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数形结合思想专题数学解题中的数形结合,指的是对题目中的条件、结论及题意背景从代数几何两方面考虑,在两方面的结合处寻找思路,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在解题过程中,巧妙的应用数形结合这一方法,可以使复杂抽象的问题,变的清晰明了。实现数形结合,常与以下内容有关: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②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③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④所给的等式或代数式的结构含有明显的几何意义。以下分三个方面介绍。一、利用函数的图象解方程问题 方程f(x)=g(x)的实数解是曲线y=f(x)与y=g(x)的交点横坐标。特殊方程f(x)=0的实数解是曲线y=f(x)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已知是的根,是的根,则______________.解:利用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图象对称性求解。设, ,,如图1,交点。因为A,B关于y=x对称,所以,, 所以。若方程f(3+2x)=0有三个根,则方程f(1-2x)=0有_______个根,两方程所有根之和为____________.解:设,,由两函数图象关于对称,知两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个数相同,所以方程f(1-2x)=0也有三个根,且这六个根之和为。例3、已知方程,,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则=__________。解数列问题等差数列中,,前项和为,且,,则当取最大值时,n=________. 解:因为是n的二次函数,所以,其图象是过原点的抛物线上横坐标为正整数的点集。由题可知,该数列公差小于0,对应的抛物线开口向下,与横轴一个交点为0,另一交点坐标在区间(9,10)内,如图3。由此可得,抛物线的顶点横坐标在区间(4.5,5)内,所以,当n=5时,最大。解不等式问题已知的图象如图4所示,其定义域为,解不等式分析:对于给出图形的抽象函数,进行求解时利用所给函数的性质结合图形往往比较简捷。解:,即异号,结合图形可知,当x>2时,,当时,,所以的解集为{x|x>2或x<-2}。点评: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二、 利用曲线方程的图形4、求概率例5 、在长度为a的线段内任取两点,将线段分为三段,以这三段为边能构成三角形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解: 设三边为x,y,a-(x+y),则 0由三边性质得 x-[a-(x+y)]a-(x+y) ,所以 ,作出满足条件0示的平面区域,如图5阴影部分所示。由此可得,三段为边能构成三角形的概率为。5、求最值例6、如果实数x,y满足,则的最大值为( ) 类题演变1、 如果实数x,y满足 ,求y-3x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解:设,则y=3x+b,则问题转化为:在椭圆上求一点,使过该点的直线斜率为3,在y轴上的截距最大或最小值 。 由图7可见,直线y=3x+b与椭圆相切时,截距取最值。由。由,得,故y-3x最大值为13,最小值为。问题3 利用几何意义转化、构造6、证明不等式例7、已知α、β、γ均为锐角,且cos2α+cos2β+cos2γ=1,求证:tanα+tanβ+tanγ≥。证明:由已知条件作长方体ABCD—A1B1C1D1,如图8,使∠C1AD=α,∠C1AB=β,∠C1AA1=γ,设AD=a,AB=b,AA1=c,则 tanα=,tanβ=,tanγ=,所以tanα+tanβ+tanγ=≥≥,故tanα+tanβ+tanγ≥。点评:(1)还可将已知条件改为sin2α+sin2β+sin2γ=2;(2)运用此模型,还可设α、β、γ分别为AC1与C1B、C1A1、C1D所成的角,则cos2α+cos2β+cos2γ=2(或sin2α+sin2β+sin2γ=1)。7、求角的范围例8、已知向量=(2,0),=(2,2),=(cosα,sinα),则向量与的夹角范围为( )A. B. C. D.解:如图9所示,点A的轨迹是以C(2,2)为圆心, 为半径的圆.过原点O作此圆的切线,切点分别为M,N.连CM、CN.∵||=2,∴||=||=,知∠COM=∠CON=。又 ∵∠COB=,∴∠MOB=,∠NOB=π,选D。8、求函数值域例9.求函数的值域。解:由定义知1-x2≥0且2+x≠0,∴ -1≤x≤1,故可设x=cosθ,θ∈[0,π],则有,可看作是动点M(cosθ,sinθ)(θ∈[0,π])与定点A(-2,0)连线的斜率,而动点M的轨迹方程,θ∈[0,π],即x2+y2=1(y∈[0,1]是半圆。