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聚焦核心素养,根植红色文化——统编语文教科书二上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一、案例背景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新课标中,核心素养取向的课程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明确了“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的课程理念,并建议在教学中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由此可见,新课标中的要求为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事实依据。单元整体教学着眼于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通过规划整合学习内容,统筹安排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主动构建言语活动经验的过程中,发展高阶思维品质。2.适应统编版教材“双线组元”特点的需要统编版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通过分析单元类型,可知第一学段的单元分为识字与课文单元,主要包括四个板块:课文、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与快乐读书吧。其中,课文发挥落实语文要素功能,口语交际发挥迁移运用功能,语文园地发挥梳理总结功能,各版块间相互联系,单元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强。这提示我们教师需要有单元整体意识,立足整体分析教材,规划学习内容,凸显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整体推进“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图1第一学段单元结构3.小学语文课堂实际教学中的挑战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学习在第一学段的实际教学中有很多的阻碍。首先,教材的时代背景距离现实生活遥远,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其次,学生年龄小,对革命领袖了解不多,难以共情;再者,对教师来说,教学程度难以把握,容易过度解读文本,拔高要求,上成枯燥乏味的说教课。不善完备的学习材料、难以构建的“情感场”,不甚新鲜的语文要素,让二上第六单元的学习成了难啃的“硬骨头”。革命文化单元该怎么教?如何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怎样的学教活动才是有效的?这些都是老师们在实际探索中的疑惑。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将二上第六单元作为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的重点,意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深度学习新样态,一体化设计教学和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二、案例描述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我们按照“设计-实施-改进”的步骤,进行了以下操作:(一)设计阶段1.整体关照,确定单元核心目标(1)确定内容领域和单元主题这一单元教材编排了4篇课文,这4篇课文在内容主题上有很大的相关性。《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分别讲述了革命领袖毛主席和朱德同志在战争年代艰苦奋斗的事迹。《难忘的泼水节》讲述了周总理与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故事。《刘胡兰》则讲述了革命先烈刘胡兰英勇不屈,慷慨就义的悲壮事迹。四篇课文的内容贯穿着一个主题——革命先辈。(2)设定单元目标①关注单元内的横向联结本单元四篇课文讲述的都是革命先辈的事迹,文本的故事性强、情感性强、导向性强,从文本类型而言,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应引导第一学段的学生“阅读并学习讲述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爱国志士的童年故事,表达敬仰之情和向他们学习的愿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认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烈士刘胡兰,还要引领学生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品质,并心生崇敬之情,让红色精神植入学生生命,红色基因成为学生生命的底色。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而如何将这一语文要素落实到每篇课文的学习中呢?课后题给了我们提示。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看插图、搭配动宾短语、串联具体事物、联系上下文体会等方式,体会词语意思,进而了解课文内容。图2 课后题②关注单元间的前后勾连“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一关键的能力的训练,统编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有意安排。从借助图片、重点词句和提示,联系生活,了解课文内容到关注情节、人物、事件再到借助资料和主要信息概括长文章、整本书的主要内容,学生的能力随着学段的上升呈现螺旋式发展。本册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学习已经为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训练有所铺垫。由图到词的梯度发展,遵循了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而二下第六单元的“提取主要信息,联系生活经验”,则是对“了解课文内容”方法的延续与深化。图3 语文要素编排通过以上对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和教材特点的多向分析,可以确定这样的核心目标:图4 单元核心目标2.以终为始,设想评价标准新课标要求过程性评价贯穿语文学习的全过程,这也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应把评价嵌入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其充分发挥检查、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据于此,设计以下表现性任务与评价证据:追寻先烈足迹,讲述红色故事表现性任务 评价标准 评价证据革命英雄风云榜 知道革命先烈的姓名,了解英烈的生平。 革命先烈收集卡红色故事宣讲员 1.能按一定顺序讲清革命先烈的故事 2.故事重点部分能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 3.讲述的故事能给人带来感动 4.讲故事时声音响亮,态度自然 宣讲故事红色之旅探究家 能联系课文与生活,表达出对先烈的敬意。 1.打卡家乡“红色研学路线图” 2.