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文言文专题训练-----《吕氏春秋·先识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周威公见而问焉,曰:“天下之国孰先亡?”对曰:“晋先亡。”威公问其故,对曰:“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示晋公以天妖,日月星辰之行多以不当,曰:‘是何能为?’又示以人事多不义,百姓皆郁怨,曰:‘是何能伤?’又示以邻国不服,贤良不举,曰:‘是何能害?’如是,是不知所以亡也。故臣曰晋先亡也。”居三年,晋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对曰:“中山次之。”威公问其故,对曰:“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淫昏康乐,歌谣好悲,其主不知恶,此亡国之风也。臣故曰中山次之。”居二年,中山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屠黍不对。威公固问焉,对曰:“君次之。”威公乃惧。求国之长者,得义莳、田邑而礼之,得史驎、赵骈以为谏臣,去苛令三十九物,以告屠黍。对曰:“其尚终君之身乎!”曰:“臣闻之: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威公薨,肂【注】,九月不得葬,周乃分为二。故有道者之言也,不可不重也。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为不善亦然。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乘舆而去。又之齐,齐王欲留之仕,又辞而去。人问其故,曰:“之二国者皆将亡。所学有五尽。何谓五尽? 曰:莫之必,则信尽矣;莫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国有此五者,无幸必亡。中山、齐皆当此。”若使中山之王与齐王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矣。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是弃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节选自《吕氏春秋·先识览》)注:肂(sì):棺柩暂葬路旁。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B.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C.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D.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比在晋也”和“比得软脚病”(《祭十二郎文》)中的“比”字含义相同。B.“歌谣好悲,其主不知恶”和“敏而好学”(《论语》)中的“好”字含义相同。C.“而礼之”和“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礼”字含义不同。D.“则信尽矣”和“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中的“信”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屠黍认为天下诸侯中,晋国先灭亡是因为晋君不能听取臣子的劝谏,就是听到天象运行不符合规律、人事处理不符合道义造成百姓怨恨的信息也不以为然。B.周威公礼贤下士,多次询问屠黍关于国家的事情,认为屠黍是有道之人,便听从他的建议去访求国中德高望重的人才,并废除了国家中很多苛刻的法令等。C.白圭到中山国、齐国时,中山国和齐国的君主都挽留他,但他都坚决离开,原因是他认为这两个国家都出现了五种不好现象,国家必定灭亡。D.文章列举相关的事例,是证明有道者由于忠言不被采纳,预见国家必然灭亡而先离去,其目的在于从反面论证君主求贤、知贤、任贤的重要性。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2)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去宥①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遂辞而行。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于取少主,何损?所言不善,虽不奋于取少主,何益?不以善为之悫,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荆威王②学书于沈尹,昭釐恶之。威王好制,有中谢③佐制者,为昭釐谓威王曰:“国人皆曰: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王不说,因疏沈尹华。