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写作素材汇集:有关“信息茧房”话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写作素材汇集:有关“信息茧房”话题

资源简介

作文素材汇集:有关“信息茧房”话题的素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互联网给我们制造了一个信息海洋,精准的算法推荐可以精准对接需求和最大化利用资源,却编织出了一个个“信息茧房”,让每个人只到看自己想看的,听到自己想听的,宛如回音壁一样不断地重复那些悦耳的声音。这种舒适会让人成为“信息偏食者”,让视野变窄,带来偏见。
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和”是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君子能了解差异、尊重差别,又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材料由两段文字组成,两段文字的意义是相反关系、取舍关系。第一段材料提到大数据算法推荐的利弊,它能够根据用户喜好精准推荐,但也让人长期接受同质同类信息,视野变窄,带来偏见;第二段材料提到孔子“和而不同”的观点,这从思想上为“信息茧房”困境提出了解决方案,人要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和”,它不是单一同质、完全相同者的堆叠,而是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综合两段文字,找到它们指向的共同点,作出取舍,得出结论:在接受信息、接受意见及青年人生成长方面,要走出信息茧房,了解多元观点。不要偏听偏信,要兼听善听,“和而不同”,即有自由思想,扩大视野和心胸,见识不同世界,同时保持独立人格,这是善听者的素养。
【精彩标题】
破开茧房,在差异中成长
开阔视野,求同存异
多元探索,和而不同
以海纳百川之势,树独立自由人格
让精神破茧,让思想自由
【作文素材】
1、卢梭: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2、罗素曾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3、不因一叶障目,而不识神秀岱宗;不为一朝风月,而不解万古长空。
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辨是非,正确地认识事物;单听一方面的话就糊涂,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5、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彼此诘难,争芳斗艳,使春秋战国时期成为思想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6、晚清政府傲慢自大,闭关锁国,落后挨打。
于参差世界中见自己,于开阔视野中听己心
《一代宗师》中有言:“见世界,见众生,见自己。”但大多数人只见自己,热衷于听自己想听的,再加上大数据的推波助澜,使我们成为“信息偏食者”,殊不知,观念的偏见正在将我们思想的翅膀悄悄折断,我们应以“和而不同”的姿态于世界参差中自由翱翔,故曰:于世界差参中见自己,于视野开阔中听己心。
冰心曾言:“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的时候,世界就小了。”大数据算法席卷之际,唯有开阔视野,不因一叶障目,才能开阔视野,突破茧房。周国平曾言:“不因一叶障目而不识岱宗神秀,不因一朝风月而不解万古长空”,诚哉斯言,打破“信息茧房”的有效方法就是不停留在“舒适区”,不沉迷于短暂愉悦的麻醉,开阔视野,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主动拿来。历史的长河波澜壮阔,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我见贞观之治下,是唐太宗不被谄言所蔽,不因忠言逆耳,成就了金銮大殿上的一段佳话;我见四方求索下,宋应星不拘囿于已有信息,不困于舒适的茧房,《天工开物》始成。沧海横流,岁月成碑,且看今昔,中国共产党不为国外谗言诋毁所惧,不因国内赞誉所累,开阔视野拼搏奋进,疫情之下获得国泰民安,C919成功起飞……历史俯仰之间,我明白开阔视野才能不至于偏听偏信,才能不囿于一隅,不执于一端。
开阔视野才能破茧成蝶,得见世界的参差不同与真实百态,才能找到奋斗的目标,让“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得以实现。
