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案(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案(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
姓名:
班级:
)
必修 4《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 1 框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程标准 素养达成】
(一)课程标准
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素养达成
关注并支持国家疫情防控措施,坚定战疫必胜的信念。利用实践与认识的观点分析新冠疫情中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行为,理解科学溯源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真理。
【学习重点】: 实践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学习难点】: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前置预习 自主探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认识的含义及形式
2.理解实践的含义、形式及特点
3.识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理解并运用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
(二)自学提纲(阅读教材,完成以下填空)
1.认识与实践
(1)认识
①含义:认识是主体对 的能动反映。
②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和 。
区别: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 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 、知觉和 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 在概括、整理大量 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 、判断和 三种形式。
阶段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 ,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 ,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 关系。
(2)实践及其特征
①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 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 、以 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 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②实践的特点:
A.实践具有 。首先,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 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 、有意识的活动。
C.实践具有 的特点。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 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 、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 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 。②实践不断产生 、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③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 ,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④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 。
(3)实践是检验认识 的唯一标准。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 是否相符合。
(4)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 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内容 ①实践 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 ;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 ①坚持 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②重视 、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易错提示】
澄清几个误区:①要区分认识的来源和途径,获取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②促进认识发展的动力有多个,但根本动力是实践。③马克思主义等理论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④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⑤盲目的实践是指在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缺乏意识指导的实践。
小心踩雷:①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②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所以感性认识不重要,理性认识才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指导。③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够指导人们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物质生活资料。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所以实践所得出的认识都是正确的认识,能促进实践的发展。
注意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动力
下列表述分别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的哪一方面?
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②吃一堑,长一智。
③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 ④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⑤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⑥春江水暖鸭先知。
⑦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⑧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⑨书到用时方恨少。
(
我的疑问
——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
【课堂活动 议题探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议学情境一:有关认识】
材料一:由于新冠病毒是2019年冬天从武汉流行起来的,而且最初不少患者都和武汉地区的华南海鲜市场有过密切接触,因此一直以来的一个主流认知是,这种病毒的源头就在武汉,就在华南海鲜市场。在新冠病毒刚开始流行的2019年,武汉地区的医生们根据患者的生活轨迹,推断出“这种疾病大概和华南海鲜市场有关系”。这当然是很合理的推测。这个推论对于他们准确和及时地认识到这种全新疾病的存在,有很大的帮助。
材料二:尽管武汉特别是华南海鲜市场周边是本次疫情的暴发源头,这是有充分依据的。但是,我们实际上也没有证据证明新冠肺炎就一定是起源于武汉,起源于华南海鲜市场。新冠病毒确实有可能是在其他的时间和地点第一次进入人体,然后开始人际传播的。2020年1月31日,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研究团队在bioRxiv上发表论文称,新冠病毒序列中有4条来自艾滋病毒的序列,是人工插入的。意在说明新冠病毒是武汉P4实验室泄漏事故造成。
议学问题:知识链接——教材第48页最后一段
1.什么是认识?认识有几种反映形式?上述情境材料中关于新冠病毒的认识属于哪一种?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们?
2.有人说,感性认识都是错误的,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议学情境二:有关实践
议学材料:中国抗疫举措
议学材料:他国疫情失控是中国的“锅”?
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后,西方媒体借疫情对中国进行舆论攻击,将新冠病毒渲染成“中国病毒”,严重损害中国国家形象。当中国通过武汉封城,全民“宅”家,戴口罩等方式抗疫时,西方媒体继续对中国政策进行抨击,称中国不尊重人权等。
中国应就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向所有国家赔偿至少10万亿美元。
——美国前总统 特朗普
白宫新闻秘书普萨基当地时间周三(8月4日)表示,美国总统拜登不支持前总统特朗普“要中国为新冠疫情赔偿超过10万亿美元”的要求。
议学问题:知识链接——教材48页
1.结合课本知识,说说什么是实践?材料信息中出现哪些实践的基本形式?说说实践的特点。
2.中美抗疫过程中有何不同?美国的抗疫“措施”能不能有效阻止新冠病毒新一轮扩散?为什么?