中谢,细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文学之士④不得进,令昭釐得行其私。故细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而恶壅却,岂不难哉?夫激矢则远,激水则旱⑤,激主则悖,悖则无君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枯梧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节选自《吕氏春秋·先识览》]【注】① 去宥:去掉人的局限,去掉人认识事物的障碍,去掉人的主观偏见。宥,通“囿”,局限。② 荆威王:即楚威王。古时楚地亦称“荆”。③ 中谢:官名,亦作“中射”,古时王侯的侍御近臣。④ 文学之士:精通古代文献典籍的人。⑤ 旱:通“悍”,勇猛。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B.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C.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D.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者,指战国时期及稍后一段时期内创造和追随墨家思想的人。他们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人类社会有着深厚的、难以为平常人所理解的爱。B.人主,即帝王。古代代指帝王的词语还有“君主”“万乘”“元首”“陛下”“至尊”“明主”“九重”等。C.子,第二人称。还有“汝”“若”“君”“公”“尔”“渠”“若属”“尔曹”等都是第二人称。D.尧,古唐国人,中国上古时期方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尧为帝喾之子。尧从兄长帝挚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于舜。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子,认为他比自己贤能,于是就在惠王面前诋毁谢子,说谢子只是东方善于辩论的人,是来取悦秦惠王的。B.那个中谢一句话就让楚威王疏远了沈尹华,让楚威王学不到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使有学问的人不能得到晋升,让昭釐能够实行自己的阴谋。C.齐人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真可谓“利令智昏”,这也从反面揭示了“去宥”的必要性。D.文中秦惠王、楚威王、邻人、齐人都是认识有局限的人,因他们内心产生了主观偏见,认知蔽塞,所以容易做出“不智”的行为。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2)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穴深寻,则人之臂必不能极矣,是何也?不至故也。智亦有所不至。所不至,说者虽辩,为道虽精,不能见矣。昔秦缪公兴师以袭郑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趫与力之盛至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今行数千里、又绝诸侯之地以袭国,臣不知其可也。君其重图之。”缪公不听也。蹇叔送师于门外而哭曰:“师乎!见其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有子曰申与视,与师偕行。蹇叔谓其子曰:“晋若遏师必于殽。女死不于南方之岸,必于北方之岸,为吾尸女之易。”缪公闻之,使人让蹇叔曰:“寡人兴师,未知何如。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蹇叔对曰:“臣不敢哭师也。臣老矣,有子二人,皆与师行,比其反也,非彼死则臣必死矣,是故哭。”郑贾人弦高、奚施将西市于周,道遇秦师,曰:“嘻!师所从来者远矣,此必袭郑。”遽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曰:“寡君固闻大国之将至久矣。大国不至,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日无所与焉,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何其久也,使人臣犒劳以璧,膳以十二牛。”三帅乃惧而谋曰:“我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此其备必已盛矣。”还师去之。当是时也,晋文公适薨,未葬。先轸言于襄公,曰:“秦师不可不击也,臣请击之。”襄公曰:“先君薨,尸在堂,见秦师利而因击之,无乃非为人子之道欤?”先轸曰:“不吊吾丧,不忧吾哀,是死吾君而弱其孤也。若是而击,可大强。臣请击之。”襄公不得已而许之。先轸遇秦师于殽而击之,大败之,获其三帅以归。