我们看到谷爱凌在冬奥会赛场的优异表现,我们也应该看见烈日高照户外工作者的辛勤汗水;我们得以看见北斗起航、玉免探月、天问问天……我们也应该看见无数个无名英雄在基层岗位上默默付出;我们看见“福建号”“长征五号”成功发射,我们也应该看见汤加火山爆发,台风“海燕”登陆,四川芦山地震……世界的差参多样也正构成世界的统一,我们欣赏精英的光芒,也看到普通人的艰辛;我们看到幸福,也看到不幸,然后我们才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知道怎样让自己和世界变得更好。
“情贵淡,气贵和,唯和唯淡,乃得其养”,接受世界的参差,我们不应被世界的辛辣奇突所裹挟,应保持思想自由,人格独立。
在世界差参不齐的罗网中,我看见川端康成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加缪垒山奋斗不止,梭罗在瓦尔登湖垂钓,仓央嘉措白鹿踏雪,苏子的一蓑烟雨,王维的清泉石上流……这些人从世界的参差、缤纷花瓣里走过,依旧掸衣故清辉,如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在举世欲狂时,依旧立着修华意,如明月松间,菩提微暖。
“路漫漫其修远兮”,生在黼蔀黻纪的我们应于世界参差中不忘本心独立,于视野开阔中听己心。
勇于破茧,和而不同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大数据为之精心定制的信息茧房中,只听见优美的回音,不闻万物的共鸣。这样的现象警示我们——要勇于打破信息茧房,追求多样一性的统一与人格的独立并存。
勇于破茧,是走出单调的舒适,迎接广阔的世界。我们追求不同之“和”,就要打开视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昔日,满清政府作茧自缚、故步自封,不愿打破自己编织的温暖茧房,结果眼界狭小落后时代而走向灭亡。反观其后的中国共产党,吸取马克思主义以及苏联经验,勇于突破中国的封建体制从而建立了新中国。再看个人,袁隆平院士突破当时的学术之茧,不囿于权威定论的茧房,而追求未知的浩瀚,才培育出杂交水稻。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出现,织上了经典力学茧房的最后一线,当所有人都以为物理学被穷尽的时候,普朗克、玻尔等人看见了茧房外的宇宙,破茧而筑量子力学。君子和而不同,破茧以求“和”,是多样性统一的“和”,是差异共存的“和”,是思想自由的“和”,是对世俗固见、封闭观念的超越。
勇于破茧,是追求不被束缚的思想,塑造不被定义的人格。信息茧房孕育出一个共性:偏见,这是视野狭窄的必然结果。每个人都困于茧房之中,只到看自己想看的,听到自己想听的,宛如回音壁一样不断地重复那些悦耳的声音,这是单调循环、缺乏意义的“同”,我们要突破茧房,才能寻找真实的自我。君子之志,不囿于一隅,寄情于天地瀚海之识,不恃才傲物,敬畏于世事。君可见,大学生村官们、支教老师们,他们打破了“为业而学”的思想之茧,他们为国而学,为人生而学。他们击碎了偏见,也为乡村带来了思想与活力,活出了精彩。突破信息的茧房,迎接全新的前景,是与世俗的不同,也是与大道的“和”。
须弥浩翰,星火燎原。茧房之外是宇宙,吾辈当破茧成蝶,翔于天际。困于茧房中的青年们,我们既要保持开放自由,追求不同之“和”,多读书、学习,聆听万物的声音;也要做有独立思想的苇草,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以君子之姿,破茧成蝶,助力辉煌时代,塑造耀眼的自我。
如果你是雄鹰,不要忘记山巅与山谷皆有风景;如果你是阳光,记得让殿堂与草屋一同辉煌;如果你是露水,鲜花与杂草都值得培养。与世间万物的“和”,便是对世俗封闭的超越,我们打破“信息茧房”,走向“和”,走近“不同”,便是君子之道。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大数据时代,各类软件纷纷采用“用户定制”的方式,根据你的浏览记录不断优化针对你的内容推送,仿佛你身边有个“周到”的管家,无时无刻不在留意你,记录下你的兴趣、喜好,然后竭尽所能地“满足”你的品位。人们逐渐被大数据引入“信息茧房”之中,获得的信息单一闭塞。
对于如何破除“信息茧房”,你有何思考或建议?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漫画部分由三个茧构成,每个茧里,都有一个人在心无旁骛地看着手机。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指出,在大数据时代,各类软件以“用户定制”的方式,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竭尽所能地为用户推送喜欢的内容。第二句话指出,大数据把人们引入“信息茧房”的后果是,信息单一闭塞。
