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社会历史的本质 学案(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社会历史的本质 学案(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
姓名:
班级:
)
必修 4《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 1 框题 社会历史的本质
【课程标准 素养达成】
(一)课程标准
剖析生活实例,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素养达成
科学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意识,学会运用社会历史观的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学习重点】: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学习难点】: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前置预习 自主探究】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掌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明确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二)自学提纲(阅读教材,完成以下填空)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1)________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________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人类历史是由人的________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类进行________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________领域,人类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________领域。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含义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________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____________。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________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________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_________。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A)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________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B)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有时会________社会存在,有时又会________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C)
②反作用:________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_______作用,________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________作用。(D)
请指出以下例子中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并指出分别对应以上ABCD中的哪个观点(只需填序号)?
①中美抗疫经历、国情不同,导致了抗疫思路的差异。
社会存在:____________社会意识:___________对应观点:________
②中国人口状况(数量、结构)的变化决定了生育政策的调整。
社会存在:__________社会意识:____________对应观点:________
③2017年度流行热词“打call”“ 尬聊”,2018年度流行热词“XXX了解一下”“小猪佩奇身上纹”,2019年度流行热词“我和我的祖国”“金色十年”……
社会存在:__________社会意识:____________对应观点:_________
④在塞罕坝精神的激励下,中国人民凝心聚力,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
社会存在:__________社会意识:____________对应观点:_________
⑤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体中华儿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用众志成城、坚忍不拔书写了一部气势恢宏的抗疫史诗,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社会存在:____________社会意识:____________对应观点:________
⑥良渚古城申遗成功必将进一步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从而也必将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社会存在:_________社会意识:_____________对应观点:_________
⑦在资本主义社会诞生了科学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封建思想的残余。
社会存在:_________社会意识:____________ 对应观点:__________
三、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歧
项目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地位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作用 对二者谁是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对二者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小心踩雷:①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变化是同步的。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③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
我的疑问
——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
【课堂活动 议题探究】——从“小米粒”看社会历史的本质
【议学情境一:粒粒皆辛苦】
材料一:“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永远是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作为一个拥有占世界近21%人口的大国,只有做到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面前站稳脚跟。“不劳不得食"。人类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取自己生存所需的物质。
材料二:2021年5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赴渠首考察途中,临时下车,走进麦田察看小麦长势,了解夏粮生产情况。习主席曾说:“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夏粮丰收了,全年的经济就有托底了。”
议学任务:知识链接——教材58页
1.我们为什么要劳动?劳动对社会和人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作用?
2.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如此重视粮食生产?其中所体现的社会生活本质是什么?
【议学情境二:颗颗有来历】
议学材料:袁隆平年轻时目睹了大饥荒灾难,亲眼看到5个人饿死在路边,这深深触动了他。他立下了毕生的志向,就是要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从此,解决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成为他终身的奋斗目标。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侧,就不能成为科学家。”怀着“民以食为天”的强烈责任感和科学报国的崇高理想,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像农民一样,背上一个水壶,带着两个馒头,中午下田,头顶太阳、脚踩烂泥,一干就是几个小时。袁隆平对此乐此不疲。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袁隆平很认真地说:“因为有很强的希望在激励我。”正是缘于坚定的理想信念,他走进了水稻王国,播撒希望的种子,整整一生俯身与土地深情对望。
有人说,袁隆平的成就源于他的“很强的希望”,因此是“时势造英雄”;也有人说,他的成就是因为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因此是“英雄造时势”。到底“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议学任务:知识链接——教材59页,60页
结合材料,围绕以上两个观点展开一场辩论。
甲方:“时势造英雄”
乙方:"英雄造时势”
议学分组:全班分为两个组,每个组分别选出四名辩手和一名记录员。
【体系构建】——阅读教材,构建本框题的知识体系,并提炼出本框题主要观点、列出提纲。
课后巩固:
1.2022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纪念日。101年前在嘉兴南湖的一艘小船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在中国革命发展的征程上,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一系列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这表明(  )
①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的社会意识是正确的社会意识 
②革命精神的发展变化根源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变化 
③上层建筑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其是否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④革命精神能够转化为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关于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劳动创造了人 
②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③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宇宙奥秘的“钥匙” 
④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3.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从唯物史观看,加强劳动教育是因为(  )
①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劳动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 
③劳动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
④人类社会的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化自然是劳动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 
②社会和谐是走向生态文明的实践路径 
③社会意识决定于社会存在并起反作用 
④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于自然界之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最后,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这主要是强调了(  )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不能替代社会存在  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6.“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2022年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使得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
①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②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社会的经济领域
②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社会的精神文化领域
③人类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
④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不仅影响领导干部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关系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下列对政绩观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政绩观是一种社会意识 ②政绩观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③政绩观决定人们的行为 ④政绩观人人皆有,都是正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浙江诸暨是越国古都、西施故里,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使诸暨民间传统手工艺丰富多样,但面对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潮流,很多传统手工艺日渐式微。对此,诸暨市政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扎实推进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特别是在落实“让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生活”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不仅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产生了一定的经济价值。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说明诸暨市政府实施传统手工艺保护措施的原因。
参考答案
自学提纲:
劳动 劳动发展史 社会实践 物质生产 政治 精神文化
物质 生产方式 精神
决定 决定 落后于 先于 先进 积极 落后 阻碍
①社会存在:中美抗疫经历、国情
社会意识:抗疫思路
对应观点:A
②社会存在:中国人口状况(数量、结构)
社会意识:生育政策
对应观点:B
③社会存在:当年的社会流行活动
社会意识:流行热词
对应观点:B
④社会存在:美丽中国的建设
社会意识:塞罕坝精神
对应观点:D
⑤社会存在:抗疫斗争
社会意识:抗疫精神
对应观点:A
⑥社会存在:良渚古城申遗成功、经济社会
社会意识: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
对应观点:A、D
⑦社会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意识:科学社会主义、封建思想
对应观点:C
情境探究:
1.议学提示:劳动的重要性,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议学提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课后巩固CBBBD CBA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面对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潮流,很多传统手工艺日渐式微。对此,诸暨市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诸暨市政府实施传统手工艺保护措施,不仅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产生了一定的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