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5.驿路梨花【教学目标】1.理解题目中“梨花”的含义。2.略读课文,找出文中出现的人物,说说他们分别做了什么事。3.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2.教学难点:学习文章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巧妙设疑的构思方法及作用效果。【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故事梗概。2.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3.初步感知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独白:(出示课件1)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 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板书课题:15 驿路梨花(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写作背景(出示课件4)教师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预设:《驿路梨花》一文是作者在粉碎“四人帮”后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作者从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多年间,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人。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作者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2)走进作者教师展示作者“彭荆风”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预设:(出示课件5)彭荆风(1929—2018),作家。江西萍乡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作品有《鹿衔草》《断肠草》《蛮帅部落的后代》《绿色的网》《驿路梨花》等。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6、7)(2)析一析多音字。(出示课件8)(3)辨一辨形近字。(出示课件9)(4) 释一释重点词。 (出示课件10)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教师:请同学们略读课文,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分别与小茅屋发生过什么故事?(出示课件11)(学生略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学生:(出示课件12)“我”和老余——向哈尼小姑娘学习,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学生:瑶族老人——为方便过路人,专门送粮食来学生:哈尼小姑娘——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照料小茅屋学生:梨花——方便过路人 照料小茅屋学生:解放军——向雷锋学习,为方便过路人而建造小茅屋教师:同学们,请你们分别按照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复述课文,比较一下这两种顺序哪一种更好。(出示课件13)(学生讨论,教师点拨)预设1:(出示课件14)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预设2:(出示课件14)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教师:同学们,说一说: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哪一种更好?(出示课件15)(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揭示出来的?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设置误会和悬念的地方,说说其表达效果。(出示课件16)(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学生:(出示课件17)悬念一:初见小屋,主人是谁? 第一次误会→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主人学生:悬念二:不是瑶族老人,谁是主人? 第二次误会→认为哈尼小姑娘是小茅屋主人学生: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建造小茅屋? 解开误会→解放军建造小茅屋,梨花照看小茅屋教师总结: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教师追问:同学们,到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出示课件18)学生:瑶族老人吗?学生:梨花的妹妹吗?学生:解放军叔叔吗?学生:梨花吗?教师:可见,建造和照顾小茅屋的人都是它的主人教师:同学们,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梨花”,找出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出示课件19)(学生默读课文,勾画语句分析)学生勾画语句:(出示课件20)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学生:指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花,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来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学生勾画语句:(出示课件21)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学生: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茅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学生勾画语句:(出示课件22)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学生: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学生勾画语句:(出示课件2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学生:引用诗句,使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学生:“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光大的旺盛生命力,深化了文章主题。再次点题,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文中“梨花”的不同含义及作用,体会文章题目的妙处。2.体会文中的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4)大自然的梨花美丽芬芳,人世间的雷锋精神温暖如春,彭荆风借梨花为我们展现了哀牢山的人情美。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语言、写作顺序和人物描写角度等方面深入探究作者是怎样展现这种人情美的。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结合课文内容,想想以“驿路梨花”为题的含义和作用。 (出示课件25)(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驿路梨花”引用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吸引了读者。学生:也是全文的线索,既写出了在哀牢山那偏远、冷寂的深山老林中小茅屋边上盛开的梨花的美丽,又暗喻了梨花姑娘的纯洁、美丽,象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发扬光大,揭示了人们相互关怀的崇高道德风尚。教师:同学们,本文的写作顺序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26)(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顺叙、插叙相结合。教师追问: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看看本文的写作顺序。(出示课件27)(学生讨论,分析回答)教师点拨:顺叙 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就是顺叙。一般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展的过程。学生:教师总结:全文从整体上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记述了“我们”投宿于小茅屋时的所见所闻,其中 “我”和老余从夕阳西下到第二天早上一连串的经历,是顺叙。教师点拨:(出示课件28)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教师追问: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交代了老人在山中迷路遇见小茅屋的过程,以及关于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的传说;学生: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揭示了小茅屋的来历和小茅屋主人是谁的谜底。教师点拨:方法指导(出示课件29)插叙的作用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起到铺垫、照应、补充交代、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突出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教师:同学们,本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是哪种写人的方法 (出示课件30)(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本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的方法。教师追问:本文运用这种写人的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出示课件30)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三、课堂小结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归纳一下主题。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预设:(出示课件31)小说通过叙述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预设1:(出示课件32)感悟一:雷锋是我们中国军人的杰出代表。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早已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美德,像鲜花一样开遍祖国的大地。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预设2:(出示课件32)感悟二:本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和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我们在具体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借鉴这种写法。3.我们一起明晰一下这课的写法,即体会它的写作特色。预设1:(出示课件33) 波澜起伏的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本文不是按事件发生顺序从解放军盖起小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写起,顺叙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而是集中在现在的一个夜晚和早晨,在顺叙“我们”宿在小屋而得解饥疲和在小屋的所见所闻当中,插叙文字表明过去小屋的建造和对它的照料。通篇扣住小屋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从而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突出赞美了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预设2:(出示课件34) 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课文先后写了“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姑娘、梨花姑娘的妹妹、解放军,其中人物有“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而间接描写的人物是梨花姑娘和解放军。梨花姑娘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她虽然未出场,但作者对小茅屋的设备,门上、墙上的字,瑶族老人和梨花妹妹等人物的介绍,已把她写得光彩照人,从而讴歌了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一样处处开放,很好地表现了梨花姑娘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板书设计:(出示课件35)四、课堂检测,当堂反馈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再要求学生巩固。(出示课件36-41)五、知识迁移,拓展延伸(出示课件42-52)(一)有关梨花的诗、词句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3.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4.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5.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二)(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六、布置作业,课后巩固(出示课件53)课后查阅资料,了解雷锋生平,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你认为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片段。【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小说,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而且充满了诗意。本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文本的这一特点,以“梨花”为线,设计了“读”“析”“品”“赏”“悟”几个环节,每一环节教学目标清晰,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在“读”中理内容、“析”中赏构思、“品”中析精神、“赏”中解主题、“悟”中明写法,逐层深入,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诗意,也充满了文化气息。学生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学习略读,训练细读,提高概括事件的能力和品析语言的能力,感受小说精巧的构思、跌宕起伏的情节、善良淳朴的人物和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整个教学设计流畅,层次清晰,节奏明快。【预习作业】1.预习《最苦与最乐》一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本课重点字词句,为学习本文做准备。2.运用略读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最苦与最乐》的思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