设切线为AT,T为切点,|OT|=1,|OA|=2,∴ ,∴0≤≤,即函数的值域为[0,]。点评:1、有些代数式经变形后具备特定的几何意义,此时可考虑运用数形结合求解,如:比值——可考虑与斜率联系;根式——可考虑与距离联系;二元一次式——可考虑与直线的截距相联系。2、本题也可如下转化:令u=,v=2+x,则(u+2)2+v2=1(v≥0),求的最大值,即求半圆(u-1)2+v2=1(v≥0)上的点与原点连线斜率的最大值,易知。类题演变2、 求函数的值域。解: 的形式类似斜率公式,可看作是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由于点P在单位圆上,如图10所示,显然, 。设过点的圆的切线方程为,则有,解得,即, ,所以函数值域为。类题演变3 、 求函数的值域。分析:等号右边两个根号内均为的一次式,可假设转化出一元二次函数求最值;倘若对式子平方处理,将会把问题复杂化,因此该题用常规解法显得比较困难。 解:设,则,且 ,所给函数转化为直线与椭圆在第一象限的部分(包括端点)有公共点时u的最值问题(如图11),易得。相切于第一象限时,u取最大值。由,消去y得.由,得,取,,故函数值域为。小结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要注意数与形的完整结合,由数想形时,一定要准确、全面,特别是图形一定要准确。数形结合常用的辅助工具:数轴(直角坐标系)、两点间距离公式、向量的模,函数的图象,曲线的方程,直线的斜率、截距,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等.?专题练习 数形结合思想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填在答题卡上.1.已知直线l1:4x-3y+6=0和l2:x=-1,抛物线y2=4x上一动点P到直线l1和直线l2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是( )A.2 B.3C. D.解析:设P到l1的距离为d1,P到l2的距离为d2,由抛物线的定义知d2=|PF|,F(1,0)为抛物线焦点,所以d1+d2=d1+|PF|.过F作FH⊥l1于H,设F到l1的距离为d3,则d1+|PF|≥d3.当且仅当H,P,F三点共线时,d1+d2最小,由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易得d3==2.答案:A2.已知双曲线-=1(a>0,b>0)的右焦点为F,若过点F且倾斜角为60°的直线与双曲线的右支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则此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A.(1,2] B.(1,2)C.[2,+∞) D.(2,+∞)解析:如图所示,根据直线与渐近线斜率的大小关系:==≥,从而e≥2.答案:C3.已知=(2,0),=(2,2),=(cosα,sinα),则向量与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 )A.[0,] B.[,π]C.[π,] D.[,π]解析:如图,在以O为原点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B(2,0),C(2,2),A点轨迹是以为半径的圆C,OD,OE为⊙C的切线,易得∠COB=,∠COD=∠COE=,当A点位于D点时,与的夹角最小为,当A点位于E点时,与的夹角最大为π,即夹角的取值范围为[,π].答案:D4.函数y=3cos与y=3cos的图象和两直线y=±3所围成的封闭区域的面积为( )A.8π B.6πC.4π D.以上都不对5.设定义域为R的函数f(x)=若关于x的方程f2(x)+af(x)+b=0有3个不同的实数解x1,x2,x3,且x1A.x+x+x=14 B.1+a+b=0C.x1+x3=4 D.x1+x3>2x2解析:作出f(x)的图象,图象关于x=2对称,且x=2时,f(x)=1,故f(x)=1有3个不同实数根x,除此之外,只有两个根或无根.又f2(x)+af(x)+b=0有3个不同的实数解x1答案:D6.若函数f(x)=logax-x+a(a>0且a≠1)有两个零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A.01C.a>0且a≠1 D.1解析:设函数y=logax(a>0且a≠1)和函数y=x-a,则函数f(x)=logax-x+a有两个零点,就是函数y=logax(a>0且a≠1)与函数y=x-a有两个交点,由图象可知当01时,函数y=logax图象过点(1,0),而直线y=x-a与x轴交点(a,0)在点(1,0)右侧,所以一定有两个交点,故a>1.答案:B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7.设有一组圆Ck:(x-k+1)2+(y-3k)2=2k4(k∈N*).