缪公闻之,素服庙临,以说于众曰:“天不为秦国,使寡人不用蹇叔之谏,以至于此患。”此缪公非欲败于殽也,智不至也。(节选自《吕氏春秋·先识览》)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趫与力之盛/至/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B.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越与力之盛/至/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C.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趫与力之盛/至/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D.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趫与力之盛/至/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诸侯之地”的“绝”指穿过,与《逍遥游》中“绝云气,负青天”的“绝”字相同。B.“君其重图之”的“其”表祈使,翻译成“还是,当”,与《师说》中“其可怪也欤”的“其”不同。C.“使人让蹇叔”的“让”指责备,与《鸿门宴》中“大礼不辞小让”的“让”字相同。D.庙,文中指宗庙,古代每逢国家发生重大事情,国君往往亲临宗庙祭祀,文中“素服庙临”即是。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采用比喻论证,用洞穴过深则手臂不能探底的现象,来说明智慧也有不能触及的范围,生动形象。B.秦缪公不顾蹇叔的极力劝谏,发动大军奔袭数千里之外的郑国,可见秦缪公刚愎自用,且智谋不及蹇叔。C.郑国商人弦高、奚施在周的都城遇见秦军,一面回国报信,一面假借郑君的命令犒赏秦军,化解了郑国的危机。D.秦军果真如蹇叔所预料的那样,在殽山被晋军打败,秦缪公却把战败归咎于天,并没有认识到失败的真正原因。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日无所与焉,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2)先君薨,尸在堂,见秦师利而因击之,无乃非为人子之道欤?13.本节《悔过》,主要探讨的是后悔过错的问题,阅读之后对你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本简要作答。参考答案:1、D 句意:他们的祸患在于没有听到这些话,即使听到了又不相信。这样看来,君主需要努力做的,在善于听取意见罢了。中山五次割让土地给赵国,齐王率领全部军队在济水一带抵御燕国,都没有什么益处。“然则”,固定短语,既然这样,那么,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B;“善听”是“在乎”的宾语,“而已矣”属于句末语气词,之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C。 2.D A.“比”字都可以翻译为“近来”。句意分别为“我近来在晋国”“(我)近来得了软脚病”。B.“好”字都可以翻译为“喜好、喜欢”。句意分别为“歌唱喜好悲声,(对这种习俗)中山国的君主不知厌恶”“天资聪明而又喜欢学习”。C.前者的含义是“礼遇、厚待”,句意:对他们以礼相待。后者的意思是“典礼”,句意: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的大典礼。两个“礼”字含义不同。D.前后两句中的“信”的含义都是“信义、信誉、信用”。句意分别为“那么信义就丧尽了”“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3.B “便听从他的建议去访求国中德高望重的人才……”错误。原文是“威公乃惧。求国之长者”,意思是周威王听说自己的国家会在中山国灭亡后灭亡,就开始寻求人才,屠黍此时没有给周威王建议。 4.(1)国家将要兴盛的时候,上天给他降下贤人和敢于直言相谏的人;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上天给他降下乱臣贼子和善于阿谀谄媚的人。(2)周鼎上铸有饕餮纹,有头没有身子,正在吃人而没有吞下去,祸害已危及自身,用以说明恶有恶报(报应)。参考译文:晋国太史屠黍看到晋国混乱、晋君骄横并且没有道德信义,于是带着晋国的图录和法典逃到周国。周威公接见他并问道:“天下的诸侯国,哪个先灭亡?”屠黍回答说:“晋国先灭亡。”周威公问其原因,屠黍回答说:“我近来在晋国,已经不敢直言劝谏了,只能以天象的异常、日月星辰的运行多不合规律的反常现象来向晋君示意,他却说:‘这有什么危害呢?’我又拿人事的处理大多不符合道义,百姓都烦闷怨恨的情况示意他,他说:‘这些又能有什么妨害呢?’我又拿邻国不归服,贤能的人不服从他的情况示意他,他说:‘这些又能有什么危害?’像这样,就是不了解灭亡的原因啊。所以我说晋国先灭亡。”过了三年,晋国果然灭亡了。周威公又接见屠黍,问他说:“哪一国接着要灭亡?”屠黍回答说:“中山国接着要灭亡。”