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框是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的第二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讲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第二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包括两目。
第一目“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阐述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说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第二目“在艰辛探索中前进”,阐述了社会主义基木制度确立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所进行的艰辛探索;阐明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2.列举“一化三改”的实例,阐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与历史意义
3.结合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重大意义
4.中共八大分析的我国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5.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历史意义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认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深刻领会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巨大历史意义,以及其承前启后的作用,社会主义作为新的社会形态具有强大生命力,从而增强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信心, 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认同感, 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科学精神
明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理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了解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过程,懂得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知道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能够列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能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懂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能够理解中国共产言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辛探索。
【教学重点】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2)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教学难点】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个步骤
新中国虽然成立了,但我国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只是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国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还需继续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出示本课课题——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新课讲授:
总议题: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为什么说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
中国是如何开启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的?
第一幕: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议题一:为什么说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
议学情境一:观看视频《过渡时期》
议学问题:说出过渡时期的起止时间?三大改造是如何完成的?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
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改造)
1、改造的时间: 1949年-1956年(过渡时期)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怎样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一化三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改造成什么样?——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议学情境二:观看视频《国庆三周年》
议学问题:我们为什么自信的选择向社会主义过渡?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什么为标志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
4、为什么改造?——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改造的结果怎么样?——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成功的标志: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意义:
①对当时社会的意义:
A.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B.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②在中国发展史上的意义:
A.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B.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唐革。
第二幕:在艰新探索中前进
议题二:我国是怎样在艰辛探索中走社会主义道路的?
议学情境三:观看视频《新中国档案》和材料分析《毛泽东的深刻见解》
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祥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毛泽东说:“照抄是很危险的,成功的经验,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模一样地照搬就会导向失败。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
议学问题:结合P27页“探究与分享”和上述情境,谈谈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巨大 成就的主要原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面临的新课题是什么?应如何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
议学提示:
取得成就的原因
①党和国家制定的正确的方针路线,建立工业化为基础为目标的一五计划;
②广大工人农民的艰苦奋斗,高涨的工作热情;
③友好国家的援助。...等等
应如何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探索)
1.建国初期的巨大成就
1、为什么探索?
新的历史课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
2、怎样探索?
(1)走自己的路: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知识拓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
议学情境四:观看视频《党的八大》
议学问题:党的八大为什么被称为我国强国的序曲?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我国是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
(2)主要矛盾:
①人民対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②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注意: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3)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提示: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关系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
探索的结果?——取得巨大成绩:
(1)成就:
(2)意义: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议学情境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伴随着曲折....
议学问题:在艰辛探索中取得的成就和出现的失误及挫折我们应如何看待?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
4、怎么看? ——历史的飞跃和教训
(1)飞跃
① 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我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②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2)教训: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严重曲折,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更好前进。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结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所以,我们才有幸看到,这盛世,如您所愿!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本课小结: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