3.“10万亿美元”的赔偿应不应该由中国承担吗?他国抗疫失利,是中国引起的吗?
议学情境三:有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议学材料::生命之托,重于泰山。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疫战斗中,大国院士们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主动担当,义无反顾地冲向抗疫最前沿。抗病毒,稳人心,成为抗疫力量的主心骨。钟南山院士,17年前,他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17年后,84岁的他再战防疫最前线。他和团队在一线潜心钻研,明确了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在关键节点向大众说明新冠肺炎疫情进展情况。回应热点问题、汇报最近研究结果,钟南山的信心就是全国人民的信心。李兰娟院士,1月22日,为了防止新冠肺炎疫情向外输出,李兰娟建议武汉必须实行全城隔离,很快被国务院采纳,对防控疫情扩大作出了重要贡献。自2月2日凌晨率医疗队抵汉,李兰娟固定作息模式,每天行程满档:赴东院与其他医院会诊、回驻点撰写文字材料及远程指导实验室工作。
议学问题:知识链接——教材50、51、52页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相关知识,分析我国疫情为什么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控制?
【素养提升】固本清源:科学防护溯源
中方对全球溯源问题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
新冠病毒溯源是科学问题,应该也只能由科学家研究找到病毒的动物源头和向人类的传播途径,任何国家都无权为一己政治私利而漠视生命、将科学问题政治化或对别国进行抹黑攻击。中方始终支持并将继续参加科学溯源,我们反对的是政治溯源、违背世卫大会决议的溯源以及抛弃中国—世卫组织联合研究报告的溯源。
课后巩固:
一、选择题。
1.2022年 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九台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汇对接,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六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空间站平台维护和照料、机械臂操作、出仓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及空间科学实验、技术实验。材料说明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都是真理性认识
③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④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客观物质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0年5月27日,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全部成功登顶,将五星红旗插上世界最高峰。据此回答2-3题
2.再量珠峰对板块运动、地震活动等科学研究,提供第一手观测资料;对相关理论假设进行直接验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材料主要说明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B.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不同认识
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D.真理在克服谬误中不断超越自身
3.我国珠峰高程测量队成功登顶并进行峰顶测量,测量外业作业收官只意味着取得了一手测量数据,珠峰究竟有多高,尚需应用多种传统和现代测量技术进行综合计算在数据分析、处理基础上,还要进行理论研究和反复验证,才能最终确定珠峰精确高度。这一过程进一步佐证了
①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②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③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的统一
④经过精准测量和反复研究才能完成对事物的认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为了赢得2020年的大选,推卸防控疫情不力的责任,以特朗普为首的美国政客们用“撒谎、欺骗、偷窃”炮制出一系列针对中国、世卫组织和其他实体的谎言。但谎言就是谎言,谎言重复一千遍还是谎言,因为
A.错误的思想意识是无法反映客观存在的 B.谎言根本不可能经得起社会实践的检验
C.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与谬误相伴而行 D.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5.下列活动能够体现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特点的有
①来自多家医院的35名医护组成管理小组,对移植新肺的新冠患者进行严密监护
②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货物返回舱试验舱送入轨道
③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启动的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规划了“三步走”战略
④因新冠疫情影响,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推迟到5月22日召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发布了我国月球探测领域的一项重大发现。中国研究团队利用嫦娥四号就位光谱探测数据,证明了月球背面南极一艾特肯盆地存在以橄榄石和低钙辉石为主的深部物质,证实了月
幔富含橄榄石推论的正确性,为完善月球形成与演化模型、进一步探索月球资源造福人类提供支撑。上
述发现说明
①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是正确的认识
②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人类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④科学实验是实践最基本的形式,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在中国的古建筑中,屋檐是一大特色。挑檐,不仅令建筑造型美观,在功能上也照顾周到:夏天,它有利于避免阳光在正午照入室内;冬天,正午阳光又恰能照入建筑的最深处。由此可见( )
A.挑檐的出现是基于人们对太阳高度角的精准把握
B.人们可以通过实践创造出符合目的的实用建筑
C.立足光照条件和造型设计能够发挥建筑的最大功能
D.挑檐尺寸和阳光照射的关系表明自在事物的联系可改造
8.心理学中的心流是指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在此状态时,人们的精神会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不愿被打扰。科学研究发现,棋类活动、对抗竞技、舞蹈、游戏等活动更能带来心流。这表明,心流