英雄人物档案卡表1 表现性任务及评价证据设计匹配表现性任务的各种评价证据,也就是学生学习成果的表现,可以是图表、作品、朗读等。如针对任务一,设计了“革命英雄风云榜”的主题墙,把学生收集到的不同革命时期的英雄人物照片张贴在墙上。让学生知道革命先烈的姓名,了解英烈的生平。为检测任务二,设计了“红色故事我来讲”评价表来检测学生讲述故事的能力。表2 “红色故事我来讲”评价表评价指标 评价星级能按一定顺序讲清革命先烈的故事 ★故事重点部分能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 ★★讲述的故事能给人带来感动 ★讲故事时声音响亮,态度自然 ★再比如, 针对任务三,要求学生打卡家乡“红色研学路线图”,设计“英雄人物档案卡”这些显性的学习证据来检测学生隐性的情感,是否能联系课文与生活,表达出对先烈的敬意。图5 “红色研学路线图”和“英雄人物档案卡”3.整体架构,设计学教活动(1)单元学教任务结构化架构为保证学生的语言实践,单元整体教学追求学习情境整体化,学习任务具体化。学习情境整体呈现才能给足学生思维的空间,避免琐碎。学习任务明确、具体,学生才能找到学习的方向,学会方法,才能使学习真正发生,学生的语言实践才能落地。本单元以“追寻先烈足迹,讲述红色故事”为总的学习任务情境,在表现性任务的驱动下,设计了 “先烈故事我来读”“先人故事我来讲”“平凡生活我传颂”三大任务和八个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将识字写字、故事阅读、口语交际等活动整合起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逐步展开学习。图6 单元情境任务架构图第一个任务“先烈故事我来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梳理出的关键词或课后练习中的词句,了解革命先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刘胡兰感人故事,并借助关键词句,想象并感受画面,创意讲述故事。第二个任务“先人故事我来讲”,在学习本单元的基础上,拓展阅读一些同时代其他革命英烈的故事,如《温暖》《我们也要当红军》《红游记》等,多角度感受先烈的光辉形象。并能把课外书中的自己最喜欢的一则红色故事,通过图文结合、借助关键语句、想象场景等多法阅读革命先烈的故事,并尝试讲述。第三个任务“图画故事我来创”,联结与家人相处的情景,看懂《父与子》的图意,并续编故事;打卡家乡“金维映故居”“大鱼山战斗遗址”“舟山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等红色研学基地,借助英雄档案的设计,收集先烈的名言,赞一赞家乡英雄,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先烈精神,并由衷产生敬意。(2)具体学教活动示例整体架构单元学教活动之后,还要细化每个活动的设计。例如任务二“井冈山上不停的脚步”,具体流程如下:图7 学习活动示例以上一系列的导学过程,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让学习真正发生,让学习走向深度。(二)实施阶段在单元整体教学实施阶段,学生参与了单元导读、主题探究、综合展示等活动,在革命氛围中走进故事,在循序渐进中读好故事,了解革命先烈,进一步讲好先烈故事,最后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先烈精神。与此同时,教师也进行着教学的研修活动。教研组精心打磨课例,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即时检验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效果。图8 课例展示收集每节课后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主题墙、班级圈、宣讲等形式展现,不仅能知道学生学到了什么,还能检验学生学到了什么程度。以任务二为例,红色革命故事宣讲员们根据井冈山革命时期、延安、长征、抗日、解放战争等不同革命年代在班级圈进行分享,架构起中国百年革命的斗争史。课间、午间,三五成群的孩子争相围在班级电子牌的屏幕前,聆听革命故事,我们相信,红色基因已经根植。图9 宣讲故事(三)改进阶段每课结束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及时改进教学预案,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在单元学习结束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检验教学效果,从而修改完善学教内容,最终提炼实践性策略。三、案例反思(一)实践成效单篇教学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忽视对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上。而为了顺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和随着 “立德树人”育人理念的落实,从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整体教学必然成为选择。经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见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课堂正悄悄发生着变化:1.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为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在本单元学习后,我们对学生进行学习情况调查,发放问卷,检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成果。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对于新的单元学习形式有着新奇的感受。学习情境、学习成果、与同伴间的评价交流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充满了乐趣。图10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在实施革命主题单元的教学中,我们重点关注 “主题情境的创设”“表现性评价设计”和“学教活动设计”,思考学习立场,解构文本,共创教学流程,在实操演练中不断打磨优化设计方案,设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活动,优化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与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以主动积极的姿态参与课堂,让学习真实发生。2.提升了教师单元整体设计与实施的能力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也是对教师能力的锻炼。新课标指导下的单元整体教学给教师带来认识和实践上的挑战,要求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在行动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持续改进。另外,在教研组内的课例观摩也推动着单元整体教学的完善。教师作为学情观察员,走近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亲历学生的学习过程,安静地感受、观察,不介入,不打扰。评课议课的重点也从评价授课者转向听课者的自我反思及改进,教师对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能力逐步提高。