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6课 探访古代文明 (教案)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知道人类早期文明区域的分布,探究人类共同创造的早期文明成就及其重要意义。2.道德修养: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文化遗产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激发兴趣,增强保护意识。3.责任意识:知道中华民族为世界文化作出了独特贡献,萌发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课时教学目标1.激发探究了解人类早期文明发祥地的兴趣,感受人类早期从野蛮到文明的蜕变历程,为人类共同拥有的早期文明自豪。(重点)2.了解人类早期文明发祥地及其成因、特点、成就,感受人类早期文明对人类文明的意义。(难点)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2.教师准备活动资料包。资料包包括:(1)遗址沙盘:在遗址沙盘中埋藏一组反映华夏先民生活的文物的图片,供学生发掘。每个小组的遗址沙盘中埋藏的文物图片数量、内容不一致,以供学生发现探究。文物图片包括:大量堆积的碳化稻、骨耜骨镰、石磨盘、猪纹陶钵、玉珙、骨针等。另准备一次性挖掘工具和湿纸巾若干。(2)微型博物馆:3幅图片(分别展示的是约90000年前苏美尔人种植果树的印章、约5000年前古埃及人运用杠杆原理汲水灌溉的壁画约3500年前古印度人用耕牛犁地的壁画,每幅图片下面分别用一句话作注解)。(3)“古今文明对对碰”连线资料卡。3.板书用“大河流域文明图”(也可提前手绘在黑板上)。教学过程一、活动一:挖掘遗址探文明1.谈话导入出示一张地球的图片同学们,这是我们生活的地球,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一直发展到今天。远古时代,人类刚出现时,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后来,地球上出现了早期文明区域,人类才开始慢慢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访人类这些早期文明发祥地,看看地球上早期人类的生活是怎样的。2.情境激趣,体验“考古”我们先从熟悉的长江流域开始。1973年,人们在这里发现了一处距今约有7000年的历史遗址——河姆渡遗址。现在,每个小组桌上都有一个遗址沙盘,我们来进行一次模拟考古。请看活动建议——(课件出示活动建议)(1)借助工具,小心发掘“遗址”中的“文物”。(2)判断“出土文物”是用来做什么的。(3)发掘完毕后,迅速清理好现场。活动引导:队员们,模拟挖掘现在开始!3.交流反馈把“出土文物”联系起来猜想当时人们的生活。(1)提问:队员们,有发现了吗?来,说说看! (出示课件:对应呈现学生发现的文物图片)预设:我们小组挖到了骨耜、骨镰、石磨盘、碳化稻。追问:还有哪些组也挖到了类似的“文物” 预设1(同样挖到上述“文物”的小组举手示意):我们组也挖到了。预设2:我们小组挖到的有碳化稻和骨粗。预设3:我们小组挖到的是骨镰石磨盘。(2)点坡:看来很多考古小队都挖到了碳化称,这些相谷历经70多年,都变成碳化稻了。其中,有一队挖到的稻谷数量特别惊人。预设:是的。我们小队发现了120吃堆积的碳化箱,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说明先民种植水稻的规模非常大。追问:这么多稻谷.堆满我们两三个教室都没问题。如果按每人每天供应1千克稻谷的量来计算,这批稻谷可供多少人吃上一年?大家算一算。预设:可以让约328.8名河姆渡人吃上一年的白米饭。点评:看来,7000多年前的先民已经像今天的我们一样,能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了,而且供应量不少。大家通过碳化稻,发现了7000年前先民生活的不少信息,真不错!(3)提问:让我们像探究碳化稻一样,继续去发现与碳化稻起出土的其他文物的秘密吧!这些文物又是用来干什么的?预设1:我发现这个骨耜,应该是翻地用的耕作农具。(出示课件:“种”字)预设2:联系碳化稻的生产,我觉得骨镰的前端做成锯齿形,就是先民们用来收割稻子用的。小结:是呀!聪明的先民就地取材,拿一块兽骨加工成轻便的镰刀,用它来收割稻穗就方便多了! (出示课件:“收”字)预设:我觉得石磨盘是用来把米磨碎的。点拨:关于石磨盘的用途,有不同的想法吗?预设:我觉得石磨盘应该是给稻谷脱壳用的,把稻谷脱壳加工成米。点评:的确如此,石磨盘是脱壳工具。(出示课件:“加工”二字)(4)点拨:同学们,把以上这4件文物联系起来,它们又告诉了7000多年后的我们哪些信息?预设1:当时的河姆渡人,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他们从种到收再到脱壳,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粮食生产过程。点评:你思维缜密破译出70000多年前先民们粮食生产的整个过程,真是个能干的小小考古学家!预设2:他们使用了各种工具进行农业生产。点评: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这可是人类的重大文明!预设3:以上的种证据证明,7000多年前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已经学会了水稻种植。点评:是的,这也是我国考古界的重大发现!它证实了我国是世界上较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来,为我们大家的发现鼓鼓掌吧!(5)引导:农业生产会给先民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呢?