①产生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中 ②是主观与客观的连接纽带
③具有目的性和直接现实性 ④能够调控人体的生理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法国的笛卡尔、荷兰的斯宾诺莎是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学派的代表,他们认为“感觉给人以欺骗”。英国的培根、霍布斯则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两个对立派别的共同错误是( )
A.混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和界限 B.否认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C.否认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D.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10.2021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会上通报,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形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材料表明( )
①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够指导我们进行考古挖掘工作
②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其有主观能动性
③通过“思维的眼睛”,人类能逐步揭开社会历史之谜
④实践手段的进步和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能力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4月30日,中国正式启动2020珠峰高程测量,这是时隔15年后我国再次重返珠峰之巅测高。
6500万年前,青藏高原在板块的碰撞中隆起。这座依旧在剧烈变化的年轻高原,仍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青藏高原作为气候启动区,塑造了当今亚洲或北半球的气候环境格局,其抬升或下降,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环境格局将产生不同影响。2015年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其对珠峰高程的影响在国际学术界仍存争议。
2020年5月27日,中国科研人员登上世界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峰顶。此次测量数据可用于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等领域研究,为冰川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等。世界期待中国给出“世界高度”新答案与精确的峰顶雪深、气象和风速等新数据。
活动探究: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启动2020珠峰高程测量的驱动因素。
参考答案
自学提纲:
客体 理性认识 感觉器官 感觉 表象 抽象思维 感性材料 概念 推理 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辩证统一 物质性 主体 客观事物 直接现实性 客观物质性 运动规律 目的 社会历史性 社会关系 历史的发展着 内容 历史条件 来源 实践的需要 新问题 认识工具 认识器官 认识能力 真理性 客观事物 目的和归宿 实践 改造世界 反作用 促进作用 实践 科学理论 实践
情境探究:
1.议学提示:认识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形式或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不能认为感性认识都是错误的,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的实践。
2. 议学提示实践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
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
3.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国疫情防控先锋、大国院士们经过反复研究,解决一系列关键性难题,对新冠病毒的认识和理论不断提高;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疫情防控先锋、大国院士们的不断探索,防疫的方法不断升级、更加科学,为应对新冠病毒提出合理方案,并获得了突破;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疫情防控先锋、大国院士们的不断试验,验证了防疫工作的科学性,对防控疫情扩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我国对新冠病毒的积极探索留下了宝贵的防疫经验,为世界各国防疫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素养达标ACCBA CBBDD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中国启动2020珠峰高程测量,可获得珠峰高度的准确数据,给出“世界高度”新答案与精确的峰顶雪深、气象和风速等新数据。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珠峰的抬升或下降,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环境格局将产生不同影响,且2015年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其对珠峰高程的影响在国际学术界仍存争议。因此中国启动2020珠峰高程测量非常必要,借助于现代测量工具获得高峰精确数据,可以为冰川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启动2020珠峰高程测量所获得的精确数据,让珠峰高度得到验证,会打消珠峰高程的影响在国际学术界仍存的争议,为科学研究提供精准数据。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中国启动2020珠峰高程测量数据可用于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等领域研究,为冰川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等,从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⑤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具有推动作用。中国启动2020珠峰高程测量数据,对今后大气、生态、地质研究等能够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