周威公问其原因,屠黍回答说:“中山国的习俗,以日为夜,夜以继日,以淫乱为安乐,歌唱喜好悲声,(对这种习俗)中山国的君主不知厌恶,这是亡国的风俗啊。所以我说中山国接着要灭亡。”过了两年,中山国果然灭亡了。周威公又接见屠黍,问:“哪一国接着要灭亡?”屠黍不回答。周威公坚持问他,他回答说:“接着要灭亡的是您。”周威公害怕了。访求国中德高望重的人,得到义莳、田邑,对他们以礼相待,得到史鳞、赵骈,让他们做谏官,废除了苛刻的法令三十九条,周威公把这么些情况告诉了屠黍。屠黍回答说:“这大概可以保您一生平安吧!”又说:“我听说:国家将要兴盛的时候上天给他降下贤人和敢于直言相谏的人;国家将灭亡的时候,上天给他降下乱臣贼子和善于阿谀谄媚的人。”周威公死了,暂殡九个月不得安葬,周国于是分裂为两个小国。所以有道之人的话,不可以不重视啊。周鼎上铸有饕餮纹,有头没有身子,正在吃人而没有吞下去,祸害已危及自身,用以说明恶有恶报。做不善的事也是这样。白圭到中山国,中山国的君主想要留下他,白圭坚决谢绝,乘车离开了。白圭又到了齐国,齐国君主想要留他做官,他又谢绝,离开了齐国。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这两个国家都将要灭亡。我听说有五尽。什么叫五尽呢?就是:没有人信任他,那么信义就丧尽了;没有人赞誉他,那么名声就丧尽了;没有人喜爱他,那么亲人就丧尽了;行路的人没有干粮、居家的人没有吃的,那么财物就丧尽了;不能任用人,又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那么功业就丧尽了。国家有这五种情况,必定灭亡,无可幸免。中山国、齐国都正符合这五种情况。”假如让中山的君主和齐国的君主闻知“五尽”,并改正自己的恶行,那就一定不会灭亡了。他们的祸患在于没有听到这些话,即使听到了又不相信。这样看来,君主需要努力做的,在善于听取意见罢了。中山五次割让土地给赵国,齐王率领全部军队在济水一带抵御燕国,都没有什么益处,(都没有逃脱国亡身死的下场)。这是由于他们抛弃了那些能使国家生存的东西,而创造了灭亡的条件。5、B句意: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先生,认为他比自己贤能,于是回答说:“谢先生,是东方善于辩论的人。他的用心非常险恶,他将尽力向您游说,来取悦迷惑您的继承人。”“王之亲谢子贤于己也”是“恐”的具体内容,中间不能断开,“也”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甚险”指的是“其为人”,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CD。 6.C “还有……‘渠’……等都是第二人称”错误,“渠”是第三人称。 7.A “是来取悦秦惠王的”错误。由原文“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可知,可知,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先生,认为他比自己贤能,于是回答说:“谢先生,是东方善于辩论的人。他的用心非常险恶,他将尽力向您游说,来取悦迷惑您的继承人。”由此可知,原文说的是“取悦迷惑的是秦惠王的继承人”,而不是“秦惠王”。 8.①拥有这样的想法,会见说客即使再多,耳朵眼睛即使(因会客频繁)再疲困,也不能明晓别人说的什么。②邻居像这样阴险,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参考译文: 东部地区的墨家(墨子学说)学者谢先生,将要西行去见秦惠王。秦惠王问秦国的墨家学者唐姑果。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先生,认为他比自己贤能,于是回答说:“谢先生,是东方善于辩论的人。他的用心非常险恶,他将尽力向您游说,来取悦迷惑您的继承人。”秦惠王因此怀着怒气等待着谢先生。谢先生到了以后,游说秦惠王,秦惠王不听。谢先生很不高兴,于是告辞离去。凡是听别人的见解是为了寻求正确的(治理)方法的,所说的如果正确,就算他为了取悦继任的王子尽力游说,又有什么损失 所说得如果不正确,就算他不是为了取悦继任的王子,又有什么好处 不把采纳对方的良言作为自己的忠厚,却只因对方取悦少主而形成自己的蔽塞。秦惠王在听取见解方面有过失啊。拥有这样的想法,会见说客即使再多,耳朵眼睛即使(因会客频繁)再疲困,也不能明晓别人说的什么。人老了以后,身体衰老但是智慧更高。如今秦惠王年老了,身体和智力都衰弱了吗 楚威王向沈尹华学习书法,昭釐(对)(楚国大夫)很嫉恨这件事。楚威王喜欢创制一些式样(也有解释为法制的),有个协助他创制式样担任中谢(官职名)的人,替昭釐对楚威王说:“国人都说:大王是沈尹华的弟子。”楚威王很不高兴,因此疏远了沈尹华。 担任中谢的那个人.是个小人(地位卑微的人),一句话就让楚威王学不到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有学问的人不能得到晋升,让昭釐能够实行自己的阴谋。所以小人的话,不可以不详加考察。