请对比原始人类生吃猎物饥一餐饱一餐的野蛮生活来谈谈。预设1:有了农业,人们就可以让居所固定下来了。预设2:有了农业生产,人们就不会为获得食物而四处奔波。预设3:有了农耕生产,可以使古人的生活更安全、便利,因为打猎容易遭受动物袭击而受伤。人们开始种植粮食,能养活更多的人。小结:是啊!从远古时期人类居无定所的狩猎采集生活,到农耕文明的出现,这是先民生活一个不小的飞跃。“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帮人类解决了吃饭的大难题后,先民的生活就更有保障了! (板书:农耕文明)(6)其他考古发现。提问:除了这些,你们还挖到了什么?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呢?预设1:我找到了骨针,我猜测,骨针是先民用来缝制衣服的。点评:是呀,先民们解决了吃饭问题后,就开始考虑缝制衣服和别的事情了。预设2:我们小组发掘出了猪纹陶钵。我发现上面画着一只猪,我猜测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养猪了。预设3:我挖到了玉块。玉是一种稀有宝石,玉块在古代既是权力的象征,又可以作为装饰品。(出示课件:本次模拟活动所有“出土文物”的照片)点评:从你们的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先民们不仅在继续扩大养殖范围,比如开始养猪,以解决温饱问题,也开始更高水平的文明发展,如画画、制作玉块。看来,我们的“考古”活动大有收获!4.整理发现,揭示课题归纳小结:有了农业生产,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并创造了了不起的早期人类文明,也让中国这片区域成为了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之-!瞧,过上农耕文明生活的河姆渡人就生活在这片区域,这片区域就是现今中国的长江流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所以黄河和长江被称为“母亲河”,我们为拥有这样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自豪! (板书课题:早期文明发祥地)(在“大河流城文明图”上找到这一遗址的大概地点,贴上红五星进行标注)二、活动二:大河流域赞文明1.过渡人类早期文明发祥地,除了分布在中国的黄河流城和长江流域,地球上其他地方是否也有这样的早期文明呢?来,欢迎大家走进“微型博物馆”一起去探个究竟。2.引导这里有三件镇馆之宝,它们与人类其他早期文明发祥地有关。你对哪件最感兴趣?我们放大了看看。(出示课件:“微型博物馆”系列图片,内容是枚印章和两幅壁画,点击任意图片均可放大)3.要求请仔细观察印章或壁画上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思考后再交流反馈。4.交流分享(1)引导: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印章或壁画上的人在干什么?①印章。预设1:我发现在这枚印章上,刻有人们种植、采摘收集的画面。预设2:这枚印章不简单!印章是古代统治者或高层人士才可拥有的,是用于决定事情或表达态度的工具。这从一个侧面证明这里的早期文明比较发达。点拨:对,这枚印章出自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之手。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创立了人类又一早期文明发祥地,这里的文明诞生距今有9000多年。两河流域位于现今的中亚地区(在“大河流域文明图”上找到这一流域的大概地点,贴上一颗红五星进行标注)。看,人们把反映农耕的画面刻在印章上,可见,当时农耕生活在他们的生活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啊!预设3:我从印章上的图案推断,当时这地区的人们已经从远古的采集生活过渡到了较为发达的农耕生活。点评(竖大拇指点赞): 9000多年前,苏美尔人就已经开始种植,真了不起!同学们,让我们为9000多年前的苏美尔人点赞!②古印度壁画。预设1:古印度的这幅壁画,画的是有人拿着矛在捕猎。启发: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预设2:我认为古印度的这幅壁画,画的不是在捕猎,而是人们驱赶着牛在犁地。点拨:同学们,你们同意谁的看法?(学生再观察后分享自己的观点)点评:这幅壁画出自印度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是人类早期文明发祥地之一(在“大河流域文明图”上找到这一流域的大概地点,贴上颗红五星进行标注)。 是呀! 古印度人已经开始驯养牛,用畜力来帮助人们耕田干活了,真是省时省力!你们通过自己的一双慧眼,找到这一早期文明发祥地先民从渔猎到畜养的伟大变革的证据,为你们点赞!③古埃及壁画。预设1:我看到壁画上画的是古埃及人在房子前种庄稼。点拨:这幅壁画年代久远,有些看不清了。来,我补充一张照片,对比看一下,能明白吗?(课件:出示同类更为清晰的照片)预设2:我发现这是古埃及人在汲水灌溉。看!他们以这棵树为支点,用两个桶轮流打水,他们是利用杠杆原理在灌溉。补充:大家又发现一处早期文明发祥地一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人就生活在这片区域,创造了早期人类文明(在“大河流域文明图”上找到这一区 域的大概地点,贴上一颗红五星进行标注)。这就是埃及人运用工具的智慧!这一智慧直延续 到现在,直到今天,埃及仍然有些人在沿用这种古老的方式进行水利灌溉。