综合两部分内容来看,漫画和材料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信息茧房”的产生和危害。人们在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因人们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人们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获得的信息单一闭塞,对所处的信息环境失去完整的判断。同时,网络“信息茧房”可以满足人们各方面的信息需求,所以更多的人会选择“宅”,片面地认为互联网环境下的人机交互,已经能够满足其信息需求,也就没有必要进行社会交际,继而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粘合度不断下降,彼此之间的关心开始不断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也越来越淡薄,这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不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构建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机制,使自己可以汲取到各个方面的信息营养,继而在信息交互中实现自身信息素养的不断提升。冲破信息茧房需要青年一代摒弃低俗,志存高远。青年人只有精神信仰上纯粹,道德修养上精进,大是大非上清醒,境界才会不断提升。青年一代惟有摒弃低俗,志存高远,才不至于被一些无聊的娱乐八卦、社交聊天和手机游戏困住,从而主动于有益信息中汲取营养。反观当下,一些年轻人佛系、躺平,成天刷抖音、微信,荒废了岁月,颓废了人生,辜负了众望。一个人,在茫茫人海中,只有内心澄澈,才能活得明白;只有在繁杂的网络信息中认清自我,懂得取舍,才能冲破茧房,获得真知,不断进取。更重要的是,政府应积极参与到公共网络引导中,对于网络信息传播加强监督和管理,实现对有害信息的过滤,使得真实信息得以传播;并且积极开展广泛的理性面对互联网信息的宣传,破除各种信息孤岛的负面影响,使得受众可以更加真实地了解社会,继而使得网络传播平台得到良好的管控,发挥公共网络在舆论引导中的效能。
从“思考和建议”来看,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什么是“信息茧房”,“信息茧房”的危害性是什么,我们如何破除“信息茧房”。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就其中一个方面来谈,或者理性思辨地谈自己对“信息茧房”的看法
立意:
1.从“信息茧房”破“茧”而生。
2.以理性之光破“信息茧房”。
3.在信息洪流里守住自我。
4.广开信息源流,慎取为我所用。
【优秀范文】
以理性之光,破信息茧房
万物互联时代,信息光速闪现。面对繁芜纷杂的信息茧房,青年是模仿古人“兼而听之”,注重信息多样全面,还是学习今人“明而辨之”,倡导个性卓然独立?我深以为无论何时,都需以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处理和接受信息,如此方能从容应对信息爆炸所带来的诸多乱象。
一曰:高扬理性之帆,理性对待海量信息。
接纳多样的信息,是理性对待信息的前提。阿玛蒂亚·森曾提到:无数可怜人,长期生活在单一信息里,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曲颠倒的信息。这是导致人们愚昧且自信的最大原因。这告诫我们生活中那些明明有所欠缺却盲目自大的人可能只停留在自身的信息舒适区,而不肯去接纳更多的信息,导致愚而不知的社会问题频发,其后果不言而喻。观近代中国历史,铁路、洋器,甚至今天看来用途广泛的照相机,都被当时许多国民视为洪水猛兽,谣言纷纷,人心惶惶。闭关锁国政策阻断外界信息通路,导致大清王朝从强盛走向没落。故曰人当先接受多样信息,才有理性认知的可能。
二曰:舞动理性之桨,在大众化的时代保持自身思想独立性,不随波逐流。
当个人融入群体,其个性会不会被群体湮没,其思想会不会迅速被群体思想取代?融个体于群体并不意味着要将个人的个性全然淹没于群体中。当听从成为习惯,盲从就将无法避免,这种心理若被有心之人加以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另一方面,许多真理与事实往往是独特个体依据自身对信息的判断所提出的。若盲从大众甚至权威专家的观点,今日我们何以能见到袁隆平院士种下的株株水稻?若不加个性考量一味跟从大众,《端午奇妙夜》何以火热出圈?凡此种种,皆证明个体融入群体信息时应保持理性的眼光去判断,用个体的理性保持唤醒群体的清醒。
三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面对信息茧房,要拿出理性这把尚方宝剑,守护好航行的方向。
与过往相比,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发展促使如今的信息不断呈爆炸式增长,但是我们也可能早已被关进信息茧房。网络信息的毛细血管,已经联通了世界的角角落落。每个人都不可能再置身世外。如果你不兼听,占有多元信息,你就永远走不出信息茧房;如果你不够清醒,不保持个体独立,你可能就沦为了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当信息茧房相互交错而又间隔纷呈时,要“兼听”四方涛声,“明辨”航行方向,拿出理性这把尚方宝剑,守护好我们航行的灵魂与方向!
