乡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供采光和排水用。
(4)小结:难忘江南水乡的美!“小桥、流水、人家”景象引发的不只是记忆里的乡愁,更是对水乡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份智慧的赞叹。(教师相机指板书)
4.探寻北极冰屋的魅力
(1)过渡:其实,不仅在中国,地球村里其他国家的人们也在用他们的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接下来最后一站,我们到白雪皑皑的北极(播放课件:北极),去看看因纽特人的生活吧!看看他们为自己建造的独具特色的房子。(播放课件:冰屋)
(2)提问:面对极地严寒,因纽特人建造的冰屋特别在哪里?
预设1:外面温度尽管已达到了零下五六十摄氏度,但冰屋却能保暖,真的很特别!
预设2:因纽特人居住在地球北极,那里只有冰和雪。他们就地取材用冰块做成冰屋。
点评:生活在北极的因纽特人,就地取材建冰屋真是适应环境的“高手”。
5.小结
自古以来,人类尊重自然,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这样的和谐相处,才让我们的家园如此多姿多彩,生趣盎然。
板书设计
我们生存的家园
尊重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顺应 智慧
利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