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3.1《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课时安排第三框的内容是老教材第九课的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辩证法里最难的,故本框建议3课时,同时分为两个课件,每个课件为一目(相当于教材的一框),本目建议2课时。第1课时讲完矛盾的含义及基本属性第2课时讲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基本思路:本框以建党100周年献礼片《理想照耀中国》之《希望的田野》为导入。通过梳理40年以来尤其是近10年以来中国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的过程来讲述矛盾的是事物的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扶贫是因为贫富差距,要把贫困变成小康,这就是矛盾的含义及基本属性。在中央统一的精准扶贫的政策指导下,各地根据自身的情况出台扶贫措施,并总结经验,为其他地方借鉴和仿效。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辩证关系。教学过程本框设计可分为三大部分:导入:播放视频:建党100周年献礼片《理想照耀中国》之《希望的田野》。《希望的田野》讲述了畲族女大学生雷金玉回到乡村,担任村主任,开展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故事。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支持大学生村官参与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第一部分:为何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什么要扶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这是后门坪村的各种现实矛盾决定的。在雷金玉春节回村后,发现村里的人老的老,小的小。各种矛盾纷繁复杂:后门坪村和厦门的城乡差距之间的矛盾迫切需要老师却留不住的矛盾渴望考上大学走出去与农村人才流失之间的矛盾父亲外出打工和孩子教育之间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多地少的矛盾…… ……而要解决这些矛盾,唯有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推动社会的进步才能解决。这就体现了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如果我们把贫富看作矛盾的双方,那么,贫富差距就是矛盾的斗争性。而扶贫,就是把贫困与小康之间的差距消除,由贫变富,这就是矛盾一方向另一方转化,即矛盾的同一性。从而展示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含义。然后展示四十年来我国扶贫工作的过程及近十年来我国扶贫工作的成就,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扶贫标准一直在变?2020年扶贫攻坚战完成后,我们还要继续扶贫吗?这个探究问题有两层:第一,扶贫标准一直在变。这是为了明确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第二,为什么还要继续扶贫,就是因为贫富差距一直都有。扶贫是矛盾的同一性,贫富差距是矛盾的斗争性。回答了还要继续扶贫,就回答了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矛盾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扶贫是以贫困和富裕的差异为前提的,只要有贫富差距,就要扶贫;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贫相对于富而言的,富也是相对于贫而言的,即贫富差距(斗争性)是把双方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同一性相互贯通渗透)才能明显,即贫困和小康如果没有一个可以对比的扶贫标准,也就无法定性,贫困问题就无法解。矛盾双方的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贫富矛盾客观存在,因此要不断努力,走向乡村振兴)第三部分:脱贫振兴怎么走?本环节分为三个环节。即脱贫振兴的三个做法。第一个环节,摆出世界贫困的严峻形式和我国历代对贫困问题的态度的相关视频及文字资料,并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视频和材料给中国脱贫振兴有何启示?这给我国当前的启示就是要承认矛盾,敢于分析矛盾,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从而讲到矛盾的普遍性。第二个环节,精准扶贫是什么,播放视频,并把视频的关键信息摆出来:各县各村各人致贫的原因不同,要对症下药建档立卡的几年贫困程度不同,什么时候可以脱贫,要具体分析同一个人学历高低、技能强弱、精气神状态等都要考虑从而把矛盾的特殊性的三个方面引导出来。第三个环节,我国目前的扶贫政策和措施是怎么来的。通过分析这些政策和措施出台的背景和历史过程,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政策并不是一步而成。而是中央在历史上,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总结出来的。在不同地方考察调研,得出特定的扶贫政策,再总结出一般的脱贫振兴政策,推广到全国各地,为各地扶贫提供参考和借鉴。从而说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必须说明,这里的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这里的矛盾的普遍性是狭义的,只是同类事物的共性。而广义的普遍性是万事万物的共性即有矛盾。这里的矛盾的特殊性,只是说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而广义的特殊性包括不同事物、不同阶段、不同矛盾、不同方面四种情况。知识总结见课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