兼听而不偏信,始终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我们才能破除信息茧房,成为一株能思想的芦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很多人都有如下经历:在某客户端,点击一条茶叶的消息,之后就会不停地收到各种关于茶的养生知识和广告推送……大数据兴起,技术越来越完善,算法越来越高级,我们已进入传播智能化的算法时代。显然,算法可以快速完成用户与信息的精确匹配,大大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满足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但是,算法也可以轻易过滤掉我们不熟悉、不认同的信息,让我们只看想看的、只听想听的,在不断重复和自我证明中固化认知,再难接受异质化的信息和不同的观点。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感悟和思考?请联系实际,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算法时代,茧房之思
当人类进入传播智能化时代,大数据兴起,技术越来越完善,算法越来越高级。互联网逐渐成为最了解我们的体系,无尽地满足着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成为我们日益信赖的生活支柱。
然而再好的事物也有副作用,它像从未出现的陌生人,却轻易地讨好和圈养着我们,我们自以为是的自由视听,皆为算法的精准匹配。在不断重复和自我认证中固化认知,再难接受异质化信息和不同观点,我们成了茧房中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不得不承认,面对智能化算法这把双刃剑,的确让人爱恨交加。我们享受到太多便利和隐形服务了。满足吃穿住行的购物APP一条龙,人手一个微信,组成圈子社交零成本。万事不求人的宝典便是一切问百度。专业文艺点评问豆瓣,精准搜索心之所需。深度探讨在知乎,各类专业人士长篇大论有问必答。互联网原住民更是青睐B站,学习娱乐全方位覆盖。互联网给了我们科班教育之外的一切资源信息。我们乐享其成,无法也不能从中脱身。
当然,利弊相应。互联网在支撑起我们的生活大厦时,也把我们圈养起来,进行精神的软禁。生活在一个“温水煮青蛙”式的茧房里,慢慢作茧自缚。我们看到的是资本和流量愿意让人看到的,听到的也是被允许听到的。哪怕是毒鸡汤,被无数的同质化信息侵袭洗脑,自然也会变为滋补鸡汤。互联网的共享精神,逐步退化为固化思维,输出认同,渗透意识形态,细思恐极。
其实,算法本身没有好恶,它不具备任何价值取向,反而是人自己要对互联网信息理性辨析。面对每天要自动推送的无数条信息,擦亮双眼,拨开迷雾,不被标题党蛊惑,不被造谣者裹挟,不被娱乐至死的八卦一叶障目,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境,自有我看山川两清明的理智。
被巨量信息包围是网民们不可扭转的境遇,但人是自由的个体,打破同质化信息围攻,积极探索寻求不同的声音是每个理性网民的诉求。俄乌战争之外,是世界各大媒体间的舆论绞杀。动辄以人道正义之名,拱火怂恿甚至威胁他国针对性的表态或行动,都是舆论投机者和政治流氓。明白这一点,就可以对鱼龙混杂的各类信息报以王者蔑视,波澜不惊,不会成为任人鱼肉的舆论帮凶。
庞杂繁冗的信息泥淖,需要更多的互联网主体去疏通淤泥,割除杂蔓。政府层面的舆论引导,监管部门的流量管控,最重要当然还是网民的意识觉醒,努力走出信息茧房的舒适圈。
去同寻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芜存菁,让智能化算法真正为我所用,却不受桎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在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对所处的信息环境失去完整的判断。目前一些 App 的算法和推送更加剧了这种状况。有人认为:“大量的信息流量在你旁边,其实它就在塑造你的灵魂、塑造你的想法,可能你只接受某一种讯息以后,你的想法就被限制了。”“我们点击浏览的行为,给我们自己织了个蚕茧,把我们裹住,我们再也看不到外边世界,我们成井底之蛙了。永远只能看到我认为正确的这个观点。”
