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3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39张PPT)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1.2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导入新课:阅读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一 :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坛经行由品》
译文:相传惠能在给弟子讲经时,忽然起了一阵风,旗幡随之轻轻飘动,这引起了听讲法的两个弟子的争论,一个弟子说是风在动,一个弟子说是旗幡在动,惠能插口解释说:“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是你们自己心在动。”
导入新课:观看动画视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导入新课:阅读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二: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思考:两则故事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两个侧重点又有何联系?
提示:
不同:惠能与弟子“风动、幡动”还是“心动”的谈话,讨论侧重在世界本源是什么的问题,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之辩,即到底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庄子与惠子“能否知道鱼快乐与否”的问题,侧重在能否认识世界的问题,是认知论和不可知论之争,即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二者有无统一性)的问题。
联系:二者都在谈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总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什么?
议题 1
为什么?
议题 2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议题 3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议题1
议题情境一:阅读材料“灿若星辰的哲学家”。
人们对宇宙和人生的追问和思考中开启了追求智慧的哲学之门。数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东西方哲学家加入到对宇宙和人生的追问和思考,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寻找哲学的答案。他们共同推动了哲学的进步和发展,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但没有任何一个哲学家会企图探讨哲学的所有领域,对于哲学问题的回答,一千个哲学家有一千个回答。有人说哲学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生的问题,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类认识的问题。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哲学,这些千差万别的哲学思想造就了灿若星辰的哲学家群体。
灿若星辰的哲学家(一)
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王充: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王守仁:心外无物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灿若星辰的哲学家(二)
泰勒斯:世界的本原是水。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赫拉克利特:宇宙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柏拉图:客观事物不过是理念的影子。
灿若星辰的哲学家(三)
休谟:一块煤炭放在火上也可能不会燃烧;外在世界是否存在是不可知的。
黑格尔:“绝对精神”产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议学任务: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但我们仍然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共同问题。结合材料,概括哲学的基本问题。
议学提示:
荀子: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王充: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王守仁:心外无物
范 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泰勒斯:世界的本原是水
赫拉克利特:宇宙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柏拉图:客观事物不过是理念的影子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黑格尔:“绝对精神”产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存在或物质(客观):
天、地、人、物、形、宇宙、自然、存在、气
思维或意识(主观):
忧惧、心、理念、理性、神、道、理、绝对精神、感知
议学提示:
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休谟:一块煤炭放在火上也可能不会燃烧。外在世界是否存在是不可知的。
思维或意识(主观)能否反映 存在或物质(客观)
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 哲学家提出了很多问题但是只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
议学提示: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问题。 ——恩格斯
1.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注意:思维和存在搭配,意识和物质搭配,不要混淆使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思维
意识
存在
物质
人们的思想如:理论、计划、 思想、 观点等主观性的东西
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如:地球、生物、环境、国情、磁场等可见或不可见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议学提示:
(2)内容: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哲学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其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尽相同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何者为本原
(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是否具有同一性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思维决定存在

不能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存在决定思维
议学提示:
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西方古代这些主要关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西方近代哲学研究的侧重点则转向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
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议题2
议学任务:1.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按照学习计划学习很重要吗?为什么?2.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什么?
议题情境二:阅读下列材料。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会面对思维与存在的问题。如: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的关系,农民要面对和处理耕作计划与耕作收获的实际之间的关系,工人要面对和处理做工的方法、步骤与做工的实际之间的关系,企业要面对和处理企业经营策略、思想和计划与企业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医生要面对和处理处方与病情的关系。
2.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议学提示: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人类从事的活动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是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议题3
议学任务:结合实例,谈谈你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认识。
议题情境三:阅读文字材料。
在探讨哲学问题的过程中,哲学家都相信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宇宙间有一种基本物质是所有事物的源头、是第一性的始基。哲学研究首先必须回答存在与思维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与分歧的根源,这些不同的回答也造就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哲学史上的相爱相杀。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议学提示:
(1)划分标准和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
(2)根本观点:
哲学派别 观点分歧表现
唯物主义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议学提示:
历史进程中的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议学提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荀子: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尚书·洪范》记载了这样的观点: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
世界的本原是水
宇宙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赫拉克利特
王充
议学提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
培根
万物的基础是原子 物质,是基本元素
原子就是物质,就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
人是一架不停息的钟表,按一定时序运动。
拉美特利
霍布斯
议学提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卡尔·马克思
(1818.5.5-1883.3.14)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1.28-1895.8.5)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提示:唯物主义不都是正确的,只有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才是正确的。
议学提示: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基本形态 基本观点 合理性 局限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世界是物质的 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 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
议学提示:主观唯心主义
王守仁
心外无物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陆九渊
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贝克莱
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议学提示: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事物不过是理念的影子
柏拉图
(德)黑格尔
“绝对精神”产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德)康德
上帝创造了世界
耶稣
议学提示: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唯 心 主 义 两种形态 基本观点 共同点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把意识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议学提示: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区别
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而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意义。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结合。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
分歧不同
地位不同
从属关系
各自观点不同
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
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
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
联系
注意:从哲学的基本派别来看,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课堂小结:
唯物主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
和唯心主义
是什么
为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何者是本原
有没有同一性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根本观点
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根本观点
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哲学史上两个对子
课堂练习:
1.人爱吃牛羊肉,麋鹿爱吃青草,鸱鸟爱吃老鼠,谁能说清什么才最好吃呢?所以,在庄子看来,万物总是处于刚肯定即否定,即“此一是非,彼一是非”的状态。由此,他得出了“无须也无法对事物进行断定”的结论。这里,庄子集中阐述了(  )
①一切哲学都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
③人们在生活中必将面对的问题
④生活与哲学相互关系的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D
课堂练习:
2.在中国传统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依次集中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先秦至两汉时期的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有无之辩和形神之辩,宋元明清时期的理气之辩和心物之辩。这些论辩都蕴涵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和讨论。这表明哲学的基本问题(  )
A.是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B.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C.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D.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志
C
课堂练习:
3.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说:“我注意过,即使是那些声称‘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可见(  )
①唯心主义者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总是脱节的
②声称者的“行”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③声称者的“言”体现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④唯心主义在理论上是没有意义的在实践上是有危害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课堂练习:
4.五十多年前,浙江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成为全国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旗帜。这一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与下列观点中构成哲学上的“对子”的是(  )
①猪有四条腿,故有四条腿的都是猪
②把一切变化归结为“纯粹数量增长”
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C
课堂练习: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王守仁认为,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德国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和产物。
材料二 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
(1)材料一两位哲学家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观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有何局限性?
课堂练习:
[答案] (1)王守仁: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二者都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承认意识决定物质。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这一观点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了,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
感谢观看
Thanks for watchin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