下列四个命题:A.存在一条定直线与所有的圆均相切[来源:学科网ZXXK]B.存在一条定直线与所有的圆均相交C.存在一条定直线与所有的圆均不相交[来源:Zxxk.Com]D.所有的圆不经过原点其中真命题的代号是________.(写出所有真命题的代号)解析:假设圆经过原点,则有(0-k+1)2+(0-3k)2=2k4,即2k4-10k2=-2k+1,而上式左边为偶数,右边为奇数,故矛盾,所以D正确.而所有圆的圆心轨迹为即y=3x+3.此直线与所有圆都相交,故B正确.由于圆的半径在变化,故A,C不正确.答案:BD8.当0≤x≤1时,不等式sinx≥kx,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在同一坐标系下,作出y1=sinx与y2=kx的图象,要使不等式sinx≥kπ成立,由图可知需k≤1.答案:k≤19.函数f(x)=x3+ax2-bx在[-1,2]上是单调减函数,则a+b的最小值为________.解析:∵y=f(x)在区间[-1,2]上是单调减函数,∴f′(x)=x2+2ax-b≤0在区间[-1,2]上恒成立.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可知f′(-1)≤0且f′(2)≤0,即也即[来源:学科网ZXXK]作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当直线z=a+b经过交点P(-,2)时,z=a+b取得最小值,且zmin=-+2=.∴z=a+b取得最小值.答案:点评:由f′(x)≤0在[-1,2]上恒成立,结合二次函数图象转化为关于a,b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再借助线性规划问题,采用图解法求a+b的最小值.10.用计算机产生随机二元数组成区域对每个二元数组(x,y),用计算机计算x2+y2的值,记“(x,y)”满足x2+y2<1为事件A,则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________.解析:本题为几何概型问题,应转化为图形的面积比求解.如图,画出不等式组及(x,y)满足x2+y2<1的平面区域.∴P(A)=.答案:三、解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来源:学.科.网]11.(12分)若关于x的方程x2+2kx+3k=0的两根都在-1和3之间,求k的取值范围.解:[来源:Zxxk.Com]令f(x)=x2+2kx+3k,其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f(x)=0的解,由y=f(x)的图象(如图)可知,要使两根都在-1,3之间,只需f(-1)>0,f(3)>0,f=f(-k)<0,-1<-k<3同时成立,解得-112.(13分)(四川)设椭圆+=1,(a>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离心率e=,右准线为l,M、N是l上的两个动点,·=0.(1)若||=||=2,求a、b的值;(2)求证:当|MN|取最小值时,+与共线.解:由a2-b2=c2与e==,得a2=2b2.F1(-a,0),F2,l的方程为x=a.设M(a,y1),N(a,y2)则=,=由·=0得y1y2=-a2<0 ①(1)由||=||=2,得=2 ②=2 ③由①②③三式,消去y1,y2,并求得a2=4故a=2,b==.(2)证明:|MN|2=(y1-y2)2=y+y-2y1y2≥-2y1y2-2y1y2=-4y1y2=6a2.当且仅当y1=-y2=a或y2=-y1=a时,|MN|取最小值a.此时,+=+=(2a,y1+y2)=(2a,0)=2.故+与共线.参考题 A组1、在y=2x,y=log2x,y=x2,y=cos2x这四个函数中,当0<x1<x2<1时,使f()>恒成立的函数的个数是 ( B )?A.0 B.1 C.2 D.3?解: 用图像法,只有上凸函数才满足题意,即只有y=log2x才满足上式,故选B.?2、函数f(x)=sinx+2|sinx|,x∈[0,2]的图象与直线y=k有且仅有2个不同的交点,则k的取值范围 。解:f(x)=sinx+2|sinx|,x∈[0,2]=,如(1图)所示,得1 3、甲、乙两人同时同地沿同一路线走到同一地点。甲有一半时间以速度m行走,另一半时间以速度n行走;乙有一半路程以速度m行走,另一半路程以速度n行走。如果,问甲、乙两人谁先到达指定地点。解:设从出发地点到指定地点的路程为S,甲乙两人走完这段路程所用时间分别为,要回答题目中的问题,只要比较的大小即可。下面利用图象求解,不妨假设m>n, 甲、乙均先以速度m行走,后以速度n行走,则甲行走时,所走路程大于,如(2图)所示,可见 ,从而知甲比乙先到达指定地点。4、已知 , 求4a-2b的范围。解:在坐标平面aob上,画出直线a+b=2,a+b=4,a-b=1,a-b=2,如(3图), 。 设函数z=4a-2b,则,易看出直线4a-2b=z, 过图形区域最左边的点时,;过最右边的点C(3,1)时,。