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高一历史课件(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高一历史课件(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7年
七七事变
1945年
日本投降
中国抗战十四年
局部侵华
局部抗战
全面侵华
全面抗战
资本主义世界
探究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时代背景
日本
中国
1929~1933 经济大危机
冲击
经济
困境
摆脱 危机
法西斯专政建立
侵略野心膨胀
继续“大陆政策”
冲击
欧美
经济困境
无暇东顾
推行
“绥靖政策”
国共内战
一、局部抗战
(一)日本侵华的步骤
日军攻占沈阳,在城墙上射击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嫁祸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向驻守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
东北军不抵抗,当晚日军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沈阳城。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一、局部抗战
(一)日本侵华的步骤
1932年
一二八事变
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指挥海军陆战队分三路突袭上海闸北,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
下奋起抵抗,南京政府 “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基本方针
依然是求和。
经过英美等国调停,双方在5月5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规定中国军队不能在上海布防,自此上海门户大开。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一、局部抗战
(一)日本侵华的步骤
1932年
伪满洲国
1932年3月1日,日本策划成立伪满洲国,扶持溥仪为伪满洲国的执政,“年号”为“大同”,“首都”为新京(今吉林长春)
1934年,更名为“满洲帝国”,执政改为“皇帝”,“年号”改为“康德”
1932年
一二八事变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一、局部抗战
(一)日本侵华的步骤
1月察东事件,迫使南京政府承认察哈尔沽源以东为“非武装区”
5月-7月,《何梅协定》及《秦土协定》中国撤军、禁止反日等,河北、察哈尔两省主权大部丧失;
11月策动“自治运动”,冀东20余县脱离了中国政府的管辖;
12月,北平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冀察两省实际上置于中国行政区域之外。
中日矛盾上升为
主要矛盾
1932年
伪满洲国
1932年
一二八事变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5年
华北事变
自主阅读
结合教材141-142页,梳理归纳当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一系列侵华行动,中国各界是如何应对的?
一、局部抗战
(二)中国各界的应对措施
国民政府
东北民众
中国军队
青年学生
中共
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
由游击队改编而成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坚持抗战
1932年,日军制造一·二八事变,驻守淞沪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1935年,北平学生发动一二·九运动,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1936年,共产党员杨靖宇、赵尚志等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牵制了大量日军
中国军民抗争的缩影
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
杨靖宇
军长蔡廷锴
国民党第十九路军
总指挥蒋光鼐
赵尚志
北平爱国学生抗日救国示威游行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同胞书》
一、局部抗战
(三)扭转时局的枢纽: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以武力逼蒋抗日
张学良
杨虎城
意义:
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
②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③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二、全面抗战的开始
(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1937年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937.7.8)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1937.7.17)蒋介石《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
二、全面抗战的开始
(二)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 形成过程
1935年8月1日, 中共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2月17日, 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6年12月26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1937年7月15日, 周恩来向蒋介石提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2日,国民党中央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初步形成
★正式形成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1937.9更名为
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
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叶挺、项英为正、副军长,开赴华中抗日前线
二、全面抗战的开始
(二)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2. 意义
①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②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国共两党党员珍贵合影
三、日军的侵华罪行
(一)政治
1932年3月,扶植溥仪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1938年,汪精卫集团与日本签订《日华协议记录》,议定:缔结反共协定;中方承认“满洲国”;日本享有开发中国资源的优先权等
1940年3月,扶植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
实行“以华制华”方针,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
三、日军的侵华罪行
(二)经济
日本本土着重发展军事工业……在中国的东北由伪满洲国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部分机械工业和轻工业;在华北着重开发矿业、盐业;华中则容许存在一些轻工业…… ——1940年日本《国土计划设定纲要》
战前,全中国华商纱厂共94家,其中有61家在沦陷区,被日本侵略者以“委托经营”方式掠夺去54家,占沦陷区华商纱厂的89%。
被日本兴中公司
吞并的龙烟炼铁厂
1. 实行“以战养战”,对占领区大肆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垄断沦陷区工矿、金融、交通业
三、日军的侵华罪行
(二)经济
强占沦陷区大量耕地,用于修建公路、封锁沟和飞机场,或者分配给日本移民使用;实行“粮食统制”,低价收购农产品。
1. 实行“以战养战”,对占领区大肆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垄断沦陷区工矿、金融、交通业
从1937年到1943年,从华北被驱赶到伪满洲国的工人和农民有389万余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送到日本从事各种繁重劳动的中国工人和被俘士兵有十六七万。这些劳工绝大部分被虐杀。
2.实行“粮食统制”,强行“征购”和“配给”;掠夺青壮年劳动力
三、日军的侵华罪行
(三)军事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三光”政策,推行治安肃正运动、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企图肃清抗日力量)
1941~1942年,日军在华北连续五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采取并村,清查户口,发放“良民证”,实施保甲连坐制度等办法,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华北乡村沦为一片焦土
在华中,日伪政权发动“清乡运动”,对抗日人士实行恐怖政策
三、日军的侵华罪行
(四)思想文化
日伪政权在东北地区加大初等教育阶段在整个学习年限中的比重,目的在于从小向青少年灌输奴化思想……日语被定位必修课。学校不得悬挂中国地图,不得使用“中华”字样
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
三、日军的侵华罪行
(五)其他暴行
1937.12,制造南京大屠杀
1938年,石井四郎的细菌部队迁至哈尔滨,即七三一部队,
专门研究细菌战,以人体为试验
1938.02~1943.08,对重庆进行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
推行“慰安妇”制度,强征随军性奴隶,约20万中国女性遭受蹂躏
南京大屠杀(1937.12,超过30万死难者)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进行了持续六周的烧杀劫掠,日军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万人以上
百人斩超纪录,向井106-105野田/两少尉延长战
刀劈——砍杀训练
南京下关长江边尸体堆积
日本人对大屠杀的刻意隐瞒和遗忘正是对中国人民,特别是对南京幸存者的二次屠杀。
——张纯如
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
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 ——习近平
NHK《731部队的真相——精英医者与人体实验》
七三一部队(细菌战、人体实验)
合计:日军实施细菌攻击
作战,造成290多个市县
旗鼠疫、霍乱、伤寒等
疫病爆发,致使中国
237万余人患病,其中
死亡约65万人
油画《重庆大轰炸》
据不完全统计,日机空袭重庆共达218次,出动飞机9513架次,投弹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炸伤14100人,炸毁房屋3万多幢,30所大中学校曾被轰炸
重庆大轰炸(1938~1943)
强征随军性奴隶,推行“慰安妇”制度,约20万中国女性受害
(违反人道主义和国际法则的政府犯罪行为)
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
——韦绍兰(2019年5月5日去世)
“慰安妇”制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