其实,“信息茧房”不只存在于互联网环境中。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好文共赏┃走出“信息茧房”
走出“信息茧房”
网上尖锐对立的不同观点造成的人群撕裂触目惊心。不同的持论者不仅不赞同对方的观点,而且拒绝交流讨论,连对方提供的事实与信息也一概拒绝。这一方面展示了文化和思想的多元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思想和文化的偏颇、偏执和狭隘。不禁让人感叹:原本以为网络是思想交流的平台、理性讨论的园地,却不承想成了不同持论者们织就的“信息茧房”和各执己见、党同伐异的场所。
“信息茧房”的说法非常形象,它点出了不同的持论者囿于己见、作茧自缚。《庄子》有段话的含义是:你跟一只生长在水井里的青蛙讲海是什么,它理解不了,因为它的生长空间局限于水井,从未见过、也想象不出大海的广阔。你跟一只主要生存在夏季的昆虫讲冰雪是什么,它理解不了,因为它的生命在秋天就结束了。你跟一个曲学阿世的人讲什么是道是没有用的,因为他所受的教化就是精致利己。
走出囿于己见、偏执陋见的“信息茧房”,至少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超越利益藩篱。利之所在趋之若鹜。这是人的本性,很难超越,也不宜动辄进行道德评判与道德绑架。但是,为了表面、眼前与部分利益而丧失实质、长远与整体利益,显然是不足取的。而且,有时确实需要为了群体利益而牺牲一些个人利益,只要这样的牺牲可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且从整体上和长远来看,值得而且可以获得补偿,那也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更何况,我们平时所进行的讨论交流,大多并不与利益直接相关,更多的是思想的差异、观点的分歧,有时甚至仅是意气之争。固执己见的原因,仅是觉得若是承认自己的观点错了,被对方说服了,就输了气、降了格似的。这其实大可不必。你修正了自己的观点,或是接受了对方的观点,是你丰富了思想、拓展了思维,是收获而不是失去。
二是拓展知识边界。一个人不管怎样博学深思,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其知识和思想都会有所局限:对边界内的知识比较了解,思想比较成熟;边界之外,知识未免浅陋,思想未免幼稚。在不与别人交流的情况下,可能很难发现自己的知识与思想的局限;在与人发生争论时,越是自己感到生疏和冷僻的知识与思想,越可能是自己的未知领域。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顺势拓展自己的知识与思想的疆域,即可获得新的知识与思想的版图;而囿于己见坚守陋见,就丧失了获得新知和丰富思想的机会。在知识快速更新、思想日新月异的现代,如果思想和知识总是缺乏更新换代,唯一的结果就是逐渐落伍,最终被时代远远地抛在后面。
三是保持思想开放。封闭只会落后,开放才可图强,对一个国家、民族是这样,对一个人也是这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因为它永远保持对所有江河湖泊的开放和容纳。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因为它保持开放与运动。湖北是千湖之省,武汉是多湖之城,为解决市内湖泊的水质问题,武汉采取的办法就是将它们与奔流的长江连接起来,使湖泊从封闭变为开放,湖水从死水变成活水。一个人的思想也是这样,如果不开放、不交流,总是拒绝新鲜的知识和思想,就会因为呆滞而变得腐臭不堪;开放和流动,才可永葆青春与活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