根据对教共体内教师的问卷调查,教师认为自己的育人观念、备课方式、课堂角色完全转变与转变的人分别达到了90.91%、81.81%、90.91;基本转变的也达到了9.09%、18.18%、9.09%。图11 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统计图(二)策略提炼1.创设真实且符合学情的单元主题情境通过对单元学习内容和语文要素的梳理,聚焦单元主题,便能打开单元整体教学的视野,进而创设真实且符合学情的单元主题情境,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由于革命故事的时代背景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很难产生真实的情感,而要引发二年级学生对革命故事的阅读期待,我们可以进行以下操作:(1)单元启动课,预热活动单元导读课能够塑造学生全面性思维,通过启动课明确本单元学习所围绕的主题是什么,主要学习内容有哪些,在学习之初引导学生以全面的角度和思维来看到整个单元的学习。在本单元学习中,我们明确了做宣讲员需要完成的三个任务,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期待,在真实的单元任务情境中,根植红色种子。图12 单元任务情境(2)线上宣传,铺垫学习从单元学习之初,我们就在班级圈分享一些视频等形式的革命故事,让学生提前了解革命年代,也了解一些近现代的英雄人物,为这单元的学习做铺垫。图13 班级圈线上宣传(3)线下展示,分享成果为了让学生的学习跟真实的生活和未来的学习历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惰性的知识能够走向活性的状态,我们专门打造“革命英雄风云榜”和“革命烈士记我心”主题墙,将学生的表现性学习成果贴在主题墙上。主题墙的设置让学生每天都能和革命人物见面,始终处于主题情境当中。图14 主题墙成果展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是以革命故事的探究者、人格思想的欣赏者,甚至是精神信念的实践者的身份进行学习的,而不是文本的被动接受者、阅读者。如此看来,学生的学习身份得到了解放,学生的学习者地位得到了尊重,完全改变了目前单元学习片面的、狭隘的状态。(2)整合课内外学习资源1.合理编排革命故事往往以时间线的方式,勾连描绘起完整的历史。我们在本单元的课文中也能找到这样的规律。《八角楼上》和《朱德的扁担》都属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巩固时期;《刘胡兰》的故事是在1947年,新中国成立前的解放战争时期;《难忘的泼水节》讲的是1961年新中国建设时期。所以我们从时间线的角度,重构了单元的学习顺序。这样以新中国成立为界,将成立前的艰苦与成立后的欢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凸显革命的意义。图15 革命时间线2.适当拓展教师在灵活使用教材的同时,还要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融入学习资源,开展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本单元的课文属于革命文化题材,需要适当拓展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表3学习资源拓展第六单元学习资源拓展重读之前学过的 一上课文中挂有毛主席头像的儿歌 一下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延伸拓展阅读 《温暖》 《我们也要当红军》 长江出版社《红色经典书籍》丛书,《井冈山故事》 《延安故事》《抗日英雄故事》等,以奖品形式发下,放在班级阅读角,供学生选读。 视频《一根灯芯》《国家记忆》之《会师井冈山——星星之火》 动画片《红游记》介绍中的伟人小故事上表学习资源中,重读的文章能引起对革命领袖的再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阅读故事或观看视频以补充适当的背景资料为主,能降低学生学习革命文化类课文的难度,并从不同角度丰满对先烈们的认识,让英雄的光辉形象直达心底,还巩固了学生讲故事的本领,为完成本单元的表现性学习成果作了铺垫。3.设计一以贯之的表现性评价评价的过程即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教-学-评”一致性的意识,优化和调整课堂活动,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评价与“教”和“学”的互嵌融合,既能够让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又能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主题情境的引领下,我们基于核心目标设计了三项表现性任务,内容由浅及深,巧妙地将语文学习和生活建立联系,极大地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但是设计之初的宣讲评价量表只是起到统领的作用,在具体落实到第一节课时,我们发现评价量表须更细化。所以为了检测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度和效度,我们随课调整评价的标准,而且评价并非在整个任务完成之后进行,每个小任务的完成,都要自评或互评,必要时提供范例。图16 细化后的评价标准(3)设计有创意的学习活动我们可以发现在“革命先辈”这一主题下,每一篇文章它都有革命先辈独特的代表性事物。八角楼上一盏清油灯、朱德的一根扁担、周恩来与傣族人民的图片,毛主席为刘胡兰的题词。每一篇文章都有独特的红色印记,记录或见证着令人难忘的历史和令人动容的故事。所以我们设计了“争当红色故事宣讲员”的活动,将学生从一个客观的学习者,转化为主动的输出者,唤醒学生的角色体验。学生在角色任务的驱动下,学习借助课文插图和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讲述故事。图17 “争当红色故事宣讲员”系列活动总之,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核心素养,明晰学习起点和语文要素的落脚点,通过设计多元化的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有序推进“教-学-评”一体的过程中,在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指引下,实现“以文化人,人道统一”。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2]王爱华. 意与境浑 ——大单元教学视野下的主题提炼与情境创设[J]. 语文教学通讯, 2021(27):3.[3]王本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创新,发展与突破[J]. 语文建设, 2022(10):4.[4]董晓群. 语文要素"教学化"应对三法——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复述"要素教学为例[J]. 小学语文, 2021(4):6.[5]刘艺慧. 学习任务群下大单元教学的实施路径 ——以"民间故事"大单元教学为例[J]. 语文建设.[6]何夏寿.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J]. 语文教学通讯.[7]魏晓英. 搭建支架: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有效教学策略[J]. 小学语文教学, 2022(26):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