(课件:回到三幅图的汇总界面)(2)追问:通过参观“微型博物馆”,你们知道了世界上除了古代中国,还有哪些地方出现了早期文明? (教师示意黑板上“大河流域文明图”标记的红五星地区)预设: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小结:是啊!早在几千年以前,当世界上很多地方还是片荒蛮的时候,这些地方就出现了最早的农耕文明,成为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祥地。(再次强调板书中的“农耕文明”)5.寻特征探成因(1)提问:擦亮我们智慧的双眼,说这四大早期文明发祥地分布的地区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在“大河流城文明图”上依次用红色框圈出四个文明区域,闪动)预设1:我发现它们大致都在同纬度,即北纬30度。(出示课件:北纬20-40度之间区域闪动变色,如教材图,再出现标注弧线)预设2:北纬30度,气候适宜,很宜居。补充:北纬30度,气候温润,光线充足地势平坦,很适合人类生存。(2)追问:仔细看图,它们分布的地区还有什么特点?预设1:它们都在江河旁边。预设2:古埃及靠近尼罗河,苏美尔靠近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印度靠近印度河和恒河,古代中国靠近黄河与长江。归纳引导:所以它们又被称为“大河流域的文明”。为什么人类早期文明都出现在大河流域呢?是巧合还是另有原因?我们来看一段短片。(播放视频:“埃及——尼罗河的赠礼”片段)提问:通过短片,你能解答刚才的问题吗?预设1:人类依河生存,是因为水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没有水,人类便无法繁衍生息。其次是河水每次涨潮,水流将淤泥冲上岸,让土地变得更加肥沃,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发展。预设2:有水就有鱼,为人们提供必要的食物。预设3:河流对文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纵观我国古代历朝古都,西安近渭水,洛阳、开封近黄河,南京近长江……首都建在河边,交通便利,有助于经济繁荣。预设4:没有水,水稻等农作物就无法种植。小结:早期文明发祥地是大河的赠礼。(板书:源于大河)这些大河是全人类共同的母亲河!让我们记住她们的名字: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她们共同孕育了人类早期文明发祥地!三、活动三:探秘文字文明1.谈话导入远古先民创造了早期文明,这些文明还被文字所记录。你们知道迄今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是什么吗?预设:甲骨文。追问:你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吗?预设1:甲骨文是记录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预设2: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就是由甲骨文演化而来的。2.看拓片,猜生活(1)提问(出示课件:一张甲骨文拓片):甲骨文拓片上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这片甲骨文拓片,从右到左,记录了什么呢?我们来试着解密。(2)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后反馈交流。预设1:右边开头这几个字,讲的是有个人出门,甩开手臂走路,走得很快。点评:你猜出的生活情景可是发生在300多年前的啊!预设2:中间这个字上面有两只角,很明显是鹿。点评:这两只角确实是一对分叉的鹿角,配上大大的眼睛,多形象啊!为你细致的观察力点赞!预设3:旁边的字看起来像一张弓 ,所以我认为这是在射鹿打猎。点评:是呀!箭在弦上,蓄势待发,给人以无穷的想象!预设4:我补充一下,后面这个字应该是“煮”,这人打猎归来,把鹿做成了美食。点评:可见当时的人们,早已度过生吃食物的野蛮时代,开启了饮食文化时代。(3)过渡:同学们,以上这些我们究竟猜对了吗?一起来看看。(播放视频:解说甲骨文拓片信息的动画)引导:大家猜对了。看着这一个个有趣的甲骨文,此刻你最想说的是——预设1:甲骨文如同部照相机,能够生动而准确地记录下几千年前人们的生活,好神奇!预设2:甲骨文形象生动,体现了先民的智慧。预设3:甲骨文的发现,证明了中华的灿烂文化。(出示课件:画面定格在多个甲骨文的文字上)小结:是啊,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以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从无到有,创造出了神奇的甲骨文!甲骨文见证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4)感悟:刚才,我们通过这些有趣的甲骨文,还原了3000多年前古人的生活。如果没有这些甲骨文会怎么样呢?预设1:我们不可能猜出当时先民的生活情景。点评:是啊,假如没有甲骨文的记录,我们无法这么生动、具体地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也难以直接看到中国3000多年前的灿烂文化!预设2:很多文明就无法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只能靠师傅带徒弟,或者口口相传,这样就很容易失传了。点评:口耳相授,文明的传播力度有限。(出示课件:相机播放甲骨文的演变、传播、文明记录,以及今天广泛使用汉字的画面及话外音)小结:有了甲骨文,所有的情感知识、思想经验,通过文字,一代代流传下来,中华文明得以塑造和传扬。此刻,我们写出的横竖撇捺,就源自先人那-笔画地 刻在普骨上的神奇文字,这一脉相传、源源不断的文明力量,在我们心头荡漾。3.