况且多次激怒国君,通过这为奸佞的人扫清了道路,奸佞小人仕途前进之路打通了却又厌恶贤人的仕途堵塞,这难道不是太难了吗 疾飞的箭,可以射得很远,湍急的流水汹涌澎湃,激怒的君主就会受到蒙蔽,受到蒙蔽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那些不可能被激怒的人,他们大概事先心里早有准则。有一个和别人做邻居的人,家里有一棵枯死的梧桐树,他的邻居(一个老汉)说这颗梧桐树不吉利,这个人就马上把树砍掉了。与他为邻的老者请他把砍下来的梧桐树给自己当柴烧。这个人不高兴地说:“邻居像这样阴险,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 ”这就是认知上有所局限。请求或不请求把梧桐树当柴烧,这不能用来怀疑枯死的梧桐树的好与不好啊。有个想得到金子的齐国人,早晨起来,穿上衣服,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官吏把他抓住并绑了起来,问他:“人都在那里,你就抢人家的金子,为什么 ”他回答说:“根本就没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这真是极端的认知局限啊。存在(认知)局限情况的人,当然就把白天当成晚上,把白的当成黑的,把尧帝当成夏桀。局限带来的祸害实在太大了。亡国之君,大概他们都特别有认知局限的情况吧 所以只要是人必须去除局限后才能明白事理,去除局限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命运了。9、D 句意:蹇叔劝谏说:“不可以。下臣听说,袭击他国城邑,如果以战车不能超过百里,以徒步不能超过三十里路,都要以行动轻捷和气力旺盛,到达,因此来犯的敌人才能消灭,前进才能迅速。“国邑”固定词语作“袭”的宾语,其间不能分开,排除BC;“去之能速”省略主语“我们”,与前文主语“犯敌”不一样,故在其前断开,且“去之能速”和“犯敌能灭”的结构一致,排除A。 10.C A.句意:穿过诸侯的土地/超越云层,背负青天。B.“其可怪也欤”的“其”表反问,难道。句意:希望君主重新图谋/难道值得奇怪吗。C.“大礼不辞小让”的“让”是“辞让”的意思。“让”字不相同。句意:派人责备蹇叔/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辞让。11.C “在周的都城遇见秦军”错,原文“郑贾人弦高、奚施将西市于周,道遇秦师”可知是郑国商人弦高、奚施打算西去周国经商,在道路上遇见秦国军队。 12.(1)我们君主与士兵们都私下为大国担忧,每天都忧虑没有做什么能够帮助你们的,只是担心士兵们疲惫衰竭和干粮匠乏。(2)先君去世,尸体还在庙堂上,看见攻击秦军有利就趁机攻击他们,恐怕不是作为人子的道理吧? 13.①人的智慧总有不足,要察纳雅言,才能避免犯错后悔。②有了过错,要敢于正视和改正,避免再次犯错。参考译文:洞穴深达八尺,那么人的手臂必然不能到达洞穴底部,这是为什么呢?手臂不够长的缘故。智慧也有达不到的地方。智慧达不到,说的人虽然能辩,阐述道理虽然精辟,也不能见到。从前秦缪公兴师以袭击郑国。蹇叔劝谏说:“不可以。下臣听说,袭击他国城邑,如果以战车不能超过百里,以徒步不能超过三十里路,都要以行动轻捷和气力旺盛,到达,因此来犯的敌人才能消灭,前进才能迅速。如今行军数千里,还要穿越其他诸侯国的土地去袭击他国,下臣不知是否可行。希望君主重新图谋。”秦缪公不听。蹇叔送军队到城门外而哭泣说:“军队呀,能看见其出发而不能见到进入啊。”蹇叔有两个儿子叫做申和视,与军队同行。蹇叔告诉儿子说:“晋国假如出兵拦截必然会在毅地。假如你们战死沙场,不是在南方岸边,必然在北方岸边,我就去那边收尸。”秦缪公听说后,派人责备蹇叔说:“寡人兴师,还不知怎么样,如今哭泣而送行,就是哀哭我们军队。”蹇叔回答说:“下臣不敢哀哭军队,下臣老了,有两个儿子,都与军队同行,等到他们返回,不是他们死去就是我必然死去,因此才哭泣。”郑国商人弦高、奚施打算西去周国经商,在道路上遇见秦国军队,说:“唉,这个军队从很远的地方来,这必然是要袭击郑国。”于是让奚施回去报告,弦高假借郑国君主的命令慰劳军队,说:“我们君主听闻大国军队将要来已经很久了。大国军队不来,我们君主与士兵们都私下为大国担忧,每天都忧虑没有做什么能够帮助你们的,只是担心士兵们疲惫衰竭和干粮匮乏。为何这样久才到呀。君主派我用玉璧犒劳军队,并奉上十二头牛给军队食用。”三个主帅有些恐惧而谋划说:“我们行军数千里,数次穿越其他诸侯国的土地而准备袭击别人,还未到达而别人就已经预先知道了,想必他们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于是撒退回国。就在此时,正值晋文公去世,还没有安葬。先轸对晋襄公说:“秦国军队不可以不攻击。下臣请求攻击他们。”晋襄公说:“先君去世,尸体还在庙堂上,看见攻击秦军有利就趁机攻击他们,恐怕不是作为人子的道理吧?”先轸说:“他们不凭吊我们的丧事,不忧虑我们的哀伤,就是蔑视君主的年幼而欺侮君主的孤独。如果攻击他们,就可以增强我们。下臣请求攻击。”晋襄公不得已而允许。先轸在殽地阻击秦国军队而攻击,打败秦国军队,俘获三个主帅而回到晋国。秦缪公听说后,换上素服到庙堂哭诉,面对众人说:“上天不为我秦国,让寡人不听从蹇叔的劝谏,以至于有这次祸患。”这并不是秦缪公想在殽地失败,而是智慧达不到的缘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