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课时安排本框内容是旧教材4.2的内容,内容基本未变,本框建议安排1课时。基本思路:本框设计思路来源于时政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以我国的航天梦为线索串联全框内容,具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中国人对太空的求索谈起,引出对真理的介绍。第二部分:通过解读中国航天梦从梦想照进现实的过程来讲述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重点难点:重点:真理的特性;真理与谬误;认识的特点;难点:区分真理的特性;正确理解真理与谬误的区别与联系;区分认识的三个特点。教学过程本框设计可分为以下部分:导入向学生介绍本节课时政背景——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第一部分:什么是真理——从中国人对太空的求索谈起第一步,介绍中国古人的航天梦,播放视频素材,然后设置探究:1.从古至今,人类为什么会想出这么多种不同的飞天方法?2.如果有人找出了正确的飞天方法,哲学上会说他发现了什么?如果是错的呢?3.能够飞天的正确方法会有几种?这说明什么?。此处需引导学生先预习教材,结合教学内容阐述结论:结论1: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结论2: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叫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叫谬误。结论3:有且仅有一种,这说明人的认识很多,但同一条件下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具有客观性,所以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第二步,结论中总结真理与认识的关系、真理的含义以及真理的第一个特性客观性。第三步,从太空中毛巾拧不干这一违背我们熟知的物理学知识的现象为例,设置探究:1.我们熟知的物理学常识在太空会失效是否意味着这些物理学常识从来就不是真理?2.这说明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阐述结论:结论1:这些物理学常识在地球范围内依然是真理,但是如果到了太空,我们的认识不考虑相关条件的变化作出相应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话,这些认识就会变成谬误。结论2: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第四步,结合结论,总结知识点: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以及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总结原理并分析对应的方法论。第二部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中国航天梦从梦想照进现实第一步,播放中国航天发展历程,设置探究: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为什么要经历如此长的发展过程?这说明了什么?我们对太空的认识会止步于此吗?这又说明了什么?第二步,依次总结结论:结论1:我们对太空探索受实践水平以及其他各种主观认识的限制,而太空又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结论2:太空不断变化,航天人也代代传承,接力探索,航天水平也在不断发展,会让我们对太空的认识不断深化。【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第三步,系统阐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依次分析原因并总结结论。第四步,展示我国航天过程中经历的失利,然后让学生思考人的认识运动是怎样的并选出最合适的图示:总结知识点:认识具有上升性,并对这一知识点进行具体解读。第五步,总结认识的三个特点并分析对应的方法论知识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