5、已知抛物线 ,定点A(3,1),F 是抛物线的焦点 ,在抛物线上求一点 P,使|AP|+|PF|取最小值 ,并求的最小值 。分析:由点A引准线的垂线,垂足Q,则 |AP|+|PF|=|AP|+|PQ|, 即为最小值。解: 如(4图),, 焦点F(1,0) 。 由点A引准线x= -1的垂线 ,垂足Q,则 |AP|+|PF|=|AP|+|PQ|, 即为最小值. 。 由, 得 为所求点.。 若另取一点 , 显然 。[点悟] 利用圆锥曲线性质求最值是一种特殊方法。在利用时技巧性较强,但可以避繁就简,化难为易。又如已知圆锥曲线内一点A与其上一动点P,求 的最值时,常考虑圆锥曲线第二定义。6、函数y=的定义域是(-∞,1)∪,则其值域是 ( )A.(-∞,0)∪ B.? . ?C D.(0,+∞)【解析】.有数去配形.如图, 将反比例函数y=的图像右移1个单位,其中心为(1,0),如图所示.当x∈(-∞,1)∪时,y∈(-∞,0)∪,选A.【点评】 依条件准确描出图像,答案即自动得出。7、若三棱锥A—BCD的侧面ABC内一动点P到底面BCD的距离与到侧棱AB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的轨迹与△ABC组成的图形可能是 ( ) 【分析】本例是04·重庆卷中的一道好题,显然,这里只有形的躯壳,而不见数的灵魂,所以解题的方向便是进行数的分析。 【解】如图,PH⊥面BCD于H,PQ⊥AB于Q,且有PH=PQ.作HM⊥BC于M连PM.由三垂线定理知PM⊥BC,∴∠PMH是二面角A—BC—D的平面角,设为θ,显然θ为定值,且PM≥PH(当且仅当面ABC⊥面BCD时,PM=PH),∴PM≥PQ,即≥1为常数,故所求轨迹为偏向于棱AB的线段,选D.【评注】 若面ABC⊥面BCD,则点M的轨迹即为∠ABC的平分线,据此已可排除A、B.参考题 B组1.在坐标平面内,与点A(1,2)距离为1,且与点B(3,1)距离为2的直线共有 ( )A.1条 B.2条 C.3条 D.4条2.满足条件|z-i|=|3+4i|的复数z在复平面上对应点的轨迹 ( )A.一条直线 B两条直线 C.圆 D.椭圆3.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f(x)满足f(x)=f(x+2),当x∈[3,4]时,f(x)=x-2,则 ( )A. B.C.f(sin1)4.若不等式x2-logax<0在(0,0.5)内恒成立,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a<1 B.01 5. P是抛物线y=x2上任意一点,则当P和直线x+y+2=0上的点距离最小时,P与该抛物线的准线距离是 ( ) A. B. C.1 D.26.方程的实根共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7.若方程=2有实数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2,0)∪(0,) B. C.(-2,)? D.[-2,]8.函数F(x)的定义域为R,且x≠1.已知f(x+1)为奇函数,当x<1时,f(x)=2x2-x+1,那么当x>1时,f(x)的减区间是 ( )A. B. C. D.答案1.B 为数配形. 如图,与A(1,2)距离为1的点在圆A上;与B(3,1)距离为2的点在圆B上.显然,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直线只有该二圆的两条外公切线,(由于|AB|=<1+2,故不存在满足该二条件的与AB垂直的直线).4.A 为数配形. 在同一坐标平面内作y1=x2,y2=logax的图像,如图,由题意可知必有0y1在(0,0.5)内恒成立,必须且只需P点在A的右边,而P点与A点重合时,a=,根据对数曲线随底数的改变而变化的规律得≤a<1. 5.B为数配形. 作出y=x2及x+y+2=0的图像如图所示,设与x+y+2=0平行的抛物线切线为L,由图可知,切点P0到x+y+2=0的距离最小,设P0(x0,y0),则L方程为y=-x+b与抛物线y=x2联立得:x0=-,则y0=.所以P0到抛物线准线y=-的距离为.6.A 为数配形.设y1=变形得(x-2)2+=8,∴y1的图像是以(2,0)为圆心,为半径的上半圆,设y2=,?变形得: (x-1)·(y2+1)=1,y2的图像是以直线x=1,y=-1为渐近线的双曲线,如图所示,两曲线仅一个交点,即原方程只有1个实根. 7.A为数配形. 原方程可变形为lg=lg(x-a),设y=,它表示以原点为圆心,为半径的半圆,如图,设y=x-a(y>0),它表示斜率为1的射线(不含端点),其中a的几何意义是射线在x轴上的端点,如图所示,当-2≤a<时,两曲线有交点,又因为x-a≠1,令x=1+a代入方程2-x2-(x-a)2=0,解得a=0或a=-2,所以a≠0且a≠-2,故a∈(-2,0)∪(0,). 8.C为数配形. 由f(x+1)是奇函数,可知f(x)关于点(1,0)中心对称,于是可画出函数f(x)的图像如图所示,则由图可知,当x>1时,f(x)的减区间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