交流反馈,了解其他文明发祥地的文字(1)引导:人类早期的四大文明发祥地都有自己的文字。刚才我们领略了中国甲骨文的魅力,现在让我们来探究另外三个文明发祥地文字的奥妙吧。(出示课件:呈现组古文字的图片,这些古文字记录着不同的内容。其中,呈现的古埃及文字是在纸莎草纸上记录的三角形计算公式,文字旁绘有等边三角形呈现的古印度文字是一组有趣的印章;呈现的苏美尔的泥板书是一份账单。 以上均力求体现文字记录、传承文明的特点)(2)提问:你们看,这份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记录了一份购物清单。古印度动物印章,生动有趣。仔细观察,古埃及人用象形文字写了些什么?预设1:我觉得他们记录的是三角形的计算公式。预设2:我认为古埃及人记录的是一些三角形。我猜测,这是工程师在分析哪一种金字塔结构更坚固、样式更美观。小结:看来,5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就能用文字记录他们的数学和建筑成就了。引导:有了文字,先民们的早期文明得以保存,让现在的我们可以直接看到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看到这一个个有趣又丰富的古文字,你最想说的是什么?预设1:这些古文字记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中国甲骨文一样,体现了早期人类的智慧。预设2:幸亏有了这些文字的记录,文明才能够传承下来。小结:文字就是这样记录生活,传承文明的!文字的出现,意味着人们已经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时代,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诞生,使得后来的我们即使相隔了几千年,也能得以从文字中认识古老的人类早期文明。而能够创造并使用这些文字的先民们,让现在的我们由衷地感到敬佩!四、活动四:古今文明对对碰1.引导同学们,大家有没有思考过:在这节课里,我们去探访的人类早期文明,与大家今天的生活有没有联系?如果有,是什么样的联系?比如,我们今天的生活,哪些受到了古代文明的影响?2.活动探究让我们走进“古今文明对对碰”,去感受一下吧。(1)知晓活动规则。(出示课件:活动规则)阅读资料卡,看看咱们今天的生活受到了哪些古代文明的影响,将古今对应的文明用线连起来。(2)了解活动内容。(出示课件: 一组能够体现古今文明联系的图片,下面配简要文字说明)(3)学生探究活动。(学生连线,指名反馈,课件出示连线正确结果,揭晓答案)最早的古印度数字——现在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苏美尔最早的泥板书——现在的纸质书籍古埃及的太阳历——现代世界通用的公历河姆渡遗址遗留的人工栽培稻——现在养育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杂交水稻(4)提问:你想为哪一组古今文明点赞?请说说点赞的理由。预设1:我想赞美水稻种植这项壮举。人类有了固定的住所和稳定的食物来源,生活有了保障,才能有条件创造文明。补充:水稻已经成为养育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重要农作物,这一种植技术的文明起源就在几千年前的长江流域。预设2:我想为古埃及人的太阳历点赞。因为有了太阳历演变而来的日历,让我们清楚地知道具体的日期,许多节日也随之确定下来。日历让我们明白了时间的流逝,从而有条理地规划时间。预设3:我想为阿拉伯数字点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字,我们习以为常地运用,没想到是几千年前古印度人发明的!预设4:我想为泥板书点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还是今天的人们了解古代文明的依据。如果没有书本,很多古代的生活和文明我们就无法知晓。小结:是呀放眼世界,人类拥有的许多文明成就.都可以追根溯源。而那些早期文明,许多都还在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板书: 灿烂文化影响至今)3.追问你还发现我们今天的生活,受到了哪些古代文明的影响?预设1: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得益于几千年前的象形文字。如果没有那时候的古文字,就没有今天大家都在使用的汉字。预设2:农民们现在用到的镰刀、收割机等农具,应该也是由古代的骨镰发展演变而来的。预设3:我们人类现代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这也源自早期文明中社会结构的变革,正如著名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所著的人类简史)中所说的:“家庭造就了丰富的文化,如欧洲的大洲文化,亚洲则是农耕文化一样。”所以说,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就是由古代家庭演变而成的。4.归纳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探访的这些地方,不仅是早期文明的发祥地,还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我们中华早期文明也是世界文明的摇篮之一,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身为中国人,我们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板书设计早期文明发祥地农耕文明 源于大河灿烂文化 影响至今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